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惊悚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唐朝诡事录2:长安鬼迹_分节阅读_第19节
小说作者:魏风华   小说类别:惊悚悬疑   内容大小:197 KB   上传时间:2014-08-17 13:37:34

  胡人破口大骂,还是不满意。

  少女只好捧盘而归。随后,一仙人模样的长者手捧卷册,卷册中含有一珠,该珠直径三寸左右,闪烁出耀眼的光芒,一下子把大海上空照得透亮。

  胡人笑着接受了宝珠,随后对陆颙说:“老弟,天下至宝,今已得到!”

  胡人叫手下熄灭火焰,不再烧炼鼎中的消面虫,将它重新收进金盒。奇怪的是,虽在油中被炼了很长时间,但那虫子依旧活蹦乱跳的。

  在陆颙的注视下,胡人将仙人所献之珠吞下,拎了一个大袋子,说:“陆君,你现在可随我入海取宝,不用害怕!”

  陆颙半信半疑,他拉着胡人腰上的佩带,随其潜入大海。

  大约因为胡人吞下了宝珠,所以海水自动朝两边分开,水族都躲得远远的。

  他们一路畅游,来到传说中的龙宫。龙宫中珍宝无数,胡人一边往袋子里装,一边对陆颙说:“这里随便一件东西都价值连城!”

  从大海中上来后,为首的胡人将袋子里的几件珍宝赠予陆颙,随后他带人搭乘大船消失在茫茫大海上。

  陆颙呢,将所得珍宝带到南越一带,拍卖后,换得大量黄金,遂由百万富翁成为亿万富翁。他最后没返回长安,而是定居南方了。

  喜欢吃面食的陆颙,吃出一条神奇的虫子,从而改变了人生。也可以说,这是个诡谲的童话。童话中,透露出一条消息:龙宫诸神,最害怕的不是孙悟空和哪吒,而是消面虫啊。

  最令我们感慨的还是陆颙:他因消面虫而身价亿万,创造了史上最传奇的暴富故事。但是,对他来说,假如没有那些胡人的讲解,断不知自己肚里有条消面虫,更不知道此虫的巨大经济价值。

  胡人识宝,亦互相斗宝,也就是说,看谁的宝物更珍贵。下面记载于《广异记》中的这个故事,则因一次斗宝比赛而发生转折:“咸阳岳寺后,有周武帝冠,其上缀冠珠,大如瑞梅,历代不以为宝。天后时,有士人过寺,见珠,戏而取之。天大热,至寺门易衣,以底裹珠,放金刚脚下,因忘收之。翼日,便往扬州收债,途次陈留,宿于旅邸。夜闻胡斗宝,摄衣从而视之……”

  陕西咸阳岳寺藏有南北朝时周武帝宇文邕的皇冠,上面缀有一颗珠子,人们从不认为它有多珍贵。武则天时的一个夏天,有士人去扬州收债,路过该寺,看到其珠,戏而取之。当时天气炎热,士人脱衣吹凉,顺手将珠子裹在褂子里,放在金刚塑像的脚下,但在第二天走时,却忘记拿了。

  这一天,士人抵达河南陈留地界,宿于客栈。恰巧有几个胡商也在住在这里,晚上无事,他们进行了一次斗宝比赛。按史上记载,唐朝时,身缠万贯的胡商经常聚在一起斗宝,比拼财力。画家阎立本曾画过《异国斗宝图》。斗宝比赛自然吸引了客栈里的人,大家都来观看,当中也有我们的主人公。

  胡商之宝,确实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宝物看上去很普通,但被胡商视作珍品,甚至成为最后的赢家。不精通珍宝古玩的人自然难以理解。士人看得着迷,无意间,听到为首的胡商说:“若我手中有北周武帝皇冠上的那颗稀世之珠,看你们谁人能敌!”

  士人一惊,想起自己放到咸阳岳寺内金刚塑像脚下的褂子和那颗珠子,插了一句:“你们说那是一颗稀世之珠?我见过这颗珠子。”

  诸胡商大惊,把脸转向士人。

  为首的胡商道:“很久之前就知道华夏中土有此宝珠,我们一直在寻找,实在是想得到它。”

  士人说:“但已被我遗弃。”

  诸胡更惊,继而叹息。

  为首的胡商说:“若你还能找到那宝珠,我们会重金购买。”

  士人道:“我急着往扬州收债,恐怕难以为你们寻找该珠啊。”

  为首的胡商问:“对方欠你多少钱?”

  士人答:“五百千钱。”

  为首的胡商笑道:“我现在就给你五百千钱,但有劳你回去取珠。请注意,这钱只是你的来回路费,等你取了珠宝,我们再给你购买它的费用。”

  士人见还没到扬州就把钱拿到手,自然很高兴,愉快地接受了胡商的要求。他重返咸阳岳寺,跑到金刚塑像前,见自己的褂子还塞在那里,打开一看,珠子也在。

  士人再次返回陈留客栈,将珠子交给胡商。

  胡商大喜,大摆宴席,饮乐了十多天,祝贺得到天下奇宝。当然,这时候双方还没谈价格。宴会结束后,为首的胡商问士人:“你打算卖多少钱?”

  士人想了半天,鼓足勇气,报了一个心目中的天价:“一千贯钱吧!”

  为首的胡商笑:“你竟如此羞辱此珠!我们给你五万贯钱!”随后,诸胡商集资将该珠买下。

  士人大吃一惊:“这颗小珠子真的值这么多钱?”

  为首的胡商说:“当然。不如你跟我们走,看看它的神奇用处。”

  士人跟随胡商启程,来到海边,上大船。在船上,胡人架银锅,将醍醐即酥酪油倒入里面,煮得滚烫沸腾,随后以金瓶盛珠,将其放置在酥酪油中继续熬。

  同样是七日后,海上掀起浪起,有二老人及随从数百人自海中出来,持无数宝物,献给胡商,要求赎回自己的东西。为首的胡商不肯。几天后,他们又带着更贵重的物品来赎,宝物渐渐堆积如山。

  胡商依旧不答应。

  那些人哀求了一个多月,仍未说动胡商。

  后来,有一天,那些人散去,海中涌出两名龙女,美丽无比,双双投入盛有珠子的金瓶,与那珠子合为一体,变成油膏。

  士人奇怪,问:“先前从海中来的二老人说要赎东西,赎什么呢?”

  为首的胡商道:“我们的珠子,是天地间之奇宝,要用两名龙女卫护。那二老人乃是龙王,欲以宝物来赎其女。我的目的是超凡成仙,岂会为世间俗富所动!”说完,他将瓶中油膏涂在脚上,大喊一声,遂离船升起,于海面上凌波飞步而去。

  船上的其他胡商大不平:“此珠乃我们一起购买,你为何独享其利?就这样走了,我们又怎么归还故国?”

  在海上飞步而行的胡商高声道:“你等可将瓶中所剩油脂涂在船帮,如此即可顺风还家。”

  故事的结局是:船上的胡商将所剩不多的油膏涂在船帮上,船就真的快速飞渡起来。至于踏海而行最终消失在茫茫海平线上的胡商去了哪里,没人有知道。我们的主人公,那位士人呢?似乎也跟着胡商去了一个遥远的异国。

  从上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虽持宝人不知道手里东西的价值,但胡商往往以实相告,几乎没有欺诈行为。相比之下,下面这名来自新罗的僧人就不那么地道了。

  王顺山在陕西蓝田,上有悟真寺。贞观年间,一僧夏夜无眠,游于附近的蓝溪。蓝溪潺潺,岸边花木扶疏,映照当空,景色甚美。走着走着,僧人忽闻有人在诵读《法华经》。《法华经》为大乘佛教最著名的典籍,由东晋十六国时的高僧鸠摩罗什翻译成汉语后,在唐时与《金刚金》并驱,广为流传。其大致要义是:一切弟子都有修行成佛的能力,而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悟真寺僧人听到有人诵读《法华经》后,辨其声细且远,不知在何处。四周遥望,方圆之内,视野所及,寂然无人,该僧有些害怕,跑回寺院,将此事告诉群僧。

  第二天晚上,大家一起来到蓝溪,侧耳倾听,又闻诵经声。再细听,声音竟来自地下:在岸边的一块岩石旁。众人互视,无不恐惧。有胆大者,建议连夜掘地,看个究竟,但被阻止。阻止者建议先作记号,明天再挖不迟。

  第三天,大家扛着铁锹,来到昨夜作记号处。住持也来了。在他的指挥下,众僧一阵猛挖,掘得一具骷髅。

  骷髅年代久远,其形枯然,唯独嘴唇部位有肉,颜色鲜润,一如生人,再细看,里面竟还有舌头,正是它在深夜诵经。众僧无不惊异,建议将其就地焚毁,因为他们认为那是妖异作祟。但是,住持深具慧眼,认为会念诵《法华经》的骷髅是无价之宝,会给该寺带来巨大的声名和效益。于是,他命人将其带回寺内,装进石盒,安放在千佛殿西堂下。

  从那以后,每日入夜之后,总会听到念诵《法华经》之声在寺内轻轻回荡。

  这条消息惊动了长安百姓和贵族,每日前来该寺参观的人众多,不仅为悟真寺带来了盛名,还带来了颇高的经济收益。一时间,悟真寺的骷髅宝物尽为人知。为了不使宝物出现意外,寺院派了专门的队伍对其严加看管,一般人是近不了前的。

  转眼到了玄宗开元年间。

  这一日,悟真寺接待了一名来自新罗的僧人,该僧自称是来大唐留学的,请求客居寺内。在当时,来自域外的留学僧人很多,往往寄居在长安、洛阳等地周边的寺院,所以悟真寺住持很痛快地答应了新罗僧人的请求。

  新罗僧人住下后,每天向寺内僧众请教佛法,渐渐地,大家开始信任他,把他当成寺院的一分子了。谁知一年多以后,悟真寺的骷髅宝物突然失窃!

  贞观中,有王顺山悟真寺僧,夜如蓝溪,忽闻有诵《法华经》者,其声纤远。时星月回临,四望数十里,阒然无睹,其僧惨然有惧。及至寺,且白其事于群僧。明夕,俱于蓝溪听之,乃闻经声自地中发,于是以标表其所。明日,穷表下,得一颅骨在积壤中。其骨槁然,独唇吻与舌鲜而且润。遂持归寺,乃以石函置于千佛殿西轩下。自是,每夕常有诵《法华经》声在石函中。长安士女观者千数。后新罗僧客于寺,仅岁余,一日,寺僧尽下山,独新罗僧在,遂窃石函而去。寺僧迹其往,已归海东矣。时开元末年也。(《宣室志》)

  当然是那个新罗僧人所为。

  实际上,如果进行推断的话,可以认为这是一个有预谋的盗窃事件。新罗僧人入悟真寺,就是冲着宝物来的。他伪装得太成功了,欺骗了所有人。当这一天,寺内众僧下山参加一个活动而让他留守寺院时,他趁机溜入千佛殿西堂下,将装有骷髅宝物的石盒窃走。

  宝物失窃后,悟真寺派人多方追查新罗僧人,朝廷也参与了追捕,但最终一无所获。后来得知:那僧人在得到宝物后,没敢在大唐停留,而是一路夜行,渡海归国了。

  雨师、河神、鬼魂

  下面的故事非常蹊跷,一个人在半醒半梦中被借去行雨,在迷迷糊糊中把事情办砸,最终招致了灾祸。

  主人公是河南颍阳的一名里正。所谓里正,是比乡长小一些的村官,不记其姓名,只知道这一天,他去外乡拜访朋友,席间喝多了,吃完饭后,趔趄着上马,回到本村。

  此时已是午后。夏日闷热,颍阳一带久旱无雨。里正在醉意中还家,他伏在马背上,不知走了多久,来到一破败的少姨祠(大禹第二任妻子的祠堂)前。此时,他终于坚持不住了,从马背上翻落下来,昏昏沉沉地睡去。

  当里正慢慢睁开眼时,已是黄昏时分。

  他感到有些渴,嘴唇发干,举目四望,周围的景物在暗淡的光线下急剧地变化。

  里正闭上眼,定了一下心神,感觉脑子清楚了一些。他听到他的马正在旁边打着响鼻,那声音让他确定自己不是在梦境里,而是身处这个真实的时刻。他想起身,但试了一下,终于没能站起来,他身子还有些软。正在这时,忽然听到有人敲祠堂的门,声音甚急。

  过了一会儿,里面传出一个低沉的声音:“谁?”

  敲门者:“颍阳久旱,请您派一人在傍晚行雨。”

  答:“庙中诸神,今天去岳庙作客了,至今未回,现在无人。”

  敲门者:“祠堂门外有人醉卧,暂时叫他帮下忙,可以吗?”

  答:“他只是凡间过客,怎能行雨?”

  敲门者苦劝,祠堂里的人最后只好答应。

  里正看到敲门者飘然行至面前,虽然自己已清醒多了,但却无法看清敲门者的面容。其周身,仿佛罩着一层光雾。

  里正想到破败祠堂中传出的低沉的声音,心里不免惊悸。

  迷迷糊糊中,里正感到自己已置身于空中,四周云雾迷蒙,不一会儿,有一怪兽出现在面前,身如骆驼,头似貔貅。正在他端详时,敲门人从身后将他轻轻抱上怪兽,并交给他一个长颈瓶,告诫道:“将此瓶牢牢抱紧,不要使其倾斜,瓶中自有水滴跳出。切记!”

  里正似懂非懂,顺手将瓶子抱在怀中,所骑怪兽便飞上云端,开始奔腾。

  里正看到瓶中有水滴不时甩出,似乎已明白了自己的角色。好奇中,他探头往下观看,隐约间看到自己的宅子。想到这一带久旱无雨,唯恐雨水不足,于是他把瓶子倾斜了一下,瓶口冲下……

  行雨完毕,敲门人将里正放还。

  里正只感到耳边生风,由高处跌下,落在醉卧处,见自己的身子已浸泡在雨水中。里正惊诧,恍然扑上去,与身子合二为一,随后站了起来。他似乎忘记了祠堂里的那个声音,所以很快就乘马还家了。

  事情的结果当然是他想象不到的。

  当里正回到村子,发现自己家的宅子已浮于水面,家人已全部被淹死。他睁大眼睛,看着自己犯下的过错,内心百感交集,忽然,他大叫一声,纵马狂奔。

  里正疯了。

  颍阳里正不得名,曾乘醉还村,至少姨祠醉,因系马卧祠门下。久之欲醒,头向转,未能起,闻有人击庙门,其声甚厉,俄闻中问:“是何人?”答云:“所由令觅一人行雨。”庙中云:“举家往岳庙作客,今更无人。”其人云:“只将门下卧者亦得。”庙中人云:“此过客,那得使也。”苦争不免,遂呼某令起。随至一处。濛濛悉是云气,有物如骆,其人抱某上骆背,以一瓶授之,诫云:“但正抱瓶,无令倾侧!”其物遂行。瓶中水纷纷然作点而下。时天久旱,下视见其居处,恐雨不足,因尔倾瓶。行雨既毕,所由放还。至庙门,见己尸在水中,乃前入便活,乘马还家。以倾瓶之故,其宅为水所漂,人家尽死。某自此发狂,数月亦卒。(《广异记》)

  如果不是去外村喝酒,如果不是喝多,如果不是醉卧那祠堂前,里正自然不会有此遭遇。里正在空中所骑的是头什么怪兽?祠堂中的神灵又是谁?按唐人的理解,四季下雨是有专司其职的神灵的,即雨师。

  雨师是谁?说法历来不同:有的人认为是仙人赤松子,有的人认为是上天星宿中的毕星,还有人认为是一只叫商羊的大鸟。在唐朝时,由于雨师已被纳入道教神仙谱系,所以更多的人认为,掌管天下雨师的是陈天君。

  传说中,陈天君手持一盂,于云雾中洒播,所到之处,大雨倾盆。这与本故事中的情景就有些近似了。是否可进行如下推断:当时,陈天君因去做客,不在祠堂内。于是求雨之人临时抓了醉卧在祠堂外的里正去行雨,不想却酿成大祸。

  那么,前来求雨的人又是谁?

  在唐朝,跟雨师处于同一个神仙级别的,还有河神。

  下面这个有关河神的故事,同样有着意外的结局。故事发生在德宗贞元初年:“陈郡袁生者,尝任参军于唐安。罢秩游巴川,舍于逆旅氏……”

  袁生曾在湖北唐安任参军,离职后四处漫游,此日来到蜀地巴川,住进一家旅店。只是他这时候还不能明白,这个无名小店将成为他人生的一个拐点。

  那是黄昏时分,袁生坐在窗前,遥望山川,突然感到一种迷惘。他不知道像他这样的小人物会以怎样的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个墨点;或许,什么都留不下,他只是个匆匆过客,一如此番漫游一般。

  正在胡思乱想时,突然有人敲门。

  来客是一白衣男子,进屋后并不说话,而是直接落座:“我姓高,家住巴川郡新明县,曾在军中干过差事,现已卸任,闲游至此。”

  他的经历与袁生一样,聊天中,袁生感到白衣男子聪敏异常,高出常人。

  后来,白衣男子说:“我长于占卜,可算出您的过去与未来。”

  那人描述袁生的过往,丝毫不差。到了夜半,白衣男子轻声对袁生说:“实话告诉您吧,我非人间之物。”

  袁生:“既然非人,难道是鬼,你要祸害我?”

  白衣男子摆手:“莫急,听我说。我现有一事,欲救助于您。我本是赤水河神,我的庙宇在新明县之南。去年夏天,阴雨不停,庙舍已倾,而无人过问,使我每天为日光曝晒,为风沙所侵蚀,我的塑像甚至被樵夫所侮,周围居民也视我如土!现在,我把自己的境遇告知您,如果您觉得能帮助我,我就说下去;若不能,那我就离开!如此当无遗憾。”

  袁生道:“我的神啊,您既然有此愿望,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说吧,我该怎么帮你?”

  河神道:“您转年当被任命为新明县令,假如能为我重建庙宇,按时祭祀,那真是我的大幸。”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5页  当前第1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9/2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唐朝诡事录2:长安鬼迹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