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论宠姬与贤后的距离_分节阅读_第16节
小说作者:司泽院蓝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269 KB   上传时间:2013-11-14 19:03:51

  “现在想起来,那时大概是妹妹一生里最美的时候。”秦文蕙陷入了自己的思绪,说话的语气也变得慢起来,带着无限的回忆意味。

  听着这些话,虞婵抿紧了嘴。这倒不是她吃醋,而是在她看来,秦文蕙一开始就没意识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昭律是越国的王上,而她是越国权臣最喜欢的小女儿。自古君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就算昭律真的是昏庸无道,也不见得喜欢往自己身边安插一个权臣的钉子。那这种主动示好,他做出来肯定就是有目的的。

  虞婵觉得她似乎抓住了什么重要的东西,但却一闪而过。“这件事你没和秦令尹说。”她肯定道,张嘴就觉得口干。秦文蕙看不出来就算了,秦兴思怎么可能看不出?若是秦兴思知道这件事,打死他也不可能把秦文蕙嫁进宫里。

  “是啊,姐姐说得没错。父亲只当妹妹是情窦初开一见钟情,根本没想到别的地方去。”秦文蕙又笑了笑,但这次看起来带上了不少自嘲的意味。“那时妹妹怎么能想到,事情会变成现在这样子呢?”

  虞婵明智地闭上了嘴。这语气就不大对了,她要是接话说不定会被迁怒。

  而秦文蕙似乎也并不想听她对这件事发表的看法,因为她继续说了下去,说到她初进宫的时候昭律常常去看她,在宫殿里新建荷塘他也没说什么。那时越国新败,樊国告急,樊姬守孝,简直再也没有比那段时光更好过的日子了。再到后来,樊姬显出了治国之才,昭律也逐渐开始勤政。她那时还想,是她太没用,若是她能在国事上助昭律一臂之力,也能分到宠爱。

  可是,结果却被证明是大错特错了。昭律借着她的幌子,逐步地瓦解掉了秦氏的势力,将背后的箭头指向了秦兴思,一直宠爱她的亲爹。

  这当然不是她一早就知道的。直到去年,秦兴思终于告诉她,秦氏早有反意,让她别在昭律身上花心思了,因为昭律很可能一早就全都知道。她在震惊之余,再回想起来,昭律和她说的那些甜蜜情话里头,无一不是另有寓意。

  “妹妹一直以为是妹妹做得没有姐姐好,却未曾想到,这宠爱一开始便不是真的!”秦文蕙恨声道,脸上的表情开始变得扭曲起来。“妹妹脾气不好,这妹妹也知道,但妹妹从不在他面前耍脾气。若是他说累了,妹妹也一定小心翼翼地伺候着,热汤热水也从不会少。若是他说心烦,妹妹也帮着他在爹爹面前说好话,就算有些冷落,妹妹从来没说过他半句不是。姐姐你说说看,你与我,倒是谁更上心一些?”

  这种问句,虞婵真是一句也回答不出。谁更爱昭律?这种事情怎么可能说得清?秦文蕙觉得自己是一片真心付流水,到底是谁的错?秦氏图谋反叛,昭律蓄意用了秦文蕙做挡箭牌,谁错得更多些?

  秦文蕙见她一声不吭,惨然一笑。“姐姐这时候是不是觉得妹妹蠢透了?若是姐姐,估计一开始就不会中王上的计,是不是?”

  虽然这是个肯定的答案,虞婵依旧紧闭着嘴。这时候少说少错,她难道能说,世界上没有早知道,也没有后悔药?而若是秦文蕙再追究起来,恐怕就该说是她勾住了昭律,这才厌弃别人厌弃得那么快。还有就是,这种事情,她几乎从一开始就知道,但也没有花心思去提醒秦文蕙——当然,她若是真提醒了才是个傻子,但是现在说什么都可能被当成一个理由,成为最后一根压倒骆驼的稻草。

  “姐姐不说话,那便是默认了。这说起来也没姐姐什么事情,只是妹妹自己犯傻,一根筋地去倒贴别人。怨不得爹爹,也怨不得王上。约莫只能怨妹妹投错了胎,没找一个更好的身份来。”秦文蕙继续道,激动的声音慢慢平静下来,显然这些话她已经想明白很久了。“但这件事,是妹妹能决定的么?”

  前头都还好,听着秦文蕙的理智还是在的。虞婵正慢慢松了一口气。等到听到后面,她之前那种不好的感觉又冒了出来,她终于明白为什么秦文蕙不杀她了。在秦文蕙这件事中,不知道谁有错,但她确实是代人受过的——若她不是秦兴思的女儿,昭律大概不会想着利用她;但若她不是秦兴思的女儿,昭律也不会娶她。同样的理由可以推在她和昭律身上——若她的孩子不是昭律的儿子,秦文蕙大概不会想到要利用他做点什么。

  “等等,你到底想做什么?”想到这里,虞婵觉得自己立时就出了一头一身的冷汗。按照对方那样的逻辑推断,秦文蕙的痛苦是无辜又真实存在的,那她的孩子不是要……

  秦文蕙站起身,似乎对虞婵终于变了的脸色毫无反应。“真要说起来,虞姐姐,你大概比我爹爹和王上对我都要好些。妹妹不会害你,也不会杀你。妹妹只是想让你们都知道、都记住……”

  后面是什么,虞婵没听到,也再也听不到了。因为秦文蕙从袖子里掏出来早就备好的帕子,捂在她口鼻之上,让她立时晕了过去。等她再醒来的时候,事情已经无可挽回。

  在昭律率军回都之时,秦党负隅顽抗。在两相对峙之时,秦文蕙在自己脖子上架了一把匕首,从而抱着刚出生三天的婴儿登上了呈都城楼,在众目睽睽、千军万马前,自坠于城门。

  --

  平王六年二月十四,王于诸吕国归,途径呈都西北罗霞谷。秦党勾结外国,蓄意作泥石堵塞之象,并于高地弓箭设伏,意图弑君谋上。未料王鸣彩烟为信,四方兵营皆动。

  平王六年二月十五,樊姬产一子,母子平安。秦党策反环列之尹王齐,贿通越王宫门尹,樊姬母子落入其手。前线右军驰返罗霞谷,将设伏之党一网打尽。王一日二夜未合眼,即刻点齐兵马,奔赴呈都解围。

  平王六年二月十七,王率大军兵临呈都城下。秦党坚守城门不出,秦姬怀抱樊姬幼子,跃下城楼,坠于城门,皆亡。王怒而攻城,并皆军士激愤,于秦党焚宫之前破城而入,叛党尽为清绞。

  平王六年二月十八,王命夷秦氏一派九族,余下秦党莫有姑息,重罚以儆效尤。樊姬言及无德,坚辞封后。

  --

  秦氏一族,把持越国令尹之位前后逾百年,一日溃败,永无翻身之日。秦党之乱,前后持续五日,又以罗霞谷之事为始,故而史称“五日平叛”或“罗霞之乱”。经此一事,平王废除官位世袭,越国上下肃清,再无权倾朝野之世家,一国之权尽归平王一人之手。

  作者有话要说:下章新卷开始——卷三 问鼎天下。

  52第五十一章 九鼎几重

  越国攻打诸吕及其周边的小诸侯国,前前后后花费了大约一年半的时间。平王七年秋,越国大军打至洛水畔,登山而望,可见洛都。与此同时,魏国铁骑也已从东北面靠近洛都,雄踞盘桓,虎视眈眈。

  这样一来,夹在中间的洛都瞬时人心惶惶。若是越魏两国任一有个什么异动,他们就等着任人宰割——就以天子手里握有的那些兵马,根本就没法对抗越魏中的任何一国!当然了,现在越国军队在距离洛都南边皋门百余里的地方扎了营,并没有往前的打算;而魏国军队扎营之地更近些。只是洛都位于河流三角洲之上,地理位置优越,有洛水作为它的天然屏障,这看起来才不那么岌岌可危而已。

  但就算是如此,也足够一些人跳脚的了。这越魏就像约好似的,在差不多的时候打到了天子脚下,这说是其心昭昭也完全没问题了。御史大夫邹南子自不必说,急得和那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而与他平级的丞相端木宁,肥头大耳,平时一贯和邹南子带领的清流势不两立,这时也不得不紧张了。结果两派难得坐下来谈了谈,在劝退越魏两国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共识。

  只不过虞墴依旧一点反应也没有。他随手准了他们的奏,让邹南子出洛都南门,端木宁出洛都东门。这明面上说的是慰劳,暗地里的目的是力争保下洛都。

  邹南子觉得自己实在是理直气壮,就算到时候昭律说出什么过分的话来,他也一定能据理力争地反驳,叫越国大军灰溜溜地滚回去。

  至于端木宁,他其实是留恋洛都的锦衣玉食琼浆玉液;也就是说,只要有谁能给他高官厚禄养着,顶上是谁对他来说并无区别。而越国罗霞之乱后,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昭律对于叛臣贪官的雷霆手段,他简直就是望而生畏;所以这次故意挑了魏国,其实是想趁机去探探田克的口风。

  两人心思各异,带着各自的仆从出了城,渡河而过,再换车马。邹南子是奉天子之命而来,自然有人提前通报。只是昭律那时并不在中军帐里,而是骑马出去溜达了。

  说是溜达,大概也不怎么贴切。因为昭律不是一个人出去的,而是和虞婵一起。但这件事对外保密,并没多少人知道夫人竟然也随军出行。这是个明智的决定,因为若是邹南子知道虞婵也在的话,说不得又要多费多少口舌——一个面相柔和的女子,总让男人下意识地觉得,这会是个比较容易对付的人。再相比于喋血战场的将军之类,不免就会把希望寄托在女子的枕头风上了,而现在的虞婵真没那心情。

  经过秦氏一事,虞婵和昭律都小心谨慎得多。现在,岚仪殿内外不知增派了多少侍卫,森严程度眼看着超过朝明殿。这出行自然更是要小心,虞婵一般只坐在帐篷、马车里头,若是出去,必然换一身男子装束。必须要提的是,昭律痛定思痛,觉得还是什么时候都能照应着最安全,所以出行之时必然带着她;而虞婵也痛定思痛,苦练身体,不能重蹈覆辙,骑马自然也不在话下。

  所以此时,他们已经在离营帐几十里远的地方了。这地方临近洛水,地势偏高,上头就是蒲朝王室修建的最大离宫洛台。洛台富丽堂皇,长桥卧波,复道行空,高低冥迷,歌台暖响。当然,最后这句这时候没有,因为天子避暑的时间过了,里头只有看守的宫人而已。

  两人在前面骑着马,后头有一队全副武装的骑兵远远地跟着。他们是昭律的近卫甲兵,武艺精湛不说,忠心耿耿更是必须的,故而只对他们王上一直带在身边的人保持沉默。

  “这次终于到了洛台。”昭律抬头望向那高不见顶的建筑,微微勒了马缰,转头向虞婵说道。他曾许诺,要和她一起登上这高台,成为它的主人,现下已经做到一半了。

  虞婵也抬头去看,只能看见层层叠叠的屋檐和瓦当,并不能看到全貌。昭律说“终于”的意思她也听了出来,暗藏的全是势在必得。而说句实话,这一路上虽不用她上阵杀敌,但也有足够时间见识到那种血流漂橹的战争情景。硝烟、战火、焦土、鲜血……在之前,她简直完全无法想象,用惨不忍睹形容都形容不过。

  换做是以前,虞婵肯定会于心不忍,说不定还会试图找出法子避免。但在秦文蕙一事之后,她意识到她的心还是太软了——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如果说人总是吃一堑长一智的话,她觉得她这一堑真是摔得头破血流。昭律那时就在军队前头,惨景亲眼所见;虽他并不和她说这个,但是那种疼痛比身体的疼痛更甚,已经在她心里留下了一道不可见、但却永不会褪去的疤痕。若是秦文蕙那时再狠一点,秦兴思纵火焚宫的动作再快一点,那她现在还能站在这里、近距离地看这座著名的离宫吗?怕是连骨头灰末都找不到了吧,就和现下越王宫重修的一角宫殿那样。

  心必须硬到冷酷的程度,因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是啊,我们终于到了。”虞婵轻声道,眼睛依旧没从洛台上面移回来。不管是不是只有前进才能当做防守,她都只能选这一条路,昭律也一样。“但现下我们已经打了好几年,军士们都疲惫了,魏国也是一样。我们吃不掉他们,他们也吃不掉我们。既然如此,我们就在这里走走罢了,反正来日方长。我国农工水利普及,再稳定新打下来的人心,囤粮扩军。待到兵强马壮之时重振旗鼓,拿下魏国胜算更大。”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她脸上全无表情,就像她正在说一些吃饭睡觉的事情一样。

  昭律点了点头,深深凝视着她的脸。这种明显的改变他当然察觉得到,虽然这并不是他想要看到的。若是说后悔与否,那肯定是后悔的。虞婵在那件事之后小半年的时间里,经常做噩梦。她不会惊醒,也不说梦话,只是晨里起来,脸上泪痕干涸,枕套湿了半边,身子也弱下去。他本来就心痛,见她这幅强自精神的样子,更觉得难受得紧。说出来大概要掉面子,直到后头他终于忍不住,两人摊开来说完,又抱着哭了一场,这才慢慢地振作起来。

  往事不可追,他们只能吸取教训,把握将来。

  “就不知道田克是不是抱着一样的想法了……”昭律把心思归拢回来,顿了顿,又道:“他们魏国地处洛水以北,土地可不算肥沃,也就新打下的沟衍和林觳好一些。如此想来,他们八成也得等着。”军队未动,粮草先行。若是没粮,那还用打么?直接就是输的料。

  “就是这个道理。”虞婵应道。“相比之下,魏国应当更注意我们的动静才是。还有洛都里的人……”她终于把头转回来,语气里带上了点疑惑:“端木宁肯定被你吓跑了,那难道邹南子这次不该再来给你说几句大道理么?我正等着他来呢。”

  什么叫被他吓跑了啊?昭律皱了皱眉,正想反驳,就听到一阵疾驰的马蹄声,近卫甲兵给一个传令兵让了路。那人还没到昭律面前便勒停了马,利落地翻身落地跪下:“王上,御史大夫邹南子邹大人派人来报,说即刻便到。”

  昭律刚才想说的话瞬间都吞了回去。“这真是说什么来什么,”他微微笑了一下,又收起来,道:“那即刻就回去吧。寡人倒要听听,邹大人到底是怎样才会觉得,他一张嘴能抵寡人十万大军。”

  “说不定这次就能。”虞婵也笑了笑。“不知这两年多以来,邹大人是不是变得更加滔滔不绝了。”

  昭律微微扬了扬眉毛。这次是他们本来就不想也不能再往前打,可不是邹南子的功劳。虞婵这么说,难道是要借机卖邹南子一个面子么?听起来甚是可有可无啊……不过这后面一句……他想过这些,便道:“若是想知道的话,和寡人一起去不就行了?反正邹大人也就见过你两面,如今你又这幅样子,他怕是老眼昏花认不出来。”他本来就有信心对付邹南子,但若是加上虞婵,事半功倍,又有哪里不好?

  虞婵这下真笑了出来。“邹大人可最不喜欢听‘老眼昏花’这句了,你到时可得留点神。”她夹了一下马肚子,“既然如此,那就走吧。”

  昭律见她展露笑容,就知道她定然有成竹在胸之计,不由得也笑了。“有什么要说的,现在通通气,到时候……”

  他们两人一面说一面跑马出去,近卫甲兵立刻跟了上去。传令兵从地上站起来,擦了下额上的冷汗。他们王上身边带着的这个人到底是谁啊?怎么会见过邹大人?还能在王上之前先动?他想不出,又想到军中上下的封口令,觉得自己最好还是当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反正无论怎样,乖乖听上面的话的出头几率大多了。

  而这头,虞婵和昭律很快回了中军营帐。等到邹南子到达之时,营帐里已经备好了简单酒水。邹南子进来一看,只有昭律和一个参谋模样的人在,稍微满意了一些。他也顾不得喝水,寒暄几句,直接就进了正题:“越公,之前伐陈还是有说道的。如今打到了这洛水边上,也不怪老夫多嘴问一句:越公意欲何如?”他一面说,一面紧紧盯着昭律的眼睛,生怕漏过了什么表情变化。

  这话可谓是冒犯,但昭律却微笑起来。就这种直来直去的打法,他早不知道多少年就不玩了。邹南子也就是仗着天子的威势,觉得诸侯都应该对他礼敬有加,才说得那么不客气。他望了身边的虞婵一眼,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同样的神色,脸上的笑容就变得更欢快了:“邹大人远道而来,我等甚为惶恐。不过若要说意欲何如,邹大人就言重了。我倒是真有一事,但这一事也就是一个问题而已。听闻邹大人强闻博记,定然能为我解惑。”

  邹南子眉峰耸起,似乎不能相信自己所听见的。一个问题而已?他之前准备了一大堆说辞,难道都派不上用场么?“听越公的意思,知道这问题的答案,越公就拔营回国?”

  “没错。”昭律点了点头。

  邹南子看他的表情也不像是在开玩笑,心里暗自松了口气。“博闻强记乃是众人谬赞,实不敢当。如此便敢问越公,那问题是什么了?”

  昭律又看了一眼虞婵,这回看出了一点隐藏得很好的笑意。果然,虞婵发现了,邹南子放松得太早了。因为他想问的问题是这样的——

  “敢问邹大人,这洛都中的九鼎,所重几何?”

  作者有话要说:开始大杀四方啦~作者保证后面都是爽文!

  今天还有一更~感谢12713521、十遥亲的地雷~o(*////▽////*)q

  形势地图,画了个大概,大家可以看看~

  53第五十二章 舌战御史

  九鼎,青铜所铸,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置放于王朝都城。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只有天子才能用九鼎,并在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铸造之时,青铜并不易得;如今铁器渐渐普及,故而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已经胜过了它们本身的价值。

  故而,昭律说是只问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是大不敬的僭越了。就算那青铜已经不值钱,已经不能光靠金贵物品而取胜,它们依旧代表着九州,代表着天子御宇之权,又如何能被别人当做集市上随意买卖的物品而提起?

  这些在场的三个人都知道。昭律一脸不在意的神情,虞婵也十分镇定,只有邹南子脸色气得通红。“越公你……大胆!”他还想说点什么,但大概是过度气愤,只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见得如此情景,虞婵抿了抿唇,然后开口道:“邹大人,请息怒。我们君上铸了几口铁鼎,只是好奇铜鼎区别何在。若是这不方便透露,那邹大人就当没有听见便罢了。”

  这话里最真的大概就是那几口铁鼎。其实他们越国的铁用得最主要的地方还是犁斧等物,鼎只是造起来放太庙的,自然用不了多少。至于青铜与铁的区别,就是青铜沉了些、也没铁器好用而已。

  这些他们都知道,故而昭律是明知故问,虞婵是装作什么也没懂。本来他们形势就占有绝对优势,邹南子除了一逞口舌之快,能做什么?虽然他们这次并不是真的想打,但是已经到了表明态度的时候了。只要他们绝不承认,邹南子再说也就是空口无凭。当然,就算是这样,邹南子也有本事把这件事闹得天下皆知。这就更好了,该知道的都会知道,这是站队的最后机会。

  至于邹南子,他现在正在气头上,怎么能想到这么多呢?他所听到的是一个诸侯胆敢问九鼎大小轻重,他所看到的是这种故作无辜的情况。无论是哪个,对他来说都是个莫大的冲击,差点气背过气去。很好,很好,终于来了!这就是他所要解决的问题!他一句大胆出去,就知道自己激动过度,没沉住气。这时候吵起来没有一点好处,他该做的就是发挥他三寸不烂之舌的功力,叫越国有愧于心,知难而退。

  “不知越公身边是何人,但二位所言差矣。这天下九鼎,在德不在鼎。昔日前朝之人有德,铸远方图物,九州之牧贡金,百姓泽入山川……”

  邹南子不愧他御史大夫之名,一张嘴,那些道理就和瀑布一样流出来,一时半会儿根本止不住。他说的话归结起来就是这样的:这九鼎,是前朝流传下来的。那时前朝归于有德之人手里,人心向背,州牧都主动拿出青铜,共同铸成九鼎。而后前朝失德败落,这九鼎归于当今蒲朝王室之手,定于洛都。这九鼎虽然不重,但天下可重。按照卜算,蒲朝天命七百年,如今才到三百余年,虽然它德行已经开始衰败,但天命不可改。这时候,鼎的轻重,自然是不能问的。

  听到前面的时候,虞婵觉得邹南子还是知道些道理的。等到后头“卜命七百”的时候,她就微微皱了皱眉。这卜算可不好说,一方面的可能是迷信,一方面是有人蓄意操纵这种结果。但无论是哪个,按照现在的情势,蒲朝绝对挺不过七百年。邹南子这么说,也就是自欺欺人而已。不过这时候就不该她先开口了,故而她只转头,看了看坐着的人。

  昭律正露出一脸沉吟之色。“邹大人所言甚是。既如此,我还有几个地方没听清楚,邹大人可否于这次一并给我解惑?”

  邹南子说得口干舌燥,但这件事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远胜于他自身的不舒服,所以硬撑着不喝茶,只看着昭律的反应。如今听到昭律这么说,他也丝毫不敢放松。刚才那就是前车之鉴,他怎么知道昭律这次不会故意给他设个言语陷阱之类的?“越公请讲。”

  “照邹大人所说,这九鼎象征着天下之德?有德之人,才能居之?”昭律问。

  “这是自然。”邹南子肯定道。

  “那有德的标准,是什么呢?”昭律微微抬起头,神情里好似真带着疑惑。“是这天下人说的算,还是邹大人您说的算?”

  邹南子差点被自己口水噎住。他虽然自信,但也没自大到那种程度。“这自然是天下人说的算。”他硬邦邦地答。

  “如此……”昭律沉吟道,“成王自然是有大德的,所以才能得这天下?”他口里的成王,正是蒲朝的开国天子,蒲成王。

  邹南子听他接连三个问题,似乎是问得无足轻重,又似乎有哪里不对,在心里提了小心,免得被人抓住破绽。“那也是自然的,成王真乃圣人也。”他这么说的时候,还朝着洛都的方向行了个虚礼。

  昭律见他如此,只微微一笑。“这便是我所不明白的了。成王大德,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就想知道,就因为这个,才有天命七百年么?刚刚邹大人也说了,现下也不能说是清平之世,那我便斗胆一问,若是成王之后大为背德,这七百年之数,还算是不算?”

  这话听起来真是十分打脸。虞墴是不作为,但也实在太不作为了。想到这里,邹南子差点梗住,但仍勉强找出来理由:“这……这并没有发生,不是吗?”

  就连虞婵都听出来,他这话说得真是相当心虚,不由得又看了他一眼。

  昭律听他中间停顿,也不继续下去,换了个问题道:“此是其一。我想问的这其二是,这七百年是天命,是不是说,像是现下诸侯分据、各自相争,百姓颠沛流离,也算是天命?就算另有能人能使他们过上更安稳的生活,也是叛臣贼子、其心可诛?”

  这回邹南子听得脸一阵红一阵白一阵青。分封诸侯是早前就传下来的的,论功行赏而已。当时诸侯都对天子毕恭毕敬,谁能想到几百年后变成这副模样?当然,他不会说这是成王考虑失误,而只是将这些原因都归结在诸侯身上:“这本该是邹某问越公的问题才是。越国封地在整个蒲朝里也是数一数二的,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非要打到洛水来呢?”

  虞婵差点要笑出来。有什么可不满意的?他们越国前些年就差点被魏国吞了,性命都要不保,天子又不管这事情,现在来问还有什么不满意?逻辑不知道在哪里。若是越国不作为不奋起,那就会和蒲朝天子一个下场。他们手里没有军队,没有反抗之力,就觉得越国也不该为自己的前途博上一把?想凭着那已经所剩无几的天子之威摆平他们?真是太可笑了。就算他们答应,魏国也绝不会答应的。

  大概是她的表情没掩饰好,这回被邹南子注意到了。他本就觉得昭律这个参谋脸上的表情实在不能说恭敬,昭律又是牙尖嘴利,不由得有些恼火道:“这位大人,想说什么,便说出来罢。”照他的想法,今日这么回去,众人都要觉得他落了下风。昭律他说不过,难道还说不过一个参谋么?

  昭律扬了扬眉。邹南子估计从来没想过他的那些可能,被难住是自然的事情。他本来觉得这样是在为难邹南子,未曾想,对方竟然直接找上了婵儿——要知道,婵儿虽然平日里并不是个多话的人,但真要说起来,绝对不输于他。罢了,便只能同情邹南子了。

  邹南子见二人几乎是同时露出了种似笑非笑的神气,不知为什么,觉得背后一阵凉。他刚刚没有做错什么事情吧?

  还没等他想出个所以然来,虞婵就已经开口了。“既然邹大人抬爱,那我也就斗胆一说。个人鄙见,若是说得不对,邹大人勿怪,君上也勿怪。”她故意压低声音,又朝两人微微示意,这才接下去道:“君上刚才说了两点,我这疑问就算第三好了。天下乃是有德者居之,这本无错。但若是居天下之人不能治好这天下,却有他人能做成;若是居天下之人不再有使九州贡金之德,却有他人能有;大德能换天命七百年,那另有大德,能换几百年天命?而若是手握人心,那洛都里九鼎之重,就算实不知、不能知,又如何?”

  此言一出,昭律脸露赞赏,邹南子的脸色几近青黑。因为他发现,这个人说的话,竟然比昭律说的还直接、还让他不好对答——不是不好对答,是根本说不出!德行有亏,寄望七百年天命延续,他曾经坚信这点。但听了这几个问句,这话现在就连他自己都说服不了了——就和此人说的一样,若是手握人心,那不知这九鼎,又如何?毕竟,那样的话,九鼎就连它们所代表的意义,也已经不复存在了,又何谈表这天下?

  “邹大人不必上心,我等也就随口一问。”昭律见邹南子脸色实在难看,觉得还是别把他气出病来才好。反正他们问了也不是想听到他的答案,只是借此表明他们的态度而已。这话说出去,至少大家会预料到一个结果——今年的洛都大宴,他们越国是定然不去的了。

  邹南子觉得他再也不能在这营帐里多待一刻。他连客套话也没说,直接拂袖而去。

  相比之下,魏国那边的气氛就要好得多了。田克早就暗示过端木宁,两人一拍即合。端木宁回去告诉其他人,魏国毫无叛心;而田克许诺,等到他登上大宝的那日,端木宁依旧会是丞相。这么简单的事情,还用花什么心思谈?故而两边的人吃了顿宴席,端木宁带人就回洛都去了。

  而送走端木宁,田克脸上的笑意立时就没了。他微微垂下手,摸到袖子里一个硬硬的东西,又拿出来看了一眼。那是一个箭头,确切来说,是桂姬逃来魏国的时候带的东西之一,越国在竹山狩猎之时换上的新制铁箭。由于常被抚摸,那表面已经变得异乎寻常地光滑,幽幽地泛着冷光。

  田克很喜欢这东西,但是这和带它过来的人一点关系也没有。此时,他手里拿着箭头,目光悠远,似乎已经越过了洛水交叉之处,看到了离宫洛台,以及扎营附近的越国诸人。“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他缓缓念道,声音很低,脸上的神色却无甚变化,叫人摸不透他心中所想。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3页  当前第1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6/3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论宠姬与贤后的距离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