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农家姝_分节阅读_第25节
小说作者:一页小皇书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203 KB   上传时间:2015-09-29 21:53:55

  大妹笑了笑,没答话,踩着板凳进了车厢,由温大伯家的二儿子驾着马车,驶去县城。

  府台大人大寿,华归上郡城贺寿去了,因小妾熟谙官场,又长袖善舞,会说话,会笼络人,华归每有应酬,一般都带她去。两个孩子去学馆念书未回,家里只有二妹和华氏。

  二妹刚洗完衣服,正在院子里晾晒,看见温大伯家的二儿子搬进来一个大箱子,大妹紧跟着尾随其后,二妹大喜,跑上来道:“大姐,你回来了!”

  大妹见她小腹并未显山露水,知道月份还小,遂让她歇着,自己挽了袖子替她晾衣服。二妹进厨房给温二哥倒水,给他搬了条凳子,然后去夺大妹手里的衣服。

  华氏听见动静出来,看见是媳妇家的大女儿和一个青壮年男子在,院中摆了个大大的箱子,遂多看几眼,猜不出里头装了什么,抬头见大妹冲着她微笑,僵硬地点了下头,又闪回到屋子里待着。

  早知道这家人不讲理,这婆婆看见媳妇娘家来人,不寒暄几句也就罢了,连个笑脸也没有的算是少见,温二哥今天算是长了见识,转头去看二妹,见她低着头拧湿衣服上的水,装聋作哑当做没看见,失望地摇了下头。

  二妹挂完衣服,把大妹和温二哥请去小厅里坐,要去烧水泡茶,被大妹给拦住,说她们喝白开水就好,让二妹不必忙乎。

  二妹知道小妹也在京城,向大妹询问她的近况,又好奇南掌国人长什么样子,两姐妹讲了会儿话,听外头有小孩子的哭声。二妹忙走出去,从外头领回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男孩长得文文秀秀,像华归居多,因在学馆里与妾室的儿子起了争执,回来时,在路上被他给挠了几下,下巴有刮痕,出了血丝。

  二妹从屋里翻出药膏,把儿子夹在双腿之间给他上药,儿子金豆豆不断,抽抽泣泣向二妹告状。

  二妹柔声道:“小虎是哥哥,瑞瑞你是弟弟,弟弟要让着哥哥。”涂好药膏,掏出手绢给他擦泪。

  儿子一抬胳膊挡住二妹的手,气鼓鼓道:“不和你说了,我告诉奶奶去!”说着挤出二妹的膝盖,蹬蹬蹬往门外跑去。

  没一会儿,院内响起骂声,华氏责怪丫头看护不力,连两个孩子都摆平不了,中午和晚上不许她吃饭。

  说起吃饭,大妹察觉时辰已经不早,起身告辞。二妹也不敢留她下来吃午饭,遂把二人送出后门。

  直至最后,华氏一直躲在房里不露面。大妹还是郑家媳妇的时候,华氏就有些看她不上,觉得自己儿子是官,要高出郑家这个商贾之门一截,但是看在郑家钱多的份上,还是会主动与大妹说几句话,现下大妹成了下堂妇,到现在都还没嫁掉,华氏眼里更是把她们埋在了尘埃之下。

  二妹面有愧疚,看着大妹,又不好意思讲出口。大妹倒是不介意,揉揉她肩膀,让她当心身体,照顾好自己,然后乘着马车回去。

  晚上吃过饭,大妹趴在小桌子上整理她在南掌国学到的刺绣知识,温秀才进出卧房几次,有话讲,却又憋着讲不出。当他再一次进房,大妹搁了笔,静静将他看着。

  温秀才一张老脸红得跟猴子屁股似的,搬条凳子坐到大妹身边,小心翼翼道:“大妹啊,你二妹也就这样了,小妹人灵活,有脾气,能为自己打算,我不担心,我现在担心的是你……”

  温秀才沉默半响,见大妹并没有接话,只好厚着脸皮继续往下问:“你在上京这么长时间了,难道就没有……没有一个中意的……嗯?”

  大妹坦诚道:“女儿并没有用心去找。”

  温秀才知道大妹不爱在这些事上操心,就怕她顺水漂,搁哪里算哪里,遂叮嘱她道:“你还年轻,现在并没怎么怎样,以后老了,身旁总是要有个知冷知热的人,哪怕病在床上,也有人能递口温水给你吃。再说,没有一儿半女,刺绣这行当做得再大也没意思。”

  大妹确实有听天由命的想法,当然也不会因为温秀才的一番话就改变念头,不过未免他担心,只好点头答应,恭顺道:“爹你莫要挂念,女儿知晓了。”

  温秀才满意地点头,嘱咐大妹早点睡,莫要看坏了眼睛,起身出了卧房。

  武举比试轰轰烈烈持续了两个多月,小妹虽学过一年半载的武功,却只懂得些皮毛,揍瘪三打泼妇还行,若是碰到真正内行的,真刀真枪干起来,便捱不住了。小妹勉强撑过了第一关,就被刷下来,反倒是于安过关崭新,闯进了前三甲。

  在军事谋略上,于安发挥略低于其他两人,因此屈居第三。到了金殿传胪的时候,有朝臣论及于安父亲为保本朝国土热血洒边疆,于探花作为忠臣之后,该予以奖励。

  为褒奖忠勇,皇帝开了金口,擢第三名的于安为武榜眼,原榜眼便到了探花的位置。

  锣鼓吹打,笙乐飞扬,进士们骑着高头大马游街,鞭炮一串接着一串,将整个上京城都炸得沸腾起来。小妹一早起来打扫好屋里屋外,又咬咬牙,破费从城里的酒楼叫来一桌子酒菜,等到于安头戴武官帽,胸系大红花,被众人送至门口,小妹一一发了红包,将于安接进来,请街坊邻居们进院热热闹闹吃了顿饭。

  苏甜得知了消息,也过来蹭这份喜气,与于安道了贺,便坐到桌旁与大哥大嫂大叔大妈们抢食。小妹冲着于安使眼色,可是于安就像只锯嘴的葫芦,低头只顾吃喝。只要有吃食在,苏甜眼里是看不见别人的,因此未留意小妹与于安眉宇间的官司。

  等到苏甜打着饱嗝与他们告别,过来喝酒的左邻右舍也散尽,小妹质问于安为何不趁此机会告诉苏慕亭实情。

  于安挠了挠后脑勺,嗫嚅道:“总得要建功立业才行吧?”

  小妹想想也是:刀剑无眼,若是有个好歹,要连累苏姑娘守活寡。遂不再逼他,心底竟生了小小的暗喜,小妹忙严肃了脸唾弃一番自己。她一方面希望于安能早早和苏慕亭说清楚,好让自己心安,另一方面又希望他慢点说,毕竟她还没有找到下家,要是苏慕亭到时候来于家一看,见他们同住一个院子中,难免会尴尬。

  凡本届新晋的武进士,都归兵部管辖,发配到边关各个军营中历练一段时间,作为武榜眼,于安也不例外。

  离家之际,于安去菜市买了全鸡全鸭,小妹特地从金银绣庄把苏甜找来,三个人坐在一起好好吃喝一顿,将他送去兵部。

  进衙门前,于安叮嘱小妹要自己保重,不要一味钻进钱眼里,凡事三思后行,不要一味犯冲往前冲,邻里关系要处好,不要争强蛮横,发脾气前要考虑好后果,实在憋不住,就去绣庄找她大姐。

  小妹嫌他啰嗦,将肩上包袱砸进他怀里。练兵费鞋,小妹不知道于安穿不穿得惯军营里的,遂包了好几双靴子让他带上,都是于安自己做的。

  小妹站在石狮子旁,看着于安进门,突然意识自己怎么也变得婆妈起来,一阵恶寒。

  “温柔姑娘,你在这里等我呀!”

  一双手从背后拍了下她的肩膀,小妹回头,见是那个叫冯大成的家伙。他虽不通文墨,却有一副好身手,又兼长得瘦小,手脚比常人灵活,武举考官因此有意放水,把他垫在第九十九名后面,也成了名进士。

  冯大成凑到小妹面前,笑嘻嘻问道:“你有大半年要看不见我喽,有什么送我的没?”见小妹皱眉,忙妥协道,“分别礼物没有就算了,贺礼也行呀。”

  小妹呸了他一口,扭头就走。

  冯大成目送大妹走远,搓手嘿嘿发笑,想道:京城里的姑娘就是不一样,比村里的漂亮多了,要是能娶回家去,让他给观音菩萨供奉一辈子香火也愿意啊。

  劝分

  夏季多飓风,尤其是七八月份,东凌县属沿海一带,每年都会被祸害几遍,这一次也不例外,大风发了疯一般,将树枝打得啪啪响,似要连根拔起,河水上涨,从前门灌入,后门流出,直至后门也被填满,在屋子里积得跟膝盖齐高。

  温秀才年前请别人修过一次房子,因此稍微牢靠些,眼看着洪水还要往上涨,温秀才抹黑去了易婶子家,把她养的鸡鸡鸭鸭抱到自家二楼,想让易婶子到自己家里避避,但是易婶子畏惧流言,抵死不去。这是温秀才顾虑之一,既然她坚持,他也不好强求,遂回家抱了棉被上阁楼。易婶子就这样躺在床上,时不时把手探到床下测探水位,胆战心惊过了一晚。

  所幸到了黎明时分,风过雨止,洪水渐渐退去,露出地表的满目苍夷,有些人家的大水缸被漂出家门口,最后搁在哪个不起眼的角落,有养畜生的人家,发动全家满村子找鸡找鸭找鹅,也有些人拉了网,在浑浊的水洼地里摸鱼。更多的农人一早扛了锄头去地里看水稻,快要丰收的季节,稻子被洪水一推,大片大片倒在地上,加上热气一蒸一催,很快就会长芽,要早早收割才行。

  温秀才的房子除了吹落几片瓦片之外,并无太大损失,但是易婶子家不同,本就是太公公太婆婆留下来的房子,因为年代久了,有些椽木已经被蛀虫掏空,被大风一刮,断了一片,屋顶破了好大一个洞。

  大妹隔断时间就会往家里寄一笔银子,再加上这次返乡又给温秀才留下一些,温秀才生活无虞,于是借了几两给易婶子,让她雇人把房子修一修。

  县衙后院的屋顶也被飓风掀掉好些瓦片,如果请衙差过来帮忙,虽说不一定要付工钱,但怎么着也要给几个喝酒的铜板,华氏不想给钱,又不愿在外人那里落了坏名声,干脆一个不请。二妹只好带上丫头买来新瓦片,踩了梯子,亲自爬到屋顶铺瓦,哪知下梯子时,脚下不小心打滑,踩空好几格,一屁股坐在地上,当场就见了红。

  尽管大夫尽了全力,孩子到底没有保住。温秀才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已是四五天之后,气得浑身发抖,大中午顶着太阳就找到县衙理论,将华氏和华归骂了一通。华归嫌丢人,让衙差把围观的众人驱散,自己带了小妾偷偷从后门溜出去躲清静。

  华氏不是善茬,哪能任温秀才按扁搓圆,当下反唇相讥,骂大妹生不了孩子、咒小妹跟野男人私奔不算,还把易婶子也扯进来,说温秀才老不正经,和寡妇偷偷摸摸不干净,气得温秀才抄起木棍要打她。

  赶走看客之后,衙差们本是抱着手站在一起看热闹的,见温秀才要动手,连忙上去两个将他拖住,一个年纪稍长的站出来当和事老,可惜温秀才和华氏谁都不给他面子,倒是他自己窘得个满脸通红。

  二妹就在家中,如何不知外头情形?不过帮谁都是不对,因此左右为难,躲在房中抹泪。

  温秀才出去雇了顶轿子,给轿夫每人一两银子,承诺县太爷若有追究全算在他头上,这才说服轿夫们跟着他打进县衙后院,将二妹从房中抢出来,抬回家坐月子。

  七月的天本就多变,中午还是烈日当空,到了下午就雷声轰鸣,“噼噼啪啪”下起雨来,似倒黄豆般,又大又密集。二妹坐在轿中倒还好,温秀才被浇了个透心凉,等到了家中,已经湿成落汤鸡。

  温秀才本就受了暑气,再加上雨水这么一浇灌,冷热交替,到晚间发起高烧。易婶子请来村口的蹩脚大夫看过,煎了一副药给他喝下,可是非但没有好,反而嘟嘟囔囔说起胡话。大夫再来看过,又喝了几副药,烧倒是退了,但陷入昏迷,双眼紧闭,眼皮子红肿,脸色却是发青,双唇又白又干,似蒙了层霜。

  易婶子害怕,又找来大夫。大夫再三检查之后,交代易婶子和二妹准备后事,吓得易婶子腿软跌在地上,二妹破口大哭。

  易婶子让二妹写信给大妹和小妹,要她们赶紧回来。

  东塘村距离上京迢迢千里,等信件顺风顺水送到大妹手中的时候,已是半个月过去,温秀才早已痊愈,责怪二妹不该这么鲁莽,让大妹白担心,紧接着又写了封信给大妹报平安,但是彼时大妹早已启程,快马加鞭奔在回乡路上。

  华氏母子蛇鼠一窝,温秀才怕二妹会丧命在他们手上,于是明里暗里唆使她和华归和离,但是二妹都不吭声,见她这么没用,温秀才不禁动了气,说的话重了些,骂道:“你就不能学学大妹?离了那个男人会死!”

  二妹红了眼圈,忍住没哭。

  温秀才失望道:“同是温家的女儿,你就不能长长志气!”

  到底忍住,眼泪断了线似地掉下来,二妹轻声怯懦道:“不要逼我!”

  “怎么是逼你?”温秀才恨铁不成钢道,“我只是希望,希望你们三姐妹都好好的,希望你和那家人断个干净,到时候拜托大妹教些刺绣,让大妹给你找份活……”

  大妹大妹大妹,都是大妹!二妹很难受,眼泪流得更凶,“你的希望就是对我最大的伤害!”

  温秀才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不敢置信地看着她,久久才憋出一句话,“我是你爹……”

  二妹哭道:“我本来就是废物,我抢了大妹上学的机会,可是又念不好书,平白花了家里这么多钱,好不容易嫁给一个做官的,却管不好家,婆婆处处看我不顺眼,从小到大,我都是最笨最没用的,我一无是处!你为什么还要对我希望?你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根本不想要你的希望!根本不想!”说着,捂脸跑进房。

  温秀才在外头呆愣许久,而后进了二妹房间,见她趴在小桌子哭得很伤心。

  温秀才放轻脚步走近,禁不住眼里也泛起泪花,柔声道:“你怎么会一无是处呢?三个姐妹中,你是最善良的。每次吃东西,小妹总是挑最好的,大妹随性,拿到什么吃什么,只有你总是拣最差或别人不要的,为什么?因为你善良,总想把最好的留给别人。”

  二妹再也忍受不住,趴在桌子上哭得歇斯底里。

  上京

  大妹未接到温秀才的报安信,马不停蹄赶到东塘村的时候,已是月余之后,温秀才早已身健如初。

  温秀才责怪二妹不该这么鲁莽,好端端吓唬大妹,害得人家千里迢迢赶过来,劳累不说,还耽误绣庄的事。二妹当没听见一样不说话,一勺接着一勺往桶里舀猪食,因她在家,便借用了易婶子猪圈旁边的荒地,垒起石头,搭上棚盖,围成一块猪圈,买了两头小猪仔养在里头。

  写信给大妹本是易婶子的主意,因当时温秀才陷入昏迷,有大限将至的迹象,易婶子是个没爪蟹,二妹又没个主见,易婶子当时能想到的唯有找大妹回来,因此温秀才不停地叨叨二妹,她听着也很不是滋味,不高兴道:“不是料不到后面这些曲折嘛!”

  反正来都来了,再说这些无益,易婶子毕竟还算外人,不该给她没脸,大妹遂托辞道:“女儿认识国子监的人,托付他帮忙办理瑞瑞入学的事情,已有些眉目,本想迟些定下来再回家报信,现下接到书信回来,不过是把行程提前罢了。”

  “国子监?”二妹停下手里活,愣愣把大妹望着,不敢置信道,“瑞瑞爹不过是个七品县官,瑞瑞如何能够进国子监?”

  大妹笑说道:“我自有办法,但是行还是不行,需得你回家问问妹夫的意见。”

  二妹听罢,连忙擦干净手,连猪也不喂了,急急忙忙出门去县城。

  大妹虽然心地不错,但却是个怕麻烦的人,温秀才不明白大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因此狐疑地看着她。

  大妹没有解释,坦然地拎起食桶,被易婶子抢过去,道她的双手是做刺绣的,不能干粗活,颠颠提出门去喂猪。

  二妹回到家,将大妹的话一字不落复述一遍,华氏把一双眼珠子瞪得滚圆,铁青着脸骂道:“我的孙子,不在我跟前待着,你要把他拐到哪里去!”

  二妹不敢再吭声,只是关系儿子的前程,到底不死心,期待地看向华归。

  华归冷声道:“以后休提此事。”甩了袖子去书房。

  二妹呆呆看着华归消失在绿柳红花中的身影,不禁感到心灰意冷,耳里听见华氏大声催她去做饭,只好挽起袖子去井边打水淘米。

  妾身跟着华氏进房,小声与她说道:“姑姑,您休怪侄女多嘴,依我看,瑞瑞若是能去京城,倒是大好事一件。”

  华氏原本就不快的脸,更是绷得紧紧的。妾室撒娇似地摇了下她的胳膊,华氏便耐心听着她往下讲。

  “瑞瑞到底姓华,就算走天走地也仍是我们家血脉,进了国子监,便算是占了地利人和,往后博取功名也容易些,光耀的是我们家的门楣,他们温家能占什么便宜?而且她们温家无子,那个大女儿是顶顶赚钱的,而且又一把年纪,是个被休了的人,想要找个愿意接手的下家谈何容易?况且她自己又是个眼光高的人,这辈子注定要孤独终老。等到她们一家都老了死了绝了,他们家的家产能留给谁?便是最后家产被温家宗族收走,也不过是房子之类的空壳,真正的真金白银不给我们瑞瑞给谁?一来一去,您算算值不值得。”

  故土难离,大妹想让温秀才也同她们一起去京城,但是温秀才不愿意。易婶子虽然私心里不希望他走,但是三姐妹都不在跟前,万一温秀才真有个好歹,她怎么做都会是错,因此好说歹说,总算劝得温秀才答应。

  京城什么东西都贵,温秀才当然想把家里头所有的东西都带走,只是大妹不让。二妹也就几件衣衫和做了一半的小袄和鞋子,瑞瑞东西虽多,但是华氏体谅她们走远路不方便,不让二妹带,拿出半两银子给她们到京城买新的,而且叮嘱一定要挑好的买,千万不能因为奶奶和亲爹不在跟前就亏待孩子,留在家里的东西则顺理成章送给妾室的儿子小虎用。

  因此,一家四个人连人带货,也就一马车。

  江越郡运河通着京城,本来走水路是最便捷的方法,但是近几年水寇不断,没有官家军队护送,扁舟孤叶最容易遭劫,还是走陆路稳妥。马车里有老有少,又是头一次出远门,特别是瑞瑞,初时还觉得好奇,靠着二妹的膝盖看车窗的行人和风景,时间一长便觉得烦闷,哭哭啼啼无法安生,温秀才也觉得有些吃不消,因此,马车走得格外慢些,拖拖拉拉两三个月才到达京城。

  因没落脚的地方,大妹暂将三人安排在客栈,托客栈小二找来于家皮货店临时掌柜小妹。

  小妹跟着小二急急赶来,看见温秀才,不等他说话,“扑通”一声就跪在他面前,懊悔道:“女儿知道错了。”

  温秀才擦擦发红的眼圈,喉咙被堵得说不出话,连连点头。二妹忙弯身扶小妹起来,见她黑了,也瘦了,不禁心疼,掏出帕子擦眼睛。大妹看了众人一眼,转身下楼跟客栈掌柜的下菜单,再回到房间时,见温秀才依旧没说话,二妹拉着瑞瑞,让他喊小妹“小姨”。

  隔了四五年,一家人总算能够齐齐整整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席上,小妹倒上酒,走到温秀才身边再次赔罪:“老爹,无论是打是骂,求你说句话可以吗?你这样不言不语,我心里发慌。”

  温秀才叹了口气,无奈道:“该给的教训,这些年的经历已经给了,再打再骂也是多余,受些苦难,懂些道理,挺好。”说着举起杯子与小妹的碰了一下,一饮而尽。至此,这顿团圆饭才真正其乐融融起来。

  大妹想要买宅子,二妹于是把瑞瑞留在客栈里让温秀才照顾,三姐妹一起四处奔波到处看房。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7页  当前第2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5/3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农家姝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