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旧家燕子傍谁飞_分节阅读_第175节
小说作者:南方赤火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866 KB   上传时间:2016-04-23 20:27:00

那一天当值的不是她,而是另一个色目丫头。奉书早早就和她拉上了关系,打听出了她的住处。到了行动的日子,奉书从药房偷了些巴豆,下在了那个丫头的油茶里,然后在她的病床前面,自告奋勇地提出替她完成这一天的差事。

虽然有些不厚道,但她也想不出更好的法子了。

奉书匆匆忙忙地赶到茶水间,管事的立刻就毫不客气地使唤她,让她准备五人份的茶点,和另几个丫头一起送到客厅去。

她微微一惊:“五人份?来的是谁?猪八戒吗?”一边干活,一边竖着耳朵用心听。原来今日来拜访太子的不止一人。只听得递上来的拜帖里,有户部尚书王积翁,礼部尚书谢昌元,还有什么昭文馆大学士某某,平章政事某某,刑部尚书某某,都是汉名,她一时也记不清这许多。只有王积翁、谢昌元的名字,她依稀有些印象,知道这两个人都曾是故宋的高官,曾分别镇守福建、明州。德祐二年元军大举南下时,他们先后献图投降,半推半就地认了新主子。谢昌元似乎还和父亲有不浅的交情呢。

奉书心想:“看来其余三个人也差不多,都是卖国求荣的大汉奸。”只想往茶里吐几口唾沫,但苦于身边有人,只好忍住了,规规矩矩地去向汉奸们奉茶。

太子还没到,来的五个客人只能稍作等候,让各自的随从伺候着入座。奉书见这五人似乎也不是很熟识,一面谦让着,一面互相寒暄。王积翁似乎是这五人里牵头的。只见他五十来岁,一部长须,面目爽朗,笑起来声若洪钟。谢昌元则已经年近古稀,一头白发稀稀拉拉的,说话时嘴巴有些歪,声音则好像嗓子被胶水黏住了一样。另外三人也都年纪不轻,听口音分别是广东人、江西人、湖南人。

大家推让一番,请王积翁先坐了,余人各自就坐。其时天色寒冷,几个高官脱下外套、毡帽、手套,交给身后的从人。

谢昌元颤颤巍巍地挥了挥手,对自己的从人道:“外面等着去罢……这儿……用不着你们啦。”

几家随从立刻会意,纷纷躬身退出。奉书知道自己再不走,就要引人怀疑了,于是杂在一群随从之中,慢吞吞地退了到了屏风后面,在一排橱柜旁边蹭着脚步,心中不禁敲鼓。自己能在这后面躲多久不被发现?

眼看几个随从先后退出了门,王积翁的随从却有意无意地跟在奉书身边,忽然用身子隔开其余人的视线,微微俯身,悄悄伸手握住了她的手,轻轻捏了一把。

他的手掌又粗又硬,还带着外面的寒气。奉书没想到汉官手底下的人也这么不规矩,心头冒火,却也不敢在客厅里造次,轻轻一挣,哪里挣得脱。抬头一看,只见那人高高大大,身上披着斗篷,头颈被风帽遮得严严实实,一只手拎着王积翁的外套,另一只手倒是毫不客气,反而将她的小手攥得更紧了。

奉书决定用指甲刺他。刚要使劲,却忽然觉得手中被塞了一个凉凉硬硬的东西。那人随即放开了她的手,随意在门边的橱柜上拂了一把,头也不回地出门去了。

奉书心里砰砰直跳。悄悄张开手一看,手心里是黑黑的一串钥匙。

再一抬头,那披着斗篷的背影无比的熟悉。

奉书惊喜万分,全身微微颤抖了起来,心中叫道:“师父!”

此时屏风后面只剩她一人。王积翁还在屏风另一侧大着嗓门谈笑。她立刻窜到橱柜跟前,将那串钥匙一枚枚地试过,试到第三枚钥匙时,柜门嗒的一声开了。她飞快地钻了进去,拉上了门,眼前立刻黑了下来。柜中空间狭小,但恰好容得下她一个身量未足的少女。

她在黑暗中无声地大笑,心中简直要开出花儿来,心想:“我向师父描述过客厅的模样。他定是趁着进门的工夫,从管事的仆役身上摸到了钥匙。嘻嘻!我当初怎的没想到躲进橱柜里?只是……师父怎么会变成了王积翁的随从?难道是瞒天过海,替掉了真的随从?又或者,干脆是把王积翁挟持来的?”

再一想,可不是吗。别的随从都走在自家老爷前面引路,只有他,仿佛是和王积翁并排来的。王积翁还时不时的看他。

她调整了一个舒服的坐姿,又将橱门微微开了个足以呼吸的小缝,心想:“师父要我偷听他们的谈话,必定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以随从身份,肯定是会被遣出去的。是了,这柜子这么小,他也藏不进来。”只觉得他的每一步算计都精准到了极致,心里面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只听王积翁还在寒暄引见:“……曹大人和倪大人此前一直被委派外地,相互可能还不太熟悉……”

只听一人笑道:“下官和倪大人说起来还有不小的渊源。二十年前,我俩同为理宗景定三年的进士,在集英殿里有过一面之缘。只不过我俩隔得有点远,倪大人的名次比下官高得多,哈哈哈!”

几人一同笑了起来,笑声中还夹杂着不少唏嘘之声。

又一人道:“咱们这几个人里,数马大人的资历最老了吧,大人是淳祐……淳祐几年来着?”

那马大人笑着谦辞:“哪里哪里,下官充其量不过是个五百名进士,哪比得上……嘿,嘿,只可惜这里没个状元郎!”

谢昌元干笑了一声:“不知马大人指的,是……是哪一位状元郎?是淳祐五年的那位……还是宝祐四年的那位?”

奉书听到这里,心中猛地一跳。宝祐四年的状元郎,不就是父亲?而淳祐五年的状元,又是谁?状元本就稀少,每三年才出一个,每个状元的名字都传遍了天下,可奉书年纪还太小,记得并不是很全。

其他人似乎也被这个问题问住了。静了好一阵,王积翁才低声道:“淳祐五年的那位,眼下过得风生水起,似乎也不用咱们太惦记。”他声音本亮,虽然是压低了嗓门,但仍然听得清清楚楚。

曹大人咳了一声,道:“王大人别忘了,淳祐五年的状元,一会儿也是要来跟咱们吃茶的,到时大人可得稍微客气一点儿。”

王积翁道:“那是当然,那是当然。唉,只可惜,宝祐四年的那位状元,眼下已不知多少年没尝到茶味儿啦。世道弄人,莫过于此。唉!”说毕,茶盏声响,喝了一口茶。

谢昌元道:“王大人这些日子……一心为文山公奔走呼吁,大伙都……都看在眼里,好生佩服。今日王大人牵头,把……大伙聚起来,有什么指教,我们都……洗耳恭听便是。”

作者有话要说:  王积翁一直仰慕文天祥,联合宋朝降臣给文天祥求情之事属实。当然在本文里,他是被杜叔胁迫的╮(╯-╰)╭

至于谢昌元,也与文天祥是相识。文天祥曾赠他一幅《座右自警辞》,手书真迹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另外几个是我拉来凑数的,考据不出来了( ̄▽ ̄")

第154章 0142

·晋·江独家发表,感谢支持正版 ·

只听王积翁笑道:“为文山公奔走呼吁的,又岂止下官一人呢?几位大人都是日理万机的,今日拨冗前来,足见无私诚意,下官感动之至。”压低声音,又道:“况且咱们在朝为官,岂不知‘揣摩上意’是第一要紧的立身之道?大伙儿想想,倘若皇上有杀文山公之意,三年前就可以动手了。文山公为什么现在还在狱里熬日子?近几个月来,朝廷里为什么大量启用儒臣?这就是风声!咱们大家听准了,再办什么事,那都是顺着皇上的意思,不是咱们自己的私心。”

奉书暗喜:“大汉奸还是个老油条,是做官的好手。倘若师父还在他身边,听了他这番话,必定会满意。”

其余几个人显然也被他说动了。谢昌元附和了两句,笑道:“皇上是看文山公忠义,要……给咱们做臣子的竖立一个好榜样。”

王积翁道:“再者,倘若文山公能够出仕,以他在江南的威望,南人必定会死心塌地归附,国家从此稳定,再不会出现去年江南工匠造海船的那种事。皇上当然是希望文山公能活着辅佐他,而不是做一个毫无用处的忠魂哪。”

倪大人冷笑一声,道:“王大人一心为国着想,为免无私得过了头吧。文山公是南朝状元宰相,他若入朝为官,咱们这些个庸才,皇上可就看不上眼了。说句不中听的话,他是忠臣,咱们是降臣,这一字之差,在皇上心里的分量可是天壤之别。在座的各位,全都奉命去跟文山公打过交道,敢问有谁没被他骂过?他前脚一出狱,后脚能不来找咱们打饥荒、给咱们穿小鞋?王大人可想过这一点?”

谢昌元道:“文山公却也不一定要入朝为官……”

倪大人打断他,道:“再者,诸位难道不知道,文山公虽然在狱中不声不响,可是给咱们带来过多大麻烦?朝堂上那些蒙古、色目大官,跟咱们意见相左时,哪一次不是指着咱们鼻子骂,说咱们汉人都是茅坑里的石头?哪一次不是拿那个又臭又硬的文天祥举例子?皇上不信任咱们汉臣,不都是托了他文山公的福?他要是再给放出来,那咱们都不用当官啦。”

曹大人、马大人似乎被说动了,轻轻哼了几声。

王积翁不慌不忙地道:“倪大人将心中的顾虑直言相告,足见对下官的信任。那下官也就开诚布公,跟大家说说心里话。下官愚见,咱们之所以还在吃着皇上的俸禄,恰恰是拜文山公所赐。下官感激他还来不及……”

另外几人都“咦”了一声。谢昌元道:“愿闻其详。”

王积翁笑道:“这个么,说来也简单。下官曾经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皇上为什么要重用王某这种汉人降官?真的是因为王某胸中有什么天下罕有的经世之才不成?嘿嘿,这点自知之明,我倒还是有的。思来想去,恰恰是因为兵马司里的那位软硬不吃,迟迟不降,这才显出王某对皇上的忠心来。否则,要是咱们汉人一股脑全都归顺了,那在蒙古人眼里可就是一钱不值啦。大伙也不是不知,过去蒙古军队横扫西域的时候,有多少国家打都没打,就举国投降的?现在呢?还不是人人做驱口的命?”

众人寂然无声。王积翁呷了口茶,又笑道:“汉人又臭又硬不好吗?文山公算是给皇上上了一课,让他知道咱们汉人脾气倔,不好管。皇上这才会任命这么多汉官,让汉人去管汉人,咱们这些降官,在朝廷里才说得上话。这么着,王某头上的乌纱帽才戴得牢。所以说,王某每日晨起,看着自家的高宅大院,除了感激皇上圣恩,也时常会遥祝文山公福体安健,少受活罪。”

奉书听到王积翁的一番高谈阔论,只觉得此人脸皮之厚,当世罕有。但他的这番道理居然也能够自圆其说,毫无纰漏,直把她听得在橱柜里连连点头,心想:“可不是吗,倘若人人都对蒙古人俯首帖耳,你们这些汉奸自然不值钱了。”忽然心中一动:“王积翁虽然是汉奸,可也是饱读圣贤之书的儒士,怎么会如此恬不知耻?这番话真的出自他本心?不会……不会是师父教他的吧?是了,说不定是师父挟制住了这个大汉奸,逼他出面营救爹爹。让我在这里偷听,是为了确定他没有耍花招,没念错台词。”

半晌,谢昌元才说:“汉人管汉人,也不失为百姓之福,毕竟……都是同胞,都是一个祖宗,只有咱们汉人儒臣才知道爱惜民力的……要紧之处。”这么一说,算是间接同意了王积翁的论调。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93页  当前第17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75/29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旧家燕子傍谁飞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