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州录_分节阅读_第32节
小说作者:南十字星2019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407 KB   上传时间:2024-03-15 15:15:45

第77章 【尾声】中州

  崔立兵变献城之时,元好问在朝中任左司员外郎,官职虽小,才名却著,故而也在献俘名单之内。

  元好问深知蒙军素有屠城惯例,煎熬之下,决意置个人毁誉得失于不顾,毅然忍辱写下《寄中书耶律公书》上呈蒙古丞相耶律楚材,请求保护王若虚、杨奂等五十四名中原大儒,委以重任。而后又在耶律楚材的引荐下,两次冒天下之大不韪去觐见蒙古大汗。

  这一惊世骇俗的举动,使得元好问饱受“贪生怕死”“厚颜无耻”“卖国求荣”的责难,然而汴京生民、中原大儒和金朝典章文献却得以保存,千秋功过,自有后世分明。

  虽有上书之功,元好问依旧楚囚南冠,被蒙军羁押至山东聊城,也是在这里,听到了皇帝身死,金国灭亡的消息。

  那是天兴二年,归德无粮,皇帝又往蔡州,在双沟寺避雨时,见身边人马稀疏,仪卫萧条,不觉悲从中来。翌日晨起,潘守恒进梳栉,劝道:“愿陛下还宫之日无忘此草庐中,更加俭素,以济大业。”皇帝闻言,凄惋咨嗟良久。

  到达蔡州后,金军垂死挣扎,哀兵小胜,蒙古多次攻城失败,“不复薄城,分筑长垒,围之”,并定下了联宋灭金之策。

  十月,宋廷派遣鄂州兼江陵府副都统孟珙领兵二万、运粮三十万石踏上了灭金的征程。

  十一月初五,宋军与金军在息州狭路相逢,接战不到一个时辰,便一举击溃前来阻击的金军,并一直追杀到高黄坡,斩敌一千二百,俘虏了大批战马,顺利地与蒙军会师于蔡州城外。

  十二月初一,蒙军于息州击败金将武仙,海州、沂州、莱州、潍州等地守将遂纷纷望风而降。至此,宋蒙联军正式完成了对蔡州的包围,内防金兵突围,外阻金兵入援,将之变作一座孤城。无奈之下,金军只能临时招募民兵御敌。

  十二月初四,金军忽开东门,意图突围而出,被宋军击败。

  十二月初七,蒙军决练江,宋兵决柴潭入汝水倒灌蔡州城。

  十二月初九,蒙军破蔡州外城,宿州副总帅高剌哥战死。

  十二月十九,蒙军攻破蔡州西城,炮军总帅王锐杀元帅谷当哥,率三十人降蒙古。

  十二月二十,皇帝以行在内最后一点御用器皿分赐兵将,激励士气。

  十二月二十四,皇帝亲自带兵从东城突围,却被宋军所设的鹿角战栅所阻挡,杀斗而还。

  天兴三年正月,蔡州城内断粮已久,乏食缺水,鞍靴甲革包括军鼓鼓皮所有能吃的都被吃尽。

  正月初十,宋军攻陷城南。

  至此,所有的人都知道,最后的时刻终于要来临了。

  “古无不亡之国,亡国之君往往为人囚絷,或为俘献,或辱于阶庭,闭之空谷。吾必不至于此!”深夜里,皇帝双手挽起全身甲胄的承麟,郑重地冕旒加于他兜鍪之上,微笑道:“吾弟当为尧舜。”承麟大惊,坚辞不受,皇帝复道:“朕所以付卿者,岂得已哉?朕素肌体肥重,不便鞍马驰突。卿平日捷有将略,万一得免,祚胤不绝,此朕志也。”承麟身为宗室,自有传续祚胤之责,只得含泪叩首应承。皇帝命宋珪潘守恒等传令文武官员,入内拜见新帝。参拜未绝,东方待晓,宋蒙联军已将杀到,承麟一把扯开衮冕,露出带血的甲胄,头也不回地冲了出去。

  皇帝惨然一笑,缓缓走回居室幽兰轩,命焦春和结绳于梁,投缳自尽。

  宋珪奉命聚薪焚烧幽兰轩,还未烧成灰烬,联军已破墙而入,抢夺皇帝尸首,宋珪、潘守恒、焦春和奋力反抗,殉主而亡。

  承麟退保子城,突围未果,亦死于乱军之中,凝光随之跳下城楼。

  达及保与忠孝军士卒忘死杀敌,直至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五百余名官员、士卒听闻皇帝业已崩逝,纷纷投汝水殉国。

  天明了,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用光明见证一个王朝永远堕入黑暗,金朝自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至此历一百一十九年,亡。

  -

  -

  四人听罢,唏嘘不已,元好问喟然道:“又过了一年,我从聊城狱转到冠氏狱,收集了许多狱友和国朝士人的诗词文赋,一一抄录校对,再过了四年,我获释出狱,回到家乡忻州,将这些年收集整理的诗文按照作者归类,再为作者立传记录生平,编成十卷,取名《中州集》。”

  回雪微微睁大双眼,低呼道:“以诗存史!元翁翁曾经和将军说过的。”元好问点头道:“正是,姑娘好聪明,若朝廷实在不肯让我撰修金史,那么这部《中州集》或许也能使后世管窥一斑。”

  李俊卿闻言,忽而走到元好问身前,恭敬揖道:“晚辈此番出门,正是因为元学士修史。”

  此言一出,其余四人皆诧讶不已,李俊卿环视众人,声气诚恳:“五年前,家父移家至青州,此地是我李氏故乡,与外祖母的家乡莱州相去不远,家母很是欢喜。又因山东曾是外祖父抚牧之地,家母格外思亲,闲来常与我们讲述外祖父的故事,也叹息他沉冤未雪,朝廷便已覆灭了。”九娘想起仆散宁当年苦心积虑为仆散安贞申冤,亦深感悲怆。

  李俊卿又道:“近日来,家母听闻元学士将修撰金史,担忧外祖父被史书记为谋逆乱臣,恶名传扬后世,愈发焦急,整日伤心哭泣。家父心疼不已,因晚辈自幼随父经商,惯识世路,便遣晚辈前来相寻,告知外祖父的冤屈,求元学士秉公执笔,莫使功臣生前蒙冤、身后受辱。”说罢,他一撩衣摆,双膝跪地,端端正正地磕了一个头。

  元好问连忙扶起,含泪道:“公子不必如此,请转告令堂,仆散将军冤屈世人皆知,元某定会在史书中还他一个公道。”李俊卿一揖到底,再三谢过。

  回雪想了想,笑道:“那你怎知元翁翁在我家?还装神弄鬼地骗同顺带你回来,躲在外边偷听我们说话?”

  李俊卿笑道:“此事也是巧合。因为路上不太平,我便一直虚报长兄猷之的名号,震慑途中山贼盗匪……”九娘奇道:“小公子有什么名号?”李俊卿笑道:“大哥别号中州大侠。”

  其余四人“啊”了一声,惊呼道:“他就是中州大侠?!”李俊卿点点头,神色微黯:“猷之哥哥到我家后,家父家母视如己出,大哥待我们这几个弟妹也极好,闲时还教我读诗文。五年前,他与我们一同沿大运河坐船北上,至楚州渡口时,突然拜别家父家母,立志游历江湖,家母苦苦挽留,可他去意甚坚,实难劝转。直到去年一个深夜,我家中被人用羽箭射进一封书信,正是大哥所为。家父家母读罢,才知大哥从未忘记父母之仇,一心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原衣冠,这几年来,义结勇壮,啸聚山林,明里替天行道除暴安良,暗里图谋大计光复中州。”

  元好问道:“我昨日去投客店,伙计神色躲躲闪闪,谎称客满,想来就是为此了。”李俊卿笑道:“是啊,我本想躲过劫匪,一路散布流言说中州大侠来了,谁知这平山城的人这般胆小,连生意都不敢做,硬是把客人往门外赶。”一边说,一边笑眼瞥向回雪。

  回雪果然受不得激,嗔道:“谁胆小了?同顺若是胆小,怎会把你捡回来?”李俊卿笑道:“哎呦,是我说错了,这平山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是极好的地方。”回雪咯咯笑道:“你猷之哥哥只教你读过这一篇《滕王阁序》,是不是?”

  其余三人见少年人斗气拌嘴,皆是一笑,元好问感慨道:“若非客店不肯容纳,元某又怎会来到这驿馆,得聆两朝旧事呢?当真是天意成全,叫元某不虚此行。”

  九娘看向丈夫,恰好驿丞也正凝望妻子,窗外晨光熹微,照见夫妻俩交投的四目间情意流转,从此,两颗心之间再无秘密、再无保留,所有血泪都被抚慰,所有伤痛皆遇怜惜,瞬息之间,九娘恍然明白了仆散宁生前孜孜以求的两心烛照是为何物,含泪展眉一笑,柔声道:“天亮了,我去做些早饭给大家吃。”驿丞应了一声,道:“我来烧火。”夫妻俩一同转去后厨。

  回雪见爹娘都走开,颇有些不自在,低头走到元好问身边,目不转睛地看他一张张整理昨夜记录的文稿,李俊卿笑了一笑,自言自语道:“大功告成,我可以早日回家啦!”回雪只是低头不理,他又笑道:“此番回去,我要禀告双亲,请他们亲携厚礼,双双来到这平山城……”回雪一张粉脸红涨起来,啐道:“来干什么?!”李俊卿笑道:“家母十分敬慕姨母,常自追忆,家父亦深怀感激,流风姑姑是我姨母生前挚友,岂能不来探望?”回雪面红耳赤,咬牙“哦”了一声,转身便走,李俊卿笑道:“哎,哎,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一边说,一边追了出去。

  门外小院花木扶疏,朝阳之下生机盎然,高的几株是苍松翠柏,低处是杜鹃、月季、海棠,一对韶华儿女笑闹其间,清脆的笑声唤起故纸堆中的诗人史官,旋揩老眼,看着一双乳莺新燕,胸中百感交集,提笔吟成一律:

  庞眉书客感秋蓬,更在京尘澒洞中。

  莫对青山谈世事,且将远目送归鸿。

  龙江文采今谁似,凤翼年光梦已空。

  剩著新诗记今夕,樽前四客一衰翁。

  ——完——



第78章 番外(一)湘妃庙

  刘表荒碑断水滨,庙前幽草闭残春。

  已将怨泪流斑竹,又感悲风入白蘋。

  八族未来谁北拱,四凶犹在莫南巡。

  九峰相似堪疑处,望见苍梧不见人。

  ——唐?罗隐《湘妃庙》

  八族未平,四凶犹在,官军气势如虹,摧枯拉朽,喊杀声震天动地。

  断井颓垣边,“嗤”地一声,她数层衣衫被一齐扯碎,露出白嫩的双肩如新月柔弯,她绝望而徒劳地反抗着,忽然,听到了渐近的马蹄声。

  下一秒,银光乍起,猩热的液体飞溅在她身上、脸上,意图施暴的匪兵,已被来者砍作两段,断尸手脚还在抽搐。

  她吓得魂飞魄散,跌倒在地,衣不蔽体,高骏的战马从她身侧风驰而过,瞬间跑出数丈,又突然长嘶一声,转回身来,她惊恐抬头,无助的双眸正对上兜鍪里两道冷电似的目光。

  那是个极魁伟威武的男子,浓眉入鬓,剑髯如戟,天边残阳如血,在他身后镀上了一层霞色金光,他在万道霞光中驱马而近,一身威风凛凛的钢盔铁甲折射着锐利的光芒,一扬手,大块黑色布料兜头盖脸地朝她直飞过来。她被砸得发懵,扯下遮住视线的布料定睛一看,竟是一件男子所用的斗篷,再抬头,那骏马早已载着骑者绝尘而去。

  -

  宽大的斗篷将她娇小的身子遮得严严实实,一直垂到地上,衙吏正在巷口高声宣布:“红袄贼军已被剿灭,所有被挟百姓,一概归还本家,营生照旧。如有房屋被毁,无处安身者,到县衙登记名录,暂时由府衙安排住宿……”话未说完,忽然一阵马蹄声响,那衙吏恭恭敬敬地向为首的骑者拱手行礼:“将军!”

  她一眼认出这是身上斗篷的主人。“去告诉县尉,带着土兵和弓手多巡查几遍。”他的声音并不大,却极沉稳威严,自带一股不容置疑的迫人气势,“谨防有宵小之徒趁乱作恶!”他在锦鞍上居高临下,扫视街瞿,冷光如电,毫不停留,一夹马腹绝尘而去。

  她心如鹿撞,怔了片刻,问那衙吏:“这位将军是谁?”

  “你连他都不认识?”那衙吏很是鄙视她的无知,因她年轻貌美,才耐着性子答道,“这是咱们山东路统军安抚使仆散安贞将军,他是沂国武庄公的嫡长孙,济国武肃公的嫡长子,母亲是世宗皇帝的女儿韩国大长公主,还有他的妻子,是章宗皇帝和当今圣上的亲妹妹邢国长公主。”那衙吏滔滔不绝,脸上流露出艳羡神往之色:“啧啧,两代的驸马爷啊……”

  她瑟缩起来,低头紧了紧身上斗篷,怔了片刻,抬起头低声道:“我没有家了,劳烦大哥为我登记名录吧。”

  -

  她向门口亲兵哀求了许久,直至捧出那件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的斗篷,亲兵的神色才松动了些,许她入内归还致谢。

  深院静,小庭空,淡淡素华如练,洒了他一身如雪如银的清辉,连那刚毅的面容也被霜露染上深深的寒寂。她的心跳急促起来,两颊作烧,不由自主地深深低下头去,颤抖着向他致谢。

  “好,有劳了。”他漫不经心地答,示意亲兵接过斗篷,目光分明扫过她,却像是什么都没看见。她嘴唇动了动,想再说句什么,他已挥了挥手,旁边亲兵立刻请她离去。

  山东在他强有力的治理下,很快恢复了生机,他的侍从也认识了这个从莱州一路跟到沂州又跟到密州的姑娘,好心地劝她:“姑娘还是往别出去吧,咱们将军是从不拈花逗草的,你是不知道,他和长公主有多恩爱。”她羞愧无地,但不知为何,又想起了冷月之下他无所遁形的落寞。

  -

  年底,他班师回京;她又一路跋山涉水、餐风宿露地跟到了汴梁。冠盖满京华,所有人都津津乐道仆散都尉和邢国长公主是举世无双的神仙眷侣,只有她心疼丰乐楼中斯人独憔悴。

  除夕夜,万家团聚,尽情灯火向人明;楼上孤客形单影只,无限萧索。她挎着一篮盛放的梅花,走向他杯中残酒。

  良久,他从花枝间回过神,奇怪她为何还不走,扫了眼桌上的银锭,疑惑地对上她羞怯的星眸:“不够?”

  听到她羞答答地说起莱州街头的那一幕,他终于想起她是谁,神色转沉:“你怎会来此?是不是莱州府没有妥善安置百姓?”

  她连连摇头,羞得满面通红,扭扭捏捏说不出话来,他似有所悟,又掏出一叠交钞放在桌上,站起来提起那篮梅花,一言不发转身而去。

  “将军!”她颤声叫住他,羞得眼中泛起泪花,“我不要钱……我,我愿……侍奉将军……”她声如蚊鸣,脸像是烧熟了一般烫,难堪的眼泪不受控制地滚下来。

  他愣了愣,摇摇头:“不必如此,我身为朝廷命官,杀贼安民本是职责所在。”

  “我不是为了报答您的救命之恩。”她尽全力鼓起勇气,仰头凝视他英武的面容,“我一直跟着您,从莱州到沂州到密州再到汴州……我本想,只要每天能远远地看您一眼就够了,谁知道您每天一个人在这里喝闷酒,我……我想陪着您,那您就不会是孤零零一个人了……”

  -

  “我要想一想,三日之后给你答复。”临别时,他目光似有闪动,却毫无喜色,沉默良久,最后这样承诺她。她忐忑地等待着,第三日上,终于等来了济国公府的彩轿。

  她从侧门被抬进后院,扶着婆子的手,做好了被威吓甚至刁难的准备,大气都不敢出,战战兢兢地跪倒在地,不敢抬头。

  “起来吧。”一把端雅稳重的声音柔和地响。

  他的妻是个十分美丽的女子,虽然人至中年,依旧肤若明珠,腰如约素,一身绛色暗纹织花长褙子庄重得体,目中的和善与唇角的亲切更为她雍容高贵的气度添了几分平易近人的温柔:“院子我已收拾好了,你去看看合不合心意,若有什么缺的,只管叫人来告诉我。”

  芙蓉锦,鸳鸯帐,红烛旖旎,满目琳琅,他遣退婢女,在灯下默默枯坐,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她惴惴不安地站起来,他却又歉然笑了,温柔地握住她的手,轻轻道:“夜深了,咱们歇息吧。”

  她娇羞脉脉地攀着他宽厚的肩背,感受前所未有的亲密与温存,缱绻间,他突然停下来,怔忡道:“外面什么声音?是哭声?”她侧耳静聆,只听到深巷夜传更漏,羞涩地嗫嚅:“没有呀……”他回过神,自嘲地笑了笑,俯身重新抵住她,孔武有力,又极尽温柔。

  一连几十日,他夜夜宿在她房中,最后连下人们都开始窃窃私语:“都尉十几年不肯纳妾,一开荤就像中邪似的,长主怎么受的了?”她从惊喜到害怕,怯怯地问:“您不去看看长主么?”他不答,只低头吻了吻她,然后横抱起她走向红绡帐。

  他奉旨远征后,长公主立刻来到小院,她以为到了秋后算账的时刻,缩在房中瑟瑟发抖。“将军定能平安凯旋,且放宽心,眼下你的身子最要紧,有什么不舒服,或者想吃什么,只管告诉我。”仆妇走来低声耳语几句,长公主双眉微蹙,缓缓起身,却对她柔声道:“别怕,我去去就来。”

  她看着乌沉沉的汤药,惊恐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不敢哭出声,更不敢求饶。长公主苦笑叹息:“你这孩子瞎想些什么呢……”贴身的侍女忍不住道:“戴娘子也忒多疑了!如今皇太孙病重,所有太医连民间名医都集在宫里,一概不许出来的。长主拿帖子请不到,亲自进宫恳求官家,这才求了王太医来给娘子安胎,难道她会害都尉的孩子么?”

  阵痛越来越剧烈,她痛得意识涣散,只剩下一点模糊念头:一定要生下他的孩子,一定要等他回来……凭着这一点意念,她竭力对抗着撕裂般的、令人窒息的痛。

  醒来的时候,房中残灯如豆,映照着长公主疲惫的面容:“感觉怎样,还很疼么?”又抱来一个红绫襁褓,柔声道:“孩子像你,一看就是个美人胚子。”她颤抖着抱住熟睡的小小婴儿,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长公主握着她的手,轻言细语,宛若春风:“你是不知道,他盼女儿盼了多少年,等回来看见小囡囡,定要乐疯了。”她怯怯不舍地看了一眼襁褓,长公主又了然微笑:“我没养过女儿,只怕照料不周到,还是辛苦你吧。”

  -

  他高兴得几乎发狂,铠甲都等不及卸,双手捧着香香软软小粉团子,怎么都疼不够爱不完。她倚在床头娇笑:“咱们囡囡等着爹爹回来起名字呢。”他的笑容滞了一滞,面上仍笑着,目光却渐渐黯下去,沉吟道:“就叫——纨纨。”

  她因还未出月子,小心翼翼地提议他去长公主院中,他却叫侍女搬了张卧榻来,执意与她同室而眠。伺候她的婆子不禁感慨:“娘子好福气!从前长主生下三位公子时,都尉也是这般陪伴,一天都不肯分开,如今待娘子也是如此,可见是动了真心了。”

  没过几天,他又被一纸皇命调任徐州,长公主来看她,依旧端庄平和,没有一丝嫉色。倒是她过意不去,讪讪半日,词不达意;长公主微微一笑,与她并坐在纨纨的摇篮前,娓娓叙述他的喜好,一饮一食、一带一履,乃至弓马游艺、书本章句、兵家人物,无不详细入微。她惶惑不安:“长主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长公主温柔而诚恳:“傻孩子,我都这把年纪了,还会与你争风吃醋么?你伺候好他,也是为我分劳。”

  往后的岁月里,他常有征战,她逐渐适应了与主母相依做伴的日子,有时也不得不感叹,自己的命实在太好,夫君是天神般威风凛凛的伟男儿,主母大度得异乎寻常,待她似妹似女,谆谆开导,循循善诲,毫无保留地教她博取他的欢心。

  -

  兴定元年秋,南征北战的间隙里,他终于在京过了个重阳。那天,他称病未赴宫宴,在家亲手给纨纨扎了个小秋千,喜得纨纨拍着小手咯咯笑个不停。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页  当前第3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2/3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中州录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