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一品驸马爷_分节阅读_第114节
小说作者:春溪笛晓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716 KB   上传时间:2015-06-15 16:04:09

  恭王说:“实话而已。”

  端王像从前一样缄默着,骑马跟在他们身后。

  赵英说:“九弟,你若在西边过得不习惯,大可回京来。我上次说的事还作数,宗正之位你随时可以坐。”

  端王苦笑说:“皇兄你不要埋汰我了,我这人闲散惯了,你让我管着那么多宗亲我哪里管得来。”

  三兄弟你一句我一句地聊着,在吉时到来前回到了祭台。

  赵英主持冬祭时,恭王的目光转向了端王,直至端王发现了他的视线才悠悠地转开眼。

  端王心中微微一跳,专注地看向祭台。

  其他兄弟虽多,但都老的老,残的残,只有他和恭王正当壮年又享有盛名,恭王那不明不白的视线让他心里打了个突。这也是他一直小心行事的原因,恭王这头猛虎从前就够难缠了,能让赵英皇位大多是看在那位“临均”的面子上。赵英一去,恭王说不定就反了,毕竟他们那位侄儿的表现可远远不如赵英!

  端王不会傻到当出头鸟,恭王说不定正愁师出无名呢,他贸然行动岂不是送上门给恭王一个“出兵勤王”的绝佳借口?

  还是等恭王按捺不住动手了,他再好好搅搅浑水,好来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端王心中有了计较,表现得更为从容,在归去的路上甚至还开口邀恭王过府一叙。

  恭王对下属亲近得很,对兄弟却很疏淡。他瞧了端王一眼,说道:“免了。”

  一行人齐齐入城,各自归家。

  谢季禹回到谢府,谢小弟和谢小妹快步跑了上来,谢小弟年纪小,什么都不怕,伸手朝谢季禹要抱抱。谢季禹伸手把谢小弟抱了起来,见谢小妹在一旁笑嘻嘻地看着自己,牵住谢小妹的手说:“你哥哥呢?”

  谢小妹说:“在主屋那边和嫂嫂说话。”

  谢季禹抱着一个牵着一个,径直走向主屋。到了谢则安门外,谢季禹发现气氛有些凝滞,他叹息了一声,走进门问:“都在呢?”

  谢则安正在宽慰晏宁公主,见谢季禹来了,如释重负:“阿爹你来得正好,刚才你不是见着了陛下嘛,和晏宁说说他气色是不是好多了。”

  谢季禹说:“陛下他精神很好,还去骑了马——”

  谢季禹话还没说完,突然有个内侍跌跌撞撞地跑了进来:“殿下,驸马,谢大人!宫里急召!快跟我来!”

  谢则安心头一跳。

  晏宁公主猛地站了起来,脚却不由得有些发软,整个人摇摇欲坠。

  谢则安怕晏宁公主有事,伸手扶住她,叫人拿来披风和帷帽,一把抱起她:“别担心,我这就带你进宫。”

  谢则安抱着晏宁公主上马,快马加鞭赶向皇城。马蹄踏过一道又一道大门,来到了最后的石阶前才蓦然止步。

  谢则安带晏宁公主下了马,认真地打量着晏宁公主的气色。晏宁公主费劲地回握谢则安的手:“我没事,我们进去吧……”

  谢则安却抬头看着不远处。

  另一拨人也到了,为首的是去处理冬祭杂事的赵崇昭。他们相隔得不远也不近,眼前却像有着一条无限宽广的鸿沟,谁都无法往前迈半步。

  赵崇昭早就看到谢则安和晏宁公主了,敢在宫中骑马的人不多,远远看到马上的两个人他就猜出是谁。等看到谢则安抱着人下马、看到谢则安和妹妹双手紧握,赵崇昭鼻头一酸,差点掉下泪来。

  想到赵英危急的病情,赵崇昭心中的酸涩又减了几分。

  他们兄妹亲如一人,妹妹能有一个圆满,那是天大的好事。

  赵崇昭强迫自己迈出了灌铅般的双腿,一步一步地走进谢则安。他控制着将要哽咽的声音,点头说:“你们也赶到了,一起进去吧。”这一句话说得自然又平静,实际上每说一个字都像有把尖刀刺入他胸口。

  谢则安与赵崇昭相识多年,一下子听出赵崇昭语气之下压抑着的感情。他眼睫微垂,与晏宁公主落后赵崇昭一步,一起走进赵英寝殿。

  会诊的太医们面色如土,灰败不已。

  赵崇昭没有迁怒,拉过晏宁公主的手快步走到床前。

  从秋到冬,赵英已将事情都安排好了。见到一双儿女齐齐来到床前,赵英先是抬手理了理晏宁公主的刘海,然后看向赵崇昭:“宁儿以后就靠你护着了。”

  赵崇昭认真点头,眼泪再也忍不下去了,一下子夺眶而出。他满心苦楚,最终却只能说:“我会的,我会一直疼宁儿。”

  赵英说:“你将来也早日大婚,称孤道寡的日子并没有那么风光,你身边总要有人陪伴才行……”

  赵崇昭不愿说谎,抓住赵英的手哭了出来。

  赵英只当他情难自禁,没再多话。他放缓了呼吸,目光转向静立一旁的谢则安。

  谢则安连忙上前:“父皇!”

  赵英说:“三郎,好好对宁儿。”他看向哭得像个孩子的赵崇昭,“也好好对崇昭。”

  谢则安愣了愣,说:“……我会的。”

  赵英说:“有时候我觉得遗憾很多,总想再活久一点,哪怕几天都好。但看着你们三个人和当初一样好,我又觉得没什么遗憾……”

  赵崇昭死死抓牢赵英的手:“父皇!”

  赵英说:“姚先生的万言书,你看过了吗?”

  赵英话锋忽转,赵崇昭怔了一下才答:“看过了!”

  赵英说:“里面有很多很好的想法,但你一定要记住四个字,循序渐进。”

  赵崇昭牢牢地把这四个字印在心里。

  他向赵英保证:“我绝对不会忘记父皇您的话!”

  赵英说:“若是贪功急进,后果不堪设想……”

  赵英的声音越来越轻,眼睛也慢慢闭上了,神色安详得如同熟睡了一样。

  谢则安三人泪流如雨。

  丧钟响彻京城。

  明君离世,举国同哀。

  赵英生前留下了好几份的旨意:定参知政事孟元绍、徐延年,太子太傅徐君诚为顾命大臣,拜孟元绍为相,徐君诚、姚鼎言入政事堂,拜参知政事;诸王世子在皇城外围设府,比邻而居,多与新皇亲近;新皇遇事应多向三位顾命大臣以及恭王、端王两位皇叔请教……

  赵崇昭一道道地往下听,知道赵英临去前仍在为他操心,不由更为伤心,在灵前足足守了三天。

  赵英的丧事处理完毕后,赵崇昭的登基仪式被提上日程。

  孟元绍这个丞相与刚致仕不久的张相一脉相承,都是圆滑世故的人,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方宝成主礼部,拿出了好几个方案,孟元绍每看一个都说:“不错,不错,挺好的。”方宝成拿他没辙,只能曲线救国,让杨珣去问赵崇昭的意思。

  赵崇昭心中沉郁,哪有心情大操大办,给了个明确的指示:“一切从简。”

  登基仪式依然是先行祭礼,想到赵英临去前正是在祭台上主持冬祭,赵崇昭又忍不住泪落如雨。

  不少老臣见赵崇昭真情流露,心中亦感念起赵英的好来,对赵崇昭这个新皇多了几分认同。不管以往如何,至少眼下看来赵崇昭是个纯孝之人。

  祭礼行完,孟元绍朝赵崇昭奏道:“礼成,请即皇帝位!”

  众臣扶拥赵崇昭至金椅前,由孟元绍取衮冕替赵崇昭戴上,众臣按早朝时的秩序排班就列,朝赵崇昭行大礼。再经过一长串繁复的礼仪,赵崇昭才得以入太庙,追尊赵英为圣武皇帝、先皇后为圣德皇后。

  百官称贺。

  赵崇昭看着一张张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第一次体会居高临下俯瞰众生的感觉。

  他心中并不全是志得意满。

  许多复杂滋味实在难以言说。

  次年春闱如期举行。

  谢则安在春闱前又一次闭关备考。

  春闱在京城举行,汇聚了来自各州的士子,他们都通过了乡试,而且不少都名列前茅,粗略一数,“解元”都有四十来个,而谢则安只是其中一个。

  谢则安与许多同年考生往来,每次交流都感觉自己更进了一步,真正开始考试时已经变得从容不迫起来。

  张榜日一到,谢则安又一次名列榜首。

  称他“解元”的人纷纷改口称“会元”,解元各州都有,“会元”三年只有一个啊!

  京城有人暗暗开了赌局,赌赵崇昭会不会给谢则安一个“三元及第”。怀疑谢则安的人不在少数,可谢则安的文章一流出来,所有人都住了口。

  不愧是姚鼎言、徐君诚教出来的啊!

  再看那一手诗赋,虽说不是惊才绝艳的那种,切入点却总是别具匠心,叫人读来耳目一新,又不得不承认他十分切题。

  不管哪方面来看,前面的“双元”都是实至名归的。

  若是殿试文章再作好一点,他不得状元别人还要替他喊冤呢。

  孟元绍心情挺复杂,因为他手里还拿着赵英的旨意,等谢则安从任地归来就将劝君尺交给他。赵英对谢则安这么有信心,他怎么能拦得住谢则安这大好势头?

  偏偏谢则安又是姚鼎言的学生。

  提起姚鼎言,谁心里不会打个突?

  明明都去守孝了,居然能被赵英夺情复职,一眨眼还入了政事堂、成了参知政事!孟元绍有预感,他这个相位说不定坐不了多久。

  虽然谢家父子看着不算完全偏向姚鼎言那边,但要是姚鼎言开了口呢?

  孟元绍只能拿出一贯的推字诀,一律把要做的重要决定留给赵崇昭。

  赵崇昭与孟元绍打了一段时间交道,很快了解了孟元绍的算盘。他对孟元绍有些不喜,但想到孟元绍是赵英留给他的丞相,只能忍了下来。忍归忍,遇事他极少与孟元绍相商,更经常找曾经是自己太傅的徐君诚、自己敬佩不已的姚鼎言。

  徐君诚、姚鼎言两个新加入政事堂的“新人”,在赵崇昭心中的分量竟比其他老臣都重。

  这日徐君诚和姚鼎言从政事堂出来,沿着青石道一起往皇城外走。

  静默许久,姚鼎言先开了口:“君诚兄,你老师近来可好?”

  听到姚鼎言提起秦老太师,徐君诚心头猛跳。姚鼎言已暗中开始把秦老太师的门生压下去,他看在眼里,却不能和姚鼎言一样在赵崇昭面前肆意进言。

  秦老太师对这点很不满,徐君诚唯有苦笑。赵崇昭看重他是看在这些年的师生情谊上,赵崇昭看重姚鼎言却是因为他打心里认同姚鼎言的许多设想,时日一久,此消彼长是免不了的。在帝王心中昔日师生情分能撑多久?赵崇昭终究会放手去做他想做的事。

  而且他若是和姚鼎言用一样的手段,与自己看不惯的那些做法又有什么不同?

  徐君诚说:“老师他精神还不错。”

  听到徐君诚仍诚挚地喊一声“老师”,姚鼎言心中失望。政事堂那几位老臣都无意相争,明显与孟元绍一般脾气,整个政事堂内只有徐君诚能与他一争,偏偏徐君诚明明正当壮年却锐意全无,实在让他失望。

  姚鼎言说:“三郎这次不知能不能中状元,他若真能三元及第,你准备送他东西?”

  徐君诚说:“鼎言兄又准备送什么?”

  姚鼎言说:“我会将我这几年来陆陆续续写下的文稿都交予他。”

  徐君诚一震。

  姚鼎言说:“我觉得三郎有超于你我的能力,有些事若是我做不成了,我会盼着三郎替我做下去。”

  徐君诚沉默。

  姚鼎言说:“君诚兄为官多年,到底做了些什么?”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02页  当前第11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4/20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一品驸马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