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为君_分节阅读_第102节
小说作者:三无斋主人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864 KB   上传时间:2015-06-17 16:30:18

  封赏的消息一传出来,世家的心便放在了肚子里。皇帝陛下十分厚道,只用那些下等人做事,真正的高官厚禄还是留给了自己人。可见家族的钟鸣鼎食,富贵绵长,似乎都是可以期待的了。

  与之相比,之后楚昭又升陈参为尚书右仆射的命令,便显得没有那么难以接受了。

  崔景深从宣室出来便一直很沉默,琢磨着这一系列人事任免背后隐藏的意图。

  一路回到家中,便见一个叫王殊的人鲜衣怒马前呼后拥从门前经过,崔景深不由摇了摇头。

  此人原本是琅琊王氏留在封地的族人,却在动乱中卖了祖田,之后又响应陛下的施恩诏,阖家搬来都城。

  世家大族只有在地方才能算大族。如今这些人看着煊赫,实际却是舍本逐末,死到临头犹不自知。

  紫金光禄大夫崔荀走了过来,笑着恭喜崔景深。崔景深一贯亲近这位族叔,叹了口气,道:“我倒宁愿陛下不要这般宠爱纵然世家。”

  崔荀诧异道:“世家在新政权中有更高的位置,这是好事,阿深何出此言?”

  崔景深动了一下嘴唇,终究只是笑了笑:“也对,不过新帝是有大志向之人,我不过是担心这些混账不知收敛,惹来祸事罢了。”

  崔荀继续道:“陛下虽然忌恨与自己争夺大位的蓝田王等人,甚至恨及其兄弟,但毕竟世家与他有血缘关系,而且也是大楚政权的有力柱石。你们几个更是与他从小玩大的好伙伴。新政权才建立,立即打压世家,难免朝政动荡,而且于新帝名声也不好。陛下并不想疏远斜桥世家,所以阿深你大可不必担心。”

  崔景深在心头叹息一声,终究不置一词,转头和崔荀说起自己新得的一幅画。转头就派人去清河祖籍修缮了在这次战争中荒败了的老宅,花钱买了被卖出去的几百亩良田。

  因为本身对家族的认同感不强,并没有那种盲目的信心,所以崔景深反而看得很清楚:此时“三公”都已经只是尊荣的闲职,国家真正的权力在尚书台。尚书台自来就是大楚军政事务的核心处理机构,有“天下枢要,皆在尚书”的说法。尚书台的首脑叫做“尚书令”,副职长官叫做“尚书仆射”。

  陛下将尚书令的职位虽然给了自己,然而却将掌细务的尚书仆射一职空缺了下来。让王若谷担任大司马,却将玄武营给了罗致。由此可见,陛下的倾向已经很明显了,他在用官僚逐步替代贵族,然而世家却犹在梦中。

  崔景深握紧了拳头,他终究是做不到王若谷那样,将自己的一切都奉到皇帝面前。那样忠诚的近乎卑微,他崔景深不屑为之,与其退让,不如前行,让小皇帝离不开他。

  就在这时,一个黑衣人跪在崔景深面前,递上一道情报。崔景深一看,脸色先是一暗,继而一喜,最后竟是十分的复杂。

  尽管天色已晚,崔景深依旧拿起披风和楚昭给他的腰牌,连夜进宫求见。

  ***

  楚昭病了。

  他这次生病,前段时间健康值下降是一点,他自己作死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不知道为什么,小皇帝这几日总爱登上宫里最高的摘星阁独自北望。

  太阳落山之后,建业城的喧嚣早已平定下来。可能犹有人家歌舞着未歇——这个城市是一向不知什么国家兴亡,只要还能尽欢就要尽欢。

  遥望远方,空空的街上,有一点点烛烟的气息,伴着晚来风静的清凉吹拂到这寂廖的宫城之中。坐在城墙上,背后是一轮圆月,楚昭闻到一点重浊的气味。那样真实的人间烟火气,却又叫人心生一点莫名的怅惘。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独自走下高高的宫墙,楚昭突然觉得有点凉,他拢了拢衣服,心里空落落的,总觉身边少了点什么。随即万千生民,万户哀乐,件件涌上心头。

  这一霎那,楚昭的眼眸作色极黑,仿佛这建业城中的千家万户,九重宫阙全都在他的心间,那是人间各种色彩一层层交覆上去形成的浓郁色彩。或许五毒皆俱,或许藏污纳垢,却是人世间真实的色彩。这样厚重的色彩,这样沉重的现实,终究还是要一个肩膀将其托起。

  天下兴亡,我来担当。

  天下有楚昭,可是楚昭有谁呢?阿起走了,便只剩他独个孤零零地住在这阔大的王宫中。

  甩开这些无益的思绪,楚昭接着又去长春宫看过了陆三娘,陪着她用过宵夜,便转回寝宫,继续对照着情报和系统面板处理那些永远都看不完的奏折。

  结果到苏溪进第二道宵夜(……)的时候,就发现自家陛下趴在书案上,脸红得不正常,壮着胆子一摸龙头。

  哎呀可不得了, 额头烫得不行。 陛下……陛下生病了!

  且不说外头的世界因为这个闹成了什么样,可是深宫内苑里还是无比的安静。唯有孤灯一盏。

  崔景深从外面走进来,看着小皇帝很乖的睡在床上,显得十分清瘦。

  地上堆着许多绢纸,崔景深走过去捡起一个,只见上面写着三个大字:科举制。

  扭头看着帘幕深深中的那个人,崔景深心里一阵恍惚,继而却又坚定起来。

  他自幼研读诸子百家,虽杂以霸道,诡道,内心深处,尊崇的却还是实实在在的儒家学说。也认为当年汉武所选之儒道,方为救世的学说。如此,墨门在楚昭身边的最高代表,韩起的离开倒是好事一桩。然而这些都是表面的事情,在他内心深处,连自己也会刻意忽略的地方,终究还是……

  崔景深看着楚昭,有些什么一直隐隐不明的东西在心里翻腾开来。他走近几步,突然顿住了脚步,他惊绝地发现,安静沉睡的青年,不知道梦见了什么,眼中不住的涌出清澈的眼泪。

  就在那泪珠无声滑落的一刹那,崔景深心底的一切野心和雄心都凝固起来。昨日呼啸而过,崔景深站在门边,只觉自己的心情也在黑暗中混沌起来。

  暮色四合,院落里越来越黑了下去,崔景深终究没有进门,他转身走了出去。门外的苏溪迎上来,将崔景深领去轮值大臣暂时休息的地方。

  深秋的夜凉如水,崔景深将怀中原本的奏折放入了火盆之中。

  陛下做的没有错,这样一群纨绔子弟,又在这次动乱中失去了先辈埋藏在地方的根。没有牢不可破的军事实力在手,却投身于复杂的政治冲突之中,结果如何不难臆测。

  哀帝带走了很多顽固而精明世家老臣,而支持蓝田王的多是新上任的鼠辈,早就已经被关了起来。所以世家极少几个能干实事的人,不是被犬戎掳走,就是投靠了楚昭。九品中正制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

  崔景深想起了病床上的殿下,想起了曾经和楚昭反复讨论过的科举制:既然陛下执意如此,那么就让微臣代你下手吧。比起杀戮,微臣更愿意以一种温和的方式颠覆我所在的位置。

  谁也不知道,这道文辞优美,注定要颠覆历史,彻底终结贵族寡头政治的奏折,是在怎么样一种微涩又微甜的心情中写下。

  到平明时分,崔景深再次进去看过了小皇帝,在那苍白的面颊上落下一个吻,将奏折交给苏溪,然后便收拾好自己那些不足与人道的心情,走出了宫门。

  踏上马车的一瞬间,崔景深回头望去,九重宫阙黑压压一片,远处却已经有了灯火熹微。

  

  第二部 王者归来

  第120章

  

  方子安今日当值,就住在大兴宫奉先殿侧门的宣室中。宣室本来是皇帝寻访贤臣以及举行非正式朝会的地方,不过现在废除了九品中正和察举制度,这里便改为南书房办公的地方。

  经过楚昭的改革,相权被一分为六,南书房相当于皇帝手下的秘书处,无形中加强了中央集权,却又减少了皇帝的工作量。这一招乾坤大挪移耍得漂亮,大部分世家只知抱着高位不放,几乎是毫无自觉地就被楚昭夺了权。

  卢恒这一日来的早,他闲着没事,左右看了一圈,觉得都是新近的小进士,不符合他世家公子帝国宰辅的身份,就主动和方子安说说闲话,可是方子安从值班房走出来之后,一回南书房便坐下,不停地写着,卢恒有点诧异: “哎,子安,忙什么呢?一大早上便处理公事,何必自苦若此。西苑的空气这样好,不如闲聊一番?”

  “回禀卢相,属下在记笔记。”方子安言简意赅地回答。 想到陛下曾经对他的笔记大为赞赏,并且随口允诺待他老了,让朝闻出版社给他出回忆里。陪在君王身边老去啊,方子安忍不住微微笑了。

  笑得这般风骚。卢恒心道,口中却说:“子安这是想到哪家姑娘了?”

  方子安低头整理桌上竹简:“每日公事都处理不过来,更何况我……总之,哪里有什么姑娘?”

  “咳,我说子安啊,你长得这般花容月貌,又年少得志,哪样的好女儿求不得?何必这般自谦。不过要想讨小娘子的欢心,可不能日日板着脸,事事较真,最后还不是自讨苦吃。就比如今日这事,每天干了什么,难道自己记不住吗,何必多此一举?”

  方子安平生最恨旁人拿他相貌说事,偏偏对面是自己上司,只能微笑以对,心中琢磨着卢恒这话里话外的意思,暗想:莫不是为了刑部那件案子敲打我?

  可即便如此,方子安也不是会吃亏的人,他面上不动声色,反笑言道: “说来惭愧,子安并非卢相这般过目不忘的神童,咱们呆的这个地方多么机要,待在这里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一旦出了事,栽了跟斗,满身是口也说不清。记下来,就是凭证。用不上也没关系,权当做个回忆录的材料,不也很好嘛。”

  卢恒虽没听过回忆录,但从名字上也能猜个七七八八,料想是楚昭的手笔,莫名几分不愉: “好好好,子安,你想得真远,比我卢某强多了。”

  “哎,卢相不必如此说。当日是你举荐我进南书房,这份恩德,子安永不忘怀。只是,属下有一句话想给你说,又怕……”

  “怕什么,我卢九渊自来是个痛快人,有话不妨直说。”

  “好,那属下便直说了。郭全郭大人前几天写奏折时错用了字,又把自己儿子的考评错改了一档,您知道吗?”

  “啊,郭夫子老了,这点小错算不了什么!”卢恒并不以为然,他身为世家子,虽有不爱工作的毛病,却有一个好处,便是对待别人工作上的失误也极宽和,加之为人有任侠之风,并不轻视寒门子弟,所以人缘倒好。

  “属下倒觉得郭老是故意搞错的。想拿这个小错去躲大灾,让皇上看出来,他老了,糊涂了,不中用了。这样,他就可以退出南书房,免得往后真的出了大错,就不可挽回了。崔相之势,势不可挡啊。”

  完美的臣子是活不长的,所以你卢恒不也日日做出一副纨绔样,大毛病没有,小毛病一堆。现在连郭全都开始给自己留退路,只是不知崔景深那般的聪明人,为何想不透这其中的道理。

  听了这话,卢恒不由陷入了沉思,半晌方期期艾艾地问:“这么说,郭全作为寒门领袖,是在表达不满?”

  方子安看他一眼,心想这是真傻还是装傻?因言道:“不知卢相想过没有,当今圣上乃五百年难得一见的圣明君主。且不说他的文治武功,单说学问就非同一般。书画、天文、音律、数术甚至是打铁,他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纵然诗词上略逊一些,但是天子以实干为务,文章是写的极好,而且还通北夷南蛮数种语言,能计算黄白之道。卢相在诗词歌赋上的造诣极高,而且我知道您也是学富五车,无书不读,假如咱们撇开了君臣关系,单就学问一项,你比得过圣上吗?”

  方子安这话问得很尖刻,但却句句在理。卢恒虽然有些傲气,但是对楚昭这个发小还是打心眼里叹服的,他为人潇洒有风姿,因此便点头同意:“嗯,卢某若与圣上比学问,却也相差甚远,别的就更不必说了。”

  “对!就是因为主上学问渊博,所以才有取贤用能的眼光。而崔相,自然也非等闲之辈。这样的人,会看不出你我所想吗?诚然崔相因变革一事得罪了不少人,人人都将其视作陛下的一把刀,但我却觉得陛下是全心支持他爱护他的。君臣之间并无龃龉。”

  卢恒这回是真的疑惑了:“可是陛下十分畏惧崔相。”

  方子安脸色有些阴晦:“陛下手握兵权,何须畏惧崔景深?不过是爱之所以敬之畏之。正是看到这一点,郭相才会主动退位让贤,将当朝第一人的身份让与崔相,也是将士林领袖的身份让出。那些认为陛下会舍弃崔相的人,真是太过天真。不是崔相想要变法,而是陛下决心要变。”

  卢恒听得出了一身冷汗。回想这几年,虽然崔景深因为本来就是世家子弟,主持改革工作还算顺利,但是暗地里也结了不少仇家,渐渐有些两面不讨好的意思。幸亏自己约束着家人,没有成为改革的绊脚石。他看着面前的方子安,仿佛第一次认识这个人,心中暗暗纳罕,面上却极郑重谦逊地说道:“子安虽年轻,却见识高远,远胜为兄。”

  崔景深这几年领导科举制改革,做出不少成绩,已经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架势,在朝堂上威势很重,在世家中更是舍我其谁的新任领袖。但是这人有个问题,就是用人重才不重德,这也是他叫后世诟病的地方。

  崔景深曾经说过:“芝兰当路,不得不锄,知我罪我,其在斯乎!”(《史记·清和崔世家·崔景深》)

  这个“芝兰当路,不得不锄”是什么意思呢?

  后世左派史学家多认为这句话代表崔景深内心对世家的憎恶和嘲讽,因为时人多以芝兰玉树指代长相华美出生高贵的世家子。当然,这个说法有其特殊的政治背景,而崔景深作为一个改革者也在那个时代被塑造成一个几乎完美的纸片人。

  但是之前和之后的大部分史学家还是认为“芝兰”仅指优秀人才,崔景深也并没有什么阶级解放意识。他不过是做了一个古代权臣最愿意做的事情——夺权。

  虽然是“芝兰”,只要你挡在我前进的路上,我还是要不客气地把你给清除掉的。

  为什么呢?因为你挡在了崔景深靠近自己梦想的道路上。崔景深就是这样一个不择手段的男人。这也使他不只在当时,甚至在历史上都留下了恶名。后人对他褒贬不一。

  书生轻议垄中人,垄中笑尔书生气。

  崔景深对名声并不在乎,只要能达成改革的目的,该下手时他绝对狠得下心来。

  比如说有个大儒叫陈旬,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陈参的老师。但由于崔景深认为他宣扬异端邪说,干扰了推行元嘉新政过程中的思想统一,崔景深就指使地方官员秘密把陈旬给害死了。

  这件事情直接导致陈参虽然也加入了新党,却与崔景深不和。也让一贯亲近崔景深的斜桥世家对其极端又铁血的作风颇有微词。但正是这样的高压手腕,让科举制在极短的时间内取代了九品中正制。

  虽然变法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崔景深继续这么搞下去,作为一个改革家,他的下场绝对不会比商鞅,吴起好到哪里去。

  同为世家的这一代的领袖之一,又同殿为臣,卢恒这些年其实与崔景深并没有什么私交,也不喜欢崔景深越来越极端的做法和揽权的行为,此时被方子安一提醒,方才恍然大悟。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历来变法改革者都没有好下场,当然,这个概率倒也不是百分之百。说不定崔景深便是那少数幸运儿呢。因为方子安一席话,反倒安抚了世家中因改革而起的一小股蠢蠢欲动的暗流。

  甘露殿内,崔景深考校了喻王世子的功课之后,就让他在殿外继续学习,然后自己走进殿中,仔细询问了陛下这几日的饮食,对面的小太监浑身都在发抖:“回……回崔大人,现……现在已经取消了给陛下的第二道宵夜。”

  崔景深听完,点点头,又问了几句陛下都吃些什么,听到殿内传来响动,这才起身进去。

  留下一个小太监愣在那里半天不敢动弹:呜呜呜,陛下好可怜,身为一国之君,居然连顿饱饭都不给吃。陛下对我有大恩,就算是被奸相折磨死,我也不会说你昨晚吃了三顿的!

  不知道背后不着调的小太监在脑补什么,崔景深已经走进殿中。楚昭正伸开手要苏溪给穿衣服,顺便抓紧时间睡几分钟。

  集权带来的是繁重的工作量,楚昭每晚都看奏折看到三更,若不是有系统在,还有崔景深帮忙,累也累死了。

  崔景深等苏溪给陛下穿好衣服之后,便走上去。楚昭一见他就完全清醒了,赶忙在榻上正襟危坐,申明:“折子我都批完了,功课也做了,没有偷懒。”

  崔景深今日却不是要教训他礼仪或者督促他用功的,坐在那里,气势很足地说:“微臣想要罢黜一个人,希望陛下恩准。”

  楚昭就问:“不知道老师要罢黜的是谁?”

  崔景深垂眸敛去眼中神情,道:“张庭。”

  楚昭有些诧异:“就是那个有名的大清官张庭?为什么?”

  崔景深好歹解释了一句:“有人的确是贤臣,声名很大,但让他具体办事,不是办糟就是办不成。所以微臣希望陛下以后多用循吏,少用清流。”

  楚昭哦了一声,低头玩手指,半晌不吱声。不吱声就是不乐意。

  崔景深看皇帝陛下纤长优雅的手指搅在一起,玉白的面庞上看不到一丝毛孔,被朝阳染上一层红晕,乖乖的坐在榻上,一肚子意见不敢说话的样子,心头不由一软,虽然手上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弄死一个张庭根本无需楚昭同意,他却还是耐着性子劝谏:“循吏一词,本为太史公所创,意指那些勤政利民,刚正不阿,执法无私的官员。而清流者,是指那些遇事不讲变通,一味寻章摘句的雕虫式人物。这些人讲求操守,敢与官场恶人抗抵,这是好的一面。但他们好名而无实,缺乏慷慨任事的英雄侠气。”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39页  当前第10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02/13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为君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