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帝师_分节阅读_第293节
小说作者:来自远方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868 KB   上传时间:2015-12-14 13:22:50

  一肚子黑水,聪明加变态,谁遇都得跪。

  

  第一百四十六章 杨佥宪的条件

  

  刘庆晕倒后,即被大张旗鼓抬出中军大帐。

  杨瓒收起金尺,行到帐前,清了清嗓子,大声斥责贼虏侵我国朝之心不死。

  城下大败,不念陛下宽容,许其内附,不思感沐天恩,反以怨报德,恩将仇报,假以牧民之口,告边军杀良冒功。更蒙骗监察御史,意图扰乱军心民心,坏边镇隘口。

  事情败露,犹不知悔改,反蛤蟆夜哭,锻炼罗织,一口咬定是刘柱史授命。

  幸亏张总戎火眼金睛,洞察秋毫,明辨真伪,面指其心恶毒。

  “其居心险恶,盅虿之谗,十恶不赦!虽斩不偿其罪。”

  “刘柱史为人刚正,忧国忧民。一时不察,被其蒙蔽,实痛心疾首,恨之切骨。直言枉负圣恩,痛悔交加。”

  故而,气恨难平以致晕倒,便十分容易理解。

  “贼虏之恶,万死难赎!”

  杨御史正气浩然,言之凿凿。

  滔滔不绝之下,直将贼虏打上万恶标签,该劈十八道天雷,被闪电打成飞灰。

  群情激愤,同仇敌忾,通斥贼子可恶,当杀!

  日前营中嘈杂,城外起火,一片兵荒马乱,以及刘柱史脸上明晃晃的三道淤痕,都被选择性忽略。

  杨佥宪言是贼子居心险恶,蒙蔽监察御史,意图扰乱军心民心,众人一律点头。

  杨御史说刘庆被气昏,那就绝不是被抽昏。谁敢提出异议,直接拳头招呼。

  镇虏营上下,无论指挥同知,千户百户,还是总旗步卒,都是一同历经厮杀,举刀对抗鞑靼,战场里结成的交情。

  有一个算一个,为同袍,为自身,都不会揭穿杨瓒之言。

  况且,刘庆两度进营,都是双眼望天,鼻孔对人。其来意不善。众人心知肚明。早对他看不顺眼,憋一口闷气。

  现如今,甭管是气昏还是被抽昏,总之是大快人心。

  这个情况下,高兴且来不及,没人会深究,也不可能深究。

  “刘柱史一心为国,嫉恶如仇,当为我辈楷模!”

  军汉不善言辞,说不出个五四三,营中还有主簿文吏,不乏体会上官之意,能言善道者。

  不过半日,“刘柱史误信奸贼,险酿成大错”之事,便在镇虏营传播开来。

  将官卫卒乃至役夫边民,都晓得这位“刚肠嫉恶”,被贼虏生生气昏过去的监察御史。

  真假与否……有关系吗?

  众人只需晓得,杨佥宪一心为大家考虑,功劳赏银一概不缺,祸患都被扼杀在萌芽,已然足够。

  虚言如何?

  指鹿为马又如何?

  脑袋系在裤腰带上,用命换来的实惠,被轻飘飘几句话断送,甚至扣上莫须有的罪名,才该拼死一争,抽刀子杀人!

  杀良冒功?

  哪来的良?

  别部附庸,京卫和营卫不了解,边军却是几番照面,打久了交道。

  夏秋放牧,冬春为匪。

  抢劫粮食牲畜,杀起人来,眼都不眨一下。

  戍卫边塞,见多扬鞭放牧,挥刀杀人的“牧民”。

  现下,别部战败,营地被烧,阿尔秃厮随时可能再至,附庸部落失去庇护,乞求内附,不过是权益之举。

  等到仇家退走,从大明得到足够的好处,部落恢复元气,九成以上会刀口转向,冲破边军,抢劫边民,举部叛回草原。

  这样的情况,不是一例两例。

  凡在边塞戍卫五年以上,都能举出先降后叛的白眼狼。提醒新兵,豺狼性恶,改不了吃肉,一时心软必遭反咬。

  战场之上不能犹豫,战场之下更不能迟疑。

  打蛇不死反受其害。

  军汉都能懂得的道理,朝堂上的衮衮诸公却不明白。

  不是万不得已,杨瓒也不想撸起袖子,冒险施行此计。稍有不慎,即是举朝为敌。

  只能说逼到份上,不想被活活气死,只能抄起家伙开揍。

  对手是谁,已不重要。

  与顾卿商定之时,杨瓒便知道,第一子落下,再无回头路。

  棋局既定,哪怕对上六部九卿,甚至内阁,他都要一步接着一步,继续走下去。

  刘庆被抬走,安置在右营一座军帐。

  张铭提起长刀,领护卫策马出城,巡逻墙子岭一带,搜寻漏网之鱼。

  城外营地被烧,壮丁被万户亦卜剌杀死,妇孺被徐姓商人带往草原,本以为扫清收尾,结果仍被刘柱史找上门来。

  这次是个冒牌货,难保下次不是别部牧民。

  怀抱侥幸心理,实非聪明之举。

  思量一番,张总戎亲自领兵,誓要将镇虏营四周清扫干净。

  出城不久,遇到应城伯孙钺。

  知晓对方接到敕令,将接替战死的温总戎镇守蓟州。张铭打马上前,一拳捶在孙钺肩上。

  “你这杀才,到底遂心!”

  孙钺大笑,反捶回去。

  “京城的日子,我实在过不惯。朝堂上的那些弯弯绕,见着就心烦。不如仿效先祖,戍卫北疆,为国杀敌!多杀几个鞑靼,将伯颜逐走漠北,才不负皇恩,不愧对先祖留下的这杆长枪!”

  “自土木堡之后,贼虏益发猖獗。”

  “是啊。”

  “那些草场,本都是我朝的州县卫所。”

  两人拉住缰绳,向东眺望,磨刀峪之外,本为国朝疆土,却连年被鞑靼蚕食,直逼城下。

  洪武、永乐乃至宣宗年间设立的衙门卫所,营台地堡,现都孤立荒原。风吹日晒,为鞑靼马蹄践踏,均成残垣断壁。唯在朔风飞雪中,追忆洪武之威,永乐之盛。

  不至朔北,不晓雪冷。

  不睹边塞,未感耻寒。

  身为功臣武将后代,眼睁睁看着边塞被侵,先祖打下的疆域失于己手,如何不痛心?

  偏朝中多是“怀仁”之辈,即便打了胜仗,也要讲究仁义道德,实行优抚,许心怀鬼胎之辈内附。

  牧民可怜?

  死在“牧民”刀下的边军边民,谁来可怜?

  长居京城,看不到北疆,行优抚之策,恰如东郭兼爱豺狼,可笑得令人痛心。

  张铭孙钺并马而立,都未出声。

  眺望覆盖白雪的草原,胸中似有烈火燃烧,神情却愈发的苍凉。

  他们都知道,杨瓒所行实为险策。

  但是,为血洒蓟州的千百英魂,为无辜枉死的边民,为堆叠在城下的尸身,终选择站在杨瓒身后。

  行之无悔,义无反顾。

  朔风起,飞雪渐急。

  孙钺打马回营。五日后,他将前往密云,掌武将印,镇守蓟州。

  张铭掉头向北,继续巡视荒原。

  寒风呼啸,似刀划过脸颊,不觉半点疼痛。

  镇虏营中,几名军汉提着木桶,扛着铁铲铁锹,走到中军大帐前,铲起冻结的血水,收起断头尸身。

  忽然,一个老边军停下动作,皱起眉头。

  “不对。”

  余下人抬头,面露不解。

  哪里不对?

  “这是个汉人。”老边军道。

  “什么?”

  “看虎口。”

  尸身尚未僵硬,老边军翻过牧民掌心,指着虎口和指腹,道:“一看就知道,这是握锄头的手。鞑靼手上的茧子,可不是长成这样。”

  话落,又扯开皮袍,查看过肩头痕迹,几名军汉都沉默了。

  片刻,有人恨恨的唾了一口。

  “十成是个汉贼,便宜他了!”

  鞑靼固然可恨,叛国之人更加可恨。

  圣祖高皇帝打下江山,和鞑靼的祖先是死仇。几代的仇怨,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固有的矛盾,非轻易可解。

  身为明人,不思保家卫民,反背弃家国,投靠仇敌,祖宗都要蒙羞。

  “这样的还收什么尸,合该丢去草原,送进狼腹!”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39页  当前第29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93/33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帝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