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帝师_分节阅读_第36节
小说作者:来自远方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868 KB   上传时间:2015-12-14 13:22:50

  宁瑾垂着头,愈发不敢出声。

  

  第二十九章 风起

  

  一夜之间,内宫风云变化。

  皇后凤印被夺,身前女官被杖杀,坤宁宫宫门紧闭,由司礼监派人看守。更有中官传旨寿宁侯府,非召不得入宫。

  “本以为伺候皇后娘娘最是稳妥,哪承想……”

  余下的话,无人敢诉之于口,然却清晰表明,坤宁宫中人心不稳,哪怕有品阶的中官和女官,也多是惶惶不安,未知前路如何。

  消息传到文华殿,太子并未如往昔一般,寻机向天子求情。问安之后便直入偏殿,候翰林院修撰谢丕讲学。在天子面前,一句话都没多讲。

  刘瑾在文华殿中跪了近四个时辰,一双膝盖险些跪废掉。被带到朱厚照面前,当即声泪俱下,哭成个泪人。

  “奴婢对殿下绝无二心,一心只为着殿下……皇后娘娘召奴婢问话,给奴婢一万个胆子,也不敢不去啊……殿下恕罪,奴婢再不敢了!”

  刘瑾一边哭,一边叩头,额前满是青紫,很快肿起。

  可怜兮兮的趴在地上,不忘咬牙发誓,他日得势,必要将今日害他之人一一斩尽杀绝!

  最终,刘瑾哭得朱厚照心软,命得以保住,也没被赶出文华殿,却再不如往日得宠。

  天子一道旨意,坤宁宫寥落,清宁宫被推到风口浪尖。

  经历过成化年风雨的宫人都在思量,不晓得这位会做出些什么动作。

  想当年,万妃何等盛宠,何等的威风,仍是被这位打了廷杖。

  虽说也是万妃自找,故意挑衅皇后,试图引来天子的怒火。但恐怕她自己都没能想到,这位平日里不动声色,看起来好欺负的皇后,竟然真的敢大动干戈,行她廷杖!

  上了年纪的宫人中官,至今都记得那场廷杖。

  不可一世的万宫人,被打板子也会涕泪交加,惨叫连连。打到后来,更是只剩一口气。什么威风盛宠都不顶用。

  自那之后,宫里的人方才知晓,英宗皇帝钦点吴氏,并非只因其舅有救驾之功。

  只可惜,成化帝为万妃所迷,痴心不改。明知皇后无错,仍不顾先帝遗命,夺去凤印,一道圣旨打入冷宫。

  万妃虽然报了仇,出了气,却始终没能如愿以偿,登上皇后的宝座,到死都是贵妃。

  她太小看朝臣的能力,读书人的固执。

  文臣拧起来,皇帝都要告饶。

  廷杖?

  随意!

  打死了名留青史,打不死就要上奏!

  吴太妃对今上有养护之恩,今上被封太子之时,亦被先帝接出冷宫,封为淑妃。今上登位之后,更被奉入清宁宫,享受太后尊荣。

  弘治帝本欲请吴太妃入仁寿宫,但被后者坚定拒绝,只能作罢。

  “陛下仁慈,终不可违逆祖宗规矩。”

  经历过万妃阴霾,天子薄情,冷宫寂寥,吴太妃心如死灰,连清宁宫都不想住,只想寻个安静处了却余生。

  奈何弘治帝孝心不变,只能领受圣恩,安住清宁宫。

  自弘治元年至弘治十八年,凡祭典佳节,除必要,吴太妃少有露面。

  平日里不簪花钿,不着大衫,只同道经檀香相伴。许多弘治年进宫的中官宫人,甚至不知道清宁宫里还有一位太妃。

  相隔十几年,随天子一道谕令,吴太妃重回众人视线,执掌内宫。司礼监和女官司都在观望,想看看这位成化废后会如何的雷厉风行。

  让众人跌破眼镜的是,吴太妃一身道袍走出清宁宫,先去乾清宫拜见天子,随后就去了坤宁宫。

  天子同吴太妃说了些什么,除宁瑾等少数几人,无人晓得,也少有人敢打听。

  皇后拒吴太妃于宫门之外,硬生生让后者等了半个时辰,才遣宫人敷衍一句:“皇后娘娘凤体有恙,不便见太妃。”

  天子都要尊重的人,皇后一句话就打发了。

  此事传到司礼监,王岳和戴义同时倒吸一口凉气。

  皇后这是做什么?

  明着对天子不满?

  换成以前,天子未必往心里去,一笑也就罢了。现下是什么时候,闭宫都不能让皇后擦亮眼睛,回过味来?

  作为事件中人,吴太妃的反应极是平淡,半句话不说,又回了清宁宫。

  待宫门关上,回到静室,伺候她近四十年,跟着她从冷宫出来的女官终是没忍住,开口道:“娘娘,皇后娘娘这是怎么了?早年间没见这样啊。”

  “跟着我吃斋念经,长年累月不出宫门,你也是愚了。”吴太妃摇摇头,“想想当年的万氏,皇后这才哪到哪。”

  “可皇后娘娘同万氏……”怎么能一样?

  “吃过她的苦,受过她的罪,未必就不会照样学。”

  吴太妃打断宫人的话,示意宫人也坐下。

  相伴几十年,早如亲人一般。在外还要做做样子,回到清宁宫就没那么多规矩。

  “娘娘,皇后娘娘这样可怎么成?”

  “不成还能如何?”

  “娘娘别怪奴婢多嘴,”女官迟疑道,“今天见着陛下,都快瘦脱了形,奴婢差点认不出来。太子殿下未及加冠,皇后娘娘又是这个样。奴婢斗胆,说句大不敬的话,真有那一日,谁又能管束皇后?内宫又会是什么样?奴婢越想,心里就越是打鼓。”

  不出清宁宫,也听过两位国舅爷的贪婪无度,放肆无状。仗着酒醉,连帝冠都敢戴,御帷都敢窥伺,还有什么不敢做?

  皇后得知之后,不斥责兄弟,反哭求皇帝将敢直言的中官何鼎下狱,绝不是一句“糊涂”能掩过。

  这样不知事的皇后,不省心的外戚,难怪陛下忧心。

  “道家言,奢者富而不足,俭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府怨,拙者逸而全真。”吴太妃叹息一声,发鬓雪白,双眼却极是清明,“繁华迷眼,权势惑人。一旦迷入心中,便是想拔都拔不出来。”

  “娘娘,您早知皇后娘娘会如此?”

  “这世上有一种人,能同患难,不可共富贵。”

  吴太妃轻轻摇头,道:“天命自有定数,我曾劝过皇后,人生不过数十载,苦尽甘来理当惜福。可惜我是人老语薄,没半点用处。”

  如果皇后能听进去,也不会闹到今天这个地步。

  “娘娘,陛下请您执掌内宫,您可不能说这样的话。”

  “傻子。”吴太妃忽然笑了,“我还能活几年?本想着劝劝皇后,不要和天子这么拧着。如今看来,还是我想得过于简单了。”

  女官没有接话,只是愈发忧心。

  “这些年捧着经书,终是无法悟道。可见我是凡体俗胎,修不成真人。盼着早点去见先帝,又要遇上万氏,也是腻味。”

  今上奉她如太后又如何?

  归根结底,仍是个废后。别说同先帝合葬,连皇陵都难入。

  “娘娘……”

  “这本道经是晋王送来的。”吴太妃取出一本经书,装入木盒,递给女官,“你拿去司礼监,交给王岳,他知道该怎么做。”

  “奴婢遵命。”

  女官退下,吴太妃重新燃起檀香,开始诵读经书。字句流过脑海,印入心底,却再寻不回往日的宁静。

  阴月时节,又将风起。

  弘治十八年,农历四月辛丑

  天际雷鸣,狂风骤起,京城忽降一场大雨。

  街上的行人纷纷走避,马驴嘶鸣,猫狗四窜,仿佛地动将临。

  翰林院值房内,杨瓒被雷声惊到,手微颤,墨迹滴落,瞬息渗透纸页,刚抄录到一半的历文当即作废。

  闪电划过长空,风声呼啸卷过,雨水倾盆。

  值房外行走的书吏不及躲避,顷刻被打了个透心凉。

  运气好的,正巧走到杨瓒顾晣臣的值房外,告罪一声,好歹能躲躲雨。

  运气不好,立在张学士和刘学士的门外,只能缩到廊檐下,要么快跑几步,寻个好说话的侍读侍讲,借地暂避两刻。非是两位学士铁石心肠,实在是上下有别,哪怕主动将门敞开,书吏也不敢迈进半步。

  雷声不停,闪电嘶吼,天像是被破开一个口子。

  阴云密布,白昼犹如黑夜。

  燃起烛火,火光映在墙上,牵出扭曲虚影。

  杨瓒无心抄录,干脆放下笔,揉了揉手腕,耳边传来两个书吏的说话声。

  “论理,四月天不该有雷雨。”

  “这雨来得实在奇怪。”

  “这几年天灾人祸,老黄历早不顶用。”

  “去岁金陵地动,河南生蝗,今年中都又遭了大水,当真是年气不顺。”

  “是啊。”

  书吏声音渐小,杨瓒重新磨墨,思量着是否同小冰河期有关。

  雨足足下了一个时辰,廊檐垂下千条流瀑,连成一片雨幕。

  申时中,雨水停歇,书吏忙谢过杨瓒,匆匆离开值房。

  杨瓒停下笔,收起抄录好的卷宗,微微皱眉。今日怕是录不完了,后日轮值弘文馆,明日恐要忙上一天。

  看一眼滴漏,杨瓒走出值房,迎面遇上谢丕。

  “杨贤弟。”

  “谢兄。”

  谢丕满脸笑容,热情得有些奇怪。

  寒暄两句,见杨瓒面露疑惑,终是道明来意:“听贤弟向吏部递了条子,欲回乡省亲,可能缓些时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39页  当前第3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6/33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帝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