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第一权臣_分节阅读_第46节
小说作者:钟晓生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377 KB   上传时间:2015-12-17 18:25:47

  李景若连连摇头:“不可,绝对不可!唯有天下大乱之时,民无定主,官府才应招降赏附巩固实力。如今这嘉州府附近的流寇贼匪都已不成气候,唯有一支叛军在外作乱,若不严惩,会为那不法之徒树立何等榜样?!方才刘太守也说了,出了如此大事,必须有人负责,叛乱的罪魁祸首却不严惩,成何体统?!”

  刘汝康犹豫道:“你说的是有道理,可是……”

  李景若道:“嘉州府的守军不顶用,便从其他州府去借!那叛军首领的人头,必须砍下,在城门处悬挂三日,以示警戒!”

  刘汝康一回头,只见一贯清雅的李景若脸上的笑容竟然有些狰狞,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哆嗦。那些叛军大年三十的晚上作乱固然可恨,不过李大都督怎么一副要将他们扒皮拆骨而后快的模样?难道此事还有什么隐情?

  刘汝康缩了缩脖子:“我知道了,我这就继续派人去追查叛军的踪迹。”

  李景若道:“去吧,绝不可姑息!”

  李景若要把宋诺调到襄城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高展明的耳朵里。

  高展明在房里继续统帐。叛军的事情轮不到他来管,他要快点把帐和积压的讼狱案都处理完,等到元旦之后就和新来的判司交接,然后就准备走马上任出任县令了。

  引鹤从外面走进来,回禀道:“李都督回来了。”

  高展明点了点头,心不在焉地问道:“他处理宋诺没有?”虽然李景若和刘汝康命令士兵守口如瓶,可是守军叛乱的起因还是在民间流传开了。高展明是亲眼见过宋诺如何当街鞭打逃兵的,他大概也能猜到是怎么回事?

  引鹤道:“奴才听人说,李都督打算给他升官,把他调到襄城去。”

  高展明一惊,手里的笔连忙搁下了:“把宋诺送回襄城去?”

  引鹤道:“奴才是这么听说的。具体怎么回事,爷还是自己找都督去问吧。”

  高展明放下手里的活走了出去。

  李景若正在屋里批阅公文,见高展明进来,立刻喜笑颜开地将桌上的东西都推到一边,拍了怕身边的位置:“坐到这里来。”

  高展明在他身边坐下,道:“听说你打算把宋诺送到襄城去?为什么?”

  李景若道:“宋诺这家伙,是个不能成大事的人,但却不是不能办事的。除夕那晚,叛军放火焚烧官府,他立刻组织守军反扑,我看他治下的官兵们去救火,果真都是训练有素的,若不是他们,只怕官府还要烧得更厉害些。”

  高展明道:“的确,他只是不适合嘉州府。”

  李景若道:“我听说他过去曾在安南领过兵,因为得罪了安南都护府的官员,才会被贬官沦落嘉州府。他这家伙就是不知变通,到了此地之后,也不会收拢人心,最后闹得底下的人竟然不服他,闹出了这等造反的大事来。确实有些可惜了。假若不是遇上了天灾,兴许他是个不错的校尉。”

  高展明盯着他打量片刻,试探道:“襄城富庶,没有蝗灾,所以你才派他去襄城?”

  李景若只是一笑,却不答话。

  高展明突然有点心惊。襄城的兵力并不多,全国的兵权几乎都聚拢在几位节度使手中,襄城只有几万军力,而且这么多年来肯定有一套自己的体系了。李景若把宋诺送回襄城去,除非当真是为了收缴他的兵权,若不然……那宋诺又是打过真仗的,李景若调他回去,如果是为了让他带兵……

  高展明越想越觉得惶恐。李景若到底藏了几分野心?他所谓的置办家业究竟是什么家业?襄城那里难道……

  李景若见高展明脸色几变,拿手在他眼前晃了晃:“君亮?”

  高展明猛然回过神来,欲言又止地看着李景若,什么也没问。

  李景若道:“你想什么那么出神?”

  高展明道:“好刀要用在刀刃上,是不是?”

  李景若怔了怔,竟然笑了:“我这里就有一把好刀,不知道君亮兄能不能替我开个刃?”

  高展明翻了个白眼:“自己开吧。“

  李景若哈哈大笑,凑上前促狭道:“我这里还缺四十两银子……”

  高展明把他扔下的毛笔又塞回他手里:“我先出去了,不打扰都督大人的公务。”

  李景若撇嘴。

  高展明走出两步,又忍不住回头看。李景若脸上正挂着温暖的笑意盯着他瞧呢,四目相对,高展明又把视线挪开了。

  这件事……大约是他想太多了吧。

  高展明甩了甩脑袋,开门出去了。

  

   第六十八章 京城局势

  

  叛军从城中逃离后,占山为寇,又打劫了几支商队。

  李景若调来了其他几州的兵力,全力剿匪,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就把叛军打得落花流水。叛军不得不躲进山里,行踪隐秘,不敢再露面。

  转眼过了元宵节,年夜算是过完了。刘汝康遵守自己的承诺,一过了元旦,高展明的升官令就发了下来,调任上县令,从六品上。

  高展明离京也有三四个月了,京城里又是另一番气象。

  最主要的便是李长治和高家的矛盾越来越激化了。

  许皇后所出的皇长子今年已经六七岁了,趁着过年的时候,由高太后做主,举办了册封仪式,将皇长子封为了太子。

  李长治不喜欢许皇后,连带着自然也不喜欢她的儿子,关于立储的事,其实他已经和高家打了几年的拉锯战,先些年西域有战事,他就借口战事未平而一直拖延,尤其赵贵妃的肚子够争气,给他生了个皇子,他一直把赵贵妃出的儿子放在掌心里疼,想立赵贵妃的儿子当太子。高展明离京的时候,赵贵妃又怀上了一胎,肚子渐渐有些显了,皇帝找了御医来看,御医说这一胎很可能又是个皇子。李长治喜不自禁,高家却越来越焦急。赵家所出的皇子越来越多,而皇帝冷落许皇后,这五六年里许皇后肚子里一点动静都没有,别说皇子,就连公主都没一个。为了巩固皇子的地位,到了过年的时候,高家强硬地办了册封仪式,不管皇帝用什么借口拖延都一概不理会。

  高家动员了朝中一半的官员出面联名上书请求立太子,李长治也没有办法。不过趁着加封太子的时候,他也和赵家弄出了一系列的“祥兆”,先是京郊的一个水井里挖出了一块上古石碑,石碑上写有预言,说范阳赵氏乃是王佐之人,可帮助李皇振兴江山,接着又说范阳镇出现了七彩祥云,昭示赵贵妃肚子里即将出世的皇子将来必不同凡响。借着这股东风,李长治下令,把赵贵妃的父亲平阳郡公擢升为了平阳国公,这样一来,赵贵妃的父亲和安国公制位相当,赵贵妃的出身倒比许皇后还高了。

  当初高嫱会让赵贵妃入京,是因为赵家握有重镇兵权,对于高家而言是个隐患,她想要笼络赵家,让高家如虎添翼。彼时赵家也还算老实,对于高家一直是巴结的态度,赵金燕高嫱也见过,五短身材,一张雀麻子脸,又黑又丑,年纪比李长治还大了三四岁,她料想皇帝怎么也不会喜欢,才把赵贵妃收进宫里。没想到赵贵妃肚子里的第一个皇子一出生,赵家的嘴脸立刻就变了,非但不再对高家言听计从,还阴奉阳违,赵贵妃那个丑八怪更是不知道使了什么手段,居然把李长治给迷得晕头转向。高家对赵家恨得咬牙切齿,可现在后悔已经晚了。赵家俨然已是地方一霸,三番两次违抗皇令,高嫱一动治理他们的心思,范阳河东镇的折子就如雪花一般飞向京城,说此二镇有暴动,盗匪有造反之心,请京城拨款援助,否则恐怕难以镇压。其实要造反的哪里是什么盗寇,分明是赵家手中的二十万大军,这已经是赤裸裸的威胁了!

  而嘉州蝗灾、高展明升官的消息也传到了京城。

  刘汝康身为地方长官、朝廷从三品的大官,有权任命手下的官职,但是他也必须要向京城户部报备。

  高展明离开京城还不到半年,京城里大街小巷茶余饭后还时不时把这位出身豪门、连中三元的传奇人物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因为高展明是在翰林院做错了事,被皇帝左降出京的,更加坐实了他是个靠着门第荫庇上位的窝囊废的传言。就在人们都等着看高展明出丑的时候,居然传来了高展明升官的消息!

  须知很多进士都是由判官起家的,安国公高元照在年轻的时候也做过上县令,但那也是他二十多岁时的事情了。地方官员要升官,除了需要当地官员的举荐和长官的赏识之外,往往也需要一定的年限作为考核,一般都要做上两年,功绩出众的,或者在地方升职,或者被调入京城,特别有才干的做了一年就升官也是有的,而高展明这才刚刚做了不到半年,半年的时间,对于别人来说,或许才刚刚弄明白自己的职责,高展明居然就已经升到了从六品!而他还不到二十岁!

  消息一传开,京城里立刻又就他为话题掀起了一股谈论的热潮!

  这天刘大去自家的蹴鞠酒馆视察生意,才刚进门,就听见了坐在门口的几个人的激烈争辩。

  “你看,我当日就说了那高展明前途不可限量,当年苏瑅连中三元的时候十九岁,高展明十八岁就连中三元,你们偏说他是靠着门第骗来的,如今他在嘉州也有这番作为,你们还有什么好说的?”

  “得了吧,这才几个月的时间,他就当上县令了,你说这事没有背景,说出来谁信啊?肯定还是靠着高家呢!他当翰林都当不好,去了蜀地,当判司就能当好了?肯定是高家等不及想把他捞回京城来,暗中指使的。”

  “这可不一定,你们知道嘉州太守是什么人吗?那可是赵贵妃的表哥!赵家和高家如此水火不容,要是高展明没有真本事,嘉州太守那关就过不了!”

  “赵贵妃的表哥又怎么样,又不是姓赵的,谁知道他和高家有没有勾结!再说了……”那人压低了声音,“高家能出什么好东西,看看那高华崇,在京城里横行霸道,目无王法,还不是不到二十岁就当了个郎官。”

  “你这是强词夺理!我表哥就是去年的进士,他看过高展明的几篇文章,说高展明是有真才实学的,我表哥都这么说,那还假的了?”

  “算了吧,我表叔还是礼部的胥吏呢,他都说科举每年都有舞弊,前几年真有才学的士子都被那些权贵们暗中落了名,却把那些塞了钱的、家中有权势的子弟选了上来!礼部审试卷的时候,学问可大着呢。”

  “得了得了,咱们争个什么劲,跟咱们又没有关系。你姓高吗?你姓赵吗?还是你姓李?别争了,看球吧!”

  刘大进了球馆的后堂,命人整了几杯上好的茶水,往其中几杯里吐了几口唾沫,然后招来一个跑堂的,指了指门口谈论的那桌人:“把这几杯茶送过去给那些人,绿杯子的送给穿褐衣服的,还有那个皮肤黑的,”他点了几个刚才说高展明坏话的人,哼了一声,又道,“红杯子的给另外几个。记得,千万别送错了!”

  跑堂的得了命,莫名地端过盘子,把茶水送了过去。

  高嫱得到高展明升官的消息,也颇为吃惊。当初高展明自请外放出京,她心里其实十分不快。她是愿意提拔高展明的,将来的路也都替高展明铺好了,只好高展明老老实实听他的话,必然能成为她的左膀右臂,何况他是高家的嫡系子弟,将来的荣华富贵难道还会少吗?结果高展明三番四次忤逆了她,不肯按照她铺的路走。先是拒绝了她下诏授官的提议,一意孤行参加科举,接着又把礼部的错揽到自己头上,在争议之中被外放去了蜀地。

  高嫱是个强势的女人。她虽身为女子,野心却不比男子小。高家的几个兄弟,很多都得听她指令行事。李长治更是从小就被他牢牢地掌控在手里。凡有那些敢不听她话的,她都会给那些人一个教训。

  当日高展明之所以被外放到千里之外的嘉州,而不是而京畿周围富庶民强的同华二州,其实也是她有心要让高展明吃点苦头。高展明总说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她的确觉得高展明是有点才干的,可是再有才干又如何,这世上真正可靠,也唯一能够靠的上的还不是权势和门第?就看那苏瑅,就算被人称赞为百年一遇的清流又如何?还不过就是个翰林,只能供皇帝取乐解闷,声名再高,连个爵位都没有,请求改革的折子上了没有十道也有八道,哪一道被准了?他能管全国的盐务吗?能治理矿业吗?改来改去,也就只能在国子监折腾折腾那些学生们,不过就是个徒负虚名罢了!

  高展明放着得天独厚的家事优越不用,却一心彰显自我,这种恃才傲物的人,不让他吃点苦头,他是不会明白事理的。远放嘉州,地方穷苦不说,还没有了高家这棵大树。她满心以为过个一年,高展明郁郁不得志,就会知道高家的好,来向她求情情调回京了。到了那个时候,之前的风波也过了,她名正言顺地把高展明调回来,高展明就会乖乖听话。没想到,她居然低估了高展明!

  高嫱看着嘉州府呈上来的折子半晌不说话。

  郭玉莲察言观色,道:“太后,没想到那高展明还真是能干的。等他过两年在嘉州府做出些成绩来,太后召他回京,也好堵住那些妄议是非的人的嘴。”

  高嫱嗯了一声,把折子放到一边,道:“你派人去把皇上叫来,哀家有话要跟皇上说。”

  

   第六十九章 太后和皇帝的冲突

  

  没多久,李长治就到了仙居殿中。

  高嫱问他:“嘉州府呈上来的折子你看了么?”

  自从太子受封、平阳郡公被擢升为国公之后,李长治和高嫱之间的关系就比从前更僵了。李长治立这个太子立的心不甘情不愿,高嫱升赵家那个国公升的心不甘情不愿,虽说在宫里李长治还是不得不听高嫱的,但两人之间已经有点撕破脸、分庭抗礼的倾向了。

  高嫱对这个胳膊肘向外拐的儿子简直是痛心疾首,对他也越发严厉了。而李长治一直被高家压迫着,也早已忍耐到了极限,如今年纪也二十六七了,不甘心再被当做傀儡皇帝,满心抱负急不可耐要实施。

  李长治原本以为高嫱又打算为了平阳郡公那事与他为难,没想到高嫱居然提起嘉州,看来是跟高展明有关的,他顿时松了口气。

  李长治道:“看过了。”

  高嫱冷笑一声,道:“看过就好。折子还是新任的都督、永王长子李耀然送上来的,若不是他在奏折中言明灾情,哀家还不知道嘉州蜀地竟然遭受了如此大灾!老百姓鬻儿卖女,一口米汤都喝不上,嘉州的太守却为了保全自己的官位,隐瞒灾情不报,简直就是糊弄朝廷、藐视天尊!皇上以为,这件事该如何处理?”

  李长治来之前也听赵金燕跟他说过嘉州蝗灾一事了。其实这件事刘汝康着实冤枉,从去年开始他就往京城里递折子请求皇城派粮派银来帮助蜀地百姓渡过难关,只是这折子被赵家派人给压了下来。刘汝康怎么也是赵家的人,他留在嘉州,对赵家是一个助力,让高家不得不更加忌惮赵家的势力。可是灾情一旦被朝廷知道了,朝廷肯定会把手伸到蜀地,兴许还会把刘汝康从嘉州撤走,这对于赵家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所以他们就压下消息,让刘汝康自行处理。当然,这些事情,赵金燕肯定不会对李长治明说,灾情现在已经瞒不住了,她就只能颠倒是非黑白。事情到了她嘴里,倒成了李景若因为和高家子弟亲近,因此和赵家和刘汝康之间一直有过节。此番李景若到了蜀地,想要找刘汝康的麻烦,所以故意把灾情说得如此严重,是在公报私仇,想让朝廷问刘汝康的罪。至于证据,去年李景若在京城的时候参加高家子弟的宴席,在香山上替高展明说话,还有人看到李景若和高展明两人单独泛舟游御河,这都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高嫱确实也在打蜀地的主意。范阳、河东镇的重兵她无可奈何,就只有一点点蚕食赵家在别处的势力,嘉州府的太守刘汝康是赵家嫡女之子,算是赵家的势力,而赵家在南边的势力较为薄弱,这些年赵家一直在想方设法把势力扩展的更厉害,好容易才把刘汝康扶到了如今的位置。高嫱之所以把李景若和高展明派去蜀地,也是想挑刘汝康的错处,把他给弄下台,扫一扫赵家的颜面。

  李长治自然相信赵金燕的那番说辞,一听高嫱开始跟他兴师问罪,他心里就更坐实了高家是有意想弄倒刘汝康的事。因此他道:“关于嘉州府蝗灾的事情,其实去年嘉州府呈上来的折子上亦有提及,只不过折子上说嘉州府的蝗灾并不严重,靠着州县自理,也可渡过难关。”

  高嫱把李景若派人送上来折子往他面前一丢:“灾情到底有多严重,你自己看吧!你这做皇帝的,被小人糊弄了尚且不自知,倒还替着别人说话!”

  李景若最讨厌高嫱把他当成个不懂事的孩子一般教训。他今年虚龄已经二十七了,人道三十而立,他也差不多了。他的皇子都已经开始学习治国之道了,他却还被他的母后和叔父当成一个傻子一般训斥。他倒是想问问究竟是谁在糊弄朕,不过到底不敢明着顶撞高嫱,才忍声吞气地把折子拿起来看了。看完之后,他道:“李都督在奏折中所描述的灾情,的确比先前刘太守呈报上来的情况要严重的多,不过李都督也说了,如今嘉州府自治的情况还不错,蝗灾已经控制住了,只要朝廷及时拨款救济,灾情便能化解。如此看来,刘太守的确所言非虚。”

  高嫱听他口口声声回护刘汝康,不由更怒:“皇上,哀家看你当真是被猪油蒙了心了!你看看李都督呈上来的折子,再看看当初刘汝康呈上来的折子,两相对比,这说的岂是一回事?!从去年到今年,刘汝康都只说嘉州府出现了蝗虫,对收成稍有影响,可李都督却说嘉州府的收成只有往年的一成!一成!你还说刘汝康不是在欺上瞒下?!更何况,李都督在折子里说,嘉州府的灾情是因为高展明的妙计而缓解的,要不是哀家把高展明和李都督派去蜀地,这灾情怕是更加厉害!而且咱们还被瞒得死死的,丁点不知呢!”

  李景若呈上来的折子篇幅有限,因此他不能详尽言明嘉州府治灾的过程,只简略地写了几笔,说高展明献计以蝗换粮控制了蝗灾,又出贴高价收米,米商辏集,米价大跌,才使得百姓得以有余力购买粮食。

  李长治看了李景若的折子,更对赵金燕所说深信不疑。那高展明不过是个判司,专管讼狱之案,哪有权利颁布如此多的政令治灾?李景若把全部的功劳都加到了高展明的头上,说他没有偏颇,李长治死也不信!

  李长治忍声吞气道:“母后,即便真是高展明献上妙计,可是刘汝康才是一州太守,最后出台的政令都是由他颁布的,若不是他有心治灾,这些策谋又如何能够推行?更何况,假若真如李都督所言,嘉州府的灾情如此之严重,又怎会这般轻易就能化解?其他州郡遇上蝗灾,严重的,三五年都缓不过劲来呢!孩儿疑心,李都督初到其任,并未见过蝗灾,因此将事情有所夸大了。更何况刘汝康身为嘉州府太守,治灾有功,便是不赏,也万万没有问罪的道理。把治灾的功劳都归到高展明一个人头上,嘉州府上上下下,怕是会有怨言的。”

  高嫱凌厉的眉峰向上一挑,冷笑道:“好伶俐的嘴!你整日跟那狐媚子相处,都不知她为了保她的表兄,究竟灌了你多少汤药!李景若是你们李姓皇族子弟,是你的堂兄弟,你不信他的话,却偏偏对赵家说的话照单全收,嘉州府上下有怨言?哈!皇帝,你如此办事,只怕全天下人都会寒了心!”

  李景若暗暗咬牙,道:“母后这话,实在对儿臣太过苛责了。退一万步说,即便李都督所言非虚,嘉州府的灾情如此之厉害,而且有效治灾的计策都是高展明所献,可刘汝康作为嘉州府太守,推行政令之灾,开仓放粮,难道就没有几分功劳?按照李都督所言,如今嘉州府的灾情已经得到缓解,此事朝廷不加安抚,却要惩治太守,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会落人口舌的。儿臣恳请母后三思。”

  李长治所言,也有一定的道理。光是高展明有心治灾,可是嘉州太守如果不给他权利,不用他的政令,他便是空有满腹逆天之计也无施展之处。嘉州府灾情得到控制,刘汝康作为太守,这等功绩倒是可以抵了他隐瞒灾情不报的罪过了。高嫱若是一意孤行要责罚他,反倒被人拿捏住了话柄。

  高嫱气得脸色发青,冷笑道:“好,好,你这皇帝当的可真好。既如此,你回去吧,哀家也不想再跟你多费唇舌!”

  李长治也早已憋了一肚子的火气,听高嫱如此说,也不拖沓磨蹭,起身行了个礼立刻就出去了。

  李长治走后,高嫱恨恨地将桌上摆着的东西全都扫了下去!

  郭玉莲叹了口气,立刻叫人上来把桌子撤走,把地上瓷器的碎片都扫了,再送上一盏茶来,亲手捧着递给高嫱:“太后,您消消火,气坏了身子可不值当。”

  高嫱冷笑:“是啊,为了那孽障和一群虎狼,的确不值当。”

  郭玉莲走到高嫱身后,轻轻替她捏着肩:“太后,您和皇上,毕竟是母子,皇上他一时不懂事,惹了您生气,过阵子,他到底还是会想明白的。”

  这话牵扯到了高嫱内心柔软之处,她放下凌厉的架子,叹了口气:“都说女大不中留,儿子长大了,这个中艰辛,又岂能一言道尽?唉!”

  为了治理叛军的事情,李景若一直里里外外忙个不停。一来剿灭叛军刻不容缓;二来嘉州府的军法的确存在一定的疏漏,他得想法子改善;三来宋诺被换下了,他也要找个合适的继任之人。种种事情堆在一起,他眼看就要到嘴的鸭子飞了,还越飞越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重新备好酒菜开席。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9页  当前第4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6/6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第一权臣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