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名士_分节阅读_第101节
小说作者:雾十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777 KB   上传时间:2016-11-14 17:53:32

如今嘛,卫玠正在为想办法去掉“年轻一代”这个前缀,成为真正符合卫玠历史形象的清谈领袖而努力。

楚王世子在入学的第一年,其实就可以因为他的身份,而获得“童子郎”的名头,但是他拒绝了。非要依靠自己的勤奋,和学问死磕了三年,这才终于在去年年末的时候,获得了名至实归的荣誉。可惜,当时卫玠已经因病休学在家,只去了一封信,如今才算是第一次面对面对楚王世子表达祝贺。

面对卫玠的祝贺,楚王世子还是那么的一本正经,但已经没了小时候的局促。在心里遗憾的想,无论他穿的和卫玠多么相似,也模仿不到卫玠一分的神韵气质。

“昨天的花会好玩吗?”楚王世子昨天参加了宫宴,没能去成王家的赏花宴。

“团子和我回家了!”卫玠立刻激动了起来,和楚王世子说起了那只犹如他心头朱砂痣、明月光一般的大花猫,他单相思团子已经有两年之久了,卫玠身边的人都知道卫玠很喜欢它。

“恭喜。”楚王世子觉得,这才是真正该恭喜的事情,比他的折桂重要多了。

没什么理由,只卫玠笑的这么好看就足够了。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虽然“蟾宫折桂”的寓意,一般都是高中状元,但是“折桂”折桂词本身,是起源于还没有科举制的晋武帝时期的,后来被记载到了唐朝人所著的《晋书》中——“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人就用“折桂”来形容科举状元了。

第137章 古代一百三十七点都不友好:

百年太学,气势恢宏。

虽然洛阳太学从东汉末年不可避免的走了下坡路,但学校的历史底蕴还摆在那里,又有六年前晋朝第一巨富石崇的强势注资,经过六年不断的修葺完善,如今的洛阳太学最起码在派头上是不输给国子学的。事实上,洛阳太学的规模一直都要比国子学大些,哪怕是在落寞了的晋朝,也因为要招收的六品以下官员子弟众多,而扩建了不少校舍。

洛阳太学位于辟雍之北,占据着天然的地理优势。

辟雍是什么?

辟雍就是皇帝专门为皇子(以及与皇帝同姓的堂亲)设立的教育学宫。始自西汉,因学宫四周有水,就像是璧环一样而得名。辟雍学宫其实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大体上分为五个主建筑,南边叫“成均”、北边叫“上庠”,东边叫“东序”,西边叫“瞽宗”,最中心的才叫“辟雍”。想也知道,辟雍才是重中之重,是真正以供龙子学习的地方,所以,虽然有五个名字,但还是以辟雍作为了统称。

其实几乎所有皇室子弟的少年时代,都是在辟雍里度过的。只不过皇孙、皇弟、王爷之子以及更远的堂亲子弟,都只能在成均、上庠等四学里听课,唯有皇子能独享辟雍。

当然,也不是没有特例,好比晋惠帝当年亲自下旨,让楚王世子与皇子一同学习,楚王世子便是唯一以王爷的身份就读于辟雍的非皇子人士。所以可想而知,为什么当楚王世子仅在辟雍学了两年,就转学洛阳太时,大家会觉得那般不可思议。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室,其实一直都很重视教育。最著名的“爱新觉罗.教导主任.玄烨”康熙爷就不用说了,那是个给儿子一年只肯放五天假的虎爸,太可怕了。

汉魏也不遑多让。

不仅是皇子,所有带着皇姓的贵族子弟都要来这么一遭。从十岁开始,就要“出就外傅”,过上寄宿制的贵族学习生活。十岁到十五岁是“小学”,十五岁到弱冠是“大学”,学科种类繁多,基础的文化课就不说了,杂七杂八的东西也很多,从礼仪、音乐、舞蹈再到“骑马、射箭、驾车”,甚至包括……性教育,虽然不管学的怎么样都能毕业,但也还是很辛苦的。

更不用说,辟雍还有个皇帝一年来一次的讲学的传统,说是讲学,其实就和校长冷不丁出现在教室后面那扇窗的性质差不多,更多的是一种突击检查,变态到可怕。

晋武帝时期大概是最轻松的,那会儿晋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关注焦点在于南征北战,皇子王爷们早早的上了战场领兵打仗,不算特别重视教育。也因此……促成了八王之乱这等特殊时期“空有兵权,没有脑子”的王爷们。

晋惠帝更是特殊中的特殊,晋武帝当时还在位,大概心里也清楚自己儿子脑子有问题,所以干脆就没让晋惠帝去辟雍上学,毕竟太子有自己的教育班底,三太三少,足够了。

后来晋惠帝登基,他对着这个就更加一无所知了,他连宫学五学识是哪五学都不知道。幸好他懂得放权,将教育的事情交给了嵇绍、卫恒、王济等人。王济之前一直很想当洛阳太学的校长,可惜谢安这个校长做的有声有色,晋惠帝觉得他不能抢了别人的工作给自己姑父,为了表达歉意,他就安排王济这个驸马当了辟雍的校长。

卫恒和嵇绍是副校长。但嵇绍更多的还是要陪着晋惠帝,没有多少时间关注辟雍的事情。

卫恒是个书法家,虽然也当过太子的老师,但他其实更多的是个理论家,对于皇室子弟的教育并不懂,后来和大舅哥王济一合计,干脆就照搬了自家教育孩子的规章制度——六岁开蒙拜师,十二岁送“大学”,除了生病,寒暑不缀。

如今还留在京师的皇子、世子都被鞭策的哭爹喊娘。

有些卫恒和王济觉得卫璪、卫玠看一遍就会的东西,这些皇子学十天都记不住,王济就会用“你们都是辣鸡”的眼神看他们。简直是精神折磨。

楚王世子和卫玠说老实话:“我从辟雍离开,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王将军太可怕。”

楚王世子再怎么成熟,也还是个孩子,他知道他要努力学习,振兴封地,但他也受不住那般高压的学习。但是偏偏校长是王济,王济是驸马,是所有皇亲的长辈,从尊重长辈的角度都不能惹,最主要的是,也惹不起……王济可比他们会玩。

至今,楚王世子在去太学的时候,路过辟雍都有点腿软。

“辛苦你了。”卫玠不算特别真心的安慰了一下楚王世子,因为在他看来,他二舅一点都不可怕啊,爱笑、会玩,还随身装着糖果,除了总爱说他是他的妹子以外,近乎完人!

对此,楚王世子其实也是值得的,所以,他有点同情司马顼。

是的,同情司马顼。这位皇子殿下也快入辟雍学习了,而他长在卫玠身边,深受卫玠影响,对王济一种有一种错误的认知,将来入了辟雍面对强烈的落差,想想就很惨。一想到自己经历过悲惨事别人也要经历一遍,甚至更惨,楚王世子就忍不住的开心。——人类劣根性啊劣根性。

过了辟雍,就是洛阳太学了,最先引入眼帘的便是洛阳太学门前的标志性石碑建筑。

那碑高一丈许,广四尺,一共有四十六枚,始建于汉灵帝时期,由当时的名儒蔡邕、马日磾等书写刊刻,记录了包括《尚书》、《周易》、《春秋》等在内的春秋名著。石经的名字换了好几个,但内容还是这些内容,最早叫熹平石经,如今叫正始石经。嵇绍等人最近在忙着要时换时新,弄出个永熙石经,结合古迹,增添当代新的书法。

卫玠被晋惠帝钦点着也写了一段,还没有被能工巧匠开始拓印,因为哪怕是卫老爷子、卫父那样的大书法家,都写写换换了好几次,总觉得不甚满意。卫玠就更是重视了,在此之前他甚至都不好意思告诉身边的朋友,总觉他何德何能能参与到这样的事情里。

在太学前下马,卫玠和楚王世子遇到了不少同学,与住在校舍的,也有早上从家里赶来的。

卫玠和楚王世子算是洛阳太学里的知名人物了,哪怕没见过卫玠的,在见到卫玠那张见之忘俗的脸后也会迅速反应过来这就是卫玠了,这也只能是传说中“谁家璧人”能够拥有的容貌。

一路行来,遇到不少和卫玠打招呼的同学,卫玠也笑着一一回应。

“身体已经好了。”

“谢谢关心,没什么大碍。”

“感谢之前你的礼物,我很喜欢。”

没多少话,却足以让与卫玠搭上话的学生高兴一整天。

卫玠和楚王世子在进入太学后,并没有分道扬镳,反而一起相携着去上了由国子祭酒裴頠亲自讲学的《崇有论》。

对,你没错,国子祭酒,来太学讲学。

这是每一个月洛阳太学就会和国子学发生一场辩论考试的彩头之一,谁家赢了,谁家的老师就要去对手家“帮扶弱小”,讲学一个月。

这种“输了反而占便宜”的不讲道理的奖励方式,很显然是出自卫玠之手。

当年下套的时候,把国子学一帮世家子弟整的一愣一愣的,好像莫名其妙的就开始帮着洛阳太学取长补短了。赢了,洛阳太学得名,输了,洛阳太学得利,他们当初到底是怎么稀里糊涂就同意这种事情的?

如今回想起来,好像只剩下了记忆里卫玠笑的比冬日阳光还要温暖的笑容,以及拉偏架的晋惠帝的一声:“恩,既然诸位卿家没有异议,那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吧。”

决定什么了?

怎么就愉快了?

等等啊喂。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个互相别矛头的辩论竞争一直保留至今。六年的时间足以它成为一个传统、一个惯例,洛阳太学也从一开始的“输了也是我们赚了的”乐呵心理,转变成了如今“劳资下个月一定要送劳资的老师去嘲讽隔壁那群傻逼啊啊啊”的雄心壮志。

不过,现实总是如此残酷,大部分时间还是国子学的老师来洛阳太学讲学。

在卫玠代表洛阳太学出战的时候,往往才会赢得胜利。可是卫玠身体不好,先不说他经常请假,只说哪怕他能坚持日日上课,他的家人不会同意他每个月都来一场过于耗费心神的辩论。

当然,也不是说没了卫玠,洛阳太学就彻底不行了,他们偶尔也能赢(楚王世子的“童子郎”头衔就来自于此),只不过赢面还是不够大,达不到卫玠心目中所期望的五五之数。但至少每一年都是在进步的,洛阳太学与国子学之间的差异在有目共睹的缩减着。

国子学诸生也被刺激的不轻,努力程度明显超越了过去。

也因此,朝中世家出身的大臣,这才没有过多的干预两校之间的良性竞争。

去年冬天学期末的最后一次辩论,是洛阳太学赢了,在没有卫玠的情况下,由楚王世子领队,在太极殿下背水一战;开春新学期的第一个月,却是洛阳太学输了。所以,等卫玠过了花朝节假期才开始复课的时候,他最先要上的就是裴頠的《崇有论》。

《崇有论》是裴頠写的,他讲的也确实是自己的著作。

虽然谦虚一直是中华的传统美德,但是在魏晋时期的名士中,却不太流行自谦,反而有一个算一个,都觉得自己天上有地下无、拽的跟二五八万似的。

卫玠有时候挺喜欢这些名士的,因为他觉得他们很真很可爱。

当然,最主要的是,卫玠私下里也蛮嘚瑟的,他很高兴他不是个被时代抛下的异类。

楚王世子虽然和卫玠不是同一个年级,却也选择了旁听《崇有论》,没有人对此产生什么异议,这不是特权,而是洛阳太学的个人特色。裴頠的课上,不止有卫玠和楚王世子这两种颜色的戟结,几乎已经凑齐了八种色彩,准备召唤神龙,是洛阳太学落败后少有的热闹景象。

前面说了,洛阳太学的教学真的是很人性化,这个特点体现在方方面面。

好比学习年份的选择上,也好比在上课的方式上。

洛阳太学的授课基本分为两种,不限学生人数的大课教学(最多时可达千人),以及小课堂单独授课。

卫玠可以用拓跋六修发誓(拓跋六修:恩?),这不是他引进古代的,是洛阳太学自己本身从汉朝开始就一直延续至今的上学模式。简直就是现代大学选修课和必修课的雏形版本了。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选择去听不同的科目,自由支配学习时间,甚至还有去京中拜访大儒、名士的课外社交活动。

——古人真会玩。

讲真,要不是因为这是历史真实存在的学校,乍然写进古代穿越小说里,肯定要被黑粉精分出A、B、C等多种人格追着掐的好吗?

就像是三星堆里出土的那个充满漫画风、堪称汉代泥石流的青铜马头,要是随随便便摆在街上,根本不会有人信这是上千年的文物好吗?

但古人真心就有这么活泼的存在啊。

与其问中国历史在汉魏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不如问问中国历史在宋明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把好好一个生机勃勃的文明古国,变成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辟雍”关于西周、汉朝时期的介绍大部分来自史料;而西晋部分,因为没有多少确凿的资料,蠢作者就根据剧情需要自己发挥啦,么么哒~

第138章 古代一百三十八点都不友好:

裴頠是魏晋有名的名士,人人交口称赞,赞他“弘雅有远识”,是八王八裴之一,出身河东闻喜的裴氏。闻喜在现代属于山西,当地的煮饼很好吃,闻名全国,是一种芝麻包裹的传统面食,甜而不腻,久不变质。

咳,一提起闻喜,卫玠就容易想到煮饼,可惜,暂时是吃不到了。

因为这种对于现代来说有好几百年历史的传统小吃,对于魏晋来说还是从未出现过的神奇食物。卫玠试着和身边负责统管他吃食的婢子阿钱(已经是2.0版了)描述过煮饼,但最后……阿钱却给他整出了一碗干吃汤圆。也就是麻薯or草饼。

卫玠也只能服气,幸好,草饼也很好吃。草绿色的皮衣散发着淡淡的芝麻香,红豆做的内馅清甜软糯,口感Q弹,外观晶莹。不管是自己吃,还是招待朋友,泡一壶清茶,几小碟点心,会显得特别有情调。

唯一的缺点是不好克化,王氏不许卫玠多吃。阿钱每次做完,卫玠只能吃一到两个,其余的都放在精致的木质食盒里,让卫玠拿去太学送给了同窗好友。

不得不说,这种食物外交是十分成功的,帮助卫玠快速融入了与他有一定生活隔阂的同学之中。

趁着开课之前,卫玠再一次发了一圈点心,见者有份,吃过早餐的可以当个零食,没吃的正好可以垫垫肚子。既不会给家境拮据的同学造成多大的心理压力,也不算拿不出手的过于寒碜的物品。唯一需要小心的就是会不会有人在食物上做手脚,在这点上,从不会让卫玠入口的东西离开自己视线的阿钱用她的生命做了保障。

身为博士的欧阳建也凑了过来,一边吃一边问旁边的楚王世子:“三郎吃了吗?”

“两个。”楚王世子比了一下手指。卫玠身边的朋友都被王氏拜托过,要注意卫玠的饮食。小时候,王氏生怕卫玠吃的少,长大了,被晋江两个疾医科普了一脑门子的饮食注意后,王氏又生怕卫玠贪嘴,要求他少餐多食忌油腻,甜食也要控制。卫玠和王济都是甜食党,吃起来就没完没了。卫玠比王济好的地方是,他还不至于牙疼,但要是不警醒,早晚会步了王济的后尘。

欧阳建点点头,对楚王世子道:“那就不能再吃了。”

“我盯着呢,放心吧。”楚王世子心里有数的很。

卫玠:“……”我几把还在旁边坐着呢,魂淡!你们这么当着我的面讨论真的好吗?

外围一圈的人却深有戚戚然的点点头,无不赞叹,就差鼓掌了,觉得为了能看到更久的美人,必须控制美人的饮食啊!

最后还是裴頠的到来,解救了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卫玠。

裴頠刚过而立之年,梳着一把魏晋名士标志性的美髯,对待学生的温和态度,与对外的态度截然不同。裴頠一直都在致力于品评推荐他能够结交到的学生、名士,不看家世,只看学识和人品,听说少有的发自真心觉得国家重视教育,才能拥有未来的古人。这也是卫老爷子让他在国子祭酒这个位置上安然坐到今天的原因。换个重血统门第的上去,那基本就是要糟。

裴頠从门口进来的时候,正好要路过卫玠的书桌,还特意和卫玠打了声招呼,关心了一下卫玠纸片人一样的身体。

卫玠和裴頠也算是拐弯抹角的亲戚,裴頠的堂伯便是裴楷,裴楷是卫玠的大姨夫,所以裴頠和卫玠也算是沾亲带故,只要双方互相想认识,那么他们就一定有办法攀上亲戚,这算是世家世代联姻难得的好处之一。

裴頠与卫玠交好的理由很简单粗暴,他的主要职位是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王济是他的顶头上司,王济对卫玠的喜欢几乎所有人都知道。

有个罩着你的校长,这自然很好。卫玠的学校生活在裴頠和谢安的保驾护航下,可以说过的是十分惬意的。

但也有弊端,好比连裴頠都对卫玠道了句:“你是该少吃点这种糯米类的甜食。”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53页  当前第10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01/15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名士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