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从龙_分节阅读_第16节
小说作者:七茭白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68 KB   上传时间:2016-11-16 17:57:37

  圣上确实有手段。拉着众世家合纵连横,把一手平衡之术玩得炉火纯青。做事又滴水不漏,叫人一点方向都揣测不着。可惜他经验尚浅,不能帮家里做什么,只有乖乖听安排。

  他正惆怅,突然听得门外一阵乱响,驿差又抱了个巨大的包袱送了进来。云行之顿时暴躁,跳起来大吼:“怎么还有!”

  驿差摇摇头,指着泓道:“是这位的。”

  泓无比诧异,接过了包袱。他莫名其妙,想不出谁给他寄东西来,便在床上解了包袱翻看。只见包袱里装了各种夏衣,常用伤药和碎银,还有个八宝攒心的食盒,打开一层糕点蜜饯,一层糖果乳酪,又一层全是切得方方正正的腊肉和火腿。他摸到包袱最底下,摸到毛茸茸的一条水獭皮的毯子才明白,脸上登时火一样烧起来。

  是……陛下送过来的。

  和云行之的家人一样……一样惦记他吃穿,也一样怕他在军营里辛苦,送了零食安抚。

  泓面红耳赤,带着说不清楚的畏惧和期待,把包袱翻了一遍,想着说不定和云行之一样,也能翻出封信来。可惜翻来翻去,陛下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只有那条薄薄的毛毯子,暧昧又缠绵的,说尽了千言万语。

  父亲虽然关心他,却也是教导多而娇惯少。被人这样当小孩子宠爱,还是平生第一回。

  泓又高兴又害羞,先把毛毯子抽出来,搭在身边,再打开食盒把里面的零食捡点了一遍。他像个一夜暴富的穷人,对着满床的珍宝不知所措,又想悄悄藏起来,又想大声昭告天下。

  云行之以为泓的家里也给寄了东西,并没有在意。他见泓对着乱七八糟的一床东西半天不吭声,就大声嘲笑道:“等着吧,过不了几天,别人一样背后叫你小少爷!”

  泓没有回答,垂下眼睛,把手探进衣服里,去摸那些沁凉的丝料。

  云行之说他不知道家人给送东西来有多烦。

  现在他知道了……是好烦啊……

  烦得他满心慌张……和思念。

  他半天不说话,云行之就多看了一眼。见那包袱半解,露出了里面丝料的夏衣,看着不起眼,却流转着微润的光泽。他是何等眼光,加上家里产丝,常年耳濡目染,只一眼,就认出了那料子是冰凌丝织的,登时心里一凛。

  这种丝仅在沅江出产,丝质细润带光,产量极低,几百年来已成了云氏例贡,年年进上,专供御用。连皇室宗族都不敢僭越。小时候父母溺爱,曾给他穿过一件冰凌丝小褂,祖父看到痛骂了一顿,立即叫脱了下来,怕折了福分。

  他往泓的床上一扫,看见了七八件夏衣,都是一水儿的冰凌丝料。他心中惊异,面上不动声色,走到泓身旁说了几句闲话,已见了包袱里给泓送的东西,皆尽精致细巧,远非寻常宫中所用。他借着拿点心,顺势在那几件衣服上一捻,确定了手感,转头就给家里写了封信,叫父亲在宫里彻查泓的来历。

  云白临素来相信儿子眼光,见云行之郑重其事的来信交待,便去找了结交的宫人打听。可是帝王宫闱密事,哪有那么好查,宫里又没有妃子可以里外照应。辗转周折,颇费了一番功夫,最后只得了一条记在明面上的消息,便是云行之赴军营那天,宫里行了承恩礼。

  知道这一条就已经足够。云白临当即修书,嘱咐儿子说大家共同效忠圣上,要互相照应,像兄弟一样彼此友爱。云行之自然明白言外之意,使出了浑身解数和泓拉拢结交,两人情谊日渐深厚。

  几个月须臾即过。过了中秋,天渐渐凉了下去,皇城里又寄来个包袱给泓,送了秋衣和手炉,又备了各色吃食和厚厚的被褥。泓一开始还心虚,见云行之无知无觉才放下心来。两人在翼东大营呆了一个多月,便共赴翼西大营。

  

  第18章 君恩

  

  九月刚过,秋汛渐起。漓江沿岸接连几日暴雨,水位急剧上涨,又有了溃堤泛滥之象。

  治河是个长久功夫。朝廷召集了十万民夫和各地守军,如今大半都在荆陵清淤。秋汛一来,漓江沿岸其他州郡即缺人手,又无应对,难免狼狈。这时候就考验出当地守备州官的政绩了,凡对百姓安危上心的,平日里必然早有准备,或勤治水,或齐备粮草药材,洪水虽急,却能保得冶下平安。尤其是莞州陌陵,安青等地,大水一过,安然无恙,显然平日里对河道疏通就下足了功夫。容胤见了两河督道的折子,便下旨大大的褒奖了一番,从一邦邦主到两河督道,都给了嘉赏。

  秋潮缓退,各邦便着手准备五年一次的察举乡议。这种选官制度是世家子弟论品入仕的一个补充,由各地驻城司隶主持,举荐那些出身寒门却有出众才华的人入品。入品后便和世家子弟一样,根据品级指官入仕。

  莞州陌陵。水吏陆德海家。

  窗外淅淅沥沥下了好几天的雨。夜色已深,房中烛火摇曳。

  陆德海将手中的信重又读了一遍,轻轻叹口气,把信纸伸到火上点燃。

  烛光大炽,映亮了这间狭小的卧室。也映亮了陆德海饱经风霜,憔悴黑瘦的脸庞。

  这封信来自皇城,是他最后一点希望。

  他被贬回乡,便在陌陵府衙做了一名吏员,专司水利。朝廷下了大功夫治水,一道一道敕令催促甚急,层层递到陌陵这小地方,也不过是拨调了吏员,每天到江边巡视。他是朝里下来的,陌陵乡间又颇有贤名,守备对他很是客气,也不曾指派什么差事,由着他空领一份俸禄。当年漓江沿岸一路治水赈灾,他跟着下过一番狠功夫,对疏水调沙也有不少心得。就任后沿江转了几圈,就看出江内泥沙淤积,若不疏浚,来年秋汛要是暴雨,陌陵必有大灾。

  他当即找了守备,恳请出面治河。头年一场洪灾刚过,乡里流民无数,又有大量失田人家,人手是不缺的。守备乐得不管,便拨了笔款子,全交给了他张罗。

  那时候正是水枯时节,他便组织民丁,热火朝天的开始疏浚底泥,扩宽河道。岂料工程干了一多半,突然传来了消息,朝廷要招丁去荆陵修堤,连各城驻军都调过去了。那头给的工钱多,又是朝廷出面有保障,听说吃住都有安置,能干上三五年。粗粗一算,三年下来攒的工钱就够买两亩好田,众人当即响应,扔了手头的活就走,陌陵的事便没人干了。

  那河道半通,挖出成山的底泥还在水里堆着。他欲哭无泪,一家家登门哀求,求乡民们拖延个把月,至少把河道清干净了再走,不然今年再有大潮,堤坝撑不住。可是今年有没有大潮不好说,朝廷召令急如星火,错过机会却再没有。众人都罢了工,收拾行囊准备去荆陵,他实在没办法,就去找守备哀告,求府衙以徭役的名义,强行把人留下。

  这消息一传出来,他当即成了猪狗不如的畜生,人人唾骂。众人恨他挡了财路,冲到他家里乱砸一通,又围了府衙要找他算账。守备怕闹出人命,赶紧打消了主意,劝他放手。他看着未完的浅滩窄坝,洪峰一来就是修罗场,如何放得下手?那一日众人结队赴荆陵,他一人扛着铁铲拎了竹筐逆流独行,发誓就算一个人,也要把河道里的淤泥清出来。

  他一个人,在旷阔无垠的江滩里,是只微不足道的蚂蚁。淤泥堆积如山高,他算过,日日干上七八个时辰,临到水丰时节,差不多能清掉一大半。一大半也就够了,足能保证水来了从河道中走,不会再漫无边际的蔓延,毁了好不容易修出来的堤坝。他一个人干得辛苦,吃睡都在坝上,蓬头垢面,像个精神不正常的疯子。乡里小孩子不懂事,便过来看疯子,围着他嬉闹。

  后来渐渐的,有小孩子开始帮他干活。乡民们虽然恨他曾经强留男丁,却也知道治水通淤是为大家好的事,家里孩子愿意去干,母亲也不拦着,还给中午送饭。后来,连大人闲下来没事,都乐于过去帮他挖一锹泥。他风雨不歇,日日苦干,有一天日头大晒,昏倒在泥水里,被人抬回家休息。他懊恼自己耽误了辰光,第二日早早就去了江边,却见到了数千乡民。

  老人,小孩,女人。男人都去荆陵赚钱了,剩下这些老弱妇孺,清晨聚到了堤坝上,拿着铁锹,挎着筐子等他。守备脱下了官服,女子换下了裙钗,愿意和他一起,用肉身,死磕一条河。

  他热泪盈眶。那一日,似乎重回意气风发时,满胸的壮志昂扬,要以一钧之器,为天子盛一小碗国泰民安。他带领众人干了好几个月,疏通河道,挖出来淤泥加固堤坝,到底把陌陵地界调理得顺顺当当。等到秋洪再来,浅滩变大江,漓江沿岸各处遭灾,唯有此地安稳。因为河道畅通,连带上游安青郡都保了下来。消息上报到朝廷,天子果然嘉奖,圣谕通传九邦,点名夸赞诸位臣躬治理有方。

  天子恩赐,自然是轮不到他这样的小吏来领的。连城里守备,也不过是得了几句上司温言。他早知官场如此,心平气和,并不当回事,守备却为他不平,在察举乡议的时候,把他的名字报了上去。

  当年他不知官场险恶,为了赈灾,压粮逼商得罪过不少贵人,对晋升早已死心。本以为名字最多上到郡里便会有人作梗,岂料一路通达,竟然直接过了乡议这关,叫他入邦考教经纶。他对政局早就通晓,又踏踏实实干过事,满肚子经纬。在一众察举中脱颖而出,到最后论品的时候,籍本全红,齐刷刷一等甲。

  这样的才干,连邦主都惊动。当年他雷厉风行,救灾济民的事迹邦主也有所耳闻,欣赏他为人纯直,便召来面授机宜,承诺亲自保举,助他一臂之力。有了漂亮的履历,又得了雄厚人脉支持,到了这个时候,他不免热望再起,又偷怀了鸿图壮志。邦主知他野心,告诉他想入朝就得评进一品,眼下最难的,是找个愿出品劵引荐的一品世家。

  像这种察举入品,最后决定品级的,往往不是本人才干,而是一张世家品劵。平品和下品世家乐于多多拉拢人材,求一张品劵不难,可上品世家就不一样了。一品的世家大族根本就不需要外姓投靠,若是贸然出劵引荐,将来出了什么岔子,还会落下话柄。因此自珍羽毛,极少外放品劵。邦主本人就是一品,沉吟了一会儿,把家里诸事过了一遍,最后满面为难,告诉他实在不容易。

  陆德海当年在御书房,也交下过几个好友。此时心中尚怀了一线希望,便辞谢出来,转头给几位好友写信求告。苦等了十来天,回信渐至,有人委婉拒绝,有人闭口不谈。只有一位朋友说家里不行,但可以问问别家,会尽力而为。他翘首以盼,把全部的期望都放在了这位朋友身上,直到了递交籍本的日子还不能定下。他没有办法,便恳请邦主通融,自己拿着籍本先回陌陵,等回信一到,附上品劵立即发过来。邦主劝他以平品入仕,他却犯了牛性,愿在这位朋友身上下豪赌,若不得入朝,宁愿回乡作吏员。

  他日日煎熬,殷切盼了将近半月,朋友的信才姗姗来迟。一品引劵是个玉牌,隔着信封就能摸出来,朋友的信刚拿在手里,他便知道热望扑空。

  朋友确实,为他尽力奔走过。如今无功而返,只能说他命中注定。

  陆德海烧了朋友的信,又把这几日和邦里往来的信笺都烧掉了。

  窗外雨声渐大,天边隐隐雷滚,一道闪电下来,白亮刺眼,吓了陆德海一跳,才发现自己不知不觉,竟然烧了一桌子的黑灰,连什么时候烧到了袖子都不知道。

  他慌忙跳起来,扑灭了余火,又推开窗子,让外头的水汽透进来。窗户一开,就见窗下放了个芭蕉叶裹的小包,打开里面是一捧红艳欲滴的大樱桃,半浸在雨水里。

  乡民们送些土产到家里给他吃,已是常事。陆德海便站在窗边,顶着夜雨,把那一捧樱桃慢慢吃掉了。

  算了吧。他认命。

  伴君如伴虎,他在皇城辗转奋斗,使出了浑身解数,圣上雷霆之怒打下来,不是照样褫夺了半生心血?最后只给了句刻薄评价,说他一钧之器,不可容江海。

  不看他艰难,不看他成绩,不给他时间,不给他机会。圣上严峻寡恩,自己没那么大本事,何必还要往水深火热的地方凑?

  不如留在陌陵。如今他广得尊崇,连守备都敬让三分。在这里好好耕耘,也算一份事业。

  只是意难平。

  不甘心。

  恨自己空有抱负凌云,却虚飘飘没处借力。

  他叹了口气,正打算关窗,却突然愣住了。

  雨帘中,他见到远处有一点亮光,正以极快的速度向这个方向奔来。蓬门小户,也没什么像样遮蔽,站在窗边一瞅,真真切切,一人一马在道上狂奔。

  突然间一道霹雳,割裂了黑沉沉的夜空。神光陡炸,那道身影逆光疾奔,是一身长途跋涉的装扮。他把兜帽扣在头顶,雨水浇落,便在他周身飞溅,晕出一层雾蒙蒙的水光。他胯下骏马高大雄伟,肌肉紧绷,跑出了一身的汗,在冰冷雨水中腾腾冒着热气。

  陆德海怔住了。

  这样的人,这样的马,他是认得的。

  这是天子御前影卫。九邦的护火人。

  他怔怔的看着,直到那位影卫翻身下马,进了大门口才明白过来,慌忙出迎。大雨中那位御前影卫连屋都没进,站在廊下,从怀里拿出了个黑色的木盒,双手捧着交给他,歉声道:“一直忙于打点疏通,送晚勿怪。”

  陆德海连忙跪地,接过了盒子。他心慌意乱,不知道现在这样的自己,还有什么资格奉秘旨。等御前影卫一走,他立即就开了盒子。

  帝王秘旨,素来是一道卷轴。廊下灯火昏暗,他一眼看过去,却见是个空盒子,登时慌了,把那盒子一翻,只听得“当啷”一声清脆声响,有东西掉在地上。他连忙拣起来,凑到灯火下去看。

  是张一品引劵。

  陆德海呆住了。一时间惶然无地,仿佛被当头重击。他捧着冰凉的小玉牌,脑袋里一片空白,觉得自己好像在梦中。

  突然又是一道闪电,照得四下里通透光明。接着一声巨雷团团滚过,响彻天地。

  大雨滂沱。他心中巨震,想起圣上和他说过的话。

  “一钧之器,不可容江海。你若藏大贤能,就必有匡辅之时。”

  那声音庄严伟岸,在心头一遍遍回响。陆德海猛地醒悟,霎时间仿佛被抽掉了浑身的力气,缓缓瘫软在地上。他像个突然得了庇护的小孩子,在廊下蜷缩成一团,哆嗦着,紧紧攥住玉牌送到唇边,疯了似的咬。

  “你若藏大贤能,就必有匡辅之时。”

  圣上真正要和他说的话,原来在这里。

  他却只记住了前半句,并日日为此黯然神伤。

  天子危坐深宫,政事何等繁忙,纵是手眼通天,又怎有余暇,顾他一只蝼蚁?那句话,他只当说过而已,心中是不信的。

  天道朗朗,怎么就没信!

  陆德海双手颤抖,把那枚冰凉的玉牌紧紧按在胸口,突然想起了刚才那位御前影卫说过的话。

  “一直忙于打点疏通,送晚勿怪。”

  是了。就奇怪为什么这么顺。从察举报上去开始,对别人,每一步都是坎。在他却顺顺当当,一点波折都没有。

  从考科举进了金銮殿,他就顺。极顺。

  一授官,就赐御书房行走,有了接触政事的机会。刚当了参政没两天,家乡发水,他顺理成章就得了外派。差事不好做,圣上就送兵权在手。仅办了一点点像样的事,立刻就有了晋升的阶梯。经略督事和枢密院起了争夺,互相检举揭发牵连无数,他偏偏就在苗头刚现的时候被远远遣放。如今政局稳定,治水刚有了一点点功劳,入朝的路子重新又铺在了眼前。

  他以为是自己有大才干,不曾想圣上一路护持。

  见他困难,就拉一把。见他骄傲,就当头敲打。见他力有不逮,难以支应,就下放故乡,给时间让他重新蓄力。何等慈厚,何等体察。他见圣上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就不信远在陌陵的自己再有圣眷照拂。

  天子大德,抚育万民,如日月当空,何处不受其惠?他怎么就没信!

  陆德海失魂落魄,朝着皇城的方向,慢慢走进大雨中。

  大雨如鞭,狠狠抽打他的身体,荡尽世间污浊,带来一阵火辣辣,令人震栗的痛快。他越走越快,在那大路上纵情奔跑,雨水劈头盖脸的浇,浇得他睁不开眼,难以呼吸。他往皇城的方向跑,愿意就这样奋不顾身,全力奔赴。他一直跑到了江边,那江涛浩荡,潮声如山。大雨中他张开双臂,仰望夜空,看见雷霆又起,满天俱裂。他想起自己拿了兵权在手,一呼百应拯救万民的得意时光,也想起了自己被褫夺官位,狼狈出宫的那一天。他声嘶力竭,大喊了一声“陛下”,就跪倒在雨中嚎啕大哭。

  果然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第19章 决心

  

  嘉统十九年秋,陆德海以察举一品的身份,重新入朝为官。

  他再走老路,回了皇城。银印青绶,重登金銮。那一日入仕朝臣在崇极殿觐圣谢恩,他跟着众人大礼参拜,见着了天子高坐明堂,威仪垂范不可直视。他浑浑噩噩的由着司礼官摆布,三跪九叩,躬身而退。宫里本来都是走熟了的,这次重回,却觉得光彩耀眼,处处锦绣。天子恩赐新臣走御道出宫,沿途无数人逢迎问候。他头昏眼花,什么都看不清楚,一抹脸才发现不知不觉,自己已经泪流满面。

  察举过后,便是科举。然后是御前影卫退宫,世家子弟依照品级,依次入仕。

  容胤借着这次机会,不动声色的提拔了十几位寒门子弟入朝,根据他们个人的能力背景,给安排了合适的位置。他亲政时日尚短,撒播的种子还需荫庇,便广施恩典,给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高官厚禄,烘捧得热热闹闹,展示出一副帝王倚重世家的模样,借以转移众人视线。这一年他支应得很是狼狈,主要是朝廷出巨资治河,又高价在周氏那里收丝,搞得银钱不堪支用。军费不敢短缺,陈氏的八十万大军也得抚恤,漓江沿岸春种,灾粮还得继续划拨,事事急迫,个个嗷嗷待哺,伸手要钱。银流来一笔就走一笔,七个茶碗五个盖,盖来盖去总有地方合不拢。偏偏这时候尚书台左丞刘盈告病,接替的新人事事不敢做主,决策下去了,怎么实施还得来问他,熬得他油尽灯枯。

  人家说圣明天子垂拱而治,可是他若敢垂拱,底下那些世家大族就敢来分权,稍有松懈就被架空,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局面就废了。他的主要势力在军中,朝里孤掌难鸣,眼下只有勉力支撑,撑到他的帮手扎稳根基的时候。好在最艰苦的一年已经过去,秋后缴税,莞濂湘三邦商税翻了番,已经显出兴旺的迹象。荆陵聚集了数万丁夫,他又刻意多给两成工钱,银财聚集,商人们便闻风而动,沿漓江做起了红火生意。他许以厚利从周氏那里收丝,商人固然获利,周氏郡望的百姓也动了心思,已经开始栽桑育蚕。两年桑三年茶,到了明年这个时候,骊原莞州一起出丝,市价就能降下不少。他粗粗算过,只要朝廷持续出资养上五年,漓江就可以整条盘活。这期间有再大困难也得坚持住。

  要说困难,最大的难题就是这五年间云氏是否配合。

  眼下水路畅通,莞州的丝茶大量往下游倾泻,果然冲击了沅江云氏的丝业。国库银钱吃紧,先前说定朝廷出银料理沅江,现在恐怕要云氏协理大半。虽然海港已开,可海上商路尚未成型,前期倒要云氏自己往里面垫补。有求于人就得弯腰,他放低了姿态,婉言请云白临留尚书台再待几年。云白临满口答应,隔几天便来请旨,说云氏二女已到皇城,想入宫向太后请安。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6页  当前第1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6/2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从龙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