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南北杂货_分节阅读_第191节
小说作者:报纸糊墙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51 MB   上传时间:2018-12-20 16:05:49

  越往西面走,天气越干燥,积雪越来越少,不时还可以看到成片成片的荒漠。

  罗用他们沿着官道行走,每到一个驿站,都会停下来休整一番,另外再补充一些食物与清水,还有牲口们要吃的草料。

  罗用先前的担心倒是显得有些多余,他们这一路走来,不时也会有周边的一些商贾富户前来拜会,这边的人对于罗用的到来,普遍都是很欢迎的。

  如此,这一路走得虽然辛苦,却也颇为顺利,贞观十三年正月十二,罗用等人抵达瓜州州郡晋昌县,瓜州刺史陈皎热情地接待了他们,正月十三,罗勇等人离开晋昌县,正月十五抵达常乐县。

  正月十五,又是一年元宵节,数千里之外的长安城,想必又是一番火树银花的繁华景象。

  罗用看着眼前破败陈旧的常乐县府,对乔俊林等人说道:“先住客舍吧,这地方不休整一番,怕是住不了人。”

  听闻常乐县的上一任县令,是个极简朴极清廉的,颇受当地百姓爱戴,几个月以前,他因为年纪太大,身体不大好,病了一场,在家人的劝说下辞了官,现如今他们一家人还居住在常乐县中。

  那县令姓谭,育有三子两女,他儿子早年曾经跟人到凉州一带贩货,从凉州城那边买来布匹丝绸,再运到敦煌去卖给那边的胡商,利润颇高,几年下来,便也在常乐县置办起了一些田产,现如今算是县中富户。

  说到田产,像常乐县这种靠近沙漠,一年到头都下不了几场雨的地方,田里头又能种些什么呢?

  “倒是能种些麦子,就是收成不大好。”前来客舍这边拜访新任县令的那些当地人告诉罗用。

  “豆子也种得。”

  “去年我家庄园种了玉米,倒是长得不错。”

  “你家那庄园,光是挖水渠都挖了大半年,与别处如何能比?”

  “别处种不得玉米?”

  “并非,只是此作物虽然高产,却也颇耗地力,若是连年耕作,易使土地贫瘠。”

  罗用也知道玉米这东西容易损耗地力,只是眼下,并没有比玉米更好的选择。

  其实像这种干旱地区的沙壤土,种红薯是最合适的,只他这时候却不能平白把空间里面的红薯拿出来种。

  事实上,唐初这时候地广人稀,像常乐县这样的地方,只要建设好灌溉系统,无论是种小麦还是种玉米,养活当地百姓总是不成问题的。

  玉米过于损耗地力,那他们还可以轮作,只要有充足的土地,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罗用刚来常乐县这两日,县中很是热闹了一番,热闹过后,便现出了它原本的荒凉与贫瘠。

  黄泥街道,土坯房屋,即便是在县城之中,而且还是处于中西方贸易的必经之路上,这座城市却依旧没有什么繁华景象,据说那些胡商并不怎么在他们这里停留,大多都只是经过而已。

  那些赵家人完成了自己的护送任务,在常乐县中休整了两日,便往敦煌去了。

  传闻裴矩当年曾为隋炀帝绘制《西域图记》,那其中就有从敦煌到西域各国的路线图,据说总共有四条路线。

  敦煌那个地方可谓是得天独厚,有河流有湖泊又有盐池,坐落在这一大片荒漠与戈壁之间,当地百姓颇为富庶,商业也很发达。

  相较之下,常乐县这边就要冷清很多。隋朝那时候,这里原本已经被废为常乐镇了,武德五年复置常乐县,因为人口不多,该县被划为下县,相应的,罗用这个县令的品级也就不高。

  县中除了罗用这个县令,另有县丞、主簿、县尉等一众官吏。

  罗用初来乍到,对这些人也不熟悉,不过就目前看来,他们对罗用的态度倒也还算恭敬,罗用给这些人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让他们与自己一起修县衙。

  罗用也不是什么很讲究排场的人,只是最基本的办公和居住条件肯定还是要有。

  先前那谭县令,着实也是个不讲究的,这县衙也不知多长时间没有修葺过了,这房子本就是土坯所制,时日一长,土层剥落,屋顶的麦草也开始腐败,蛇虫鼠蚁滋生。

  因为是刚刚到任,不太了解这边的情况,修房子这些天也不想节外生枝,于是罗用便没有查县里的账簿,没用县里的钱帛,直接拿了自己的钱帛出来,差人去买了米面羊肉回来,就在县衙大院里头给众人做起了工饭。

  然而,在采买的过程中,终究还是生出了事端。头一天罗用把钱交给县丞,叫他去安排,结果最后买回来的东西,与本地市价并不相当。

  罗用没说什么,只是等第二次采买的时候,他便把钱给了主簿,结果这一次买回来的东西,还是与市价不相当,比那县丞买的,还要更贵几分。

  罗用还是没说什么,第三次他把钱给了县尉,那县尉最狠,同样多的钱帛,他买回来的东西连县丞的一半都不到。

  罗用表面没说什么,每日还是招呼众人干活吃饭,只是以后再买东西,他就自己去了。

  另外,他又让乔俊林以修葺房屋的名义,弄起了一个保镖队,当地人也不是傻子,见他这一番动作,就知这新来的县令是要与县尉等人对抗,只是罗用给的工钱又足,伙食又好,所以依旧还是有胆子大的前来应征,当然也有一些个闹不清情况的,光以为罗用是招他们来和泥夯土。

  待自己这队伍拉起来了,罗用的胆气也壮了,然后他便上书朝廷,说县尉几人品行不端,要求吏部重新换人过来,走的就是官方驿站。

  这折子还未出常乐,就被人给截了,别看就是一个黄泥小破城,这里头的门道半点都不少,城中官吏沆瀣一气,俨然就是一个牢不可破的小系统。

  这一日,县衙这边正修围墙,众人虽然各忙各的,但气氛已经变得紧张微妙。

  中午吃饭的时候,前任县令谭翁拄着拐杖过来,坐在院子里头,吭哧吭哧喝了一碗粟米粥,又与罗用说,叫他要有所提防,当心有些人狗急跳墙。

  说白了,当初这县里头不少人欢迎罗用的到来,对他态度恭敬,也都是看在他能挣钱,能给众人带来好处的份上。

  现如今甚好处都没捞着,罗用首先就要把他们的官职给弄没了,这跟当初他们想好的可不一样。什么你说贪墨,那点钱也叫贪墨?这衙门里头,向来不都是这么办事的。

  这些人会不会狗急跳墙罗用不知道,只不过赵家那些人现如今还在敦煌没走呢,他们这会儿估计也不敢对自己下手。

  这一日,罗用把今日新招来的那些青壮,以及县府原有的官差衙役,全都集合起来,跟他们谈了谈关于涨工资的事情。

  每人每月三百文,逢年过节还有米面布帛,对于表现突出的,另外还有各项奖金。

  “只要我罗某在这常乐县一日,这工钱便是半分也不会少了你们的。”

  罗用的这一番话,那效果好比是平地一声雷,从前他们每个月还挣不到一百文钱,这一下子就涨到了三百文!

  大西北的汉子,他们怕过谁!不就是县尉那几个吗,罗县令说干他们就干了,也不过就是朝廷公派的官员,最多就是再添几条走狗,哪像他们这些人个个土生土长,真要干起来,他们也是不怕。

  离石罗三郎的名声一向很好,他既说了每月要与他们发三百文钱,那指定就是没跑,不用担心他会出尔反尔。

  “我前些时日写了一份公文进京,疑是被人给私扣了,今日你们便与我一同去驿站看看。”

  罗用这话说得轻描淡写,不远处的县尉等人,这时候却已是白了脸。

  他们只当自己在这常乐县经营多年,根基深厚,关系庞杂,当初既能降得了那谭县令,今日必定就能降得了这罗县令,管他什么来头,到了他们这地界,还不得按照他们这地界的规矩来。

  哪曾想,他们处心积虑积累多年,到头来,终究也抵不过一句有钱能使鬼推磨,近百名衙役,每人每月三百文,一月便是三十贯,这离石来的棺材板,当真是好大的手笔!

  罗用看了那几人一眼,没说什么,带着一班人马直往驿站去了。

  识相的,趁着这个机会就该各自逃命去了,真当这地方天高皇帝远,无法无天了,竟是连朝廷命官的公文都敢私扣。

第267章 听课送礼品

  “阿娘!阿娘!”

  二月初一这一日傍晚,在常乐县城北一片低矮的土坯院落之间,十七八岁的少年郎提着一个灰扑扑的麻布口袋,在巷子里左奔又拐,很快便进了一个黄泥小院。

  “方才走了不多久,怎的又回来了?”他阿娘正在屋中洗碗,听着他的声响,连忙就出来了。

  “方才得了工钱,又遇着米铺的伙计与公府送粟米过来,我等几个便央了那乔大郎,从他那里匀了些许。”少年人说着,将这一袋粟米放在廊下的一张破旧胡凳上。

  “怎的一次就买这般多?”

  年迈的妇人凑上前去,伸手摸了摸那鼓鼓囊囊的一袋子粟米,她年轻的时候做多了针线,眼睛早已花了,看东西得凑得很近。

  “上月的工钱结了,按每月三百文,我上个月与他们做工十三日,便得了一百三十文。”少年郎咧嘴笑道。

  “这些粟米花了多少钱?”妇人听闻了,也是很高兴,虽那罗县令一早便说了每月能给三百文,但是这钱真真切切拿到手里头,还是叫人心里高兴得很。

  “九十文,这里还余下四十文。”少年郎摸了摸自己身上那条早已看不出颜色的旧麻布腰带,虽是有些不舍,终究还是从那里头翻出一串铜钱,交到他阿娘手里头。

  “你也留几个在身上花用。”他娘说着,将那一串铜钱拿到眼前,翻找起了绳结。

  “无需,我在公府当差,吃的公府食堂,不用花钱。你明后日叫我阿耶出去买些肉和盐,叫阿弟阿妹吃些好的,莫要不舍得花用,待下月初一,我便又有薪饷了。”

  少年郎说着就往院子外头走:“我还得回去公府那边,天色不早了,阿耶怎的还未回来。”

  “许是打水的人多,耽搁了。”妇人送他到院外:“你在那边当心着些,莫要记挂家里。”

  “哎。”少年郎应了一声,很快便走远了。

  妇人站在院外,手里攥着一串铜钱,用衣袖遮掩了,两手紧紧捏着,略略歪斜着脑袋,眯着眼睛,直到看不到她儿子的身影了,这才掩了院门,缓缓走到檐下,将那一袋子粟米,连同手里的铜钱,一同抱回屋里去了。

  下面那两个小的确实也该吃点好的了,老头儿的身子骨也是一日不如一日。

  原本,在这三个孩子跟前,他们还有过两个儿子,都没养住,大的那个好歹还长到了七岁,吃过苦,也享过福,小的那个走的时候,还在襁褓之中,甚都还不懂得,也是他命不好,偏生在那样混乱贫瘠的年代。

  还是后头这老三最皮实,就跟那草原上的野草一般,见风就长,小时候还是瘦黄瘦黄的一根,这两年瞅着就结实了,俨然已经是家里的顶梁柱。

  他也不容易,上有年迈的耶娘,下边又有弟弟妹妹要拉扯,今年都十八岁了,亲事还没个着落。

  若不是时过境迁,命运弄人,她家三郎现如今兴许也是个不知愁苦的少年郎。

  想当年她初嫁的时候,他们吕家是何等的风光。相传当年隋炀帝在焉之山下设宴,招待西域各国主,建立友谊,彰显国威,西域商贾纷至沓来。

  吕家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经商,从原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门小户,一跃成为远近驰名的大商贾,她那长子便是在这一派的繁华富庶之中出生,只可惜好景不长,隋朝覆灭,朝代更迭,这其中的艰辛苦楚,又岂是言语可以道尽。

  翁婆在世的时候,常与家中晚辈说起,吕家祖上乃是屯田的汉兵,汉武帝征西域的时候,最早过来的那一批。

  那也都是很久远的事情了,当年那么多屯兵,谁能说得清他们的子孙现如今又都散落在了何处,昌盛还是破落,又或者很多人家早已断了香火。

  至于她娘家那边,儿时倒也听家里的老人说起过,言是从中原那边迁来的,跟随当地一个豪族一起上的路,家里头老老少少三十多口人,走到这边的时候,一半都没剩下。

  那时候中原战乱,尸横遍野,依稀还听家里的老人念过一句:“秦川中,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

  那时候的凉州,说的约莫就是现在的陇右道了。

  老妇人从麻布口袋里捧起一把粟米,凑近了细细分辨,颗粒饱满,米香浓郁,是难得的好米,难怪三儿子一口气就买了九十文回来,若换了他们自己去米铺买,可就不是这样的价格了。

  这时候,外头的院门“吱呀”一声,然后就听到她家四郎“阿娘阿娘”的叫喊,那声音里头就透着一股子高兴劲,显然是已经听着消息了。

  “阿娘,外头那些人都在说,罗县令今日与公府中的差役发薪饷了。”果然,那小子口里嚷嚷着,很快就进了屋。

  “你阿兄方才回来过了。”妇人言道。

  “阿兄何事回来了?他这几日不是要值夜?”那小子又在那里哇哇叫唤。

  “定是趁着吃饭的工夫,抽空跑回来了。”后头,这个家里最小的女孩儿也跟着进了屋。

  “便是叫你们早些回来。”妇人言道。

  “阿娘,今日外头街道上可多人了,都在说阿兄他们发薪饷的事情呢。”小姑娘说着就偎到了她娘身边。

  “阿耶听得都舍不得走。”少年郎吐槽。

  “你们阿耶就是这个毛病。”她家老头儿爱热闹,爱听别人说话,今日外头街道上热闹起来,他自己第一个就走不动道了,更别说下边这两个小的。

  “阿娘,阿兄方才可是拿钱回来了?”吕四郎问道。

  “就知道钱。”他娘道。

  说话间,吕老汉也倒好了水,又关好了院门,进到屋里头。

  “方才三郎回来,拿了这一包粟米回来,并几十文钱。”妇人见他进来,便说了。

  “哦。”吕老头应了一声,也知晓她这话是对自己说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21页  当前第19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91/32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南北杂货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