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南北杂货_分节阅读_第210节
小说作者:报纸糊墙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51 MB   上传时间:2018-12-20 16:05:49

  “……”

  众人饮酒说话,朝堂之上一片嗡嗡嗡嗡。

  皇帝也不管他们,自顾自喝着自己手上那杯白酒,悠然自得地靠坐在垄榻之上,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待到众人把这杯酒吃完,内侍们过来把酒杯都给收走了,皇帝这才令人把唐俭那封文书拿出来。

  “此乃唐爱卿从常乐县发来的文书,田内侍,你来念与诸位爱卿听听。”圣人言道。

  “喏。”那田内侍躬身将文书接过,小心打开,然后便站在殿中,逐字逐句念了起来,声音沉稳,并不十分尖细。

  唐代这时候的宫中内侍们,有识字的也有不识字的,皇宫之中并无专门教授寺人们识字的机构,但是禁得却也并不十分紧,小寺人们若得机缘巧合,遇着有人肯教的,自身又肯用功的话,那便能识字。

  还有一些寺人则是成年以后才净身入的皇宫,这些人里头也有能识字的。

  要说禁得最严的,大抵还要数后世的明朝,明太祖政令严明好用重典,这一点倒也不单单只是针对宦官。

  同样也是在明朝,等到了永乐大帝那会儿,皇宫之中便有了专门教授宦官内侍们识字的机构,东西二厂便是出现在那个时候,郑和下西洋同样也是在那个时候。

  与明代那时候相比,唐初这时候的寺人们,大抵还是要活得闲散自由些许。

  不仅是皇宫里的寺人们,唐初这时候与后世几个王朝相比,整体的社会氛围亦是如此,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礼教束缚。

  要说自由散漫,这皇宫里的大臣小臣们,怕是没几个人比得过唐俭此人。

  自打先前因为跟皇帝争了一回棋,差点掉了脑袋,后来又因为收了人家几头羊羔,被摘了民部尚书一职,成了光禄大夫之后,这家伙就有点破罐子破摔了,似是有些无心仕途,政务亦不甚勤勉。

  这回皇帝派他去常乐县,他这写回来的公文,那也是相当的自由奔放。

  唐大人先是给皇帝陛下描绘了一下河西走廊的山河壮阔,再讲一讲边疆将士的艰苦生活,自己这一路的所见所闻,然后又言语生动地描绘了那些胡人抢购茶叶的火热场景,还说这茶叶不就是树叶子,摘下来揉一揉压成饼状就能拿去换钱了,比养蚕织布省了老鼻子事儿,云云。当然,唐大人毕竟也是士族出身,家学渊博,公文这种东西要用书面语他还是知道的。

  “啧,这唐大夫真是越来越不着调了。”即便是用了书面语,朝中不少官员听了还是觉得有些不得劲。

  毕竟这还是一个流行骈文的年代,连唐诗都还没怎么发展起来。

  “诶,唐大夫不拘小节,诸位爱卿不必介怀。”皇帝陛下倒是不怎么在意,唐俭再拽,自己这边一个命令下去,他不还得巴巴跑去常乐县。

  “圣人以为,这茶叶贸易可为?”这时候朝中绝大多数人的关注重点,还是在这个茶叶买卖上面。

  “听闻那些离石商贾,近来正在南方开辟茶场。”皇帝回答说。

  “……”那人听闻了,一时沉思不语。

  “想必诸位爱卿亦有所感,那罗用委实是块良才,只不过年轻气盛,行事还略有些莽撞,他若是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合适的,你们便也包容着些,先前他行商被贬,该罚的也罚了,诸君既是同朝为官,自然应以朝中大事天下苍生为重,莫要为了那些许小事伤了同朝的情谊……”

  皇帝陛下坐在垄榻之上,吧啦吧啦劝这些大臣们要和谐友爱,仿佛先前让罗用在前头吸引战火、他自个儿在后边躲清闲的事情都是没有发生过的一般。

  “这回这个茶叶贸易关系重大,唐爱卿近来行事略显散漫,若是全然托付于他,我亦不甚放心,不若便由诸位爱卿推选几位青年才俊,让他们去那常乐县看看,既是为了这茶叶一事,亦能开拓眼界,增长见识。”

  皇帝方才让田内侍读信的时候,那田内侍手中便只得一张信纸,原本还有第二张,那上面虽然只有轻描淡写的几行字,但李世民却深知这其中的分量,他提前将这张信纸收了起来。

  除了皇帝身边的几位近臣,谁也不知道这件事,之所以这么做,一来是不想扯皮,二来便是为了提防周边各国安插在长安城中的那些探子。

  这一日散朝之后,长安城中便又开始嗡嗡起来了,听那唐俭的意思,这茶叶买卖几乎都能与丝绸绢布相提并论,那还了得。

  唐俭这两年活得虽有些散漫,但他可是实打实的开国功臣,当年高祖皇帝李渊在太原谋事的时候,他便是参与了的。

  这二三十年下来,风起云涌朝代更迭,唐俭这个人经历过不少事,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对于他这个人的眼光和判断,那是很少有人会去质疑的。

  这茶叶贸易既然这么重要,那他们家族肯定也得参与啊,就算不能光明正大做买卖,弄几个大茶场总是要的吧,至于这个投资究竟要搞多大,下多大的本钱,那还得先安排几个人过去看看行情再说。

  至于让什么人过去,家族里头那数一数二的良才,家族未来的希望,那肯定就不能往那地儿送,一个弄不好有去无回的,这个损失就太巨大了。

  那些个不学无术的肯定也不行,去了也是白去,身体孱弱的不行,就怕折在路上,还有一些自己坚决不肯去的,那也算了,强扭的瓜不甜,有些个是自己愿去,耶娘翁婆死活不肯的,那也不太好弄。

  最后这各家各户挑挑拣拣的,就拣出来一些个耶不疼娘不爱的,身体还算强壮,自己也有心想要去西边走走,图谋发展的的年轻人。

  这一圈兜兜转转下来,最后的结果,倒是正合了罗用的心意。

  常乐县这边,罗用这时候也正在为这件事做着准备,虽还不知长安城那边是个什么态度,但他还是决定要趁着自己在常乐县的这段时间,尝试着将这个火种点起来。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若是不去寻求开拓,一心只想安逸度日,那么衰弱终将成为必然,就算没有安史之乱,也会有其他乱,没有大食吐蕃高句丽,也会有其他国家。

  唐俭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先前在那长安城中生活,他也是有些被眼前的繁华富庶给遮了眼睛,总觉得这天底下太平了,没谁再能掀得起什么风浪了,李二当了皇帝,自己又与他闹得不甚愉快,以后那朝堂内外怕也没他什么事了,于是便整日地呼朋唤友享受生命。

  没想到这回跑到常乐县一看,罗用这小子竟然在这里开了这么大一盘棋,虽然现在棋盘上还空荡荡的没几个子儿,但是顶不住这格局够大啊!

  唐大人觉得他还年轻,他还能再干一场大的!

第291章 收税

  唐大人这一次来常乐县,不仅是在口头上给罗用送了一下温暖,传达了圣人的关怀,他还给罗用带了一个县尉过来。

  先前县丞主簿等人从长安城出发来常乐县的时候,那个县尉就没有跟着一起来,这回唐俭他们出发之前,圣人又问了房玄龄的意见,亲自点了一个人。

  至于先前那个,经这一遭,他这辈子的仕途基本上算是废了。

  这回这个县尉乃是长安城的一个商贾之家出身,家族也算有些积累,能给皇宫供货,搁后世那也算是比较了不起的家庭出身,搁现在就不行了,商贾地位低下,天然就是要被人看不起的。

  因为家中有所积累,家里的年轻子弟自小也都受到了比较良好的教育,大多都有读书,只是在这个年代,商人的子女是不能参加科举的。

  实际上就算给他们参加了,科举考试现在还是不糊名的,人家一看名字,哦,这是个商籍出身的,一般也就没戏了。

  所以在他们这样的家族里面,若是不想子承父业干老本行,从军便成了一条比较主要的出路。

  这个名叫郭凤来的年轻人,便是在前两年与吐谷浑那场战争中展露了头角,因他能文能武,为人忠厚,恪守本职,于是便得了房玄龄等几位大佬的青眼。

  房玄龄这个人很低调,在朝堂之中并没有多少存在感,但他正经是个管人事的,圣人对他也颇信赖,得他青眼,自然是前程无忧。

  这不,这回常乐县这边缺个人,圣人一问,房玄龄就想起这个郭凤来来了。

  常乐县县尉这个职位,对于那些好家庭出身的年轻人,自也不算什么好缺,毕竟那么偏远,离石罗三郎与世族大家的关系又比较敏感,谁去那里当官,一个弄不好,就得把自己搞得两头不是人。

  但是对于郭凤来这样的出身来说,这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离石罗三郎,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变数,说不得,他这一次便要乘风而起了!

  郭凤来来到常乐县,头一回写回长安城的家书,足有厚厚一叠。

  这人说是常乐县县尉,其实就是皇帝安排在罗用身边的人,常乐县这个地方现在越来越敏感了,加上又是处在远离长安城的边陲之地,身为需要把握全局的帝王,往罗用身边放个人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不过这郭凤来也是个聪明人,并没有仗着这一层关系狐假虎威,面对罗用这个上官的时候也是很恭敬,比那几个县丞主簿啥的都要更加恭敬几分。

  刚到常乐县没几日,他便把乔俊林带领的差役队伍接手了,交接过程也比较顺利,郭凤来并没有因为乔俊林是个白身就轻视他,还说自己初来乍到,之后这些时日还要请乔大郎略帮一帮他,乔俊林也很爽快,让他有事尽管来找自己。

  这个差役队伍交出去,也就不用再每天巡城看大门了,乔俊林现在主要就是在白酒作坊那边,有时候也跟罗用一起出去跟住在城里的胡商们吃酒说话。

  近来天气转凉,眼瞅着就要入冬了,今秋要进沙漠的胡商们,这时候也都走得差不多了,剩下来的这些,大抵就是不走了。

  胡商与胡商之间的差距也是很大,做得最成功的那些,要么在长安城攀上了大靠山,要么在地方上打通了关系,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还有一些混得比较惨的,基本上就跟小贩无异。

  近来有一群胡人在常乐县城租了一个小院,也跟那些卖酒尾的城里人一般,置办了木桶扁担,每回白酒作坊那边一出酒尾,他们就去买。

  这些胡人买了白酒以后,并不在晋昌敦煌一带卖酒,他们去的是关外一些由牧民和汉民们自发形成的小集市,那样的地方很少有铜钱流通,主要就是换些羊绒羊脂,没有酒卖的时候,这些胡人就会坐在院子里拣羊绒,那一筐筐的羊绒,看得左邻右舍的常乐百姓很是羡慕。

  这个世道就是这般,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关外那些个集市,常乐本地人也是知道的,却鲜少有人敢去,听闻时有匪贼抢掠,那些地方毕竟是在长城以外,贼寇们骑马过来,一番烧杀掳掠之后,很快又骑马跑了,拦也拦不住,追也追不上,不像关内,有一条长城挡着,马匹过不来,那些贼寇只要下了马,便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他们一般也不敢进来。

  听闻罗县令曾与人说,今年他们常乐县要修城墙,还要在城西北那片空地上建好多房屋,专门用来开设各种作坊之用。

  城里城外不少百姓近来都已经开始打听工价了,在这城里做工,安安心心挣些钱帛,总比到关外去冒险来得强。

  罗用最近实在很忙,除了各项计划要提上日程,每年秋收之后,也正是征缴税收的时节,整个县衙里头忙得团团转,能下乡的都下乡了,一天到晚也见不着一两个闲人。

  今年收成不错,这两日出去收税的队伍,每每都是满载而归,不过各个村镇也都有一些名单被报上来,都是一些交不上税的。

  面对这种情况,催逼太狠肯定不行,太宽松了又怕有人学样,明后年大家就都不肯好好缴税了。

  罗用让人传话下去,家里没有正经劳动力的,今年的税收便与他们免了,若是还有劳动力却交不上税的,叫他们过些时候来城里干活,别人每日三文钱,他们每日便只得两文半,挣多少钱全部抵了税收,什么时候把税收补齐了什么时候再给他们发工钱,到时候就按正常工价算。

  之所以给这些人的工价少算半文钱,还是为了避免有人学样,你看交不上税也没什么,不仅不用挨罚,县令还给安排工作,多好的事儿啊,要不然明年咱家也不交了吧。

  真要那么弄,明年的税收就要成大问题了,别说是作为地方官府开支之用的户税,就连租庸调和地税都怕收不齐,到时候罗用这个县令也就可以回家吃自己了。

  “这……有些人怕是不肯来。”要说催缴税收,郭县尉和他手底下那些差役就是主力。

  这个活计着实不好做,一个不小心就得被人扣上一顶恶吏的帽子,那些高高在上的士族郎君们向来最是瞧不上他们这些人,却不肯去想想他们这么辛苦收缴上来的税收,维持着这个国家机器的运作,最后得利最多的人究竟是谁。

  “这段时间你们便多尽些心,若是情有可原的,该减免便减免了,总共多少户人家,因何不能按时缴税,最后都要整理出来与我过目,若是遇着一些泼皮无赖,催缴无果便都抓了吧。”

  什么地方又能少了懒汉地痞,这些人若是不能好好治理,非但要带坏了社会风气,欺负良民也是他们惯常爱做的事。

  “这……怕是有些不妥。”谭老县令今日也在衙中,听闻罗用这一番话,他便有些迟疑地开口了。

  “有何不妥?”罗用问他。

  “若是把这些人抓起来了,他们家中兴许就没了青壮。”这些人家里没了壮劳力,那就更没有人缴税了。

  “既是没了青壮,我便与他们免税。”罗用说道。

  “……”谭老县令无言语对。活到这把岁数,当了这么多年地方官,他竟从未想过如此操作。

  说到底,都是穷闹的。罗三郎有钱,跟他不一样。

第292章 一夜

  “乔大郎,这两日白酒作坊可是要出新酒?”

  这一日,乔俊林与罗用等人从城西北那片空地回来,路上遇到几个住在城里的胡人,那些胡人便过来询问。

  “明日寅时能出一批。”乔俊林回答说。

  “知晓了,多谢乔大郎。”那几个胡人听闻了,也学着汉人的模样像乔俊林拱了拱手,然后便走了。

  “这些胡人学汉话倒是挺快。”待人都走远了,罗用笑着对乔俊林他们说道。

  前些时候见这些人,他们还都不怎么会说汉话呢,交流全靠比划。

  听闻他们近来每每卖了酒尾回来,便用一些从关外换来的羊绒,找城里一个卖麦芽糖的小贩,换些麦芽糖回家,然后再用这些麦芽糖哄那些邻居家的半大小子们,叫他们教自己说汉话。

  关于这一群卖酒尾的胡人,罗用也听人说过他们的来历,他们的国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距离大唐并不算特别远。

  听说前两年老国王死了,新国王荒淫无道,生活奢靡无度,把这个小国的百姓都要逼得没了活路。

  这些人里头有几个头脑活泛的,联系上了一个曾经去过他们国家的粟特人商队,让这些粟特人带着他们穿越沙漠,来到了大唐。

  那个粟特人商队答应了,他们让这些胡人帮自己的商队搬运货物,一路上只给了很少很粗糙的一点粮食,工钱一分没给,但好歹也算是做到了自己承诺过的事,把这些人带到了大唐。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21页  当前第21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10/32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南北杂货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