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南北杂货_分节阅读_第221节
小说作者:报纸糊墙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51 MB   上传时间:2018-12-20 16:05:49

  若是换个人在这常乐县当官,此时不知会是什么情景,反正罗用这个人对陈皎来说,也是有几分麻烦,平时没什么事他也不会去寻罗用的不自在,也不经常给他摊派工作,尤其现在常乐县这边还有一个唐俭。

  于是就这样,罗用这边落了个清闲,不过他也从县丞主簿等人那里听闻了,军士们途经各地乡镇的时候,当地父老往往也会为他们准备一些粮食米面。

  眼下这个年代,行军全靠两条腿,苦得很,当地百姓能送些吃食过去与他们改善一下伙食,也是好的。听闻也有一些部队不收的,但那毕竟是少数,一般都是要收的。

  四月初十这一日,李道宗率领一万多士族途经常乐县,当时天色已晚,于是便令众人在常乐县外的一片荒地上扎营。

  罗用带着一众父老,与他们送了一些米面粮食以及现宰的猪羊过去,除了这些吃的,罗用个人还与他们送了一些酒精指南针,至于羊绒袜子,这回就没有了,实在也是能力有限。

  罗用等人原本还想为李道宗等诸位将领置办一桌宴席,被李道宗推拒了,言是行军途中一切从简,罗用等人识趣,寒暄几句之后,早早便从那营帐之中退了出来。

  至于唐俭,他这几日又去敦煌了,想必等李道宗的部队到敦煌的时候,他俩应该也是会见上一见。

  罗用从那军帐之中出来,沿途看到不少就地安营的兵卒。

  听闻他们这军队里头,十人为一火,大约就是十个人一起吃饭睡觉一起行动的意思,后世总说一伙人一伙人的,大约便是从此处而来。

  这时候只见这些兵卒扎帐篷的扎帐篷,生火的生活,还有三五成群坐在地上聊天休息的。

  在靠近城门的地方,罗用看到有几个青年兵士正围坐在火堆旁边说话,火堆上架着陶釜,那陶釜中飘着肉香,应是正在熬煮肉粥。

  在这几个青年兵士旁边,有个年轻人裹着衣服躬身躺在地上睡觉,罗用经过他们身边的时候,借着火光看清了那人面庞,那上面又是尘土又是油垢,只是五官之中依旧还透着几分稚气,不知上了二十岁没有。

  这个年代的战争,拼的便是兵士、坐骑装备以及粮草。

  粮草是百姓的血汗,坐骑装备需要花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去打造,还有兵士,也就是这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次日一早,天色未明之时,城中百姓便听到外面传来军队开拔的声响,驿道那边隐有火光晃动,应是将士们正在举着火把赶路。

  罗用这时候就站在新修的城墙上,看着这条长长的火龙向那玉门关的方向蜿蜒而去。

  天色未明,除了那一片火光,天地间便只剩下黑压压一片,四月的晨风尤带寒意。

第308章 江南吴县

  这一年四月,罗用他们所在的河西走廊西端,这个名叫常乐县的黄泥小城,此时正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中。

  数千里之外的长安城,罗大娘等人此时已是离开了长安城,先是沿着黄河向东走,一路上陆路转水路,她们的船只在楚州入运河,一路顺流南下,过扬州、润州、常州,一直行到了苏州吴县,这才停了下来。

  此时的苏州,乃是江南道最北端的一个州,下辖六县,东临东海,西接太湖,北边是长江,南边则挨着当时的杭州。

  其地域范围,包括后世的苏州、常熟、上海、嘉兴这些地方,又是靠海又是靠湖,海湖之间又有松江贯通东西,北边是长江入海口,又有前朝隋炀帝修大运河,这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更是给苏州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契机。

  武德初年整理户籍,当时整个苏州共计编户一万一千户,眼下应是不止,不过与后世的繁荣昌盛相比,必定也还是差得很远。

  罗大娘这一次之所以选择来苏州,而不是在洛阳、金陵、或是扬州,是因为她从前曾经听人说起,苏州这个地方能产蜜桔。

  罗大娘是开食铺的,他们离石老家种着那么多杜仲胶,她又有做罐头的手艺,自然也不想花高价从别人那里买罐头。

  桃子杏子梨子李子这些水果长安城便有,她们只要在水果盛产的季节多收购一些回来制成罐头,待到这些水果过季了再拿出来销售,便能卖到较高的价格。

  但是像橘子菠萝这些东西,中原却是不产,她们食铺的一些管事便说,没有便没有吧,少了这一两样吃食也是无碍,罗大娘却不肯轻易放弃,此次千里迢迢来到这苏州吴县,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为了蜜桔而来。

  吴县此地,与北地有很大的不同,此地百姓住的并不是黄泥土屋,而是以木板搭建房屋,一间间木板房相互依偎着连在一起,邻里之间亦是十分亲昵。

  城中多有河流水渠,出门便是小河,走几步就要过桥,妇人少女们三五成群蹲在水边,洗菜的洗菜,洗衣的洗衣,说话亦是吴侬软语,透着一股说不清的别致与风情。

  罗大娘等人初到这吴县之时,便被眼前这一番细致美丽的景象迷醉了,待住过了两三日,渐渐便现出几分不适应来了。

  首先这南方的屋子与屋子之间,便只隔着一层木板,隔壁若是点个油灯,那灯光都能透过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缝隙照到她们这一边,夜里就连隔壁的人打嗝的声响都听得十分清晰。

  还有这吃的也不适应,吴县此地紧邻太湖,城中又多水道,当地百姓多喜河鲜,饮食常以鲜为美,并不十分怕腥,罗大娘她们更喜欢咸香一点的,在这里吃了没几日便觉得口中寡淡无味,又比较怕腥,当地很多菜她们根本吃不了。

  那个从河西过来的名叫陈继的年轻人,在这吴县住了还不到十来日,整个人都要缩了一圈去,看得罗大娘又是好笑,又觉有几分忧心。

  南北口味相差这般大,她们要在这吴县经营一家阿姊食铺,想来并不容易。思来想去,罗大娘还是决定从甜食入手,因为不管是南人还是北人,大多都还是很喜欢甜食。

  近来她们在大街上看了几个铺面,在眼下这个时候,吴县这个地方的房价要比长安城那边低得多,罗大娘经过一番观察和比较之后,最终决定买下一家位置较好的酒肆。

  这间酒肆占地颇大,前厅也大,而且还是两层楼。吴县此地,城中不少房屋都是两层楼,主要是因为当地气候潮湿,一楼湿度太大。

  这间酒肆大是大,就是稍显破旧,酒肆后面还有一个院子,院子后面同样建了一排两层楼的木屋,旧是旧了些,不管是住人还是当仓库,倒也还用得。

  从这后院出去,便是一条青石小道,青石道旁边便是一条清凌凌的小河,站在二楼窗口,能看到这条小河上面架着的一座座小桥,大多也都比较简陋。

  她们这便算是在城中颇好的地段了,若是便宜一些的地方,地面上若是没有铺上石板,那就显得很泥泞,尤其当地的气候又十分地潮湿多雨。

  大概正因为如此,当地百姓大多都比较喜欢穿木屐,这还不到五月份,很多人便已经穿着木屐满街走了。

  罗大娘置下这间铺子之后,便领着手底下几个人,一面准备开店事宜,一面每日里都做一批枣豆糕先卖着。

  这阿姊食铺的招牌还未挂出来,枣豆糕的香味便已飘到了吴县的街头巷尾,每日这一批枣豆糕做出来的时候,都有一些踩着木屐挽着裤脚的吴县小孩围在铺子外面伸长了脖子看,这一文钱一个的枣豆糕,却也不是家家户户都能舍得吃。

  开始的时候,便只是左右的邻里过来买一两个回去吃,不出几日,这名声便传了出去,城中不少富户皆是遣了家人过来买,一次性也有能买五六个十多个的。

  他们若是自己带了食盒过来买,罗大娘便会拣那些形状不好的枣豆糕出来,切下一小块充作添头,算是抵了一张油纸的钱,若是空手过来,那便没有了。

  这一小块枣豆糕,大抵便都进了这些跑腿的仆从奴婢嘴里,因而每每主家差遣他们出来买枣豆糕的时候,这些丫头小子们便都很高兴。

  罗大娘每日里卖这些枣豆糕,其实也不挣什么钱,主要是当地不产红枣,比之长安城河东道等地,这里的红枣价钱要贵得多。

  听闻眼下也算是好的了,几十年前,他们这里的红枣更贵,后来通了大运河,北边的红枣能够顺着运河南下,走的水路,并不需要耗费许多人力畜力,只是那河道并不是人人想用都能用得,除却官船,寻常商贾要在这条河道上行船,难免还是要受到层层盘剥。

  除了红枣,这里的面粉也比北边贵,红糖倒是便宜些,鸡蛋的价钱也比之长安城便宜。

  罗大娘她们的铺子除了铜钱,丝线粮食亦是肯收,鸡蛋也收,通常三个鸡蛋能换一块枣豆糕,粮食丝线那便要看品质。

  近来她们收得最多的,除了鸡蛋便是大米,江南鱼米之乡,此地少粟麦,多稻米。

  罗大娘整日操着一口咿咿呀呀的半吊子吴语与这些过来换枣豆糕的当地百姓说东说西,时常也有说得不对的,引出一些笑话,她们这几人来这苏州之前,便在长安城请人教过几日吴语,到底还是学得不像,好在这吴县亦有许多能说官话的读书人,不过他们那官话说得也不太像,罗大娘几个有时候听了也是想笑。

  与罗大娘等人同来的一些长安商贾,此时大多也都在这吴县大街上置了铺子,几个商号之间时常走动,有个什么事情也都是有商有量的,隐隐的,竟是以罗大娘为首。

  这背后的原因,自然还是因为罗用。其他几家商号虽然也都有各自的关系,但是这罗大娘可是离石罗三郎的阿姊啊。

  那离石罗三郎什么样的人物,现如今他虽是被人挤出了长安城,但是在那边陲小城常乐县,竟也能弄出这么大一个茶叶买卖来。

  且不说这个人将来前程如何,光是这眼下,他们这些商贾千里迢迢跑来苏州城开铺子,未必就没有想要沾手茶叶买卖的心思,而这茶叶买卖,现如今可都掌握在那些离石商贾手中,离石罗三郎更是在这里面起着一个关键性的作用。

  阿姊食铺所在的这条街上的街坊邻居们听闻了这些事情,大多也都有些将信将疑,看那罗大娘整日捋袖子干活的模样,并不似那些传说中的大人物。

  城中一些消息灵通的大户们,心里却是有数的,很多人都琢磨着,这罗大娘因何要来吴县,莫不是他们当地的茶叶买卖果然能有大发展?

  有心想要投资茶叶生产,却又忧心边关的战事,今年这场仗一打起来,西域那些胡商怕就不怎么往这边来了,明后年也不知是个什么情景……

  “……收不收?”

  这一日,铺子里其他人都在后院忙活,罗大娘自己搬了一把凳子坐在铺子前面拣豆子,这时候有一个老翁过来,问她一个什么东西收不收,罗大娘一时也没听清。

  “你说的甚?”罗大娘把那一笸箩豆子放在墙根下晒着,然后拍拍手掌站了起来。

  “茶叶!我问你茶叶收不收?”那老翁大声道。

  “哎,收收,你先与我看一下。”罗大娘这回听清楚了,笑着说道。

  那老翁听闻了,便把自己手里那个篮子与他递了过去,这茶叶也是好茶叶,都是他从自家后山上摘下来的嫩叶芽子,只是不似近来那些运往西面的茶叶一般制成饼状,城中那几个听闻近来有收茶叶的铺子,皆是不肯要,倒是有一家药铺,言是与他两文钱,这老翁不肯,于是便提着篮子来到了罗大娘这里。

  罗大娘看了看这篮子里的茶叶,数量不是很多,放在不大不小的篮子里,装了半篮子,东西挺好,都是用嫩茶叶晒出来。

  “可是要换枣糕?”罗大娘问他说。

  “你与我几块?”那老翁问道。

  “今日的枣糕刚好也快卖完了。”罗大娘掀开蒸笼与他看:“就剩下这几块,你若肯换,便都与你。”

  待这老翁从罗大娘的铺子里出来,怀里便抱了一包枣糕,六个大的,另外还有一个小的。

  他家便在吴县城郊,后山便长着几棵茶树,年年春天茶叶长出来的时候,他得空便去摘些,也卖不着什么钱,攒起来拿到城里,不过也就是换个两文三文的,听闻今年茶价贵些,他这才想要多卖一点,倒是没想到,这一下子竟被他换得了这一大包枣糕回来。

  这老翁在路上走着,心里高兴,脚下的步子不禁又加快了几分。

  他那儿媳进门也有三四年了,去年刚怀上,近来肚子愈发大了,也是整日嘴馋,腹中饥饿,这几块枣糕拿回去,倒是也能与她补补。

  待到来年开春,他那孙儿约莫也能咿咿呀呀与他讨食了,到时候他再上山去采些茶叶,与孙儿换糕吃。

第309章 就是去买个针

  这几日天气好,罗大娘便请了匠人过来,将这前院后院的略略修缮一番。

  原来的屋主建这个院子的时候,也是下了一番本钱,柱子房梁都用的好木材,屋顶也是盖的瓦片,而不是像城中一些人家那样盖茅草。

  待到罗大娘她们接手的时候,这屋顶的瓦片已经显得有些稀疏了,一些边屋也出现了漏雨的情况。

  罗大娘又买了一些瓦片添上去,让那些拾瓦的匠人将屋顶上的瓦片重新收拾整理过一遍。

  其他倒也没有什么需要大休整的地方,只墙角的蛎灰有些剥落,买些蛎灰回来调水补一补,再将一些发黄脏污的墙面也抹过一遍便可。

  当地百姓常用蛎灰糊墙,就糊在木结构外面,并不是整间屋子都糊上,便只沿着墙根糊出三四尺的高度,不知是考虑到楼房的沉重,还是成本问题。

  铺过了瓦片,抹完了蛎灰,再与那卖水泥的商贾,买几担水泥回来,将这院里院外的地面都铺过一遍,这屋子大致便算是休整好了。

  那些个木结构基本上可以不用动,房梁和柱子现在看起来也都还很结实,就是二楼的木地板有一些不大好的,需要修补替换。

  这一番休整下来,白墙黑瓦的,这间铺子瞅着就比先前精神了不少。

  然后再在大门上边挂个招牌,写上《阿姊食铺》四个字,这阿姊食铺吴县分店就算是正式开张了。

  罗大娘打了两个石磨,雇了几个身强体壮的妇人,在铺子后头的院子里做起了豆腐。

  往后的日子里,每天早晨天还没亮透,便有早起的邻里端着豆子白米到她们铺子里换豆腐,也有拿丝线蚕茧过来的,这些物什罗大娘她们都收,唯一叫她们有点头疼的,便是那些个河鲜。

  常有人从河里捞了鱼虾,过来阿姊食铺换豆腐,罗大娘几人并不十分喜爱河鲜,不过她们这间铺子刚开张不多久,也不好摆着现成的买卖不做,一来二去的,竟也收了不少。

  这些个鱼虾当天若是有人要的,当天便叫他们换走了,余下的大多便充了罗大娘等人的口粮,有时候实在吃不完的,便学了那些街坊邻居的模样,将这些河鲜抹了粗盐腌一腌,挂起来晒成鱼干,至于这些鱼干要怎么吃什么时候吃,那谁知道呢。

  待到豆腐买卖上了轨道以后,罗大娘几人腾出手来,赶紧把那鱼丸给做出来,这院子里的鱼干这才停止了增长。

  吴县此地河鲜价贱,再加上当地百姓的消费水平比较有限,于是在长安城能卖到两文钱一串的鱼丸,在这里便只能卖到一文钱,只是个头比之长安城的略小。

  而且罗大娘她们还在经过多次试验之后,最大程度地调高了鱼肉的比例,那真是,一口咬下去全是鱼肉味儿。

  除了鱼丸、豆腐、枣豆糕,她们还卖卤水,却不是长安城那般卖的红卤,而是迎合当地人较为清淡的口味,制成白卤。

  另外还有饺子等吃食,在这之后的日子里也都一样一样做出来卖。

  只不过她们这回做的饺子,倒不如叫做小笼包更合适一些,虽不是发面的,但形状基本上就是小包子了,包子皮中添加了一些玉米淀粉,还有些许糯米粉等,蒸出来晶莹剔透,那里面又有用猪骨猪皮熬出的汤汁,滋味甚是鲜美,当地人大多也都比较喜爱。

  那卤煮一串一文钱,小笼包一笼两文钱,有些人便只买半笼,也可。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21页  当前第22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21/32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南北杂货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