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南北杂货_分节阅读_第272节
小说作者:报纸糊墙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51 MB   上传时间:2018-12-20 16:05:49

  “今年这茬白叠花收下来,你们村家家户户都能挣得不少钱帛,经此悬赏捉人一事,贼人再不敢来犯,尔地之人,生活可谓安逸富足。”

  明翁在路边停了下来,看着不远处收购白叠花的场景,对身边的里正等人言道。

  里正等人听闻此言,心中亦多感慨,他们村也算是一个大村,人多地多,然而土地贫瘠,从前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的,也刨不出多少口粮,又要纳税又要养家,又怕贪官又怕贼人,日子十分难过。

  “这安逸日子,怕也是过一天少一天啊。”里正叹道。

  “那罗县令可是要调走。”明翁忙问。他们还打算明年再到这边来收白叠花,这罗县令若是不在,明年的常乐县,便又不知是个什么情形了。

  “一时倒也不曾听闻,只是这般忧心罢了。”里正摆手道。

  “里正倒也无需太过担忧。”明翁开解他:“君不见那离石县,虽已离了罗三郎多年,如今依旧富裕兴盛,比之当年更甚。”

  “但愿如此吧。”那离石县比之常乐,毕竟还是更占地利。

  “听闻你们县中开了许多作坊,如今又有这白叠花,每年便是种种白叠花,总该有些收入,再如何,这日子总不会差过从前。”明翁继续宽慰。

  话虽这般说,他们酒泉那边今年也有不少农户种植白叠花,结果又如何,他们明家作为酒泉当地的商贾,在他们当地却收购不得白叠花,反倒还要千里迢迢跑到这常乐县来收购。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那边的农户卖白叠花,价钱便也只能由着买方说了算,价高价低,全凭买方良心。

  过些时日,待这些白叠花被转过了一手之后流到市面上,价钱便又很高了。

  于是那些个五谷不分的读书郎们,便说这差价是被商贾挣了去,作为一介商贾,明翁他们着实冤枉得紧。

  待到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村人们相继收工回家,白家子弟收完今日最后一批白叠花,也回到了他们在这个村中租下的一个院子里歇息。

  这个院子是他们与里正租来,乃是里正家从前的旧院,院子颇大,屋子也还算齐整,原本院中放了不少柴草杂物,现如今有一些依旧堆在院中,还有一些则被搬去里正家新院,过些时日待他们要走的时候,还得帮人家把东西搬回来。

  离家在外诸多不易,尤其是像他们这种不胜富余的小商户,更是要处处节俭,这回这单生意若是能挣一些,待回去后各房各支便都能分到些许钱帛,今年冬天的日子就会比较好过了。

  明翁几人这时候正在计算今日收得的白叠花,以及这一日的钱帛支出。

  因为罗用今日送来的那些钱帛,他们这回可以多收一些白叠花回去,因此大伙儿都很高兴。

  除了钱帛,罗用还给他们送了一些白酒熏肉罐头大酱等物什,皆是县中官办作坊自产,不需花钱去买,罗县令送起来也爽快,与他们搬来不少。

  眼下正是秋季,天气渐凉胃口渐开,正是要吃肉蓄秋膘的时节,偏他们这地方秋里肉贵,非得等到入冬以后山羊都长出羊绒来了,羊肉的价钱才会下来。明家子弟近来也是十分馋肉,罗用的这些熏肉和肉罐头,来得正是时候。

  这天晚上他们开了一罐羊肉罐头,倒了约莫半罐出来,与一些从村民那里换来的各种菜蔬,炖了一大釜杂菜,就着杂面饼子玉米粥,吃得热火朝天。

  有那村里的小孩闻着味儿过来,明翁便叫家人与他们也盛一些。

  像他们这样的商户,较之寻常农家,日子毕竟还是要好过几分,于是并不十分吝啬。

  次日清晨,明家人起来做早饭,便有村人与他们送了一些自家的菜蔬过来,放下东西说了两句,匆匆忙忙又下地去了。

  白叠花价虽高,采摘着实不易,近来他们家家户户都很忙,就连那半大的孩童都要下地干活。

  常乐县城这边,罗用他们这一日也是起了一个大早。

  吃罢饭,众人便都聚到了县衙后院,今天是收红薯的日子,这是一早就定下了的。

  原本罗用是说看着差不多便能收了,结果很多人都说那般行事太过草率,非要请个道士来看日子选时辰,最后便选在了今日上午。

  罗用看看这一日收红薯倒也合适,于是便同意了。

  这时候众人来到县衙后院的这片红薯地,先用镰刀割去红薯藤,将铺满地面的红薯藤卷吧卷吧,用箩筐装起来,搬到院中空地上。

  余下这一垄一垄的红薯地,光溜溜地地面,时而能见几根杂草,一窝窝的红薯长在田垄之中,可以看到割过红薯藤之后留下的一个个茬子。

  第一个下锄头的人是罗用,一锄头下去,一挖一撬,那一个个红皮的红薯便从田垄之中滚了出来,大的约莫能有瓠瓜大小,小的只有拳头那般大。

  这第一窝红薯一挖出来,廊下那些看热闹的人就都不淡定了,说话的时候,那嗓门真是压也压不住,不自觉的一个个便都叫嚷了起来。

  这一窝红薯,一个个长得这般大,足够一家五六口人饱餐一顿。

  早前这些红薯刚种下去的时候,他们也都是看到了的,不过就是一根三寸长短的红薯藤,往那地里一插就是了,现如今竟已长成这般大的一窝!

  “……”

  “哎呦!还有还有,这一窝格外多些!”

  “你看看!那一个最大的,几乎都有陶罐那般大!”

  “真是奇了!就是用一条枝蔓插一插,不过三四月,竟能长出这般多!”

  “这一窝可有二十斤?”

  “那些昆仑人带来的这个新粮种,着实厉害得很!”

  “你看你看,又装了一筐!”

  “几窝便能装一担了。”

  “哎呦,你们小心着些,莫要把土里的红薯磕坏咯。”

  “哎呦!磕破了磕破了!”

  “……”

  在一千多年以后的那些艰苦年代,很多人都是吃红薯吃到想吐。

  因为人口众多粮食稀少,只有这红薯一物最是易得,于是就只好餐餐吃顿顿吃,吃得人胃里只冒酸水,又没有油水补充,又没有米面粮食滋养,真真是苦不堪言。

  即便如此,红薯这东西终究还是活人无数。

  在眼下这个年代,在这个原本没有红薯的公元七世纪,它的出现,简直叫人欣喜若狂!

第383章 烤红薯

  罗用从后世带来的这些红薯的品种,乃是红皮黄芯,蒸熟以后薯肉呈橘红色,口感软糯香甜略紧密,产量也很不错。

  这也是在罗用读高中以后才逐渐普及的新品种,和他小时候吃的红薯有些不同,甜度比他小时候吃过的红薯更高,口感也更糯一些。

  这年头甜食很稀罕,这天上午衙门里收完了红薯,当天中午做饭的时候,罗用就让人把那些嗑坏了的红薯挑出来蒸了,给县衙里这些人尝个鲜。

  县衙里那些个小孩儿们一吃到红薯味儿,一个个就高兴得把眼睛眯了起来。

  “好吃嘛?”有些没吃到的大人就问他们。

  “好吃!甜!”

  “好甜啊?”

  “嗯!比金瓜还甜!”

  “当真?莫不是骗人?”

  “当真!可甜了!”

  那些人又去看廊下晾着的那些个红薯,也都想吃吃看,可惜了,那都是要留着明年做种的,不敢蒸来吃。

  好在近来菜铺子那边收了不少金瓜,今日罗用也让人搬了几个过来,切片炒了几大锅,给大伙儿当菜。

  几个杂面饼子,一勺炒金瓜,一勺凉拌菜,再加上几大片蒸熟的熏肉,这便是今日的午饭了,杂面饼子管够,另外还煮了一大陶釜的玉米糊糊,谁要吃便去打,也不限量。

  罗用也跟众人吃一样的饭菜,一口杂面饼子一口玉米糊糊,不时再夹两筷子菜,吃得挺不错。

  所谓金瓜,也就是老南瓜,三年前李道宗的军队经过常乐县的时候,罗用偷偷往一辆运粮草的木车上塞了一把南瓜种子,后来这些种子落在高昌城外,生根发芽,结出南瓜,时人称之为金瓜。

  这金瓜在大唐的土地上种植繁衍了两三年,直到今年秋天,罗用他们才终于可以敞开了吃。

  这金瓜的口感甜而软糯,很受当地百姓喜爱,市面上常有农人担了金瓜进城来卖,价钱约莫是冬瓜的两倍。

  在金瓜出现以前,时人常吃的蔬菜,除了一些叶子菜,就是一些瓠瓜胡瓜丝瓜冬瓜芦菔之类,那瓠瓜便是葫芦,胡瓜便是黄瓜,芦菔便是萝卜,都是一些滋味寡淡不填肚子的。

  在这种大环境下,突然出现一种又甜又糯口味浓郁的金瓜,自然很受喜爱。

  现如今在高昌敦煌常乐晋昌这一带,金瓜都已经比较普及了,长安百姓亦有种植,别的地方相对就比较少。

  早几年,被罗用随手藏在长安城东市某公厕的一塑料袋玉米种子,倒是得到了很好的推广。

  现如今天南海北的许多百姓都种玉米,罗用现在每天也要吃掉不少玉米面,主要就是玉米饼和玉米糊糊,他们这里这两年玉米的价钱要比粟米低些。

  “县令,这红薯藤要作何处置?”吃罢饭,一名杂役问罗用。

  “先搬去柴房,我另有用处。”罗用回道。

  其实这些红薯藤也可以用来直接扦插种植新的红薯,只是季节不对,眼瞅着就要入冬了,红薯这种作物耐热喜阳,这时候已经很难种得活了。

  后世好像也有一种将前一年的红薯藤储存起来,来年开春扦插种植的技术,但罗用对这种技术了解不多。

  红薯的推广种植甚为着紧,若是不想像金瓜那般,让当地百姓在整整三年以后才能吃上这个物什,就要下大力气去推动推广。

  罗用打算将这些红薯藤先收到空间里,待到来年开春再找机会拿出来。

  “你去坊间看看,这两日谁家若是收了红薯的,便把红薯藤收回来,便说是我要的。”罗用想了想,又对那名杂役言道。

  “喏。”杂役垂手躬身道。

  “也不白拿,从库房里取些熏肉,用熏肉与他们换来。”

  眼下这时节肉价很贵,熏肉在这时候也算是好东西了,尤其他们县里的作坊做出来的熏肉,滋味甚佳。

  “与每保长一条熏肉?”那杂役确认道。

  “两条吧。”罗用说道:“你与他们说,眼下正是收税的时候,公府吏员忙碌,一时抽不出人手,便先让他们把收来的红薯放在廊下略微晾晒,收在屋中阴凉处,待过些时日,我再令人去教他们储存之法。”

  “喏。”

  这名杂役得了罗用的吩咐,这便到库房领取熏肉去了。

  若在平时,这样的活计也轮不到他来做,只是眼下正是收秋税的时节,衙门里的吏员们个个都很忙碌。

  又因着那白叠花,近日往来与他们常乐县的商贾也很多,差役们不仅要在城中巡视,时常还要轮换下乡,人手也颇紧张。

  这名杂役来到库房,与一名正在清点库房的吏员说了这件事,那吏员便让他进去与自己一起挑选熏肉。

  因为这个熏肉是要送给各保长的,他们常乐县城虽然不大,保长倒也不少,这熏肉有大有小,总要挑些大小相当的送出去,别到时候这家给得大了,那家又给得小了,平白惹人不快。

  每保长二条熏肉,选好之后,用染成青色的麻线略略一捆,打上活结,一捆捆整齐地放到箩筐里。

  不多时,那名杂役便挑着一担子熏肉出了县衙,走街串巷与城中各保长传话送熏肉去了。

  近来常乐县城颇为热闹,有过往的胡商,有过来收白叠花的商贾,还有不少到他们这里来买白叠花种子的伊吾人高昌人。

  伊吾高昌那边眼下种植白叠花的人并不多,这会儿交通便利了,又听闻这白叠花价高,于是那两边不少人过来瞧究竟。

  这些人里面有富裕的,也有贫困的,有进出酒肆客舍出售豪爽的,也有衣着寒酸坐在街头啃着从自家带来的干粮的。

  另外还有一些专门从凉州张掖那边过来,千里迢迢就为了乘一回木轨马车,跑到敦煌与高昌之间的那一片荒原之上,去看一眼传说中那座桥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21页  当前第27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72/32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南北杂货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