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南北杂货_分节阅读_第280节
小说作者:报纸糊墙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51 MB   上传时间:2018-12-20 16:05:49

  正因为这片地方如此富庶,所以才会被周边国家势力一直惦记着,中原王朝亦然。

  说到战争,罗用也认同统一比分裂更能促进地方之间的交流和发展,那些真正成功的统一战争,它们的影响和意义往往也都是很深远的。

  但战争总归是很残酷的,尤其是在各方势力拉锯不下的情况下,就算打了胜仗,也未必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兼并。

  西域与中原离得那般远,中间仅以一条河西走廊相连,这条走廊的东北方向有薛延陀,西北方向有西突厥,南边又有吐蕃。

  在这样的复杂形势下,唐方若有兵力,肯定也要先去对付薛延陀和西突厥,松赞干布前两年娶了文成公主,唐与吐蕃之间的关系变得友好起来,但是朝堂上的人肯定也都很清楚,这样的友好是很难世代相承的。

  这些问题不解决,西域那片地方就算打下来也很难守得住,河西走廊一旦被切断,西面那些从前打下来的地盘也就成了孤岛,被别的势力蚕丝鲸吞。

  这样的战争不能给大唐带来什么实际上的利益,却也要无数的将士用性命去填,徒劳地给当地百姓带去灾难。

  看看时间,眼下已是贞观十八年春天,若是历史不因罗用的到来发生改变,这一年李世民便要从洛阳发兵,前去攻打高句丽。

  高句丽地方虽然不大,但那隋代的杨广,基本上就是栽在这高句丽手里头,这时候李世民若能一举发兵将其拿下,自然也是有些荣耀。

  这一次李世民不仅自己御驾亲征,还把储君李治也给带上了。

  李世民从前也是一名优秀的将领,这些年国力强盛,唐军将领更是所向披靡,鲜少有打败仗的时候。

  只他自当了这许多年君王之后,约莫再也不适合当一名将领了。

  这又是皇帝又是储君的,一旦出点什么事情,整个国家就要陷入混乱,搞得军中将士束手束脚,根本没办法放开手脚打仗。

  后来看看形势不好,大军便撤去了,一行人灰头土脸回往长安城。李世民到底还是比杨广克制许多,自行找个台阶便下了,并不与那高句丽死磕。

  罗用这一日与唐俭议事,说完正题以后,罗用道:“听闻圣人早前弄了个凌烟阁,不知是否开始怀念起从前的戎马半生来了?”

  “谁知。”唐大夫吃了一口热茶,叹气道:“眼下高句丽与百济正在合力攻打新罗,圣人对此事似是十分热心。”

  唐大夫总是很能抓住重点,不过在他看来,长安城那边的事情,还是交给长安城那边的人去操心就好了,他们眼下还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唐俭现如今虽然还担着光禄大夫的虚衔,正经职位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常乐书院院长。

  这一次罗用提出要安排一支队伍去往西域,唐俭也是很支持的。

  他盼望着中原王朝终有一日能把突厥吐蕃高句丽全部纳入中国版图,他与罗用这边专心经营西域,届时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然而君王这时候却像是魔怔了一般,硬是盯着一个小小的高句丽不放,着实也是令人忧心。

  东边他想打高句丽,西边他想让郭孝恪去打那些西域小国,看着倒像是专门要拣软柿子来捏。

  不知早前的那一起太子谋反案,是否终究还是挫伤了这位君王的意志,令他的内心变得虚弱。

  君王的虚弱,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情,唐俭也希望自己只是多虑了。

  唐俭与罗用这一日正在商议的,乃是关于郭孝恪的事情,早前为那沼气灯的事,他们跟郭孝恪闹得有些不愉快,唐俭打算这两日去一趟高昌那边。

  郭孝恪这个人虽然贪功贪财,还有几分霸道,但是为人也不算很坏,一是一二是二的,做事比较爽快,也不爱搞什么阴谋诡计,总体来说还是值得交往。

  早前郭孝恪派人来索取沼气灯的制法,罗用不给,不给就不给了,他现在也不打算给,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之间就一定不能好好相处了,总还有其他法子的不是。

  数日之后,唐俭便带着他的几个学生兼护卫,往那高昌城去了。

  这个年代的读书人很少,而有机会读书的人,接受的大抵都是精英式教育,一个个能文能武,骑马射箭不在话下,偶尔兼职当个护卫也是很能胜任。

  他们这一行人一路乘坐木轨马车,先是去了敦煌,再从敦煌去往高昌。

  高昌城这边,郭孝恪听闻唐俭亲自过来了,便也令人设了宴席接待他。

  这唐俭毕竟是个能人,家族势力又大,郭孝恪难保哪一天也有寻他相帮的时候,就算先前因那沼气灯之事有些生气,这时候面上却也不能做得太难看,只是在这宴席之上,就没有那么热情了。

  “怎的郭都护莫不是还在为先前的事情生气不成?”酒过三巡,又说过了一些客气话之后,唐俭这便进入正题了。

  “我生不生气,横竖也没人在意。”郭孝恪说道。

  “又怎会没人在意。”唐俭笑道:“你看我今日这不就给你赔礼来了?”

  “怎的那罗用自己不来,倒叫唐大夫亲自来走这一趟?”郭孝恪说道。

  郭孝恪确实也没怎么生唐俭的气,人家那身份地位学识风度家族底蕴都在那儿摆着呢,而且难得还是个不拍皇帝马屁的,郭孝恪这个草莽出身的,说实在也有几分佩服他。

  再说这回这件事,确实也气不到唐俭身上,郭孝恪气的是罗用,他一个当下官的,根本都没把自己这个上官放在眼里。

  “他那就是一块棺材板儿,你跟他生什么气,我这天天都在他跟前,要不是自己看得开,早都被他气死了。”唐俭说着又给郭孝恪倒酒:“来来,吃酒吃酒。”

  一边吃酒,一边又可劲埋汰罗用:“那棺材板儿不招人待见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要不怎么会被人扔到常乐县去当个小破县令……”

  郭孝恪听了这些话,心里确实也舒坦了几分,那棺材板连皇帝都敢怼啊,如今这般做法倒也没什么稀奇。

  只是说到这个不招人待见,郭孝恪也是心有戚戚焉,毕竟他老郭也是一个不招人待见的典型嘛……

  这顿酒吃着吃着,郭孝恪就给唐俭倒起了苦水,说他现如今的处境是多么多么不容易,没仗可打啊,他身上有大把力气,硬是没有用武之地啊!

  皇帝对他已经有些不满了,上次回他公文的时候,言语间就已经比较含蓄地敲打过他了,说是如今河西富庶,让他不要贪图安逸云云。

  唉……他这哪里是贪图安逸,他这都如坐针毡了好吗,再不能做出一点成绩,皇帝一个不高兴,说不定就能把他给捋下去。

  他们老郭家可就靠他郭孝恪一个人了,也不跟那些士族大家似得,这个人不行了还有其他人能帮忙顶着,他这上有老下有小的,肩膀上的担子很重啊。

  唐俭对他的处境表示了深切的理解和同情,然后又对他说,这种情况就算弄到了罗用那个沼气灯的制法也不管什么用。

  “你可听闻长安与洛阳之间正在修铁轨?”唐俭对郭孝恪说道。

  “自然有所耳闻,只是与我又有什么干系。”郭孝恪摆摆手,表示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

  “那荥阳郑氏便是早早从罗用那里得了消息,提前置办下了不少铁矿,近来长安与洛阳修铁轨,正是大量用铁的时候,他们郑家人光是卖铁,都不知挣得了多少钱财。”郭孝恪说道。

  “只可惜了,我们这里的矿都是小矿。”说到这件事,郭孝恪也是觉得有几分惋惜。

  唐俭这时候便与郭孝恪说起了一件旧事:“去岁开春,我在晋昌城会友的时候,曾见过一个老道,那老道与我说,在酒泉西南方向的大山里,有一条矿脉,矿石随处可见,那地方冬长夏短,常年冰雪覆盖,只有夏日那短短几个月才能进去,我观那人说话的语气神态,倒像是真事……”

  郭孝恪一听这个事,顿时来了精神:“当真?酒泉那边当真有矿脉?”

  “应是有的。”唐俭点头道:“只不知具体在何处,你若有心,不若待到今年入夏之后,差遣手下到那大山之中去寻一寻。”

  郭孝恪很感动,他跟唐俭非亲非故,从前也没有什么交情,没想到对方竟能将这么重要的消息透露给他。

  唐俭说这也没什么,那大山里的铁矿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寻得,若是果真寻着了大矿,那郭孝恪也就可以向朝廷交差了,没有战功,寻着一处大矿也是功劳一件。

  说起来,他们现如今之所以能在河西待得这般安心,也正是因为有郭孝恪在这里坐镇。罗用也说了,郭都护的矿区若是要用到常乐县生产的灯罩,他便以成本价销售。

  不日,唐俭等人回往常乐县。

  郭孝恪这边,则着手开始组织进山寻矿的队伍,他让自己的长子亲自带队。也等不到入夏那时候了,眼下这时候就先过去,大山若是进不去,能进到哪里算哪里,先在周边地区熟悉熟悉地形也是好的。

  郭孝恪与自己的儿子叮嘱道:“听闻那山中多险,你自当心,莫要丢了性命,这一次能不能寻得矿脉,不仅关系到你阿耶我能不能向圣人交差的问题,兴许还关系到我郭家以后的家族前程……”

  那片山区之中若是果真藏有一个大的矿脉,那么他们老郭家的人,这回可就真的要发达了。

  这么一来,战功不战功的,也就没有那么要紧了,没看那些大家族出身的郎君们,人家就算没有半点战功,照样也在长安城中混得风生水起。

  如此这般,郭孝恪原本还想寻点事端,借机发动战事的心思,也就彻底歇下了。

  而罗用这回确实也没诓他,他让唐俭透露给郭孝恪的这个地方,正是后世镜铁山矿所在。

第395章 意义重大

  处在河西走廊西端,罗用他们目前伸手就能够得着的铁矿区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镜铁山,另一个在哈密,也就是眼下的伊吾。

  伊吾那边不仅产煤,并且产铁,常乐县眼下主要就是从伊吾买铁,价钱并不便宜。待到镜铁山那边的铁矿被开发出来以后,河西一带的铁价应该就要往下降一降。

  伊吾那边的大家族手里,多多少少都掌握着一些铁矿煤矿,以前主要是卖铁来钱,现如今发现这石炭、也就是煤炭竟然也挺有市场。

  尤其还有一种与石炭傍生的钍石,视其品质不同,价钱能卖到铁矿石的三五倍。若不是伊吾当地大大小小的煤矿颇多,又分别掌握在不同的家族手中,这钍石的价钱怕是还要更高。

  这伊吾说起来也是得天独厚,又有丰富的铁矿煤矿,又有大片耕地,眼下这时候的森林覆盖率也相当高,能产木材。

  这个年代的人并没有什么环保观念,砍伐林木没有节制,毕竟这时候的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还处于一个十分弱势的位置,又有哪个弱者会想着去保护强者。

  早前铺设从高昌城到伊吾城的那条木轨道的时候,伊吾主要就是负责出木材,高昌不产木材,他们主要就是出钱出力。

  这个事也是郭孝恪在中间主持牵线,这条轨道铺好之后,从晋昌到伊吾,从伊吾到高昌,从高昌到敦煌,再从敦煌到晋昌,就形成一条畅通的四角运输路线。

  而常乐县就在敦煌与晋昌中间,自然也享受到了这条交通路线所带来的便利。

  这年春天,郭孝恪先是让自己的长子带了一个队伍到酒泉一带去勘查地形,然后又表示想在晋昌与酒泉之间也铺一条木轨道。

  对于这件事,晋昌刺史陈皎倒是觉得可有可无,酒泉那边的刺史就很高兴了。

  在郭孝恪的大力促成之下,这条铁轨修得也很快,春末那时候方才开工,端午前后,罗用他们便能吃上大泽那边运来的鱼虾了。

  在晋昌城东面,有一条叫做冥水的河流,发源于祁连山脉,下了大雪山之后进入瓜州,自南向北流入大泽。

  这些鱼虾便是从那大泽捕捞上来,沿冥水逆流而上,运到河流与那条新建的木轨道的交汇处,然后再沿着木轨道运到晋昌常乐这一带。

  常乐县当地没有河流湖泊,自然也就不产鱼虾,从前倒是有人通过木轨道从敦煌那边运过来一些,数量不多,价钱颇贵。

  近来从大泽那边运过来的鱼虾才真叫物美价廉,质优量多。

  大泽边上有一个合河戍,最早是汉家子弟屯田戍边于此,发展到如今,倒也成了一个城镇一般。

  因为就住在大泽边上,当地很多善水之人,从那大泽之中捕捉鱼虾食用,当地市场亦有买卖,只是价钱颇贱,从前又因为交通不便,鱼虾这些东西不耐保存,所以很难卖到别处。

  现如今交通便利了,合河戍当地便有不少人沿着木轨道前往晋昌常乐一带贩卖鱼虾。

  敦煌那边倒是去得少些,一来是路途远,二来是敦煌那边亦有河流湖泊,当地亦产河鲜。

  为了铺设这条木轨道,安西都护郭孝恪令人在冥水之上修一座混凝土大桥,名为冥桥,这座大桥眼下尚未竣工,从冥水边到晋昌城的这一段木轨道却已提前投入使用。

  别看只是这样不长不短的一条木轨道,每日里光是过路费都能收取不少,还有那租车的营生也能来钱,他们甚至还在晋昌等地开起了教人驾驶木轨马车的学校,只那木轨马车依旧还是从常乐县的造车行购买。

  这段木轨道通了之后,羊绒作坊那边有几个百帐守捉出身的小娘子们回家倒是比从前方便许多。

  从常乐县城外面坐木轨马车,一直坐到冥水渡头,再从那里坐船,顺流而下直到大泽,穿过大泽抵达北岸,岸边有一个集市,从这个集市到百帐守捉,步行的话至少要走一整天,骑马的话就更快一些。

  作坊里的小娘子们只是知道这条路,自己并没有走过,她们家里人倒是有沿着这条路过来的。

  来到常乐县的羊绒作坊,见一见自家女儿,与她带些吃的用的,走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大包小包的,有铜钱,还有他们的女儿在这作坊里以及常乐县城中买来的羊绒毛衣裤、布料、粮食等物。

  有些小娘子的耶娘一辈子都生活在草原戈壁之上,最多就是参加过草原上的集市,对于城镇很不熟悉,就连汉话都讲不利索。

  这些小娘子们在熟悉了常乐县中的生活以后,便要为家中操心许多,在她们得知常乐县这边的盐价比草原集市上的盐价便宜很多以后,每每得了工钱,便先要给家里买好一年的食盐,放在宿舍里,等家里的大人过来看望她们的时候,再让他们拿回去。

  还有各种细粮,物美价廉的布料,酱料,茶叶等等,她们都会在价钱最合适的时候下手,一样一样仔细存放起来,等着家里人过来取。

  这些关外人从前头一两次进城那时候,心情大抵也是比较忐忑,之后往来的次数多了,渐渐也就有些熟门熟路起来。

  这回这一段木轨道通了之后,合河戍那边不少军户出身的人到晋昌常乐一带来卖河鲜,大泽对面集市上,以及百帐守捉那一带的人听闻了这个消息,便也有人学着合河戍那般,做起了捕鱼卖鱼的营生。

  这些卖河鲜的人每天夜里从冥桥渡口上岸,连夜乘坐木轨马车来到常乐县,天不亮就在城外一片空地上摆起了摊子。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21页  当前第28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80/32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南北杂货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