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藏明_分节阅读_第11节
小说作者:叶莞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411 KB   上传时间:2023-10-24 12:25:59

  “山南面有个高档别墅区,去年开的盘。”她应了一句又赶紧给已经过去的外勤打电话,“你们别乱搜了,马上去景明山的别墅区,宋之舟住在E6,你们把人给我带回......算了,你们先把人看好,我过来带。”

  “我过去了。”苏姚姚挂了电话,就急冲冲往门外走。

  “那你自己小心。"傅宁辞拿过椅背上的外套丢给她,“我和容炀还是先跑一趟三染博物馆。"

  “行了。”傅宁辞将一根状若枯草的东西用灵力点燃,待烟气全部飘进了保安室,又伸手打了个响指,博物馆里的应急灯也全部暗了下去,“两个小时以内他们绝对醒不了,咱们动作快点。容炀,你看到在哪里没有?”

  “就在这一层,东区。”容炀从展馆示意图前回过头,默默地用手电替傅宁辞把面前的路照亮,领着他走出一段终于忍不住问道,“就这样吗?”

  “哪样?”

  容炀皱了皱眉,傅宁辞一路车开得飞快,也没见他中途联系过谁,本来以为是由民研局出面联系,谁知道了博物馆门口一停车,傅宁辞直接找了根不知哪里来的铁丝把门撬开了。

  “我们就这么进来?”

  傅宁辞一脸坦荡,“放心,门我没弄坏,出去的时候咱们带上就行,动作快就不会被发现。”

  一看就是没少干这种事,容炀无奈地摇摇头,又想起从前他那些半夜翻墙的事迹,觉得也不是不可理解。

  “不是我不按正规程序走,主要是时间紧嘛,就算后面补手续也烦死人了。我们又不好直接出面,得先通知公安局,公安局再和三染市的公安局联系,完了由他们出面找博物馆的负责人,这么折腾一圈少说得两三天......“

  他一面走一面和容炀解释,谈话间东区已经到了。

  容炀将手电左右晃了一圈,“那边。”

  姚恪的剑放在左边的一个展柜里,手电照过去,青铜器好像有暗影划过,像流淌的千年的时光。

  傅宁辞伸手穿过玻璃正要取剑,才刚碰到,一阵风忽然从他背上吹过。

  容炀也察觉到了,转过身去,正对着他的展柜是一个巨大的青铜樽,再往后,斜着的方向上挂着一幅画,一名女子侧身坐在一株梅树下,一顶白色的斗篷挡住了她的脸,原本静止的画面上一朵红梅正悠悠地落下。

  “是那幅人皮画吗?”容炀说,倒不是疑问的语气。

  傅宁辞也回头看了一眼,“我上次来的时候,有试着召魂,不过它并似乎不太愿意,我想问题也不大,就没强求。没想到现在自己倒显了。“

  “只怕是故人。”

  “你说和他?”傅宁辞一笑,将剑取出向上一送,悬在了空中,“也许吧,先不管了。”

  他顾忌着时间紧张,想着干脆用血阵请器灵,正打算召天枢出来,又记起下午发生的事,下意识地往容炀那边看了一眼,却见容炀已经拿出了骨笛。

  “这不是鹰骨吧?”傅宁辞下午听他说用骨笛的时候,以为是当惹一类,现在一看却觉得不太对。

  “人骨。”容炀顿了顿说。但容炀手里人骨笛又和常见的腿骨制成的不同,应该是将前臂尺骨打磨成了笛子的形状。

  “谁的骨头?”傅宁辞下意识地问了一句,容炀握笛的手紧了紧,语气还是轻描淡写地,”家里的老物件了,我也不知道。“

  周遭一片黑暗,不远处有个半人半鬼的东西,身边原本很是熟悉的人却一脸淡然地拿一只人骨做的笛子,傅宁辞自从进入民研局,大风大浪都见过了,此刻的场景与他而言算不上可怖,却在风吹过时不自觉地打了个寒颤。

  “冷吗?”容炀走到一边关上了窗户,傅宁辞看着他的背影,自重逢以来第一次觉得他和四年前好像有些不一样了。

  “我都不知道钟家也能请器灵。”等容炀拿着笛子又走过来,傅宁辞摸摸鼻子半开玩笑道,“到底还有什么是我不知道的?”

  “你想学,我都可以教你。”容炀假装没听出他试探的意味,蹲**,在剑正下方的地上画了个符,暗红色的光芒从地板上透出来。他起身退后一步,将骨笛放在唇边吹出了第一个音。

  容炀吹的这首曲子,傅宁辞确定自己从未听过,弗一奏响,却觉得异常熟悉,并不是音调,而是声音。骨笛的声音本该是低沉而尖锐,但容炀这只骨笛吹出来却格外清脆,像是少年在说话,还带着笑意。

  傅宁辞猛地将头转向容炀,正欲开口,眼前的景象却已经开始变化,一团像人脸一样的白雾从剑上浮现出来,再慢慢向四周蔓延开,将他俩都包围在里面,很快,周围的环境完全不同了,容炀的笛声也急促起来。

  器灵并非活物,而是历代器物持有者所珍视的情感和难以忘记的回忆。傅宁辞不知道姚恪是这把剑的第几任主人,又或者他在拿着这把剑的时候并没有留下任何难以弥灭的记忆,那他们这一趟就完全白来了,正想着,笛音消失了。

  “是这里?“

  容炀微微颔首。

  笼罩在身侧的白雾上现出了一间卧房的模样,透过旁边薄一些的雾气,还能隐约看见博物馆的展柜,他们脚下的方寸之地,也仍是博物馆的地砖。

  这间卧房并不算大,九尺见方,装潢很是简单,临窗处摆了张红木的桌子上面放着个修长的锦盒,正对着他们的是一张雕花的木床。

  请器灵就是这点不好,一旦锁定了某段记忆,就只能等着它结束,想要再往其中的某个节点跳是不可能的。虽然记忆中的时间流逝会比实际上快了百倍不止,但身处器灵之中,所知所感却不会有什么变化。

  傅宁辞等的百无聊赖,把帘帐上有多少根流苏都数了两遍以后,门终于被轻轻推开了。

  两个侍女扶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妇人走了进来,身后跟着个十来岁的少年。

  那老妇人坐定以后,两位侍女就退下来,只留那个少年站在她面前。

  “这是姚恪小时候?”傅宁辞问。

  容炀轻轻点了点头,“嗯。”

  傅宁辞还要再说话,那位老妇人已经开了口,只得先停了。

  “恪儿,你明日便要进宫了。”

  姚恪抬起头,嘴唇动了动却没有说话,那妇人指了指桌案上的锦盒,示意姚恪拿过来。

  她接过锦盒放在身侧,又道,“进宫也好,你这几个叔伯都不是好相与的,你如今年幼,无力自保。祖母年纪大了,眼睛也浑了,难免有疏漏。你要是留在这里,只怕暗箭难防,要有个三长两短,我百年之后,就无颜去见你爷爷了。”

  “王后出嫁前,与你母亲亲如姐妹,想来会对你好。但孩子,你要知道,情谊是暂时的,只有你有本事,有用处,才能长久地有立身之所,安身之道。进宫之后,你要勤练武艺,一日不可荒废,记住了吗?”那妇人毕竟年纪大了,说了会儿话,气息倒有些不匀。

  姚恪上前一步,倒了杯茶给她,老妇人抿了抿才又道,“本来不该这么早就压了宝,但如今这般的境况,也再没有更好的抉择。再者王后颇得君心,世子聪慧仁爱,将来承继大统也是应当。”

  她说着把锦盒打开,里面放着的正是这把青铜剑,“这把剑原是你太爷爷的,后来传给了你爷爷,又给了你父亲,现在是是你的了。剑在,我姚家将魂便在,你拿好。“

  姚恪伸手地将剑接过来,他年幼,尚且孱弱,那把剑按照博物馆的记载足有七斤重,姚恪手臂往下沉了沉,才总算拿稳。

  “好孩子,你一惯知事,进宫以后谨言慎行不要失了分寸便好。其余的,万事有祖母在,该你的,祖母都会替你好好守着的。”老妇人挥挥手,“祖母累了,要休息了。你明日走,不必来见我了。”

  “祖母。”一直没开口的姚恪终于说话了,努力睁大眼睛,将夺眶的泪水又逼回去。

  那老妇人看他一眼,似有不忍,半晌只抬手摸摸姚恪的脸。

  “孙儿去了,还请祖母万事珍重。”姚恪深吸一口气,两手端着那柄剑,跪下来恭恭敬敬地行了个大礼。

  那老妇人点头,眼角似有水光滑过,“好孩子,安心去吧。”



第14章

  第二日姚恪便进了宫,王后宋宜是个性情柔顺的美人,如他祖母所说,对姚恪很好。握着他的手细细问了半日,一道用了晚膳又亲自送他去了偏殿,其恳切程度无数次让傅宁辞想到林黛玉进贾府。

  “好孩子,你今天也累了,关粹殿还在修缮,你先住这里,过了年关再搬过去。”宋宜扶着侍女的手起身道,“王上去常右山祭祀了,原本今日就该回来的,想是前几日下了雨,泥泞难行,所以耽误了。最迟明日,应该也就到了,到时候启儿也回来了,你们脾性相投,彼此也有个伴。”

  这时,整个襄王宫中,除宋宜外,就只有两位夫人,虽然这两位夫人膝下还各有一子一女,但夏启已经正式授了世子之位,此次祭祖也只带了他一个人,足见母子二人都圣眷正浓。再一对比后来宋宜病死,夏启被废,实在是君心难测。

  宋宜离开以后,侍女服侍姚恪睡下,也一一熄灯退出去了,殿内陷入了一片黑暗,只有窗外透进的隐约月色。

  傅宁辞见画面已然寂静,估计这段记忆只怕很快便会结束,进入下一段。便拿出手机打算给苏姚姚发个信息,虽然她灵力不低又一贯能打,但有时行事又的确冲动,傅宁辞总不免有些担心。

  正想着,容炀轻轻碰了碰他的手腕,“你看。”

  傅宁辞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重重帘帐背后,能看见被褥微微地颤动,傅宁辞第一眼以为是这孩子认床睡不着,但很快又反应过来,他是在哭。

  “真可怜。”傅宁辞偏头对容炀低声说,“一出生就没了娘,爹又战死,叔伯觊觎家财,只要一个祖母,无人撑腰,现在又被一个人扔到宫里来.......还能忍到现在才哭......”

  他们正说着,帘帐从中间分开了,姚恪小心翼翼地从床上下来,在殿中摩挲了大概一盏茶的时间,终于在案上找到了一只火折子。

  他一步一步地挪到床边,打算把灯点燃,忽然窗外传来一阵脚步声。姚恪本就害怕,手一抖,火折子就掉在了地上。

  窗外的脚步声顿了一顿,紧接着又响起来,像是往门边去了。

  姚恪一惊,猛地蹿回床边,抓过那把剑,他方才一直将剑放在身侧,剑还未被拔出,殿门被推开了。

  “谁?!”

  一只灯笼探了进来,紧接着走进一个穿着淡蓝色衣袍的少年。

  姚恪将剑抱在胸前,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一步,不小心踩着了床幔,跌坐在了地上,床幔也吱地一声被带了下来,刚好碰到了方才掉在地上的火折子,不知怎么竟然燃了起来。

  一连串变故弄得姚恪傻了眼,那少年急匆匆地走过来,将案上的残茶一泼,又用脚踩灭了地上未尽的火星。

  “你是姚将军的孩子?我听母后说过。"少年走到姚恪旁边,将灯笼搁在地上,蹲**与他相对,光照着姚恪有些苍白的脸,还能看见上面隐约的泪痕,“被吓到了吗?你怎么哭了。”

  姚恪这时才总算弄明白了少年的身份,试探着叫了一声,“殿下?”

  “哎。”傅宁辞问容炀道,“你觉得像吗?”

  “应该不是。”容炀自然明白他说的是谁,看了夏启片刻说,“那位宋馆长我今天只匆匆见了一面,夏启现在也还小。但是这眉眼,看起来倒相去甚远。”

  傅宁辞摸摸下巴,“我看着也不像。按理讲,如果是转世的话,容貌上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容炀想到曾豪轩说的那段传说,对于夏启,心里倒有个隐约的猜测。只是仅仅以钟家后人的身份,不应该知道这么多。他不想让傅宁辞再起疑,看了他一眼,到底还是没有开口。

  夏启冲姚恪安抚地笑一笑,“是我。“

  “娘娘说,你明日才回来。”

  “半个时辰以前到的宫门。“夏启从怀里掏出一方手帕递给他,”打算过去看看母后,宫人说已经睡下了,我本想回寝殿,没成想吓到你了。你方才是要点灯吗?你怕黑?怎么不让宫人留一盏?“

  他说了这样一长串,姚恪迟疑片刻,却只点了点头。

  傅宁辞心道宋宜说他俩脾性相投这话真是扯淡,两人虽然年龄相差不过两岁,但姚恪明显是个闷葫芦,三棒子打不出一句话,夏启性格随他母亲,温柔和煦,他俩要真能合得来,纯粹靠夏启话多救场。

  夏启站起身,提着灯笼左右看了看,才发现刚刚的火不仅烧到了床幔,连锦被垂在地上的一个角都烧破了。

  “弄成这个样子,你要怎么睡?“夏启语气温和,没有任何责备的意思,将一只手伸到仍坐在地上的姚恪面前,”你先起来吧,地上冷。这么晚了,我看你门外那两个值夜的侍女都在打盹了。来,我们动作轻一点,我先带你去我寝殿睡,明日再让她们收拾。“

  姚恪不说好,也不说不好,事实上,从夏启出现,他一共也就说了两句话。

  “你不要害怕,明日就说是我弄的,不会有人怪你的。”夏启脸上仍然带着浅淡的笑意,沉稳地不像个十来岁的少年,他将手又往姚恪面前送了一送,“来,我牵你。”

  姚恪抬起头看了他一眼,终于将手慢慢地搭上了夏启的掌心。

  姚恪那天晚上宿在夏启的寝殿,两个少年同榻而眠,一夜安稳。

  第二天醒来时,姚恪已经从前一天晚上的惊惧中缓过来了,先是为昨夜的失态向夏启致歉,早膳未用,又去了宋宜处将发生的事情一一阐明,半分也没有推到夏启身上。

  宋宜自然不会责备他,夏启听说了,也没说别的,只是吩咐宫人夜间替他留一盏灯,再多留个侍女在门外值夜。

  后来的日子里,虽然寝殿相距不远,两人的接触其实算不上太多。毕竟姚恪除了怕黑以外,有着与年纪不相符的成熟,没有太多需要人留心照顾的地方。夏启身为世子,读书习字,再听一堆老夫子讲天下大势,每日用过早膳开始便不得清闲。两人的交集不外在殿外遇见了,姚恪见了礼,唤一声殿下,夏启含笑问一句今日可好......那晚的一切就像一阵风,慢慢消散了。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着,傅宁辞看着都觉得无聊,留给姚恪的印象大概也不深。从器灵中窥见的也不过短短一瞬,夏启每日念书,姚恪每日习武。

  姚恪身为将门之后,习武三岁便开始,从扎马步练起,一板一眼毫不含糊。等进了宫,宋宜又另请了武将教导,年纪渐长,将门后人的风范逐渐展示出来。授他武艺的老师,几乎都赞叹过此子是奇才,假以时日定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然而刀剑无眼,就算是奇才,受些伤只怕也再所难免。严重些的,当场便叫了太医,不必多提,而那些小的伤口,碰撞,姚恪这种不爱给人添麻烦的性格自然也不会声张,自己回了寝殿上些膏药,便无声无息地过去了。

  那日原本也是这样,唯一不同的是夏启恰巧新得了本兵书。

  姚恪进宫前,宋宜便嘱咐过他,与姚恪好好相处。宋宜膝下本来也只他一个孩子,深宫之中处处都是权力纷争,其他异母的兄弟难免存在隔阂。加上姚恪父母都去得早,又比他小两岁,夏启心中对他也多有怜悯。纵然姚恪性格沉闷,与他并不太亲近,夏启得了什么新奇的小玩意儿却也总会差人送去给他。

  只是那天恰好得了空,原本书都交给内侍了,想了想又叫回去,道,“我自己去吧。”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6页  当前第1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7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藏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