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虎狼_分节阅读_第227节
小说作者:灰熊猫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66 MB   上传时间:2013-04-05 14:28:23

  随着这声严厉的指责,第十三师师部里的气氛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甚至带上了杀气,传令兵看着那些手握剑柄的卫士,脸色顿时变得惨白,但仍全力抗辩道:“大人,卑职不是……”

  “我是见过你们,但你们可能已经被俘了,受到了顺军的胁迫。”易猛一挥手,就让卫士们把传令兵轰出去,他并不打算陷害这几个无辜的使者,只是为自己不遵命找个借口。

  等传令兵被轰走后,易猛立刻和手下的参谋们紧急商议对策,南面的友军已经溃败无疑,而北面的团也报告发现了顺军的前哨探马,虽然还没有见到北来顺军的主力,但可想而知他们已经离公仆师不远。西南面的军部坐在地既然被顺军占领,那么向西突围很可能会被顺军阻挡住。

  参谋们都很焦急,以公仆师的辎重储备坚持不了多久,周围也没有任何可以为这个师解围的部队。很快就有人提出,或许是应该向西突围,虽然一旦被顺军挡住的话,离开阵地的公仆师就会被围上来的顺军迅速消灭在野外,但这个可能是公仆师最后的机会了。

  “我们当然不能坐以待毙,不过向西突围这个敌人绝不会想不到吧?”易猛觉得这样显而易见的行动肯定在顺军的意料之中,所以他打算出奇制胜,他手指点向了高淳:“我们向东突围!”

  “向东突围。”参谋们都面面相觑,他们第一个念头就是虽然这个家伙在军校的成绩比大家都好,但是现在显然有在压力下精神失常的征兆。

  “是的,许将军从高淳而来,以两万左右的兵力进攻我们三万五千大军,他总不可能还在高淳再留一支精锐吧?”易猛觉得自己的想法很有道理,许平肯定会在第一时间投入最大的力量发起攻击,黄石和许平都强调要尽可能第强化第一次攻击的效果,为此黄石还不惜抄袭了还没有出生的拿破仑的名言:所谓战争的艺术就最大限度的集中兵力和兵器于关键点上;对这句话许平一贯是身体力行,在他编写的教材里也再三强调过。易猛反复思量:许平攻击诚实师的时候需要每一个士兵和每一支步枪,易猛相信他肯定不会在这个关键时刻让他的一支精锐留在后面静坐:“高淳现在反倒是空挡,我们从这里冲出去。”

  “冲去哪里?”

  “向东去杭州。”易猛想也不想地说道,许平带了这么多顺军来攻击第七军,易猛希望剩下的顺军兵力不足,最好都在防备第六军的反攻——这是公仆师脱险的最后希望:“如果顺军还有余力堵截我们,我们就北上去南京。”

  南京总比这个荒郊野外容易防守,而且还可以征集粮草。

  当然,易猛希望顺军的兵力非常不足,完全腾不出来兵力拦截自己,不过若是淳化附近的敌军没有少到这个地步的话,易猛觉得他们怎么也不该具有分军两路拦截自己的能力——如果许平真有这么多富裕兵力的话,易猛觉得他会将其带到这个战场来而不会留在后方闲着。

  当然参谋们还是有反对意见,尽管大家承认易猛说的有道理,但毕竟这路途太遥远了,而且易猛主张到了高淳后不要立刻向南旋转走近路回家,而是一路向着东方狂奔,在这个问题上易猛还是同样的理由——他宁可赌淳化一带的顺军无力分兵拦截,而不愿意赌身后这支大顺野战军不穷追不舍,一旦被顺军追上黏住那肯定是全军覆灭的下场。

  “我们还有一万五千大军,只要我们拧在一起勇往直前,没有什么人能拦住我们,你们还记得许将军是怎么讲他指挥长青营在山东的那一战么?”易猛显得信心十足,他提醒同僚们,在许平评点山东之战进攻阶段的得失时说道,在敌境内一支孤军要高速运动才能变得更安全,一开始长青营行动迅速,东江军就很难集中兵力予以围攻;但是一旦等长青营行动缓慢下来,东江军调遣部队进行抵抗就从容了许多。

  “今天这仗许将军又是这招吗?”三十八团的团长感觉易猛这句话提醒了他。

  大家想想觉得还真有点这个意思,一开始军部的通报完全是一团乱麻,易猛他们知道自己得到的还是简报,而这些间报就让旁观的公仆师指挥官们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可想而知赵宁当时的指挥压力会有多么大。

  “所以我们也要这样,”易猛也是这个意思:“我们虚晃一枪突然向东突围,许将军一定大吃一惊,绝不会想到我们竟然敢直扑高淳,此正所谓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等过了高淳后许将军可能还要花上些时候确认我们确实是向东去了,这总要花他个一天半天吧?等许将军明白过来以后,我们已经过了高淳了,然后一路急行军。就算许将军一天后出发,他总得留下一万兵力打扫战场,北面的顺军还没有到,他多半会平行向西堵截我们的南返的退路,可是我们偏偏不返回……”

  说道此处绝大部分人都已经赞同易猛的意见,出乎意料的许平最多只能让淳化附近的兵马稍微拦截一下,而这时明军还可以再次出乎他意料地北上,如此一定能摆脱顺军追击,就是顺军相围追堵截,也会因为明军行动迅速而不能随时得到准确的情报。

  仅有的一、两个反对者还不同意的理由是:向西突围是第七军的命令。有些话他们虽然没有说出口,但是易猛也能理解,那就是如果向西突围遭到惨重损失,第十三师师部是没有责任的,他们只是在执行军令;而如果向东突围并且失败的话,那公仆师就要自行承担战败的责任,甚至不需要全军覆灭,只要部队伤亡惨重,易猛就难免会受到非议。最后的反对派不好把这种理由说出口,就说什么李军长更有战场经验,而且军部的参谋们都是救火营的骨干(这个是事实,担心许平主力在北面的王启年为了安全起见把救火营的旧部都带去第七军军部了,除了这些救火营的高参外,李军长身边还有不少是来自新军泰山营的精英。)

  “别跟我提那些家伙!”易猛伸出手不屑地在空中摆动了下,虽然没有得到全部的简报,不过今天发生在南方的战事大略公仆师还是知道的,先是吉星辉然后是王启年临阵脱逃,这种举动让易猛等军校生倒尽了胃口,连带对这些人教授的知识都变得怀疑起来。之前这批刚出军校的军官也曾听说前几个军的不少指挥官都是长腿将军,安庆之战数万士兵被俘,但除了赵慢熊等少数几个师、团长,其他将官几乎都毫发无伤地逃回来了。但以前只是听说,易猛这批公仆师的军校生还没有太深切的体会,今天他们可是有了切肤之痛:“在军校的时候我读的是许将军的书,许将军说过要是深信命令是不对的就不该执行,不能让自己成为毁灭己方军队的凶手。要是军座最后一条命令是解除我的指挥权的话,那向哪里突围与我无关,但只要我还是公仆师的师长,部队就要向东杀出一条血路。”

  ……

  刘宗敏接管了顺军南路军的指挥权后,迅速把许平的参谋们招来了解之前的顺军具体部署,这种工作让刘宗敏感到有些不适应,之前和许平出征时从来都只是让刘宗敏负责骑兵事宜,他从未肩负过统筹全军的任务。

  而且许平也没有把他全部的思路都和刘宗敏一一介绍过,因此他只能和许平的参谋们研究,通过这些参谋的介绍刘宗敏发现许平的注意力主要是集中在北线的南明第十三镇上,而且狙击营已经奉命向西进发,准备阻击可能逃窜的南明军。

  了解这一点后刘宗敏就急忙派人去询问狙击营的第十六步兵翼是否已经部署到位,同时下令第十五步兵翼也向前靠拢,以防被明军抽空突围,同时刘宗敏还马上把第一骑兵营派去西方,对明军的退路严防死守。

  下达了这些命令后,刘宗敏又花了两个多时辰了解许平之前的部署和战略构思,傍晚时分他得到狙击营的回报,第十六步兵翼早在占领第七军军部后就飞速赶到了许平指定的阻击线上,黄池通向西方的大道稳稳地控制在顺军手中。得知这个消息后刘宗敏长出一口气,已经奔赴西面的第十五步兵翼不必调回,在附近随时准备策援友军,第一骑兵营也不必返回,而是加强巡逻防备明军偷渡。而待命的神射营立刻掉头返回,准备全力攻击南明十三镇。

  第二天神射营返回刘宗敏的指挥部,这个营的指挥官已经知道许平遇刺的消息,现在正努力隐瞒这个消息。经过讨论后,顺军将领一致认为应该派出探马绕过明军第十三镇,和北方的顺军取得联系,然后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围攻这支明军——根据今天早上的情报,黄池周围的明军探马突然消失大半,少量的游骑退回到明军大营很近的距离内游弋。

  在刘宗敏等人研究西部防线的时候,突然有一个探马闯进来,向营内的将领们报告道:“王孙已经攻破明军大营!”

  昨天傍晚李来亨发现黄池的明军后,就在距离明军十里外扎营,这一路上刘良佐等人对李来亨是满嘴的奉承,这种情况李来亨驻节江南以来早就是见惯不惊,他大顺王太孙的身份导致他身边的这种人越来越多,除了许平外大概已经没有人对他指手画脚,就比如南直隶和浙江的顺军吧,在从来没有人想过和李来亨争夺这个统帅的位置。

  许平之前给李来亨去过信,提醒他注意黄池的明军,不要冒然攻击,但是刘良佐一直在李来亨耳边吹风,说以李来亨的武勇,带着近两万顺军岂会把一师明军放在心上?

  虽然心里很清楚这里面有奉承的意味,不过李来亨不能不承认这话听着还是比较顺耳的,不管怎么说李来亨都已经不在是七年前的那个没见过世面的闯军小头目,而是统领过数万大军,马蹄踏扁半个中国的一方统帅。可李来亨总感觉许平似乎还有点把自己当成汜县的那个少年看,当初给过自己一个善守不善攻的评语后,这许多年也没有改过,在许平麾下李来亨总是得到些防御或牵制的任务——李来亨很想找个机会扭转许平的这种印象。

  而黄池的明军似乎就是个机会,早上李来亨指挥后卫营和刘良佐等部发起了对黄池明军大营的试探性攻击。出于意料的是这座大营根本是座空营,顺军一个突击就将其拿下,见到顺军发起猛攻后明军的外围骑兵立刻逃离战场,不过还是有几个被李来亨抓住了。刘良佐等人(也包括后卫营的指挥官)纷纷称赞,说明军在李来亨的虎威下闻风而逃。

  带着这几个俘虏李来亨兴冲冲地赶来刘宗敏的大营,一进门就要打算向许平汇报他得到的珍贵情报——明军放弃淳化撤向高淳,准备利用高淳附近征集粮草、修筑工事固守待援。

  见到刘宗敏等人严肃的表情后,李来亨一时有点惊讶,马上就带到边上告知实情,刘宗敏等将领纷纷要求李来亨马上接过军权,统一指挥江南李顺大军。

  对此李来亨也是义不容辞,许平的事大家抱着能拖一时是一时的念头,虽然迟早会泄露出来,但是眼下战事未定他们怕军心动摇,所以名义上许平依旧是统帅,暗地里由李来亨来发号施令。从刘宗敏手中接过指挥权后,李来亨又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了解顺军的情况以及许平之前的部署。

  这天晚上,一些高淳的顺军留守脱险赶来李来亨帅营,他们证实了那些明军俘虏的供词,数以千计的明军就对高淳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上百留守的李顺官兵完全无力抵抗,而明军在高淳附近迅速扩大了侦查圈,把附近的顺军驱逐干净,这几个人也是好不容易才逃过明军的搜捕、越过封锁线跑来报信的。

  “高淳那里有多少辎重?”之前李来亨已经从许平的参谋那里得知高淳没有多少储备,很快他就从这个留守官兵口中得到了再次确认,高淳确实没有足以供大军坚守的物质。

  “他们这可是扑空了。”李来亨心中一松,他一夜未睡和所有的高级军官还有大批的参谋会面,尽可能详细地了解这些日子许平的所有命令和安排,天亮后李来亨下令主力向高淳进发,准备将南明第十三镇一举消灭在那里。

  “明寇这是自投死路,”不少将领纷纷称贺道:“闻知王孙的威名,他们狗急跳墙不过依旧无用,一头撞进了死地。”

  面对皇位继承人,未来的天子,无论哪个将领都会对李来亨说上几句客气话,反正大家都觉得李来亨的判断无大错,说几句好听的话又不会掉两斤肉走,现在李来亨没有让大家磕头称呼他殿下就很宽厚了——如果李来亨真提出这样的要求大部分人也会认为是理所当然并且立刻执行。

  不过等李来亨抵达后发现顺军才是扑了个空,昨天在高淳稍事休息后,明军主力就开拔走了,只在高淳留下了一个团的后卫,而今天早上差不多在顺军拔营出发的同时,这个后卫团也急急忙忙地离开了。

  “明寇已经抛弃高淳逃走。”前锋攻破高淳后立刻派传令兵回大营向李来亨报告。

  “抛弃高淳,他们还能跑到哪里去?”之前李来亨已经下令附近的顺军各县加强戒备,而且就是没有他的这个命令高淳失守后附近的顺军也会变得更加警惕,和当初高淳不同,那时顺军因为刚刚听说大胜所以比较麻痹大意,而且还普遍误认为战事会不断向西方发展。现在各县外的顺兵都收缩回城,还动员了一些丁壮协防。所以李来亨一时有些迷惑,不知道明军放弃高淳后又去尝试攻击什么地方。

  “卑职在高淳发现了大量被毁坏后抛弃的大炮,”没过多久又有新的情报传来,进驻高淳的顺军前锋四下搜索,发现明军留下了很多被破坏的火炮,把这个数目和情报上明军的建制数目相比较,顺军发现南明第十三镇大概只携带走了两门口径最小、重量最轻的大炮——这种炮是配属给骑兵的,用两匹马就能拉得飞快:“可但是所有的炮车都不见了。”

  大炮被发现扔在地上,无独有偶,顺军还找到了抛弃的大批炮弹,从实心弹、霰弹什么都有,甚至还有些完好无损的臼炮炮弹——大部分都没有来得及引爆,只是随便扔在水里。

  “带走了所有的马车,扔下了所有的大炮和炮弹。”没有大炮就没有什么攻坚能力,更会大大削弱防御能力,李来亨听完报告后恍然大悟:“这哪里是要坚守,分明是要逃跑啊。”

  “速速传我将令……”李来亨立刻分兵两路,已经进入或接近高淳的顺军向东尾随追击,而他亲率主力东南强行军前进,刘宗敏的骑兵更是火速出发,顺军已经被明军落下一天以上,李来亨觉得对手可能已经向南旋转开始向浙江逃窜。

  所以顺军要立刻开始平行追击堵截,刘宗敏的骑兵被命令搜索明军的踪迹,一旦发现就要紧紧追击,务必咬住他们不让他们能够逃回浙江,现在李来亨觉得只要抓紧仍然可以堵住明军南返的退路。

  “不过便是逃回浙江似乎也不是特别的大碍。”李来亨又琢磨了一下,浙江的明军野战部队就是第七军而已,第十四镇正在南面收拢败兵,它已经是如此的虚弱所以李来亨并没有太放在心上,眼前的第十三镇没有能够帮忙掩护它的友军,李来亨觉得就是稍微追击进浙江一段距离也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浙江有不少粮草充足的坚固大城,而且它们对明军都是友好的,一旦让这镇明军逃进浙江的某座坚城那会是个大麻烦。许平留在淳化的三营兵力勉强能够抵挡第六军的反击威胁,但绝不是个轻松的工作,而南直隶还要面对来自江西的威胁;而且要是投入大军在浙江,第一顺军自己的粮道太过漫长,第六军的威胁会变得异乎寻常的严重,第二就算不算江西明军,光是还没有彻底收拾干净的南明第十四镇都可能会再次北上找麻烦,所以最后李来亨修正了最初的观点,他不能让明军逃向浙江,一定要在附近堵截住这支明军。

  第二十三节 拦截

  公仆师向西突围的时候想的很好,但是具体执行起来还是问题不少,首先沿途顺军虽然不多但是抛弃了大量重武器的明军攻城能力下降(当然,就是有易猛也不想一路浪费时间拔顺军的据点。),现在明军更加不愿意攻城,因为用步兵去强攻会导致伤亡,没有稳定的后方明军还得照顾并带着伤员继续前进。

  大部分有顺军留守的城镇易猛都下令用军队围困起来,不让他们出来干扰公仆师主力行军;绝大部分顺军地方部队也不会出来干扰,他们有些是杂牌军,虽然不看好这支孤军深入的明军的下场所以不肯投降,但也不想出来送死。还有一些虽然忠诚度比较高,但几百顺军也不会有袭击上万明军野战部队的胆量,他们最好的选择还是坚守岗位。不管公仆师如何不愿意进攻顺军的据点,有一些据点还是不好绕开,为了消灭这些占据控制大道上的顺军还是要发起进攻,付出一些代价。

  而李来亨那边虽然向东扑了个空,但随着公仆师越向东走顺军就变得越密集,很快大量的情报就汇聚到李来亨手里,他马上掉头向公仆师的方向追来。在这两万顺军向明军方向开进时,奉命尾追公仆师的狙击营前锋也与公仆师后卫部队发生接火,虽然战斗并不激烈,而且顺军前锋因为兵力薄弱所以也无法迫使明军后卫停下脚步,但是这些迹象让公仆师师部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

  “我们已经被顺军咬上了。”易猛和他的三位团长讨论最近军情时一脸的沉重,明军目前为止还是采用滚动前进的办法,每天开路的先锋团负责包围限制前方道路上遇到的所有顺军据点,中间一个团掩护师直属部队前进,后面还有一个团断后,接下来(有时一天,有时是半天,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中间的团就会成为开路团,向前推进包裹顺军的据点,掩护骑兵驱逐顺军的哨探;而断后的部队则快速追上师部,暂时接触战斗状态稍事休息;最开始的团在掩护主力和后卫通过后解除对那些顺军据点的包围,把兵力收缩起来成为断后部队……如此往复。

  越向东靠近应天府淳化地区,公仆师遇到的顺军就变得越多,据点也变得越密集,今天上午三十九团报告他们发现的最大一股顺军有上千人之多,这个团立刻用全部兵力于其对垒,然后两翼包抄把这一大股顺军围在当中,这个战术动作经过连日来的行动已经变得熟练很多,整个过程没有出现意外。但这个威胁也耗尽了三十九团的力量,刚刚解除战斗状态的三十七团不得不立刻恢复戒备状态,全速赶到头里替全师开路。

  经过观察易猛和部下们都判断被围住的顺军主要由地方部队组成,其中大部分还很可能不是战斗部队而是负责运输工作的民夫,不过人数摆在这里明军不敢掉以轻心。易猛还是郑重其事地进行了一次轮换,维持师部也停下来等待了一会儿,既是等待队形调整完毕也是为了等待后卫的三十八团跟上。

  连续多日的行军让一些官兵变得有些心浮气躁,三十九团和师部都有人建议消灭这批顺军,不过无论是易猛还是三十九团的团长张瑞琪都压制住了这种请战声,他们无意在顺军地方部队身上浪费时间,而且他们估计虽然是顺军地方部队但抵抗也未必不会顽强——首先明军对俘虏的名声很不好,公仆师这一路突围的路上做得也不怎么样,基本不会考虑带着俘虏一起走也怕放走了俘虏会导致军情泄露。

  下午张瑞琪开始指挥部队与顺军脱离接触,在此之前顺明两军一直没有发生交火所以也没有增加新的伤员,但是在三十九团在完成撤退前,本来一直远远尾随明军的顺军骑兵突然冲到近前。接着就发现了属于狙击营的第十五步兵翼。

  大概由于兵力依旧薄弱而且担心公仆师主力的反扑,顺军的步兵并没有发起猛烈进攻,而是停留在明军后卫团的后卫队火力边缘,不过即便如此这仍是明军离开高淳后最激烈的一次交战。战斗爆发后三十九团为了掩护后卫队也无法高速行军,张瑞琪指挥部队进行交替撤退,而顺军的步兵亦步亦趋地跟进,骑兵也在两翼游动。

  接火半个时辰后,一辆顺军的马车还拉来一门炮助战,不久后又有两门轻型火炮到达,到日落前这三门炮给明军造成了一些伤亡,而为了跟上全师的脚步张瑞琪也没有发起反攻——易猛也不同意这么做,让一个团向顺军一个步兵翼发起反击后果难以预料,身在险境的公仆师更不可能全军掉头。入夜前顺军停止了跟踪,张瑞琪指挥部下脱离战斗急行追上师主力,一下午的紧张和疲劳让大部分士兵在抵达营地后马上就沉沉地睡去。

  “越来越危险了。”张瑞琪对易猛这样说道,继续向东就会更靠近淳化这个顺军云集的地方,如果那里的顺军随便派出一支部队挡在头里把公仆师拦上一拦,那么全师的下场可想而知,一万五千兵马的行踪也不可能保持隐蔽,现在大家不怀疑顺军已经察觉到了己方的动向:“不过尾随的敌军实力倒是不强,今天下午见到了两千五百左右的敌军骑步,我估计他们也就这么一点儿人。”

  “不错,若是他们有上万兵力,不,哪怕是有五千兵力,都不会这么让你这么轻易地脱身。”易猛和其他人都知道张瑞琪说的不错,顺军一到天黑就稳稳地扎营,显然是担忧明军的军事实力。

  在座的这批人没有一个有类似的军事经验,不过易猛不担心这个:“当初许将军从山东突围时也没有军事经验,不过他还是把部队带走了。”

  如何撤退新军基本没有讲过,对河南的屡次战败基本都是一笔带过,各种各样的借口,至于指挥官里贾明河和蒲观水没跑过,剩下的都是一跑了事从未考虑过怎么把军队带回来,所以易猛他们唯一能参照的也是许平的教材,在顺军的教材里许平、余深河和周洞天等七八个长青营军官共同完成了对山东一战的回忆。

  “许将军说过被追上后他发起过一次反击,趁着东江军立足未稳的时候打垮了追得最近的敌军,是不是我们也应该这样办?”没有其他的战例,公仆师只能从山东这仗挖掘灵感:“今夜我们派精锐突袭敌营?”

  “不妥,黑夜敌军必然戒备森严,许将军是白天突袭,这时敌军反倒麻痹大意。”另外一个人摇头道:“我们不妨明日白天伏下一支精兵,等敌军追上来的时候杀他们个措手不及。”

  “可那时是数万东江军追击一千长青营,第一波追击的骑兵也有两千人,他们当然会麻痹大意,现在是一、两千敌军在追击我们的一万五千大军,他们会麻痹大意吗?”这个人的意见又遭到了其他人的反驳,有人认为现在这种交替撤退很好,而且还有另外一个战例,就是凤阳一战许平指挥近卫营给闯军断后的那仗,面对黄石统领的明军许平就是靠这个战术脱险的。

  “那次近卫营只要退上十几里就安全了,可我们现在不是,而且那时追击的是江北军,而现在跟在我们身后的可不是。”

  争吵了一通后,大家还是没有就是不是发起反击达成一致,不过公仆师的军官都同意不该在夜里反击,夜里操纵好上万军队协同的本事他们自问都没有,而且这个时候顺军肯定会严加戒备,最后他们还需要士兵好好休息,明日还要继续赶路。

  “其实齐公也被追击过一次,”三十八团团长王星云提到的是黄石逃亡去旅顺的那次,因为孔有德已经是身败名裂的反贼,所以在现在流传的版本里对他的功绩只字不提,所有的功劳都归到了黄石头上。从新军开始,黄石亲身断后就被当成一件了不起的行为被大肆宣扬,王星云突然说道:“似乎应该留下一个断后部队。”

  顿时又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从理论上讲当然如此,军校的军事理论也指出为了主力的行动自由,有的时候不得不牺牲部分军队来吸引住敌军的全部火力。

  但断后的指挥官有点麻烦,旅顺那次是最高指挥官黄石亲自指挥断后部队掩护大部队逃脱(在孔有德死后的宣传中,黄石是撤退战最高指挥官,其实之前大家也是这么看的,因为黄石比孔有德名气响亮太多,因此所有人都觉得孔有德肯定是因人成事的那位,尤其是他当了叛徒后更是加重了大家的这个观念。),而山东一战则是长青营代指挥使许平亲自指挥断后部队,掩护友军和部下逃走。

  虽然王星云提起这个话题的时候并没有这个意思,但是大家忍不住马上联想起这个,就连易猛本人都有点不自在。不过易猛本人并不想亲自指挥断后,这个时候断后几乎肯定不会有好下场,而且……易猛和其他人都清楚地记得:那次齐公的断后部队是全军覆灭他仅以身免;而许平在山东断后的结果也是部队崩溃他只身逃脱。

  “许将军总是学齐公的样,无论什么地方都要学,”最后一位团长给易猛解了围:“但是未必齐公和许将军这么做了就是对,再说,那时齐公只有几千人,他领着五百断后没错;许将军也是四千余人,他带着一千断后,我们现在可是有一万五千大军。如果师座亲自断后岂不是放弃了对全师的责任?”

  “是啊,许将军是有意学齐公的榜样,谁叫他是齐公唯一的弟子呢?但从军事上讲,总指挥断后是没有好处的。”其他人也纷纷附和了一、两句,算是给易猛找了个台阶下。

  但是这样一来,本来有点动心想派出断后部队的易猛也不好把这个主意吐出口了,他威信还不够高,所谓的部下不久前还是平起平坐的同学,易猛不好把这个近乎送死的任务指派给某个团长去做。

  ……

  在易猛等人决定第二天依然采用交替阵形逐步撤退时,第六步兵翼已经南下赶往公仆师东返杭州的必经之路。

  自从许平离开后陈哲的主要精力已经不是放在如何攻取宪法师阵地上了,而是在研究该如何防御明军突破包围圈,一早陈哲就料到等西边爆发激战的消息传来后明军肯定会尝试突围或是打通粮道;而第七军大败的消息传到淳化附近后,正如陈哲所料明军果然蠢蠢欲动,龙潭方面的明军首先发动尝试性攻击,并成功向淳化推进了一段距离。

  明军很清楚如果不抓住这个时机打通与淳化的联系,那等许平带领大军返回后就不知道要再等多久在能有这个机会了。而许平离开前给陈哲的命令也很明确,就是一定要阻止宪法师突围或是得到外界补充,这个师几个月和顺军厮杀下来已经远不是最初那支菜鸟部队,许平担忧一旦放跑他们就会给明军其他新建各师提供大量称职的军官、士官。

  对龙潭明军的攻势陈哲早有预料所以也不是非常惊慌,他把部队主要收缩在淳化一带,打算依托防御工事大量杀伤明军。许平离开前给陈哲留下三个营的兵力,手中握着这样的精锐陈哲就是打野战也不是很担忧,但是许平同样交代过,除非陈哲有把握一次歼灭大量的明军,否则就要尽量避免伤亡,一句话,许平很注重交换比。

  但是李来亨的命令把陈哲的如意算盘都搅黄了,信里要求陈哲速发一营兵力拦截正在东逃的南明第十三镇。

  “十四镇没有消灭干净,还让十三镇逃了。”陈哲对战果很不满,他记得许平曾经多次评价李来亨是“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对这个评价陈哲私下也很赞同,李来亨意志坚定、作风顽强,反应也还算快,但是揣摩敌人心思方面就非他所长:“如果是大将军在指挥,断然不会想不到明军可能会狗急跳墙向东窜!”

  不过陈哲也就只敢在一个人的时候发下牢骚,这种话他是万万不会当着外人说的,哪怕是在最亲信的心腹陈哲也不会吐露对李来亨一个字的不满。陈哲在山东过得不错,已经是大顺的伯爵,既然他学不来许平辞去爵位、官位,那他就不敢对李来亨的命令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于是陈哲第一个念头就是让装甲营全体南下,说什么也要堵住公仆师的退路,决不能让他们跑了。

  周洞天对此则是坚决反对,他指出明军还很有实力,要是被逼急了很可能会不顾一切地乱窜、乱撞,而装甲营倒是能一下子把东路彻底堵死,但是明军回窜向北怎么办?现在应天府顺军已经用尽气力在围困淳化,到时候还派什么部队去拦截明军这个镇?应天府要是突然闯进来一万多明军而且李来亨又没有及时赶到的话,是完全能把顺军的部署搅个天翻地覆的,最后他们多半还是能突围,最坏的情况是明军趁顺军后方大乱的时候连带给淳化都解围了。

  陈哲知道周洞天说的不错,他不是没有想到这点,但这是李来亨亲自下的命令,如果放跑了南明这个镇陈哲就得去面对李来亨的愤怒了。以前由许平发号施令的时候,陈哲不需要自己去和王太孙顶撞完全没有压力,现在依旧不想抗命。

  周洞天和陈哲吵了一个晚上,最后总算说服他先只派第六步兵翼南下,同时把第五步兵翼调正到更南一些的地方驻扎,周洞天认为这支明军已经是惊弓之鸟,而且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也没有多少攻坚能力,一个步兵翼足够迟滞他们相当长时间直到更多的顺军赶到。

  如果明军分头突围,周洞天认为逃掉一些也是不可避免的,不过这总比让明军给淳化解围好——派出一个步兵翼协助李来亨,在不冒险失去对淳化的围困前消灭公仆师大部,周洞天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如果明军果然窜来应天府,顺军手里也还能拼凑出一个翼去抵抗一番。

  陈哲也认为可以接受,不过他觉得一定要确保公仆师大部被消灭(如果公仆师果然从东面强行夺路的话),起码建制要被打散,这样李来亨那边比较好交代,所以他把近卫营和装甲营的大部分骑兵都派去协助第六步兵翼(成建制的骑兵营已经被许平带走了)。

  在发现东返道路上出现顺军第六步兵翼和三营的骑兵队时,公仆师已经和尾追的狙击营又激战了两天,第二天那场是明军主动挑起的,第一天狙击营主力赶到后明军统共才走了几里地,这让易猛忍无可忍,他下令三团猛攻背后的狙击营,这一击有些出乎顺军的意料,他们没能躲开而是和反击的明军撞在一起。

  一天的激战过后,顺军狙击营主动后退,它的两个步兵翼在与诚实师交战后还没有得到过任何修整机会,一路急行追击明军又让好多士兵掉队,这一仗让已经疲劳不堪的狙击营又伤亡了近千士兵,它的两个步兵翼不但兵力严重缺编,而且士兵体力也接近极限。

  营官觉得继续追击明军非常危险,就不再步步紧逼,而是拉开一段距离先给士兵们喘口气的机会。

  同样被这场战斗耽误了一天的公仆师还多出了上千伤员——他们用步兵去进攻拥有大炮支援的顺军阵地很吃亏。

  易猛和三位团长以及其他一些高级军官都觉得或许放弃伤兵可以走得快一些,当初把炮和弹药都扔了才节省下来的马车也装不下这么多伤兵,更不用说重伤员还禁不起颠簸,他们需要缓缓行军——偏偏现在还没发缓缓行军。

  根据教材的经验,还是旧长青营军官写的山东脱险记,公仆师也觉得为了全军安全扔下伤员似乎也不是完全不合理——至少余深河、周洞天等当事人都认为很有必要。不过他们的发言被新军的军官讥笑为懦夫的借口,当初给易猛等人上课的军校教官里除了教导队出身的前新军教官外,也有不少本来是战斗部队的下岗军官,他们就把长青营此举挖苦讽刺得体无完肤,说如果是他们在场,是一定会带着伤员勇猛突围的。

  那次的责任是许平扛下的,而易猛和他的几位团长都不想由自己来第一个来表达这个意思,当晚的军事会议上最后没有人挑这个头所以没有讨论这个问题。

  此外,第一骑兵队根据陈哲的命令故意在明军前耀武扬威,得知这个隶属近卫营的部队出现在自己东方后,易猛他们有些怀疑顺军是不是真的已经把这个营派来自己当面还只是虚张声势,但无论是持哪种观点的人都没有绝对的把握。

  随着更多的消息传来,明军有报告发现不加掩饰行踪的第三骑兵队(隶属装甲营的骑兵单位),以及不明数目的顺军步兵部队——这些顺军单位打着的旗帜上都有一只猫头鹰,说明他们全是装甲营的官兵。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44页  当前第22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27/24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虎狼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