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辛亥大军阀_分节阅读_第184节
小说作者:雨天下雨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 MB   上传时间:2014-04-21 22:29:55

此时青岛胶州湾内,有着德国远东舰队的四艘主力,包括“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装甲巡洋舰、“埃姆登”号和“纽伦堡”号轻巡洋舰、以及其他数艘老旧小型炮舰、鱼雷舰等。此外青岛胶州湾内还有一艘奥匈帝国的“凯瑟丽?伊莉萨白”号轻巡洋舰,这艘轻巡洋舰已经老旧不堪,就算是缴获了估计不用几年也得退役了。

但是德国的那四艘主力舰却还是作用不小的,尤其是那两艘装甲巡洋舰,乃是德国在1904年12月和1905年1月才相继动工,并在1907年和1908年相继服役,舰龄和国民军中所拥有的两艘前无畏舰华夏号、炎黄号差不多,沙恩霍斯特级装甲巡洋舰排水量一万一千吨,满载排水量为一万三千吨,身为前无畏时代的标准装甲巡洋舰,它拥有最厚达到一百五十毫米的侧旋装甲带,一百八十毫米的炮塔正面装甲,拥有两万六千匹马力的三胀式蒸汽轮机机组,最高航速为二十三点五节,作为了卢恩级装甲巡洋舰的放大版,沙恩霍斯特级的火力有所加强,装备了八门两百一十毫米四十倍径主炮,十六门八十八毫米副炮,而其主炮的射速极高,达到了四到五发一分钟,远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八寸左右的同口径级舰炮。这样的两艘装甲巡洋舰如果能够俘虏到手的话,那么就能极好的增加中国海军的实力。

所以萨镇冰和程璧光等人是极力要求在进行谈判的时候,要求完整的获得这些军舰,也正是因为这些条件才是德军多次拒绝投降的原因所在。

不过前来谈判的国民军代表明确提出,如果德军擅自把军舰自沉的话,那么国民军到时候就不能保证所有战俘的安全,更别说送回到德国去了。所以尽管占据不利,但是佩斯中将始终没有下令命令进行自沉。

当中国陆军持续在地面进攻德军堡垒的时候,中英两国的海军舰队也是持续对德军的海防堡垒进行了炮击,历尽半个月的长时间炮击,两国舰队在浪费了无数弹药后终于是成功的扫平了德军的多个海防炮台,大概德国海防炮台的火力减弱了后,两国舰队也是终于敢冒着德军海防炮的炮火靠近打击了。

当两**舰上的大口径舰炮终于开始支援地面进攻的陆军的时候,德军的前面崩溃也就开始了。

八月十七号,国民军第七师和第五混成旅在第九师的配合下发动了总攻,这一天海军也是冒着炮火靠近射击为国民军第三军的总攻提供有力的火炮支援,空军也是冒着德军防空火力的打击而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激战一天后,国民军于八月十八号中午攻克德军中央堡垒,紧接着第七师转道北上进攻德军的其他堡垒,而第五混成旅则是和第九师进攻青岛城区腹地。

而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德军的最后一道已经被国民军突破,德军不但兵力损失众多,而且弹药尤其是重炮的弹药几乎已经全部打光!

十八号夜,德国驻青岛总督兼守备司令舒伊中将正式向国民军投降,也是同曰夜,佩斯海军中将给德国远东舰队的各舰下达自沉的命令,不过国民军对此也有所防备,而那些军舰要自沉也得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国民军急速赶到之后急速展开了抢救工作。

最后好说好歹终于是赶在沙恩霍斯特号沉没前给阻拦了下来,但是另外一艘沙恩霍特斯号同级的格奈森瑙号却是由于进水过多,虽然没有沉默,但是也不得不进行冲滩。而剩下的两艘德国轻巡洋舰和一艘奥匈帝国的巡洋舰由于进水速度多快,加上开始的时候国民军重点抢救那两艘装甲巡洋舰,没有多余的人力和精力去抢救那三艘巡洋舰,所以导致这三艘巡洋舰全部沉入了胶州湾内,不过由于胶州湾为浅水湾,这三艘军舰就算自沉了但是还露出了小半部分在海面上,重新打捞起来的话也不算太难。

这次的沉船事件是发生在德军正式投降以后,也许自沉对于德国海军而言是一种尊严的体现,但是对于中国方面而言却是赤裸裸的打脸,要知道在投降条件里德国方面可是不得损坏青岛的各项设施,也不得自沉军舰的。

匆匆赶到青岛的程璧光少将听到德**舰自沉的消息后脸色发青,之后国民军抢救德军自沉军舰的时候德军的部分水兵也是进行了阻扰,这就彻底激怒了国民军,奉命支援的国民军第七师一营当场就射杀了五十多名进行阻拦的德国水兵。

国民军用子弹和德国水兵的姓命告诉了德国人什么叫做无条件投降!

当然了,这些攻克青岛之后的事情已经没有太多人去关心,当国民军攻克青岛的消息一传了开来后,整个中国都是陷入了欢腾当中,陈敬云次曰还发表了题为“中国人的青岛”的署名文章。

辛亥大军阀480_辛亥大军阀_

第四百八十一章 战后狂欢

随着国民军攻克青岛的消息传扬开来,整个中国内陷入了一片欢腾当中,尤其是国社党根基深厚的东南各省,各地的国社党员和年轻学生们举行了盛大的游行,上海高等中学和上海师范学校等学校的学生们进行了大规模的游行庆祝活动,其他各大城市或多或少也是进行了类似的活动。

在这个年代,尽管乡下地区还没有完全的纳入世界资讯体系,乡下人不知道也不关心世界局势和国家大事,但是在大城市,在电报和报纸普及的地区,不要说那些满脑袋热血的年轻学生们,就连普通的一些民众大多也是会关注报上所报道的大事。而国社党对辖区的报纸媒体执行的是新闻监管制度,素来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优良传统,所以国民军在青岛前线一取得胜利,国社党的宣传机构就是开始了铺天盖地的宣传。

而这一次的宣传重点并不是区区一个攻克青岛要塞的军事胜利,而是把宣传重点放在了收回青岛这个殖民地和武汉、天津两地的德国租界,从而给人一种印象,那就是陈敬云所领导的国社党正在坚定不移的为华夏复兴而奋斗,而经过数年奋斗后,诸多国社党党员们的牺牲终于取得了成效,那就是收回了青岛。

在这个年代,没有什么比租界和主权这两个词更能调动广大国人的关心了,再也没有什么比收回租界更能让国人兴奋了。

而做出这一切的陈敬云在这一番的大规模宣传活动中,再一次得到了神化现象,在福州举行的庆祝游行当中,甚至破天荒的直接打出了“陈主席万岁!”的标语!”这种事情可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纵然国社党的宣传部门已经对陈敬云的个人形象宣传神化了两年多的时间,在国民军当中陈敬云的影响力极为庞大,经常能够从国民军军人口中听到一些陈敬云万岁的口号,但这是在诸多国社党政治军官的强制洗脑宣传下所达成的效果,并不没有普遍的代表姓。此时陈敬云对于广大国人来说,只是一个和袁世凯、孙文类似的政治人物,和袁世凯、孙文不同的是,陈敬云是胜利者,而另外两个是失败者。

然而在北洋覆灭仅仅数个月之后,陈敬云就是率领国民军趁着欧洲爆发战争之际,果断的通过的了武力的方式收回了青岛,尽管在八月初陈敬云紧随英国之后对德宣战之际有很多人怀疑,有很多人担心,他们担心陈敬云这一次的强硬态度会取得不好的结果,更害怕欧洲战争德国胜利并结束后返回亚洲找中国的麻烦。

然而这诸多的担心随着国民军彻底攻占起到而烟消尘灭,之前的质疑和担心等其他声音已经消失不见,随时而来的是收回青岛以及各种相关的消息。

通过青岛一战,国社党在国内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而陈敬云的个人威望已经是上升到了其他人无法触及的阶段。

“徐离善这次做的不错!”陈敬云毫不吝惜自己对有功将领的赞扬:“能够在十二天之内就攻克德军经营多年,有着近万人防守的青岛要塞,可见他是用心用力了的!”

向来对徐离善极为欣赏的沈纲也是面带微笑道:“徐离善可算得上是我军中少数几个具备指挥大兵团作战能力,并擅长攻坚战的将领了!”

沈纲口中的我军并不是指中[***]队,而是单指国民军。在现今的中华共和国国家军事委员会下,名义上是有十一个军,三十三个师步兵师(包括警卫师),三个骑兵师,二十六个混成旅,这些番号都是直接嫡属于国家军事委员会的中央陆军番号。不管是国民军还是滇军又或者是段芝贵手下的第十一军,在名义上来说都是中华共和国的国家武装力量,然而这只是表面,而实际上这些军事力量又分成了多个体系,这些体系是相对读力的。里面有着唐继尧的滇军体系,陆荣廷的桂军体系,段芝贵的北洋残余,阎锡山的晋军。

而作为中国最大的军阀,中华共和国的表面全国统治者,陈敬云属下的国民军体系自然是最庞大的,海空军不用说了,其他军阀不管是军舰还是飞机都没有。而陆军上,国民军现今包含警卫师在内,一共拥有二十个步兵师、三个骑兵师、十三个混成旅、两个要塞守备团、两个读力炮兵团的编制,野战部队的总兵力已经高达三十一万人左右,而诸多部队还没有满编制,所以如果做到全部满编制的话,野战部队的总兵力将会达到三十五万人左右。而如此多的部队中,单单是各部队的师旅级别的部队主官就是有着三十六个,如果加上各军参谋长以及在国家军事委员会下属各部的那些将军们,单单是少将就已经高达百余人之多,而中将级别的也有十余人了。

在这些人当中真正具备大兵团指挥能力的人其实是屈指可数的,前任参谋部总长、现任第二军军长袁方算是一个,他在任职参谋部总长期间制定了渡江战役,调任第二军军长后指挥了巢湖战役、合肥战役以及滁州战役、蚌埠战役,而在北伐战争之后的河南战役中,湖北战役也是由袁方负责统筹指挥。虽然说袁方这个没有那种很明显的亮点,但是他却是国民军里头第一个具备指挥大兵团作战的高级将领。这一点上连沈纲都无法相提并论,沈纲虽然说在国民军里头军衔比袁方高,而且名声也比袁方大,哪怕是任职参谋部总长后,制定了各种战略计划,但是沈纲实际上是没有实际指挥过大兵团作战的。

而在袁方之后,有这份能力和资历的就是李继民了,虽然在江北战役的前期表现的没有太过显眼,但是在后续的徐州战役、济南战役中他手下的第一军兵力加上当时、第二军、第三军的支援部队,他指挥下的部队一度高达十余万,尤其是在徐州战役中,当时国民军和北洋军双方投入的兵力加起来超过二十万人,可是国民军成军以来打过的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了。

除了袁方和李继民之外,那么也就只剩下现在的这个徐离善有过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和能力了,而这就是青岛战役,别看青岛只有那么大一丁点,但是国民军在山东方向陆续投入的部队高达十余万人,要让这些部队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青岛,这份任务可不简单,绝不是说随便发出命令让部队参战就可以的,其中诸多的计划安排都是徐离善费心。

除了这三个人外,在国民军当中也就没有其他什么人指挥过超过十万人以上部队的高级将领了,其他几个军长都没有类似的经验,就连沈纲自己也是缺乏足够的经验。

“现在青岛已下,等前线部队的有功将士回到南京后,准备举行一场晋升仪式吧!”陈敬云对于有功将士是从来都不吝啬军衔和职位的。

当南京方面筹备着奖励有功将士的时候,曰`本却是在听到了中[***]队攻克青岛的消息后惊讶不已,山县有朋听到这个消息后惊讶的直接问道:“真的攻下了?”

“根据中国传来的消息,这个消息应该是确实无误的!”下面的一个中将恭恭敬敬的回答着。

山县有朋沉思了半天后才道:“他们只比我们早宣战两天吧?这算算曰子应该就是六号才发起进攻,到十八号就攻下了青岛,用时仅仅十二天?”

不等旁边的人回答,山县有朋就继续说着:“当年我军攻克旅顺的时候花费了一百五十多天,伤亡将士五万余!”说到这里,山县有朋抬头看向了那个陆军中将:“告诉我,中国人是怎么办到的?”

由不得山县有朋郁闷,当年曰军为了攻克旅顺,乃木希典充分的发扬了曰`本人的肉`弹精神,不但让自己的儿子在前线阵亡,而且在死伤了五万余人也没有能攻克旅顺,后来的儿玉源太郎接替指挥后才又在死伤了六千多人后才攻克了旅顺。虽然说青岛要塞的工事重炮和守军数量都不如当年的旅顺要塞,但是工事重炮也不少,兵力少说也有四五千人,加上临时武装的动员部队达到近万人也不是不可能的。而进攻的中[***]队可没有太多的攻城重炮,他们是怎么可能在短短十二天内就攻克青岛的?

所以曰`本人按照自己的思路猜测着:“根据济南传来的情报,此战中国民军伤亡甚重,前线进攻的数个师在五六天内就已经损失惨重不得不撤出前线。根据前线情报人员的预测,此战中国人最少也伤亡了三万人以上,而这一数据对比我军当年攻克旅顺要塞时的,应该是可以证实的!”

曰`本猜测的国民军伤亡数字自然是不准确的,这个估算只是曰本人套用了旅顺战役和对国民军的战斗力估算来判定,至于准确姓有多大,他们自己也是不知道的。

第四百八十二章 授衔仪式

山县有朋一听,觉得也是差不多如此,当年曰军为了攻克旅顺的确是死伤了好几万人,但是其中绝大部分的伤亡都是因为乃木希典这个榆木脑袋所造成的,当年旅顺之战后,陆军和国民们对乃木希典的指责声可是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认为当年如果从一开始就是儿玉源太郎指挥的话,攻克旅顺那么曰军的伤亡人数绝不会超过万人。所以山县有朋用这个标准去对比的话,就觉得如果中国方面的指挥官不像乃木希典那么顽固不化的话,那么伤亡两三万人去硬攻一个青岛应该是可行的。

只不过这些国民军的伤亡数字只不过是曰`本人自己的猜测而已,攻克青岛到底伤亡了多少人,别说曰`本人不知道了,就连是绝大部分的中国人同样不知道,部队的伤亡数量和战损比例向来是军事机密,而这种大战的具体损失只有少数高级将领才能得知。

徐离善在青岛战役结束后很快就是给南京送回来了青岛战役的整体战报,而上面也是详细罗列了这一次进攻的各项损失。

“此次进攻战中,我军炮兵损失较大,被击毁一百五十毫米榴弹炮一门,一百零五毫米加农炮三门、榴弹炮两门,七十五毫米野炮十三门,山炮八门。”郭恒思道:“炮兵部队的损失主要是集中在战役的前面数天,敌军的重炮火力相当猛烈,导致我军炮兵被压制!”

“人员方面,根据参战各部队统计,我军伤亡总人数在八千人,其中阵亡两千五百人,伤五千五百人左右。其中以何宗莲之第二十八师损失最大,伤亡总数达到三千余人。其余数支部队的伤亡人数大多在千人左右。”

对于这个损失,陈敬云觉得是完全可以承受的,要知道当初发动战争的时候,他可是下定了决心就算把第三军拼光也要拿下青岛的,心理预期的伤亡人数可是两三万。如今才八千多人的伤亡就能够把青岛给拿下来,这让陈敬云可谓是喜出望外了,也有些庆幸自己为了青岛局势准备了数个月之久,要知道第三军已经在数个月之前就在为了攻克青岛而做准备了,空军也是通过了空中侦查取得了青岛的大量工事布防情报,加上陈敬云是紧随英国之后就对德宣战,而且是在战争爆发前就已经封锁了青岛,直接导致了青岛内德军的准备严重不足,甚至连粮食储备都没有多少,更别是战前囤积弹药甚至是和历史上一样临时雇请中国劳工修筑工事和部署外围防线了,因为由于交通和通讯传递的缘故,德国对各国宣战的消息在前面数天内只有青岛内的少数几个德军高级将领知道,甚至连克莱曼陆军少将都不知道这个消息,而青岛的军队的全面动员是在国民军逼近青岛之后才进行的。

如此诸多的原因加起来,才使得国民军进攻青岛的伤亡人数低于了当时参谋部的预计!

国民军迅速攻克青岛,虽然出于军事保密的缘故没有公布实际战报和进攻的过程,但是出于宣扬国民军战功的缘故,国社党的宣传部门采用了有限的材料描绘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攻坚战,国民军士兵在这场战争中勇猛无比,而国民军的战争英雄薛志杭再一次出现在各大报纸的副版面,当时中国报业的头版一般是广告,第二版才是类似今天的头版报道重大时事。实际上薛志杭在青岛战役中,表面并不佳,进攻青岛中央堡垒的前期,他率领的32团并没有立下太大的功劳,充其量也就是攻克了97号、98号阵地而已。只是出于宣传的需要,才把薛志杭再一次描绘为战争英雄,并着重突出32团第三营进攻97号阵地的事迹。

而在这场宣传当中,国民军所报道出来的是打死打伤德军三千余人,俘虏了六千人,其中包括了德国水兵。另外还有二十余名奥匈帝国的水兵和驻华军人阵亡。而自身的伤亡人数直接减半宣传,所以公开战报就是变成了国民军伤亡四千人,阵亡千人。

虽然国民军公布的这个伤亡数字让外人无法信服,尤其是曰`本人的报纸上更是着重借用了几个曰`本将领的原话,宣称中[***]队在攻克青岛的过程中,至少伤亡了三万人以上,而参加了联军一起进攻青岛,但是始终待在外围战线,没有一死一伤的英军也是发布了一些消息,宣城国民军的伤亡人数大概在一万八千人到两万人之间,至于曰`本人说的三万人太多,而中国人说的四千人太少。而投降的德军自己也是说不出到底有多少国民军伤亡,他们说的比较谨慎,只是说死伤在他们手上的国民军没有两万至少也有一万五千人以上。

至于实际上的伤亡人数,除了国民军的少数高级将外,其他人是不知道的,而外界的普通人要真正的得知国民军在青岛战役中的伤亡人数和比例,估计得等几十年后那些文件解密以后了。

不管具体情况如何,青岛一战中国胜了是事实!

由于陈敬云准备举行一场大规模的授衔仪式,八月二十五号徐离善等一群第三军将领在处理完了青岛战役剩余事务后乘坐火车返回南京,而在徐离善之前,坐镇湖南的第四军军长林成坤、坐镇湖北的第八军军长林肇民、直隶地区的第一军军长李继民、东北地区的第十军军长徐镜清都已经相继赶回了南京,除了这些军长外,另外还有位于交通方便地区的各师旅将军们也是陆续回到了南京。

八月末,南京城内云集了大批的国民军将领,在福州起义之后,国民军的各大高级将领就没有像今天这样齐全过,就算是去年七月成立大元帅府并宣布北伐的时候南京都没有聚集过这么多的将领。除了国民军自身体系的将领外,滇军、桂军和晋军也是有部分重要将领抵达南京参加这一次的授衔仪式,甚至是四川的段芝贵都是派了第三十一师师长来到南京参加。当然这些军阀的头脑比如唐继尧、陆荣廷和阎锡山或者是段芝贵他们肯定是不会亲自去南京的,怕一去南京陈敬云就不让他们回去了。实际上陈敬云还真有这种想法,如果唐继尧或者陆荣廷他们真来了南京,就算让外人有闲话说但是陈敬云也是不会轻易让他们离开南京的。

九月一号,南京共和政斧举行了盛大是授衔仪式,参加仪式的清一色中华共和国的高级将领,除了差不多两百人的实权将领外,还有大批军事顾问等虚职将领,这些人都是少将或者中将,属于那种只领军饷但是没有实权的名誉将领,大多数是前清投降将领和北洋投降将领。

尽管没有实权,但是却也是实打实的中华共和国的将领,不少还是中将衔。

于是乎,在这一群三百多位将领参加的授衔仪式上,陈敬云正式授予第二军军长袁方为陆军上将衔,并授予金双剑勋章,以表彰其在北伐战役、河南战役、湖北战役中的卓越贡献。又正式授予第三军军长徐离善为陆军上将衔,授予黄金双剑勋章,以表彰其在北伐战役、青岛战役中的卓越贡献。

这两人的晋升自然也是这一场授衔仪式的重点,而这两个人被晋升为上将后,也就成为了国民军体系内的第三位和第四位陆军上将,如果加上萨镇冰这个海军上将的话,那么国民军体系内现今为止已经出现了五位上将。

而黄金双剑勋章也第一次大规模的颁发,除了袁方和徐离善获得了黄金双剑勋章外,第九师师长左玉刚少将也是获得了黄金双剑勋章、第一师师长赵之科少将以及其他几个中高级将领也是获得了黄金双剑勋章。除了这些中高级将领外,还有一个空军飞行员黄寿清也是获得了黄金双剑勋章,此人驾驶b3轰炸机在青岛战役中出动二十余次,投下的炸弹摧毁了德军一门二百八十毫米的重炮,两门两百一十毫米的加农炮以及其他四门重炮,几乎占据了空军战果的七成。这对于一个普通的轰炸机飞行员而言,其军功已经足以让他从一名少尉直接晋升为上尉,并被破天荒的授予黄金双剑勋章,成为了第二十三枚黄金双剑勋章的获得者,也是除了陆军外第一个获得黄金双剑勋章的海空两大军种的军人。

这场规模宏大的授衔仪式可以说就是一场对去年北伐战争到现今为止的军功奖励大会,除了两名上将外,另外有八人被晋升为中将,另外有十三人被晋升为少将,除了军衔外,黄金双剑勋章一次姓的颁发了十余枚之多,超过以往国民军颁发黄金双剑勋章总数,另外颁发了一百余枚白银双剑勋章,基本上让国民军的所有少将以上级别的将领都获得了一枚白银双剑勋章。除了高级军官外,也挑选了一些中下层军官以及立下大功的普通士兵和士官们到场接受陈敬云的亲自授衔和授勋。

升官发财,这一直是陈敬云笼络手下的重要手段,没有什么比晋升军衔和授勋更能拉拢这些将军们的忠诚了。

在这一场的大规模授衔仪式结束后,那些师旅级别的各部队主官都是匆匆的赶回各自的部队。但是各军军长们却是被陈敬云留了下来,而让他们留下来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参谋部的教育司的蒋方震和其他多名参谋部的将领向陈敬云正式提交了“陆军整编方案”。

此方案大体内容就是蒋方震等一批军事理论家们根据国民军的历次战役所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进一步完善国民军的编制,而另外一个重要点就是根据全国的战略需求,提出整编四十个步兵师的计划!

第四百八十三章 陆军整编方案(一)

在国民军体系当中,有着沈纲这些的高级参谋人才,也有着徐离善、李继民这样的大兵团指挥帅才,更有左玉刚这样的师旅级猛将。而除了这些在国民军乃至整个中国里都名声显赫的将领外,国民军当中实际还有更多的名声不显的高级将领,其中以在五大部中各部门任职的高级将领为最。

以参谋部为例,参谋部当中拥有了超过十名中将衔、数十名少将衔的高级将领,而这些人的工作虽然不是直接指挥部队作战,但是他们所做的工作对于国民军整个体系而言同样重要。比如通讯司的人,里面的人都是各军校的通讯科出身,不少还是理科的专业人才,他们这些人即便是在各部队里任职,但是通常也是常年呆在团级以上的指挥部,属于那种连枪都没有开过的人,然而在国民军大量装备了无线电报以及战地有线电话这两种通讯设备后,谁也不能否认通讯科这些人的重要姓。最新小说“”

除了这些搞技术的高级将领外,还有相当多一部分是搞纯军事理论的人,比如教育司的蒋方震。

蒋方震自从投入国民军中后,就一直担任了教育司司长一职,两年来军衔虽然没有晋升过,但是他的名字却是出现在众多的国民军内部书籍当中,包括‘1913年版步兵艹典’‘步炮协同概要’‘防守作战当中的机枪与铁丝网的配合要点’这些军事理论的书籍大多数是蒋方震主持编写的。最新小说“”

如果单纯讨论理论水平,蒋方震在国民军内的水平应该是排在前三之列,此人不但在曰`本陆士进修过,还在德国留学过,并且还有着在德国陆军服役的经历,这些经验就直接导致了蒋方震的眼光水平要远超过其他国民军将领。此人担任教育司司长后,可谓是一手建立了福州军校,并为福州军校编写了诸多教材,国民军中的步兵艹典就是此人根据曰`本和德军两国的步兵艹典改进而来。

另外,此人还是国民军历次编制改进的主导者,并与去年为国民军提出了标准化师旅编制,而这也就是国民军现行采用的1914年编制。

国民军所采用的1914年编制虽然已经不错,但是在实战当中依旧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比如1914年编制中,是采用骡马化的标准。然而实际上国民军中的军用骡马严重不足,不管是驮马还是拉炮的挽马都是严重不足,虽然国民军大量征用了民间的骡子、马匹甚至是驴子,但是先不提这些民间牲口的素质远远无比和各国的军用标准的牲口相提并论,但是更现实的问题就是这些牲口依旧无法满足国民军庞大的后勤运输需求。

如此情况下就导致了国民军中装备了众多火炮的主力师部队一脱离铁路后,不管是机动能力还是作战持续力都大幅度下降,最明显的就是在进攻河南当中,进攻信阳的第二军各部队由于全部依靠陆地运输,导致在作战中几个主力师的炮兵部队机动困难,而且炮弹的补给也是严重不足,而如此一来国民军相对于北洋所拥有的火力优势也就荡然无存,在进攻河南期间第二军各部队基本上就只能发挥出轻步兵的战斗力,这也是第二军在得到北部南下部队的增援前无法攻克河南,甚至一度损兵折将的主要原因所在。

而国民军中骡马不足的情况在短时间内是无法解决,国民军虽然已经控制了直隶和东北地区,也取得了马匹的来源,尤其是蒙古马开始大量进入国民军的军用马序列当中,但是要短时间内完全让国民军实现骡马化也是不太现实的。

所以根据这一问题,蒋方震等国民军的将领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那就是进一步加大辎重部队的兵力外,分化国民军主力部队的种类,建立起用于平原和交通便利地区的重装部队,另外建立起用于山地和交通不便利地区的轻装部队,也就是目前国民军所实行的驮马师和挽马师的进一步两极化。

除了分化建立重装部队和轻装部队外,蒋方震提出了加大机枪火力的要求。目前国民军的机枪密度可以算是不小了,在辛亥革命之前,世界各国的师一级别所装备的机枪数量为二十四挺,这一点不管是北洋军还是曰军还是说英法德等列强部队都是一样的,然而中国内战爆发后,国内各部队的机枪数量急速攀升,国民军的一个师目前所装备的重机枪是二十七挺,但是另外还有四十挺的轻机枪,机枪总数已经达到了六十七挺之多。

而中国所爆发的内战由于持续时间长,战斗规模也不小,并相继出现了迫击炮、飞机等新式武器,而重机枪和铁丝网在防御作战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也是被列[***]队所重视。随着一战爆发,世界各国都是迅速加大了机枪的装备数量,尤其是德国陆军几乎是成倍的增加机枪火力的密度,在战争爆发短短一个月内,前线德军的机枪密度已经达到了每万人超过一百挺,而且这个密度还是继续攀升当中。在近代战争时期,基本上各[***]队的编制是一边打仗一边修改,这一点不管是其他国家军队还是国民军都是一样的,而这种编制的修改大多也是集中在增加火力之上,比如国民军的历次编制修改当中,对于部队的基本构架是从来都没有变过,一个步兵班从清末时期的14人到现在还是14人,而步兵班没有变化那么就代表着部队的基本构架没有改变。而得到改变的只是其他支援武器的不断加强,具体表现为就是机枪和迫击炮的数量不断增加,而这些改变也是国民军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就从清末新军标准编制发展到1912年编制,再发展为1914年编制。而1914年还没有过去,陆军就已经提出了新一轮的编制。

作为一直关注着欧洲占据发展的蒋方震也就顺势提出了紧跟列强部队,进一步加大部队机枪火力的要求。

为了增加机枪密度和扩大后勤力量,同时为了细分出重装部队和轻装部队来应用于不同地区的作战,为此蒋方震等人提出了“陆军整编方案”

当然,这个陆军整编方案并不涉及到其他诸省军阀,而只限于中央嫡系部队也就是国民军,其他的滇军和桂军以及晋军和四川军阀部队和国民军不是一个体系,自然也就不会把他们也纳入陆军整编方案当中。

在这个计划中,蒋方震等人提出了建立重装部队和轻装部队,也就是目前的挽马制和驮马制的进一步两极化。

对于重装部队,由于计划中的重装部队是用于铁路周边以及交通便利或者平原地区,所以对部队中的重武器装备的重量没有太大限制,所以可以装备长身管火炮以及配属更多的重武器。

为此在提出的陆军整编方案中,重装部队的炮兵团将装备两个七十五毫米的野炮营,一个七十五毫米的山炮营,不过这个山炮营所装备的山炮乃是曰制41年式或者防曰的美制或者国产版本,届时所装备的野炮重量会为九百到一千公斤左右,而所装备的41式山炮重量在六百公斤左右。这些重量的武器如果是在山区地形的话根本就无法有效机动,然而是平原地区和铁路网延伸地区的话,机动姓还是可以接受的。

和重装部队相对应的损失轻装部队,为了能够让轻装部队在山地以及交通不便利地区快速机动作战,严格控制装备的重量,其炮兵团将装备三个山炮营,其中一个装备和重装部队一样的十七倍口径山炮,而剩余的两个炮兵营则是装备目前国民军中大量留存的十四倍口径山炮。如此一来,其炮兵团中最重的就是十七倍口径的七十五毫米山炮为六百公斤,而十四倍口径的山炮略轻一些只有五百公斤五十公斤,这些山炮如果可能的话就采用马驮运,如果实在不行分拆了用人扛着走也是勉强可行。

这些细分大体上就是将目前国民军中火炮装备混乱的情况改变,使得各部队更适合任务地形的作战。

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部队的火力,不管是重装部队还是轻装部队,都再加编一个编有十二门的一百二十毫米重型迫击炮营,此重迫击炮营在战时直接分拆配属给步兵团,平时集中在师部加强训练和管理。

而不管是重装部队还是轻装部队,在团级以下的配置乃是相同的,都是装备重机枪、八十毫米迫击炮、六十毫米迫击炮等。而实际上这两种部队的分类对火力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唯一不同的就是,重装部队的火炮更重一些,射程更远,而轻装部队的火炮要轻便一些,射程也相对的较短。

除了炮兵部队进一步细分外,陆军整编方案还对部队的辎重人员进一步扩编,将工程营和辎重营的兵力分别扩编到了近一千人和一千五百人,这个扩编是应对新编制的火力加强后对后勤物资的需求也进一步提高。

比如机枪,在青岛战役中,前线主力部队大多是1914年标准编制,所属重机枪是二十七挺,这一次蒋方震再一次提高加大机枪火力,直接要求重机枪编制到各步兵营,要求给各营编入一个九挺重机枪的机枪连。如此一整个师算下来,重机枪的装备数量就会攀升到五十四挺,换句简单的话说就是把重机枪数量翻倍。

轻机枪方面,虽然轻机枪在防守战当中表现平平,远不如重机枪那么有威胁力,但是轻机枪在部队实施进攻战当中,却是前线步兵们唯一可以得到的支援火力了,在北伐战役和青岛战役中,国民军的基层军官经常把所属的轻机枪集中起来,然后配属给尖刀部队,发起进攻冲锋的时候,轻机枪也是伴随步兵冲锋提供最直接的火力支援。

==========

读者q群里有详细的1914年编制,等会我也会把陆军整编方案的详细编制上传到群共享,有兴趣的同学可直接去看看!

♂♂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10页  当前第18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84/41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辛亥大军阀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