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乱明_分节阅读_第119节
小说作者:喻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81 MB   上传时间:2014-12-14 19:02:48

王大俊问道:“不知张先生准备采用何种方法对付江匪?”王大俊紧紧的扣住江匪,希望张溥能认识到林纯鸿手里有兵有钱,根基深厚,并不是那么好应付的人。

张溥挥了挥手,不屑道:“江匪?那是水师的事!溥就是想让林纯鸿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张溥的意思再也明白不过,就是想耍耍笔头杆子,败坏林纯鸿的声誉。王大俊稍稍放心了点,毕竟,无论张溥与林纯鸿怎么吵架,都动不了林纯鸿分毫,王大俊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王大俊马屁不停的向张溥拍去,又向复社捐赠了一千两银子,方才返回扬州。

※※※

马世奇从枝江返回娄东后,一直苦劝张溥学钱谦益和瞿式耜等东林悍将,保持缄默,待朝堂之争落下帷幕之后,再做打算。这次,王大俊离开后,马世奇又一次求见张溥,继续苦劝。说到激动处,马世奇口不择言,道:“现今朝廷内忧外患,无暇他顾,林纯鸿手握万余精锐,居于长江上游,一旦被逼举起反旗,点兵顺流而下,江南陷于兵连祸结之中,先生将如何自处?”

张溥大怒,道:“谋反是被逼出来的?天下奇闻!林纯鸿劫掠行径,甚于贼寇,为祸江南膏腴之地,乃是处心积虑地谋反!为天下苍生、为大明国祚,天下豪杰之士,当奋起反击,岂能为兵势所迫,便视而不见?”

马世奇苦闷不已,张溥乃其座师,他是发自内心的尊敬,但是理智又告诉他,林纯鸿所为,隐隐约约为风雨飘摇的大明找到了一条出路。两者即将口水相向,马世奇夹在中间,甚是为难。

奈何天下人都看不到林纯鸿的政策为大明指明了方向呢?马世奇哀叹不已。

马世奇无法说服张溥,只好联络了一帮对林纯鸿颇有好感的士子,共同雇了一叶扁舟,往荆州而去。

自马世奇离开娄东后,江南士子的口水如同汪洋大海一般,向林纯鸿喷去。

第二百零四章 应对之策(一)

温体仁的预料非常准确,在他定下应对之策后,不过三天,铺天盖地的奏章就递到了内阁。温体仁打定了主意先做旁观者,对这些奏章不发一言,也不做任何票拟,任由通政司送至朱由检面前。

不过,温体仁对上奏之人及内容暗暗留心,期望掌握各路势力的态度。

温体仁发现,东林党内的几个大佬默不作声,尽是一些小鱼小虾风闻奏事,言之无物,完全可以置之不理。而复社内部,拥有上奏之权的人少之又少,仅有的几个,极尽文笔之能事,大肆渲染林纯鸿指使江匪劫掠商旅,与李自成、高迎祥之流乃一丘之貉。

上奏的主力军集中在以下几类:一是在荆州、夷陵等地的官僚及门生故旧,这些人受到林纯鸿的严密监控,权力受到侵蚀,早就对林纯鸿满肚子的火;二是家在荆州、夷陵等地的官僚和士子,这帮人的土地被林纯鸿强行赎买,利益受到了侵害,理所当然要奋起反击。

这些人对林纯鸿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因此奏章里证据确凿,言之有物。

除了主力军外,就是一帮兔死狐悲的官僚士子,他们极尽漫骂之能事,将林纯鸿的祖宗十八代骂了个遍,但其奏章基本没有任何内涵,不看也罢。

弹劾林纯鸿的奏章还在不停地向通政司汇集,将朱由检的案台堆得满满的,朱由检越看越怒,一把掀翻了案台,如小山一般的奏章洒落了一地,就如要将朱由检和曹化淳淹没一般。

朱由检犹不解恨,一把抓起砚台,向旁边的屏风狠狠地砸去,刹那间,记录了林纯鸿名字的玉石屏风扑倒在地,发出一阵碎裂的声音。

曹化淳惶恐万分,立即跪伏于地,额头在地上磕得蹦蹦响:“皇上息怒……皇上息怒……”

也难怪曹化淳惶恐,曹化淳乃司礼监秉笔太监、东厂提督、京营戎政总提督,乃朱由检第一耳目,一直未上报任何事宜,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

朱由检望着碎裂的屏风,胸膛剧烈地起伏着,心里不知道是愤怒,还是失望,与或是两者皆有。

终于,朱由检愤怒的双眼转向曹化淳,厉声斥道:“曹化淳,朕信任你,将东厂交予你手中,你是怎么做事的?是不是和林纯鸿串通一气欺瞒朕?如实道来!若有一句欺瞒,小心你的狗命!”

“回皇上,奴才万不会与林贼勾连,都是奴才无能,林纯鸿偏居湖广,奴才未能发现林纯鸿倒行逆性,请皇上恕罪!”曹化淳根本不敢抬头,头伏得更低,浑身发抖,颤声道。曹化淳得到消息远比朱由检早,而且这些奏章曹化淳都一一过目,早就想好了应对之策。此时见朱由检追究责任,则趁机要求朱由检扩大东厂,增强自己的权势。

朱由检气不打一处来,随手抓起一叠奏章,往曹化淳脸上打去,怒骂道:“无能鼠辈!白长了大好头颅!”

骂完,朱由检浑身似乎被抽去了力量,瘫倒在龙椅上,喃喃道:“这帮吃里扒外的东西,朕安排他们在地方当官,他们是怎么帮朕看着荆州、夷陵的!要不是林纯鸿动了他们的土地,他们准备欺瞒朕到什么时候!”

朱由检掌管大明帝国已达七年,终于具备了一丝敏感性。朱由检知道,这帮地方官绝不会不知道林纯鸿擅自开府建衙,之所以一直未上奏,很有可能被林纯鸿收买。对这帮官僚,朱由检见识了太多,对他们的秉性认识已经入木三分。

对朱由检来说,剿灭贼寇、平定辽东乃当务之急,为此,他能容忍邓玘公然劫掠百姓,日后,甚至连张献忠挖了他的祖坟,他也能同意熊文灿对张献忠实施招抚之策。平心而论,林纯鸿与左良玉、曹文诏一样,乃简在帝心之将,只要不闹得太过分,他也不会太过于计较,而现在林纯鸿已经私自开府建衙、私铸钱币,这已经超越了朱由检的底线,绝无可能继续容忍。

好在朱由检还有一丝理智,知道朝廷举步维艰,不可能在湖广再动刀兵。朱由检感到深深地无奈,这个皇帝也做得太憋屈了。

朱由检双眼失去了神色,似乎一下子老了十岁,用萧索地语气吩咐道:“让内阁票拟,拿个章程出来!”

紧张万分的曹化淳终于松了一口气,他一直担心朱由检不顾一切兴兵攻伐林纯鸿,这样,整个大明江山就全完了。

曹化淳从地上爬起来,开始收拾散落一地的奏章……

※※※※※※※※※※※※※※※※※※※※※※

当整个大明一片疾风骤雨时,林纯鸿可没有闲着。

推行土地赎买政策之前,林纯鸿就知道,这等于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如张道涵、朱之瑜、周望之辈,他们对大明士绅的良心有着莫名其妙的信心,大大低估了暴风雨的猛烈程度。林纯鸿非常清醒,任何关于利益的争斗,绝无妥协的可能,要么刀兵相向,要么给对方足够的好处。

好在荆州、夷陵等地的士绅被林纯鸿熏陶多年,亲眼看见了工坊、货栈的盈利能力,对经营工商抵触情绪并不猛烈。事实也证明了这点,除了刘梦升拼死抵抗外,其他士绅或看到了利益、或被林纯鸿所逼迫,交出了土地,没有闹出多大的乱子。

不过,他们交出了土地,心里总是不平,方才联络各地士绅实施反击。

林纯鸿对大明其他地方的士绅没有这份信心,他派周望领兵驻扎在襄阳,绝不是为了防贼,而是为了抵挡来自官军的攻击!

目前大明的精锐战力集中在北方,林纯鸿相信,只要掌握住襄阳,即便朱由检疯狂派兵前来,也能遮护住荆州和夷陵。更何况,在襄阳驻扎万余精锐,更有一种威慑作用,很可能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作用。毕竟,林纯鸿这个时候绝不愿意与大明朝廷公开决裂,那与他的战略构想不符。

之所以以防止贼寇的目的出兵,主要是为了防止以朱之瑜为代表的忠贞之徒竭力反对。随着邦泰的声势越来越旺,各地士子纷纷慕名前来,并在邦泰内部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林纯鸿不可能不考虑这帮士子的反对力量。

当然,除了派兵驻守襄阳外,林纯鸿更是大肆扩军备战,计划在三个月内将虎啸营和天武营扩充为虎啸军和天武军。按照规划,一个军下辖三个车步营、火炮营预备营各一,内设参军处、军辎处、军法处、军政处等单位,并直辖一个侦察骑兵哨,总兵力达到六千三百多人。

军政处在整个荆州军中都是新鲜事物,乃林纯鸿在军中的有益尝试之一。按照条令,军政处的主要职责是:掌管队级及队级以下军官和士兵的职衔升降、宣传鼓舞士气、负责与地方机构进行联络、帮军官、士兵解决困难问题等等。此处设立之初,就受到了士兵的热烈欢迎,纷纷将家里的难题报告给军政处,期望得到解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士兵的士气及忠诚度。

此次扩充,可谓水到渠成。

武备学堂设立以来,第一批速成班已经结业,为两军提供了大量的军官。这些军官可不是战场新丁,他们都是从各营中抽调的老兵及战功显赫的低级军官。

至于兵源,则根本不是问题。覃虞和李辉忠的弓兵在容美一战中经历了实战,稍加招募,应者云集,短期内完全可以形成战斗力。

武器和甲装就比较费事了,钢弩、长枪、斩马刀及盾牌存货丰富,不是问题,难就难在板甲上,邦泰缺铁,武器工坊开工不足,林纯鸿也没办法,只好先令弓弩手装备皮甲。

宜都武备学堂内,已经完成扩充的虎啸军、天武军正冒着凌冽的寒风,投入到热火朝天的训练中,期望在短短的三月内完成队伍的磨合。

林纯鸿除了处理公务外,其他时间就与虎啸军和天武军滚爬在一起。这些兵丁,就是林纯鸿力量的源泉,无论花去多少时间,都不算浪费。林纯鸿在兵丁中具有崇高的威望,再加上军政处大肆宣传,几乎被兵丁们视为了衣食父母。

此时,虎啸军第一车步营第五哨的将士们正排着整齐的队列,听林纯鸿的训示。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林纯鸿,惟恐漏下一个字。

“……兄弟们,天下纷扰、贼寇横行、胡虏入侵,别处的老百姓想吃口饭真不容易!你们当中有很多人跟随本将到过北方,知道那里是饿殍满地,白骨露野,那个凄惨啊……好在荆州、夷陵的老百姓在兄弟们的遮护下,不受贼寇的荼毒,能够安安稳稳地吃口白米饭……”

“……你们是伟大的,没有你们的守护,老百姓绝对没有安稳的生活……”

“所以,你们的信条就是‘守护家园、剿灭贼寇、誓杀胡虏’!……”

将士们举着刀枪,狂呼道:“守护家园、剿灭贼寇、誓杀胡虏!”

过了片刻,在军政处军官的带领下,将士们的呼声更为热烈,可谓地动山摇:“吃将军的饭,为将军办事!”

……

第二百零五章 应对之策(二)

军事准备乃是核心,对内部的掌控与清理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与荆州军内部的军政处相对应,林纯鸿在中书府成立了政宣司,在荆州、夷陵、夔州和枝江四部分别成立政宣处。政宣司、处成立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出宣讲队,到处走村串户,宣传邦泰的各项政策和荆州军战绩,增强老百姓对邦泰的认同感。

同时,林纯鸿令安防司加强了对属地内官僚及士绅的监控,严防这些人在属地内兴风作浪,维护四地的稳定。并令安防司增强对奸细的抓获力度,短短一个月内,抓捕各类奸细百余人,这些人来路五花八门,甚至还有左良玉及郑芝龙的人马。

而且,林纯鸿将各地的关卡尽数拆除,并严厉打击各种敲诈勒索、损害工商的行为,此举得到开明士绅的一致拥护。

林纯鸿相信,政治上说得再花团锦簇,也及不上钱粮的作用,因此,他制定了详细的赈济计划,对无劳动能力的困难百姓实施补助;同时,投入巨资,对境内道路进行整治、开凿入川纤道、建设遍及全境的灌溉、排水设施,实施以工代赈。

此外,林纯鸿还对一些关键性行业实施退税政策,刺激这些行业的发展。

以上均是对内,林纯鸿这段时间左右开弓,使得邦泰在荆州、夷陵和夔州的根基日益深厚,建立起稳固的统治。

对外,林纯鸿令军情司加强了对各路兵马、东林党、复社及朝廷的监控,对各方的态度洞若观火。上奏给朱由检的奏章,在三天之内,就被传回荆州,以便林纯鸿迅速采取对策。

当林纯鸿得知朱由检令内阁商议章程之后,与曹化淳一样,林纯鸿松了一口气。刚愎、性急的朱由检最终没有派兵攻伐,最大的危机业已消失。

按照大明朝堂的一般惯例,无论何类大事,只要交付朝议,必定在各路政治势力互相斗争、妥协后,方才出台处理措施,这一过程旷日持久,估计到时候连娃都生了好几个了。

不过,针对铺天盖地的指责谩骂,林纯鸿不能沉默,沉默就等于默认,将助长上奏之人的嚣张气焰。

而且,林纯鸿知道,朝廷举步维艰,根本无力讨伐荆州,自己得给朱由检和朝廷一个台阶下。因此,林纯鸿精心炮制了一份自辩奏章,往京师送去。

在奏章中,林纯鸿首先回顾了北上剿匪的辉煌经历,大肆夸耀战功,并极言荆州、夷陵为了供给前线将士作战,生活每况愈下,惨不忍睹,同时向朱由检大表忠心,声称自己为了剿匪,食不安寝、睡不安眠,如此这般,方才连战连胜。

紧接着,林纯鸿竭力否认擅自开府建衙一事,声称自己为了供应前线将士,不得已组织商号博取利润,一切都是为了剿匪。商号也需要管理、安防及监督,之所以有中书府、都督府及监察府之传闻,乃伙计妄称之罪。林纯鸿保证,将克期整顿,若伙计有逾越之罪,定惩不饶!

至于江匪劫掠一事,林纯鸿声称,并非受他指使,乃属下为财利所惑,临时起意,方才出现此类事。林纯鸿表示,将严厉处罚属下,给受损的商旅一个交待。

林纯鸿还辩称,以荆州左卫、大田千户所为名制造武器,乃迫不得已。卫所制度崩坏已久,所造武器甲装根本不堪用,荆州军将士极度缺乏武器甲装,不得已,方才另起炉灶,为荆州军自配武器甲装。

对于逼迫监视地方官僚一事,林纯鸿声称,地方官僚专注贪腐、唯务党争,致使前线将士供应不及,导致许多绝佳战机白白错过。为了提高地方官僚的效率,不得已派出弓兵在荆州、夷陵征集人力和粮食,“越厨代庖,实非臣愿,乃为地方官吏推诿所逼”。

林纯鸿还声称,为朝廷计、为生民计,在荆州、夷陵、荆门实施了土地赎买之策,降低租税,鼓励种植,“臣观荆州、荆门、夷陵三地,无一寇入境,无一民投匪,皆此策之功也”。

总之,林纯鸿一条条辩解,一条条驳斥,一条条否认,字字泣血,声声是泪,大打心理派、感情牌,试图抓住朱由检的心。

除此之外,林纯鸿花大量篇幅介绍了自己铸造银币和铜币一事,并为此而感到自豪,声称自己通过铸币而供养荆州军,还详细介绍了铸币的技术细节和管理环节。最后还声称,如果朝廷能铸币,定然达到民不加税、军饷自足的局面,极力蛊惑朱由检和朝廷诸臣铸币。

除了上奏章自辩以外,林纯鸿还准备玩一个大的,彻底堵上官僚士绅的嘴巴:按时按量尽快缴纳田赋秋税。

在未进行土地赎买之前,荆州、荆门和夷陵等地缴纳田赋的土地不过二百多万亩,一年正税不超过二十万两白银。而林纯鸿身无功名、爵位,无免税之特权,现在归于其名下的一千多万亩土地就必须缴纳正税,仅仅缴纳秋税就超过五十万两。

随着林纯鸿一声令下,二百余名精锐甲士护送着五十多万两白银,乘坐船只,浩浩荡荡往京师而去。

林纯鸿完全可以想象这五十多万两银子抵达户部时,那些攻击正凶猛的官僚士绅是什么表情!

当林纯鸿的自辩奏章抵达京师时,各路人马吵闹正凶,除了刻意保持沉默的温体仁一党、东林党外,朝臣们赤膊上阵,叫嚣着要立即派兵剿灭林纯鸿,还大明一个荡荡乾坤!还大肆制造舆论:大明之所以贼寇难出,责任就在林纯鸿这样居心叵测的武将身上,搞得前线武将人人自危,纷纷痛骂林纯鸿不已。

奏章刚抵达通政司,就被朱由检公开,有些朝臣连奏章都未读完,就把奏章扔到地上,轻蔑地下了判语:“狡辩!”然后继续开骂,大有不除林纯鸿大明将完蛋的气势。

等这些朝臣骂了几天,方才发现,朱由检已经好几天没有再提林纯鸿,而且朝堂的中坚力量温体仁一党、东林一党始终保持沉默。愈战愈勇的朝臣气愤不已,更加疯狂地上奏章,而且隐隐将矛头指向了温体仁,声称温体仁纵容林纯鸿,方才造成如此弥天大祸。

对这些蚊子嗡嗡声,温体仁一概不理,既不反击,也不辩解。他知道,他的权力基础就是朱由检的信任,朱由检开始沉默,他就更加沉默。他还在等一个机会,再抛出自己的杀手锏。

朱由检之所以在此事上沉默,主要是因为林纯鸿的自辩奏章给他的冲击太大!

朱由检在林纯鸿一事上,不可能不愤怒,就如当初听闻邓玘劫掠斯民一样,怒不可遏。但是,他必须忍!作为世界上最大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朱由检虽然能力不足,但起码知道,很多事情并不能恣意妄为!

朱由检的心一直在滴血:私铸兵器,可以忍!指使属下劫掠,可以忍!擅自兴兵攻打土司,可以忍!土地赎买,可以忍!欺压地方官僚,可以忍!

然而,开府建衙、私铸钱币,决不可忍!这是朱由检的底线。

朱由检非常希望上奏之人全是夸大其辞,林纯鸿依然是忠心耿耿、能力出众的将领,依然在他的英明指挥下,征战四方。当林纯鸿的自辩状抵达朱由检手中后,刚开始,朱由检不停地冷笑,几乎直接下了“狡辩”的判语。但是,越往下读,越是爱不释手,当看到“越厨代庖,实非臣愿,乃为地方官吏推诿所逼”,朱由检心里居然有强烈的共鸣,朝堂之臣,无不尸位素餐,朱由检早就不满了。

当读到“臣观荆州、荆门、夷陵三地,无一寇入境,无一民投匪,皆此策之功也”时,朱由检几乎有了“姑且一试”的冲动。当读到“民不加税、军饷自足”时,朱由检拍案叫绝,忍不住大呼道:“朝臣昏庸,如此良策居然熟视无睹!”

朱由检内心激荡不已,久久不能平静,他内心担忧不已,深恐操之过切,逼反了林纯鸿,那就万事休矣。

正当天下官僚士绅甚嚣尘上时,自荆州而来的五十多万两白银运抵户部。这五十多万两白银乃荆州、夷陵、荆门三地的秋税,如果天下州府均治理如三地,大明一年收入该是多么庞大的数字?继续攻击林纯鸿,该如何面对这五十万两真金白银?如果就此偃旗息鼓,万一朱由检令天下行林纯鸿之策,那岂不是大家一起完蛋?

五十万两白银如同响亮的嘴巴一般,直接扇在众官脸上,整个大明上下一下子失声,朝堂立即安静,这段时间上蹿下跳的朝臣也紧闭了嘴巴,不知如何是好。

相比较极尽谩骂之能事的众官,温体仁和东林党人不由得冷笑连声:“幸好没踏进这趟浑水,这林纯鸿够狠,直接将谩骂的众官推到了崇祯帝对立面!”

这里面,最为惊喜的莫过于朱由检,林纯鸿爽快地缴纳秋税,说明林纯鸿并无谋反之心,还算有点忠义之心。更何况,这五十万两银子可谓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年关将近,朝廷正等着米下锅呢。

至于如何处置林纯鸿,朱由检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迟迟拿不定主意。朱由检犹豫了好几天,最终决定,把这个难题扔给内阁,于是,朱由检命令温体仁尽快票拟,尽快解决林纯鸿一事。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79页  当前第11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9/37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乱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