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乱明_分节阅读_第359节
小说作者:喻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81 MB   上传时间:2014-12-14 19:02:48

这些都不算什么,这个世界上,作死的人太多,也不会少了交州城内的几伙人,最让人惊奇的是,狄威居然对垂手可得的交州城一点也不动心!

狄威令第二军返回越池,在越池休整;令第一军和第三军驻扎在美德,舔舐伤口;就连以往最为活跃的背嵬营,也在安沛城中按兵不动。

交州城内的几伙人还以为狄威在等待他们投降,觉得争斗的时日已经不多,个个想尽快确定优势。于是,交州城内争权夺利最终演变成派兵互相攻伐。

最开始,几伙人还讲究一个以势压人,追求点到即止。可是,一旦部队派出去,死人就难以避免,既然死了人,几伙人之间的攻伐最终演变成意气之争,攻伐的规模越来越大。

无论是无力逃奔的百姓,还是留在城中准备投降好好过日子的达官贵人,见交州局势混乱,纷纷出逃。可是,混乱的交州岂是那么好逃的?几伙人杀红了眼,见到稍有财货者,立即占为己有,将屠刀对准了一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达官贵人。

屠杀一旦开始,根本收不住,兵痞、地痞、流氓趁时而起,到处浑水摸鱼,将奸杀淫掠的对象瞄准了普通百姓。

交州顿时变成了人间地狱。

如此足足过了十天,狄威在一帮安南人的一再请求之下,命王大贵率领第一军进入交州城内,结束了交州城内的混乱。

此时,交州城内十室九空,所余人口,不足三万人。

王大贵通告全城,全力缉拿杀人、放火、劫掠、"奸 淫"者。短短五日内,全城缉拿此类人渣共六百余人。

证据确凿,这六百余人陆陆续续被杀头,让全城百姓拍手称快。

就在王大贵进入交州的同时,狄威又令第三军南下,将清化纳入统治序列。第三军继续南下,过荣城,跨过河静,仍未停止前进的步伐。

这已经越过了郑梉当年控制的范围,跨入了阮福澜的势力范围。

第三军继续前进,一直抵达顺化以北的长德,方才安营扎寨,以为长久之计。

阮福澜丝毫不敢招惹第三军,只是派遣重兵谨守长德堡及柴堡两大堡垒。

马世奇见交趾北部已经全部平定,遂与弓兵署、监察署一道,全部搬往交州城,将交州城当成了整个交趾北部的中心。同时,马世奇又增设交州、安沛、清化三府,将北部的所有平原纳入统治之中。

持续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的灭国之战,最终落下了帷幕。

第六百六十六章 光禄院(一)

宣德年间,十数万大明精锐士卒毙命于交趾,成为大明人心中永远的痛。宣宗之后,上至皇帝,下至一般士子,或多或少地琢磨过,何时收复故土。奈何大明国势日蹙,这事就这么放了下来。

有这个心理基础在,林纯鸿发动灭国之战,几乎没有招到非议。当林纯鸿在报纸上通告,郑梉、黎维祺死于乱军之中,举国沸腾,庆祝大明由两京十三省变为了两京十四省。

这让张道涵觉得很不爽,向林纯鸿抱怨道:“河西走廊、河套,比交趾地域广阔得多,纳入荆州时,也未见他们说过一句好话。”

林纯鸿大笑道:“要不,在甘肃、河套也设立布政使,让朝廷承认?”

张道涵情知林纯鸿说笑,仍然急着阻止道:“现在好好的,何必折腾那一出?”

……

交趾大体安定后,商家最先涌入,紧接着是失地的农民及一些冒险家,一帮士子也不甘落后,由各地泛舟至海安,踏上了交趾肥沃的土地。

黄宗羲曾建议林纯鸿放弃打着莫敬宽的旗号出兵,这点被林纯鸿采纳。灭国之战进行正酣时,黄宗羲每日悬着心,惟恐因为出师之名不同,为荆州军带来灭顶之灾。

好在荆州军争气,以五万人马出征,伤亡不到一万。黄宗羲终于放下心来,内心里不免为自己的杰作感到得意。

既然感到得意,黄宗羲就想着到交趾亲身体验一把,看看交趾人到底在想什么。

黄宗羲与顾炎武来往甚密,遂拉上了顾炎武,一同前往交趾。

待到两人在海安弃舟登陆后,赫然发现,马世奇居然在码头亲自迎接。两人受宠若惊,慌忙谢道:“马大人日理万机,何必理会我等山野村夫?我等着实不敢当!”

马世奇携两人之手,大笑道:“两位大儒齐至交趾,若世奇怠慢,会被天下人戳脊梁骨的!”

“不敢当……不敢当……”

“哪里不敢当?江陵侯曾言道,亭林先生和南雷先生乃当世之奇才,一句话,一条计策,甚过一个兵团!”

……

众人大笑,气氛极为热络。

黄宗羲、顾炎武表明来意,并一再要求马世奇尽管忙碌,不必理会他们。

马世奇也不再坚持,向狄威去函,要求派兵护卫两位大儒。狄威亦知两人在江陵侯心目中的分量,足足派遣了一个哨的精锐兵丁,将两人团团包裹。

黄宗羲和顾炎武苦笑不止,打趣马世奇道:“马大人自己都对交趾的治安不放心嘛,让蜂拥而至交趾的商家、农夫如何自处?”

马世奇不以为意,回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黄宗羲、顾炎武离开海安后,也不乘船,甚至连马车都不坐,只是步行向西。一路上,两人发现,红河沿岸,水网密布,土地肥沃,与江南并无二致。

只是,江南人烟密集,市阜繁盛,而交趾的村庄里几乎难以见到人烟,大好的农田居然都长满了草,荒芜在那里。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官道上、码头边、河道里人头攒动,密密麻麻的交趾人挥汗如雨,正在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

黄宗羲心里老大一个问号,不明白马世奇为何不让这帮人种田,反而去修建基础设施。

与黄宗羲不同的是,顾炎武见到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后,颇为激动,喜道:“江陵侯铺路修桥上了瘾,走到那里都是这一套。不过,这一套还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能迅速收心,促进工商繁荣。”

黄宗羲停下脚步,又望了密密麻麻的人群一眼,说道:“也不知江陵侯在哪里弄的这么多钱,居然同时在湖广以南、福建、两广、四川、江南各地大修工程!据闻,仅湖州一地,去年的投入就超过一百五十万圆,这么多地方同时开工,投入岂不是过亿?”

“修建工程乃一本万利之事,江陵侯食髓知味,哪里能收得住手脚?”

“投入这么大,还一本万利?此话何解?”黄宗羲大惊,忙问道。

顾炎武将目光离开正逐渐成型的嘉平码头,说道:“刚开始,顾某也想不通,后来将江陵侯的税收政策结合起来琢磨,方才想明白。就以湖州为例,一百五十万圆的投入,无非用于购买材料及支付工钱,我们先假设一百万用于购买材料,五十万用于支付工钱。材料,无非就是木材、石灰、石头等物,生产这些材料,商家需向官府缴纳一成七的税收,那么,有十七万又回到了江陵侯手中。木材、石灰、石头商生产材料时,又需要购买工具、招募人手,生产工具的商家,又需要缴纳一成七的税收……这一轮轮循环下来,该有多少钱重新回到江陵侯手中?”

黄宗羲仔细琢磨,觉得顾炎武说得果然在理,豁然开朗,顺着顾炎武的话说道:“工人们拿到了工钱,去买粮食、布匹,修房子,甚至去赌博,又会产生一轮轮循环,增加税收。这么看来,江陵侯即便亏,也亏不到哪里去,至于工程建设完工后,其产生的好处更是数不胜数!难怪江陵侯在大明铺开摊子大搞工程。”

顾炎武大笑,点头道:“正是这个道理。所以……”

顾炎武的话刚说了一半,就被黄宗羲打断:“不对,不对!若照此推理,只要大明境内的粮食够吃,江陵侯就是修建一百座阿房宫,也不会耗尽民力?”

顾炎武瞠目结舌,不知如何作答。出于本能,顾炎武觉得修建一百座阿房宫一定会耗尽民力,可是按照刚才的说法来推,对民力的损耗好像又不大。

两人琢磨良久,也想不出所以然,最终将这个问题放在了一边,继续往前走。

嘉平之西,与东边并无多大区别,农田无一例外地大规模抛荒,偶尔见到一座村庄,村庄里的壮丁也见不到身影,问起来,倒有大多数答道:“在太原挖矿。”

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担心一日胜过一日:现在已经开春,正应该是春播的时候,万一交趾误了季节,一年的收成就全没了,交趾恐怕会陷入饥荒中!

饥荒,对于新纳之地而言,足以毁坏统治的根基。

黄宗羲和顾炎武顾不得细细考察,径直前往交州,求见马世奇。

当两人说出他们的担忧后,马世奇回道:“交趾之土地、山林、矿藏,皆属大明皇帝,所有良田,唯有对大明皇帝忠心之人,才有资格耕种!”

黄宗羲和顾炎武这才明白,交趾的土地大规模抛荒,并不是找不到人耕种,而是故意不分给尚未归心的交趾人。

两人顾不得琢磨这个政策的利弊,直接问道:“若粮食不够,出现饥荒,怎么办?”

马世奇给两人算了一笔账:目前,到交趾垦荒的汉人大约有五万余人,分配出土地二十六万多亩;弓兵共有两万余人,算上弓兵亲属,共分配土地约三十多万亩;参加骁卫军的共有万余人,分配出土地约十五万亩,所有得到耕种的土地约七十五万亩。按照每亩四石的平均产量,可产粮食三百多万石。现在汉人正持续往交趾迁移,归心的交趾人越来越多,一年的产量只会比这多。

而目前整个交趾土地上,所需要养活的人口不到一百二十万,每人可分得粮食三百多斤,比江南的人均消耗量略低,不会发生饥荒。

数据摆在这里,让黄宗羲和顾炎武不得不心服口服。

只是,郑梉死前死后,相继窜入山林的交趾人高达百万之巨,这帮人就不管了?

黄宗羲和顾炎武都是聪明人,没有提这个问题。两人进入交州城后,发现交州十室九空,稍一打听,就知道交州发生了何事。从交州一事,就足以看出,林纯鸿有纵容之意,巴不得交趾百姓都死光光。

如此有违人伦之事,最好不要说出口,毕竟,他们两人又拿不出确凿的证据。

黄宗羲和顾炎武隐隐觉得不安。

他们两人一路考察,发现交趾的百姓对大明军队的到来,并不怎么抗拒,只是内心接受还需要一段时间。以荆州的实力及统治的严密性,平稳度过这段时间几乎毫无难题。若真的对散入山林的百万之众不管不顾,将其饿死大部分,余下的交趾人必然视大明为仇敌,再无一丝回旋的余地。甚至,现在已经归心的交趾人,有很大的可能因重新仇视大明。

也就是说,一场饥荒可能将现在的大好局面彻底葬送。

涉及到治理交趾的原则,马世奇也是听命行事,黄宗羲和顾炎武情知找马世奇讨论无用,遂辞别马世奇,在交州雇了一辆上好马车,一路北上,经谅山过广西,进入湖广,最终抵达荆州。

一路山路崎岖,路程长达四千里,两人日行三四百里,仅仅只花了十三天时间。

林纯鸿听闻两人风餐露宿,从交州一路赶到荆州,大为惊叹,情知两人有要事,立即将两人迎入了星拱楼。

第六百六十七章 光禄院(二)

“官视民如草芥,则民视官如寇仇,既然大明在交趾设置布政使司,就应该一视同仁,将交趾人当做大明子民看,一应待遇不应该与汉人有区别……”

黄宗羲和顾炎武滔滔不绝,试图说服林纯鸿。林纯鸿对这个观点呲之以鼻,并不反驳,只是倾听。

“现行方略不改,交趾必然出现饥荒,山林之中,估计数十万人会死于非命,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一则……”

黄宗羲和顾炎武的话非常直白,就差直接点出林纯鸿欲在交趾屠杀百万之众,林纯鸿依然无动于衷。

两人见林纯鸿波澜不惊,颇有点失望。最终,黄宗羲又抛出了一句劝谏之辞:

“侯爷对蒙古人信之任之,让他们为大明放羊、征战,为何唯独对交趾人不信任,处处设置障碍呢?”

黄宗羲的话音未落,林纯鸿的眉头突然紧了紧,让黄宗羲和顾炎武重新燃起了希望。

两人不知的是,林纯鸿的心里如惊涛骇浪,片时不得安宁。他心里先入为主,理所当然地将蒙古人当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在征服河套时,并未采取惨绝人寰的方略,反而给予诸多照顾;至于交趾人,在他的潜意识中,压根就不属于中华民族的一分子。

基于上述考虑,对蒙古人和对交趾人的差别这么大,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事实上,仅从文明而言,交趾人对华夏文明的认可程度并不亚于蒙古人。若从双方的仇怨来看,蒙古人与汉人之间的仇怨要远远超过交趾人!

这是一个让林纯鸿难堪的事实!

看来,每个人受其经历、见识的影响,行政时根本无法避免偏颇和想当然!

林纯鸿自己如此,以己度人,估计下面的官员也好不到哪里去。

该如何避免或者减轻这种现象的危害?林纯鸿琢磨良久,心里渐渐有了定案。

他起身谢道:“古人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谓难上加难。?

?亏两位不辞辛苦来到荆州,否则,本候将酿成大错!”

黄宗羲和顾炎武弄不明白林纯鸿为何突然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不过,这并不重要,两人也懒得去琢磨。对他们两人来说,能让林纯鸿改变错误的做法,就已经达到了目的。

两人遂向林纯鸿辞别,准备返回江南,却听林纯鸿挽留道:“两位请在荆州盘桓数日,有些事情还需向两位请教。”

黄宗羲和顾炎武问道:“还请问是何事?”

林纯鸿回道:“观千余年来的历史,各朝各代,都设立监察、谏官机构,俗称为台、谏。大明亦有都察院,行监察、劝谏之责。荆州目前只有监察机构,尚无谏官一说,本候琢磨着,在荆州设立谏官制度,至于如何设立,本候想听听两位的意见。”

黄宗羲和顾炎武大惊,脱口道:“朝廷已有都察院,何必费心再立一套?”

林纯鸿知道两人维护朝廷中枢地位之意,也不计较,直接说道:“经是好经,被朝廷那帮人给念歪了。本候想着,设立谏官机构的原则有二:一是能让所有真知灼见不受阻碍地让官府听到;二是避免成为政争的工具。要做到这两点非常不容易,朝廷现在可能指望不上。所以,还请两位留下来,帮着荆州一起琢磨如何设立谏官机构。”

黄宗羲和顾炎武犹豫良久,最终考虑到荆州已经控制大明大部分地方,谏官制度对荆州有好处,就是对整个大明有好处,方留了下来。

黄宗羲与顾炎武在荆州刚安歇下来,就收到了朱之瑜的拜帖。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79页  当前第35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59/37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乱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