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乱明_分节阅读_第376节
小说作者:喻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81 MB   上传时间:2014-12-14 19:02:48

王继谟估计,上任后,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塞外聚集的数万鞑子。鞑子虽然在武卫军的打击下吃了亏,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趁着临阵换帅的时机到宣大一线晃荡?

而且,王继谟深知,朱由检让他担任宣大总督,还希望他在维护宣大防线的同时,缪力推广银票!

大敌当前,骠骑军和武卫军在一侧虎视眈眈,要推广银票谈何容易!

更何况,宣大一线内,还有孙传庭一手一脚带出的万把多陕兵。现在,孙传庭被执,陕兵会不会犯上作乱,还在两可之间。

这个时候的宣大总督,怎么看都是烫手的山芋!

不过,王继谟没有拒绝的权力。按照朱由检的习惯,看中一人,不行也得行!

王继谟万分不情愿地至宣大赴任。初一至阳和,便宣布孙传庭之罪状,由锦衣卫将孙传庭押解至京师。郑嘉栋、左勷等将不服,就要拍案而起之时,幸亏孙传庭深明大义,及时喝止诸将,方才未酿成大祸。

如此一来,王继谟用脚趾头也能想到,往后,郑嘉栋和左勷会以何种态度来对付他。

至于王朴等三总兵,以王继谟官场历练半辈子的经历,哪里会看不出这帮混蛋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嘴脸?

王继谟只觉得自己举步维艰,日夜苦思,不得计,一时恼怒之下,恨不得挂冠归去。

想来想去,王继谟认为,应付眼前的数万鞑子才是当务之急。联想到孙传庭因不知鞑子的目标在朔州,方才惹来牢狱之灾,王继谟从未像现在一般渴望获取真实的情报。

要得到最新、最真的情报,捷径当然在朔州方面。

王继谟顾不得维护官威,正准备派人至朔州联络时,忽然接报:黄渤抵达阳和,递拜帖求见。

正所谓想睡觉,就有人递来枕头,王继谟大喜,令人将黄渤带进来。

两人客气一番之后,黄渤历数宣大边军因情报滞后、协调不够而遭致重大损失的过往,最终,黄渤提议,在大同设立参军联席署,以共享情报、协调诸军之间的行动。

王继谟怦然心动,不由得感慨,这天上,真还有掉馅饼的事,黄渤共享情报的提议,不正好解了他的心结么?

不过,王继谟为官多年,深悉欲擒故纵之道,哼哼唧唧地就是不表态,而且还在言语中不停地套问鞑子最近动向。

黄渤虽不知王继谟的真实态度如何,但好歹知道,手中的最新情报,就是最大的凭仗,哪里肯露半点口风?

他翻来覆去地说一句话:“督师大人,待参军联席署设立,一切自然知晓,何必急在这一时?”

两人玩心眼,一时居然陷入僵局之中。

第六百九十三章 闻令而动

孙应元、周遇吉接到了田楚云的信函,这才突然明白:鞑子退兵之后,大明朝廷的命令恐怕已经出不了北京城了。

孙应元、周遇吉虽然后知后觉,现在也不得不思考禁卫军团的将来。

稍微有点能力的武将、或者率兵打过仗的武将,都是清醒的现实派。孙应元、周遇吉当然知道,朝廷绝无与林纯鸿对抗的实力。

而且,像孙应元、周遇吉这样有追求的武将,无时不刻都期望着遇到一名英明神武的统帅,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给他们带来一场又一场胜利,最终立下赫赫战功,光彪史册。从这点出发,两人希望朝廷来统帅他们,还是希望林纯鸿来统帅他们,不言自明。

然而,孙应元和周遇吉两人忠心耿耿,让他们两个公然背叛朝廷,甚至反身与朝廷作战,这个显然不可能。

对两人而言,最好的结果便是:皇上依然是皇上,朝廷大策却由林纯鸿来主导。

这些心思,若用来处理田楚云信函一事,关键点就落在了朝廷是否认可田楚云的做法上。

孙应元和周遇吉不能决,最终决定由监军陈奎来定策。陈奎本就是皇帝的代表,有谁能比陈奎更适合决定此事?

陈奎没有像孙应元和周遇吉这么犹豫,爽快地决定:以打探消息的名义,派出一名参军至破虏行营。

唐通、白广恩、曹变姣接到信函后,当然不敢擅自决定,不约而同地将球踢到了洪承畴脚下。

洪承畴混了半辈子的官场,他的政治敏感性只会比陈奎更强。像洪承畴这样的人,心思灵敏,为人圆滑,既不像卢象升一般满脑子忠君为国的思想,也不像孙传庭一般视功名利禄为粪土。

洪承畴奋战沙场十多年,吃了无数的苦,操了无数的心,当然以追求功名利禄为先。若能顺带着光彪史册,那就更完美了。

朝廷岌岌可危,即便能延续,也无法继续提供追求功名利禄的舞台!

同时,洪承畴惧怕身后之骂名,不敢对朝廷公然不利。

左右考虑之下,洪承畴答复三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唐通、白广恩、曹变姣都是粗人,十有八九不明白洪承畴的意思。不过,他们手下都有捉笔的师爷,一番解读之后,三将不约而同地下令:以打探消息的名义,派出一名参军至破虏行营。

田楚云见四将都派出了参军,大喜。

军议时,田楚云稍稍摆出了点商议的样子,随后便直接公布了作战计划:

辽东半岛上,金吾军团向耀州(今营口)施加压力。实质上,早在满清鞑子大军南下之前,郑福林就关闭了旅顺、复州周边的贸易,兴兵向北。

郑福林的攻势甚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盖州,三日之后破城,进入盖州。

盖州以北,地形开阔,适合骑兵纵横驰骋。皇太极令多铎率领七千重骑兵与郑福林周旋于平原之上,双方你来我往,互相厮杀得不亦乐乎。

宣府、乌兰察布一线,田楚云令禁卫军团押送五千石粮草至沽源,汇合武卫军团及草原弓兵,以张凤仪为统帅,两部互为犄角,协同进兵,从西边伺机攻击鞑子后路。

蓟辽一线,令唐通、曹变姣、白广恩谨守防线,令雄威军团第一军、第二军分别从龙井关、墙子岭出防线,以营为单位展开运动战,不计一城一地得失,以消灭鞑子有生力量、破坏补给为目标。

洪承畴率先得知了田楚云的作战计划,不由得叹了一口气,道:“非不想,实无力也!”

洪承畴打的仗可比田楚云多得多,他当然知道凭借关墙防守满清鞑子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满清鞑子手头火炮众多,关墙的作用已经大大降低。除了延长鞑子进攻的准备时间及让守军在地形上占据一定优势外,已经不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最好的防守措施当然是在运动中进行大范围穿插,为消灭鞑子创造战机。

洪承畴想得到这点,却不敢付诸实践。他怀疑,一旦命令手下的军队进行穿插作战,恐怕不等鞑子来攻,自己都要把队伍跑散。

田楚云显然对雄威军团的情报、体力、指挥体系有着相当的自信,而且,洪承畴认为,雄威军团的确有这样的能力。

田楚云能派兵出边墙直面鞑子,而且还把后路交给他,洪承畴当然没有反对的必要,遂令属下放开龙井关及墙子岭,让雄威军团北上。

孙应元知悉田楚云的计划后,正纳闷粮草从何而来时,忽然黄渤派人求见,说五千石粮草已经准备完善,就在宣府城中,让孙应元尽快派兵搬取。

孙应元大惊,派人一看,发现黄渤早就通过商人在宣府囤积了将近万石粮草。孙应元放下心来,令禁卫军团押送粮草向沽源靠近,等待张凤仪抵近沽源。

雄威军团穿越洪承畴的防线,显然在济尔哈朗的意料之外,猝不及防下,吃了大亏。待济尔哈朗醒过身来,派遣重兵围剿雄威军团时,雄威军团却与鞑子在崇山峻岭内兜圈。

雄威军团的前身雄威营,兵员来源于巴东的崇山峻岭中,有着良好的山地作战传统。后来雄威军团抵达仙霞关后,又时时展开山地战训练。而且,他们的统帅田楚信本就是长途奔袭和打运动战的高手。

鞑子如何是雄威军团的对手,在雄威军团营级建制的持续调动下,疲于奔命。雄威军团又创造了数次战机,给予鞑子毁灭性的打击。

济尔哈朗无法,只好令鳌拜和准塔暂时退兵,与边墙脱离了接触。

与此同时,张凤仪率领武卫军团,协同禁卫军团,互为犄角,越过沽源,从西边压来,隐隐有威胁鞑子后路之势。

济尔哈朗飞报皇太极,皇太极令济尔哈朗退兵。

自此,济尔哈朗将蓟辽周边抢掠一空后,迅速退回辽东。

鞑子退兵,算得上崇祯十五年的开门红,然而,朝堂之上一片愁云惨雾,没有丝毫庆贺的意思。

形势依然严峻。鞑子退兵后,雄威军团第一军、第二军回撤,分别停在了龙井关和墙子岭,第三军则驻扎在蓟州城外,没有挪窝的意思。

虎啸军团借遮护粮道之机,驻扎在香河、宝坻、三河等地。京师的百姓,甚至能隐隐约约听到虎啸军团的马嘶人吼。

朝廷当然可以下令下属军队进攻荆州军。姑且不论能否打得过,这帮军队是否听令还值得商榷。

也难怪朝廷会产生这样的怀疑,毕竟,这些军队前段时间没有接到朝廷命令,就与田楚云配合密切,还取得了不少的战功。

正当朝廷一筹莫展时,杨一仁再次提出了参军联席署的议案。

此参军联席署非彼参军联席署。以前,杨一仁仅仅着眼于抵抗鞑子入侵,这次,杨一仁着眼的是整个大明!

杨一仁将整个大明的陆上武装力量分为三级。

最低层、最基础的,当然是遍布每个角落的弓兵。弓兵来源于最低层的百姓,农闲时训练、巡逻,维持乡村治安,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乡村自治的作用,为其余武装力量提供优秀兵员。

相对应的,各县设立弓兵处、各府设立弓兵署、各省设立弓兵司,最后由大明军事统辖机关统一管辖。

中间层次,则是地方驻防军。各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在战略要地或人口众多的大城市驻守常备军队。地方驻防军多配置轻武器,部署少量火炮及战马,主要用来应付辖区内各种不测。

高级层级,当然是遍布大明各地的精锐野战军。野战军按照性质进行划分,虎啸、武卫、天武、骠骑、宣武、金吾、靖国、禁卫、蓟辽等九个军团,再加上神刃军,属于平原、沙漠、草原野战军,负责华北、西域、草原、辽东的防务,保护深入草原、沙漠及辽东的大明利益。

天策、神卫、骁卫三军团,加上背嵬军,属于丛林、山地野战军,负责西南、华南等地的防务,将大明利益往云南、交趾、广南之外延伸。

雄威、神机、霹雳三军团,负责东南、中原腹地的防务,必要时,可作为机动力量对各个方向提供支援。

龙卫、龙虎两军团,属于海军陆战军团,隶属于海军,负责南洋地区的防务。

这些内容倒也罢了,最让朝廷心寒的是,杨一仁提出,在大明建立枢密院,作为唯一的军事统帅机关,管辖所有武装力量,发出作战指令。

枢密院设立枢密使,负责动员、后勤、军政、军务等诸多事务,管辖所有武装力量的日常建设、运作。

同时,枢密院内部还成立参军联席署,由各大军团、海军各大舰队派出数人参加,负责拟定战役级别、战争级别的作战计划,发出作战指令。

至于枢密使、参军联席署对谁负责,杨一仁没有明说,但所有人都明白,枢密使、参军联席署只能对林纯鸿负责。

正当朝堂心寒于林纯鸿试图夺取朝廷军事大权时,郑梦帆、郑鸿逵、洪齐云等等光禄大夫联袂向朝廷、荆州发出提案:《大明中央改制议》。

第六百九十四章 中央改制

几乎所有人都相信,这份《大明中央改制议》出自荆州的手笔,基本上与郑鸿逵、郑梦帆等大商人无关。

《大明中央改制议》首先旗帜鲜明地声明,大明一切土地、山林、矿藏均归大明皇帝陛下所有,大明皇帝陛下受命于天,对大明子民进行管理。

为了协助大明皇帝陛下对帝国进行治理,成立大明内阁,大明内阁设内阁总理一名,阁幕使九名。遇有重大事宜,内阁可召开阁幕扩大会议,成员由大明从二品以上官员组成。

内阁对皇帝陛下负责,权力来源于皇帝陛下的授权。

内阁之下,设中书府、监察院、大理寺、光禄院、枢密院等机构,首脑除了光禄院以外,均由内阁总理任命,在内阁的领导和监督下开展工作,分别执掌大明行政、监察、司法、顾问、军事等权力。

中书府之下,与前段时间的地方改制相对应,成立主管礼法、职官、税收、工商、工程管理、教育……等等功能相同的职能部门。

枢密院将大明兵部的权力一分为二,作战指挥权归属参军联席署,其余权力由枢密院设立的后勤司、军政司等等部门瓜分。这与杨一仁的奏章并无不同。

……

上述机构设置,基本上与荆州现有的中枢机构差不多,即便有所改动,亦非根本性的改变。最为关键的地方在于,内阁如何产生,如何协助皇帝陛下对帝国进行治理。

这涉及到皇帝陛下的权力大小,任何改制,都无法绕过这个难点。

《大明中央改制议》提出,内阁总理由阁幕扩大会议推举产生,然后由皇帝陛下任命。

这点最为关键,意味着内阁总理与皇帝没有多大关系,只是象征性地保留了任命权。

内阁总理产生以后,监察院、大理寺、枢密院长官由内阁总理任命,自动成为阁幕使,其余六名阁幕使亦由内阁总理任命。

……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79页  当前第37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76/37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乱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