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皇兄何故造反?_分节阅读_第1104节
小说作者:月麒麟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67 MB   上传时间:2024-03-16 09:37:00

  但是,士绅家族之所以被称之为士绅家族,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本身族中就有在朝中出仕之人,此次查抄于谦动了雷霆手段,用大军剿除了这些劣绅家族,虽然看似痛快,可实际上,埋下的隐患也是巨大的,不说别的,单说是这些乡绅家族背后的官员,就必定不会善罢甘休。

  除此之外,他到了漳州一带这半年多,除了封锁海域之外,也查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说,这么多年以来的走私所得,绝不该仅仅只是现在已经查封的这些财产而已,有大批的金银去路不明,不出意外的话,都流入了官场当中。

  再比如说,自大军驻扎下来以后,各处州府屡屡有情报泄露之事发生,如果说,这些倭寇的背后仅仅只是一些乡绅的话,怕是做不到这样的事情的。

  当然,于谦的职责是剿寇,并不是查案,除了剿寇之外的事,他也并没有专断之权,所以他能做的,就是密奏御前,请皇帝决断。

  至于他自己……

  目光投向远处茫茫平静的海面,于谦的脸色变得有些忧虑。

  如今的整个大军当中,恐怕只有于谦知道,此次剿倭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

  现在,大军该做的事情,都已经做的差不多了,虽然说仍然有流寇在附近逃窜,可大规模的倭寇,都已经被清剿干净。

  可是,天子所说的商船,却丝毫都没有回航的迹象,这一年下来,虽说于谦并不在京中,但朝廷的消息,他还是大致知道的。

  凤阳雪灾,河南旱灾,山东数月阴雨不停,朝廷这段日子,只怕过的也不容易,这种状况之下,大军驻扎的时间越久,对朝廷的压力就越大。

  即便是抛开这些不谈,沿海一带除了有倭寇,还有那些依靠渔猎为生的普通百姓,为了围剿倭寇,于谦下令封锁了海域,这也就导致了,普通的渔民也不得下海,如果不是今年的灾情,基本没有波及到东南一带的话,那么,恐怕早就支撑不下去了。

  就算是这样,根据近来州府所报,百姓们的怨气也已经是极重了,如果说,继续严禁下海的话,说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来,总不能他这个来剿匪的,最后把百姓给逼反了吧……

  捏了捏眉心,于谦问道。

  “我吩咐下去,让州府开设的粥棚,都开起来了吗?”

  还是那句话,于谦并不是地方的主官,他只是征倭大军的提督大臣,按理来说,地方的政务,他并没有干涉的权力,如果不是涉及到需要配合大军的地方,最多,他也就只能是提提建议。

  一个月前,天子的圣旨刚刚下来,要将抄没的家产当中的金银粮食,都交给大军用作赏赐,于谦便动了念头,请奏将其中的粮食交给当地的州府,用来开设粥棚,接济那些因封锁海域而无法下海的渔民,算是勉强度过生计。

  一旁的年轻人俯身道。

  “回大人,旨意刚到,下官就已经知会了各处州府,如今各处都已经按照旨意开设了粥棚,仅是漳州府,就开了三十二处,其中大部分从昨日起就已经开始施粥了,请大人放心。”

  闻听此言,于谦这才稍稍安心,不过,这终归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法子,大军只要一日还驻扎在此地,那么,就难免会搅扰当地的百姓,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轻轻的叹了口气,于谦的目光看向一旁的年轻人,问道。

  “王越,你觉得,大明的海禁政策,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啊?

  一旁的年轻人瞪大了眼睛,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王越这个名字,在如今的官场上,还十分的不起眼,但是,能够跟在于谦的身边,自然不是常人,王越自然也是如此。

  景泰元年殿试金榜第一甲第二名,当今陛下登基之后的首次恩科,也是闹出了殿试舞弊大案的那次科考,由皇帝重新阅卷后,亲笔点出的榜眼,便是这位。

  这一届的恩科,状元柯潜进了翰林院,榜眼王越去了兵部观政,探花余子俊在户部观政,后两者,都是直接跟在尚书的身边的,当时,可谓是羡煞了一众旁人。

  毕竟,刚刚入仕就能够结交到实权尚书的机会,可不是人人都有的。

  观政一年,王越和余子俊两个人,都顺利留在了兵部和户部之中,对于这个年轻人,于谦是十分看重的,为人豪迈,心有壮志,更难得的是,在边防机务一道上,有深刻的认识,他的许多观点,都和于谦不谋而合,在于谦看来,只要好好栽培,未来必定是大明的栋梁之臣。

  正因如此,后来于谦调任出京,他亲自提携起来的几员干将,都被他留在了京师,可唯独王越,却被他带在了身边,就连这次出兵,也是如此。

  短暂的意外过后,王越倒是并没有急着回答。

  他跟在这位少保大人身边,也有两三年了,像是今日的场景,自然也有过,少保大人此问,或许是在考校,又或许是在教导,至于他的回答,可以对,也可以错,但是,总归不能虚而无物。

  因此,倒是需要好好思索一番……

  看着王越皱眉沉吟,于谦倒是也并不催促,就这么静静的等候着,大约过了半盏茶的时间,王越拱了拱手,开口道。

  “回大人,下官觉得,利弊之说,不可囿于一时。”

  闻听此言,于谦倒是挑了挑眉,转头问道。

  “何解?”

  于是,王越继续道。

  “大人容禀,我朝海禁,乃太祖所定,太宗,仁宗,先皇皆有增补,其本意是为靖平海疆,令百姓安居,不受倭寇袭扰,此政于国初之时,利大于弊,既可让朝廷将精力用于经略北方,稳固防线,又可保一方安宁,实则是利国利民。”

  “然则如今则不同……”

  话至此处,王越略停了停,似乎在打量于谦的神色,但是,于谦的脸色却没有任何的变化,只是淡淡的问道。

  “有何不同?”

  “太祖之时,神器方定,北方尚有残元势力觊觎,但是如今,有赖当今圣上运筹帷幄,草原各部陷于内乱之中,无暇他顾,互市一开,草原各部同朝廷互通有无,更令各部对朝廷依赖加重,数十年内,边患可解,此为其一。”

  王越的口气变得有些小心,但是,想说的话,却半点未变。

  他很清楚,自己的这番话,和朝堂上主流的观点有很大的分歧,但是,随军出征的这段日子,他自己也看到了很多,学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

  如今,于少保既然问了他,那他就必定要说出自己心中所想。

  “开国之初,各地大战方止,百废待兴,即便是这漳州贫瘠之地,亦有许多田地无人耕种,那时,只需保证百姓不受袭扰,能够安心耕种,劝课农桑,自然便能使国力恢复,可是如今……”

  王越叹了口气,抬头四顾,目光越过驻守在四处的官军,看向更远处,不少身形精瘦的渔民,在岸上捡拾着零零散散的,被涨潮的海水冲上来的海鱼,打算借此拿到镇子里卖出去,好换些银钱过冬。

  如今已经是十月中了,天气渐寒,但是这些渔民却依旧衣衫单薄,可见其生计有多么艰难。

  收回目光,王越重新开口,道。

  “现如今的状况,别处不说,单是漳州府,没有田地,只能依靠捕鱼为生的百姓,就有数千户,下官这些日子,跟着大人剿倭,有些事情也看在眼中。”

  “这些倭寇,固然有和地方乡绅勾结的,但是,那都是些头目的人物做的事,像是一些底层的倭寇,大多,也都是活不下去,落草为寇罢了。”

  “下官无意为这些贼子辩解,但是,以下官浅见,如若不能解决这些百姓的生计问题,那么,这倭寇恐怕是野草一般,春风吹又生啊……”

  这番话说完,于谦沉默片刻,随后,抬头看着王越,道。

  “所以,你觉得应该开海?”

  这话的口气略显严厉,以致于,让王越的心头也是一颤,心中原本坚定的答案,也产生了一丝动摇。

  最终,面对着于谦的目光,王越低头道。

  “回大人,下官也不知道,但是无论如何……”

  话至此处,王越又抬起头,目光也变得坚定起来,道。

  “无论如何,下官觉得,身为朝廷命官,理当为民请命,这些沿海居住的百姓,也是大明的子民,若是坐视他们穷苦度日,而毫无作为,下官于心有愧,所以,总要做些什么,海禁之策,乃是朝廷大政,下官不敢妄议,但是,的确不妨是一个可以尝试的办法……”

  这番话说完之后,王越再次低下了头,不敢看于谦的脸色,他倒是将心中的想法都说了出来,但是,结果如何,却不知道了。

  不过,也因为他低下了头,所以,没有看见于谦脸上一闪而过的赞许。

  所以说,这就是他欣赏王越的地方,有一颗经世济民的心,同时,却又不被旧有的规则所束缚,敢想敢做,但是,却并非鲁莽的往前冲。

  刚刚他的这番话,虽然认识还不够深入,但是,在于谦看来,初入官场不过三四年的功夫,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既然如此的话……

  于谦正这般想着,一旁的兵士忽然来报,道。

  “少保大人,有圣旨到!”



第1167章 大雪

  十一月的头一天,京城开始下雪,纷纷扬扬的,一夜之间,便将整个京城覆满了雪白。

  天色刚蒙蒙亮,老大人们穿着厚厚的冬衣,照例从床上爬起来,简单洗漱之后,来到了金水桥畔,准备上朝。

  近段时间以来,京城可谓是热闹的很,此前天子下诏,命三司会审东厂密奏刑部郎中刘益舞弊一案,如今已经有十几名官员,都被捕入了诏狱,其中有四人,证据确凿,已经被褫夺了官职,正在等候发落,其他的人,也仍旧在审理当中。

  这次风波,可谓是近年以来,朝廷最大的一桩案子,而且目前来看,还要继续往下查,并没有丝毫要收手的意思。

  正因于此,朝中现在可算得上是人人自危,要面子些的,苦口婆心的大谈不可大动干戈,将朝臣都罢免了,必然会引发社稷动荡。

  不要面子些的,就开始在案子里头挑毛病,有说案子本身证据不足的,还有说是诏狱用刑屈打成招的。

  再往后发展,甚至还有些被逼急了的,连王竑这个曾经为民请命,诛杀王振余党的科道排面都顾不上的,一封封的奏疏递上去,开始攻击审案的几个官员,说他们为了博功劳,蓄意构陷,伪造证据的了,总之一张红口白牙,开始胡说八道。

  当然,最后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狗急跳墙的,其中大部分,都在上奏之后没多久,就被查出有徇私枉法或者是贪渎之罪,也被关进了诏狱当中。

  除了这些明面上的手段,还有些暗地里见不得人的手段,有攀关系说情的,还有直接送银子的,甚至于,还有些卑劣之徒,设下宴席,将其中一个审案的官员请过去赴宴,然后找了个‘良家妇女’,诬陷对方意图不轨的。

  反正,能够想到的各种手段,这些人基本上都使了,可惜的是,他们面对的看似是王竑带着的三司官员,实际上面对着的,却是朱祁钰这个皇帝,而且,还是一个游历百年的皇帝。

  面对朝堂上的弹劾,朱祁钰不动如山,转手就给了王竑等人,要他们限期清查,先揪着这帮跳的最起劲儿的,杀鸡儆猴的关进诏狱了一批人,果不其然,立刻就安生了不少。

  至于那些份量够重,轻易不能动的,或者是证据不足,要么是真正清廉,只是被人蛊惑义愤上奏的,朱祁钰要么是召进宫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么是暂时外派出京,眼不见心不烦。

  而那些暗地里的手段,就更简单了,东厂和锦衣卫可不是吃干饭的,尤其是东厂,在舒良的经营下,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京城各处繁华之地,都有东厂的眼线,一些审案的重要官员,朱祁钰直接派了锦衣卫装扮成随从,贴身保护,防的就是这些招数。

  总之就是一句话,朱祁钰把所有能想到的,都提前一步想到了,在这桩案子上,他是下了大决心的,几乎是提供了一切能够提供了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最开始的时候,王竑对于锦衣卫的贴身‘保护’,颇有抗拒,觉得这不仅没有必要,而且还有损大臣体面,直到后来某一日,他差点在一个巷子里头被人敲了闷棍之后,这位固执的老大人才变了想法。

  当然,因此而产生的后续结果就是,王竑满带愤怒的回到都察院,埋头苦干数日,一口气又定了好几个官员的罪名。

  如今案子尚还有很多未结之处,但是,参与审讯的各个官员,基本上都学乖了,大多数时间都待在衙门里头,如非必要,他们甚至连家都不回了。

  但是,即便抛除掉这些外界的因素,仅仅是案情本身,因为牵扯众多,情况复杂,加之有些年代过久,所以,哪怕有东厂和锦衣卫的协助,调查起来,也并不容易,需要时间核实。

  毕竟,这样举朝瞩目的案子,如果不能做成铁案,必然会给有心之人留下口实。

  正因于此,这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事,必然会持续一段时间,不过,除了三司的案子之外,刑部最近,据说也有了大的动作,之前大计查出的诸多官员,原本已经临近尾声,结果到了最后,查出来一个陈循之子陈英的案子,算是让刑部卡在了这。

  因为涉及到七卿大臣,刑部也不敢怠慢,尚书大人金濂亲自主持。

  距离案子被爆出来,已经过去了几个月,一个多月前,这件案子的关键证人,吉安知府廖庭被押解到京,直接关进了诏狱当中。

  随后,刑部将相关的人员提审了数次,虽然说,都没有公开审讯的过程,但是,既然有审讯,自然就有上上下下参与的人,就算是再保密,也不可避免的会有消息走漏出来。

  不出意外的话,今日早朝,刑部便要禀奏此事了,而且十有八九,这位陈尚书,也应该被牵连在了里头。

  这一点,单看如今金水桥畔的大臣排布就可以知道,往常时候,这位陈尚书身边,可总是围着不少人,但是,这些日子下来,基本上已经变得冷冷清清的,到了今日,更是一个人都没有了……

  清晨的钟声照常响起,天色灰蒙蒙的,雪花还在往下落,随着宫门被推开,白雪覆盖的宫城,呈现在所有人的眼中,大臣们在礼官的引导下排好队伍,依次从侧门而入。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着一阵整齐的行礼声,早朝正式拉开了序幕,按照惯例,各部分别开始禀奏政务,吏部递上了已经第三次修订的京察章程,不出意外的话,这已经是最终版的。

  照理来说,这章程早就应该定了,毕竟,按照天子之前的旨意,这次京察,会从年初延续到年末,现如今,距离朝廷年节前封印,已经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章程定下之后,吏部还要提前准备一应的事宜,所以,时间是很紧张的。

  但是,没有办法,这一年下来,案子实在太多,尤其是都察院现在还在查的刘益的案子,牵扯到了很多京中官员,这些人如果都贬黜了,那么,必然要趁京察的机会增补上来,以免影响到朝廷正常的运转。

  如此一来,原本京察考核中的很多条目,就不得不重新调整,这些调整,既要合理,又要考虑对之后京察的影响,还要能够兼顾实际的状况,着实是让吏部十分为难,基本上每一次的版本,都已经是数易其稿才呈递上去,可即便如此,还是被驳回了好几次……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84页  当前第110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04/118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皇兄何故造反?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