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皇兄何故造反?_分节阅读_第1115节
小说作者:月麒麟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67 MB   上传时间:2024-03-16 09:37:00

  而这,就是朱祁钰准备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杀手锏,京察,不仅仅是为了整饬吏治,更重要的是,要推动开海。

  这种时候,天子提起此事,在场的两位大臣虽然有些意外,但是,短暂的一愣之后,便立刻反应了过来,王文沉吟着,开口道。

  “禀陛下,吏部已经基本筹备完成,待得十五之后,便可正式开始此次京察,不过,如今尚有几桩事务,恐会影响京察的进度。”

  “说吧……”

  朱祁钰轻轻抬手,倒是没有拒绝。

  这次京察既然负担了开海的任务,那么,难度和普通的京察就不同了,因此,自然会有一些需要朱祁钰这个天子协助的部分。

  于是,王文整理了一下语言,上前道。

  “其一是刘益一案,如今尚未审结,臣和都察院的陈总宪,王副宪等人都谈过,如今此案虽然查到了很多朝中官员,但是,其关联已经越来越弱,若要深究下去,恐怕一年半载之内,难有成效。”

  “此案未结,则京中诸多官员考课升降难以决定,这是眼下最大的难处。”

  刑部员外郎刘益的案子,查到如今,已经有好几个月过去了,其中牵扯到的官员也越来越多,证据确凿有贪渎,徇私,舞弊等不法事的,已经有三十多人,这些人多是京官,里头甚至涉及到了三品以上的大员两人,他们或被流放,或被抄家,最轻的也是罢官。

  顺着这条线查下去,还有很多未尽之事,但是,就如王文所说,刘益毕竟只是一个五品的员外郎而已,能和他结交的,都是官职相仿的官员,虽然说,他们这些人背后肯定都有靠山,和自己的靠山之间,也肯定有这种勾当,但是,毕竟隔了好几层,想要追查证据,就困难的多。

  目前只查到了一个工部侍郎王伟的身上,然后就再查不下去了,这位王侍郎很是能扛……入狱之后,不久便病死了。

  朱祁钰特意派人查了,据说是本来身体就不好,入狱后受了惊吓,所以暴毙而亡,于是,线索就断了。

  没了这个人,兜兜转转能够查到的,大多都是一些小虾米,大鱼是抓不着了,不过就是看什么时候结案罢了。

  而这桩案子不结,就意味着京中尚有一些官员身上背着案子,吏部在对其进行考课的时候,就无法顺利进行。

  就此而言,这的确是京察首等需要解决的事情。

  朱祁钰沉吟片刻,倒是点了点头,道。

  “这是个问题,这样吧,过几日吏部递个奏疏上来,把情况说明白,朕准了便是。”

  “谢陛下。”

  王文也是朝中重臣,自然是闻弦歌而知雅意。

  这桩案子审到现在,是否要继续下去,其实就是天子一句话的事儿,此前,都察院也提出过类似的建议,但是,都被天子给驳回了。

  现如今,天子既然心有此意,那么,直接下旨就可以了,之所以要让吏部来说,无非是给之后的京察铺路而已。

  随后,王文继续开口,道。

  “陛下,除了刘益一案之外,还有您刚刚提及的福建窝案,恐怕也会影响到京察的进度。”

  “此次福建窝案,涉及官员数十名,空缺出来的官职颇多,照理来说,为了地方稳定起见,吏部应该将铨选这些官职作为头等大事,可是,如今正值京察,臣有些顾虑,是否该将京中的官员优先增补到福建去?”

  这话就带着试探天子态度的意思了。

  和刘益的案子不一样的是,福建窝案虽然有很多细节还不清楚,但是,这帮人勾结倭寇的罪名已经是洗脱不掉了,正因于此,他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官复原职,无非就是最后判的轻重罢了。

  也就是说,不管这桩案子到最后结果如何,福建已经空出来的官职,肯定是要增补上去的。

  但是,这么多的空缺,就算是吏部,一时之间,也难以找到足够的合适人选。

  要知道,朝廷如今不仅缺钱,而且,也缺人才!

  太上皇亲征,葬送了数百名文臣的性命,此后抗击瓦剌,也有很多官员为国捐躯,再加上天子登基以后,打压清流科道,整肃官场,又是一大批官员被黜落。

  这段时间以来,朝廷的人员变动,怕是比过往十几年都要频繁的多,虽然说,有科举在,官员们都是一茬茬的上,可毕竟官员成长是需要时间磨砺的。

  这三年一次的科举,往多了算,一科也就两百人出头,这点数量,远远不够填补朝廷如今的空缺的。

  像是前几年大战刚结束,朝廷最缺人的时候,甚至都已经开始大量的从监生和举人里头授官了。

  如今,又出了福建的窝案,这一大笔职位空出来,吏部自然是头疼的很。

  不过,对于吏部来说,京察是个不错的机会,既然是京察,那么,自然会有人被黜落,刚好可以填补福建的空缺,只不过……

  听了王文的话,朱祁钰罕见的皱了皱眉,却没有立刻回应,思忖片刻,他却忽然将目光看向了一旁的沈翼,问道。

  “沈尚书,朕记得,景泰元年殿试里头的那个余子俊,现在是在你手底下做事吧?”

  呃……

  本来在一旁看热闹的沈翼,没想到怎么话题突然就转到了他的身上,不过,他倒也不敢怠慢,上前道。

  “回陛下,余大人如今的确在户部,任浙江清吏司主事!”

  闻听此言,朱祁钰想了想,问道。

  “六品?”

  沈翼越发摸不着头脑了,只能老老实实答道。

  “是,正六品!”

  景泰元年的这一科学子,可谓是真真正正的吃到了红利,按照原来的制度,他们本该进翰林院当庶吉士,三年之后散馆授官,其中优秀的,也最多就是授正七品编修,想要熬出头,至少还得要三五年。

  可是,余子俊这一科,出了殿试舞弊这样的事,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这是坏事,但是,对于后来登科的这几人来说,却无疑是大好事,因为这桩事情,他们这几个人,都是天子钦点的,妥妥的天子门生就罢了,更重要的是,能被天子给记下来,这可是多少刚刚入仕的人,梦寐以求的事。

  除此之外,这一科以后,一甲可以在六部观政,而且跟着的,基本都是尚书侍郎级别的大臣,像是余子俊自己,观政一年之后,便直接授了正六品的户部主事,更不要提,他跟在沈翼身边,积累下来的人脉和经验,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这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开局。

  对于余子俊,沈翼虽然不能算是当接班人培养的,但是,到如今,怎么也算是自己的亲近门生了,本来,这次京察,沈翼还盘算着,该把余子俊的品级再往上提一提,刚好他任职也满三年了,又在自己的手底下当差,作为户部尚书,在评语上给个上佳,比喝水还轻松,毕竟京察虽然是吏部主持,但是,吏部考课,最重要的参考指标,就是主官的评价了。

  只不过,这个时候,天子提起余子俊,让沈翼在摸不着头脑的同时,也有些不安……

  所幸的是,天子也没有卖关子的意思,想了想,从手边抽出了一本奏疏,道。

  “这是前些日子,俞次辅递上来的奏疏,举荐了两个人,其一是兵部主事王越,任漳州府同知,其二便是余子俊,任福宁州知州,朕觉得,倒是挺合适的,你们觉得呢?”

  啊这……

  沈翼心里一口老血吐出来,您自己都说了,觉得挺合适的,那他们还能说啥啊!

  和一旁的王文对视了一眼,二人只得无奈道。

  “陛下圣明!”

  这个时候,天子提起这桩事,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安排这两个人,更重要的是,这其实是在变相的回答王文刚刚的问题。

  首先说这份奏疏,俞士悦递的,沈翼在心里默默的骂了这个老匹夫一句之后,也很快冷静下来。

  他和俞士悦并无旧怨,所以,他不可能没事故意和自己为难,退一步说,就算是俞士悦要算计他,也没必要从余子俊着手。

  沈翼看好余子俊,这件事情满朝皆知,如果真的是故意为难,那么痕迹也太明显了,光是天子这一关,就过不去,更不要提还有王越,这个和余子俊同科的榜眼,可是于谦最看好的年轻人。

  这两个人往一块塞,说是背后没有于谦的默许,沈翼是半点都不信,说不准,就是于谦的主意!

  只不过,让沈翼稍有不满的一点是,漳州府同知是正五品,福宁州知州是从五品,按照惯例,京官外调,例升半品,从这个角度来说,王越算是擢升,可是余子俊只能算是平调。

  当然,知州是正印官,掌一州之事,更加自由,权力也更大,同知是佐贰官,虽然品级稍高,但是上头还有一个知府压着,也勉勉强强算是扯平了。

  不过,这都是小细节,天子此举其实是在告诉他们,福建如今空出来的这些官职,不是让他们塞一些官场失意的废物过去的,相反的,天子很看重这些官职,就算要调,也要调一些潜力够大的官员过去。

  见此状况,王文叹了口气,也开始调整自己原本的打算,当然,这也不难,京察不仅有贬黜,还有平调和擢升,只不过,惯例大家觉得京官更加清贵,所以争着想往京城挤而已。

  想要填补福建的空缺,除了贬谪之外,提拔一些能干的官员,外放出去,也不是不行,只是如此一来,京城这边,恐怕缺人就更加严重了……

  这两桩事情了结,最关键的问题就算是了了,接下来就该是最关键,也最毫无疑问的问题,那就是……

  “开海的事情,户部这几日先商议一下,拿出一个初案来,过几日,朝堂上再议!”

  果不其然,处理完了吏部的事,天子转过头来,便对着沈翼开口,并非询问,而是吩咐。

  这桩事情,和此前的互市一样,就只有户部开口最合适,天子决心已下,就算沈翼不答应,也会有别的大臣出面。

  而对于沈翼来说,无论他心中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事实上,他都没有拒绝的余地……



第1180章 表里如一太上皇

  如今朝中的文臣,第一梯队仍然是六部七卿,王翱在内阁的时候,还能再加一个内阁首辅,但是,王翱走了,换了张敏,连俞士悦这个次辅都压制不住,更不要提团结内阁,和六部争权了。

  而六部虽然各有执掌,但是,大家倚身之处,却也各有不同,吏部王文是铁杆的天子党,圣恩护体,万夫莫开,早已经坐稳了百官之首的位置。

  礼部的胡濙老大人,资历深厚,五朝老臣,与世无争,兼之自己八面玲珑,就算是不站队,也能活的无比滋润。

  这两位,算是地位最稳的,再往下的几位,就没有这么安稳了。

  工部的陈循,如今算是最落魄的,从天子登基开始,清流就被不断打压,这也就罢了,结果突然就闹出来一桩贪渎案,勉强挽回了名声,自己的得意门生杜宁又出事了,现在怕是忙的自顾不暇。

  兵部的王翱,虽然磕磕绊绊,但是毕竟是辽东之功才得以步入重臣的门槛,勉勉强强算是半个天子党,如今接掌兵部,和于谦留下的班底,配合的还算默契,倒是也算稳定。

  还有就是都察院的陈镒,这老家伙明显是已经有退出朝局的意思了,几次三番的上奏想要致仕,要不是天子不准,他早就回老家去了,而且,他和天子的关系,也相当不错,很多事情上,陈镒都坚定的站在天子这边。

  剩下的两人,就是刑部的金濂和户部的沈翼,他们二人算是同病相怜,都属于实干派,能够把本部的事务,打理的妥妥当当的,不过,他们的缺点就是,在朝中的立场有那么一丝丝的暧昧。

  说白了,就是在过往的几年当中,涉及到南宫,东宫等诸事的时候,他们基本都选择冷眼旁观,并不掺和进去。

  如此一来,对于他们来说,立身之本其实也就是能办事了,如果说,这次是别的事情还好说,但是,余子俊的调令一出,沈翼又岂会看不出来,在开海一事上,天子不知从多久之前就开始准备了,如今早已经是势在必行。

  这一次他如果退缩了,天子或许不会逼他,毕竟,于谦的密奏已经上了,这就意味着,于谦已经做好了出头的准备,可是同样的,既然天子将事情压到了他的头上,他退了,那么,天子就算明着不说,心中也必定不满,立身之基一旦被动摇,盯着户部尚书这个位置的人,可并不少!

  当然,又或许天子并不会如此无情,但是身在官场,时时刻刻要谨记的一点就是,始终保持对皇权的敬畏。

  沈翼不会把自己的前途,寄托在皇帝的心软上,所以,他没有选择,天子也知道,他没有别的选择,这才有了殿中的场景。

  只不过,想到此事会引起的风波,走出大殿的沈尚书不由一阵叹气,眉头都快皱成黑线了……

  不出意外的是,随着这些朝臣的离开,很快,朝廷要开海的消息,也在朝野上下传开了。

  对于这个堪称爆炸性的消息,朝野上下的反应不一,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但是总的来说,反对的声音,要比支持的声音大的多,只不过,和往常天子的行事作风一样,只有消息谣传,并没有大臣在朝堂上启奏,所以,哪怕京城里的消息传的满天飞,但是,朝堂上却依旧没有什么动静。

  又或者说,其实是有动静的,不管是六部的郎官,还是科道的御史,都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探寻这件事情的真实性,有上奏言海禁利弊的,还有直接在朝堂上说不可开海的,可没有有力的部门和大臣在朝堂上明确提出要开海,他们的这些举动,都未免有些小题大做,所以,最终都被皇帝轻飘飘的给带过去了。

  但是,越是如此,京师上下酝酿的暗流,却越是激烈……

  南宫,和外界的纷乱不同的是,近段时间以来,南宫是越发的平静了,或许是因为朝廷的财政吃紧,所以,在某户部尚书一再的要求下,皇帝早就下令削减宫中的用度。

  被指桑骂槐的太上皇,终于也有些不好意思,有样学样的下了道仅在南宫有用的谕旨,而他老人家,也身体力行的……少纳了好几个妃子!

  要知道,打从太上皇从草原回来之后,每天的日常就是宴饮歌舞加纳妃,几乎每隔两个月,就要新纳一个妃子,到现如今,南宫当中的嫔妃数量,已经膨胀到了三十多位了,这么多的妃子聚在一起,每天不是争风吃醋,就是冷嘲热讽,各种各样的乱子简直层出不穷。

  这般局面,可算是难坏了端静皇后,要知道,在此之前,太上皇的后宫满打满算加起来也就几个妃子,而且,基本都是孙太后亲自掌眼挑出来的,性子虽然不同,但是基本也都安守本分,可即便如此,偶尔闹出了事情,还是让钱皇后有些应付不来,这也是之前,孙太后一直瞧不上她的最大原因。

  身为正宫皇后,遇事就哭,半点能耐都没有,怎么能让她一个从普通主簿的女儿一路在后宫爬到贵妃,皇后,最后成为太后的人看得上……

  当然,这都是之前的事了,朱祁镇北狩之后,钱皇后对他的深情都看在孙太后的眼中,有这一点在,别的都可以不计较,因此现如今,孙太后对于这个儿媳妇,算是基本满意,所以,从慈宁宫调到南宫的一干宫女太监,对钱皇后也是恭顺的很。

  但是,这并解决不了问题……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84页  当前第111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15/118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皇兄何故造反?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