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皇兄何故造反?_分节阅读_第291节
小说作者:月麒麟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67 MB   上传时间:2024-03-16 09:37:00

  这回要是成功的话,那么他就可以鼓吹自己私德略有瑕疵,但是大节无亏,说不定对自己未来的仕途,能够有所转机。

  当然,叩阙的难度罗通心里清楚,所以他也没打算自己亲自上,只打算跟在后头混个功劳。

  所以,他还准备了另一条后路,就是任礼说的,烧冷灶。

  外人或许不明白,一个北狩的太上皇,有什么可逢迎的,就算是回来了,还能让皇位再度易手不成?

  一个失势的太上皇,当然称不上是什么冷灶,真正的冷灶未来得能烧的起来才行。

  所以,他们这帮不可能受当今天子重用的人,看似是在替太上皇谋划。

  但是实际上,真正投的机会,是东宫的太子殿下!



第352章 罗通的盘算

  朝堂之上,最珍贵的功劳,并既非斩将夺旗,也非定国安邦,而是从龙之功。

  三杨凭什么步步高升,把持朝政这么多年,还不是因为他们是仁宗皇帝潜邸时太子府的旧臣。

  丰国公李贤,兵部尚书于谦,凭什么意气风发,在朝堂上指点江山,尤其是那于谦,屡次当面冲撞天子,最后却都是罚俸禁足了事,还不是因为他们对当今天子有扶立之功。

  一朝天子一朝臣,是颠不破的道理。

  他们这些人,注定不会受到当今天子的重用,那么想要出将入相,唯一的法子,就是赌在未来储君的身上。

  虽然说,如今的储君只不过是一个不到三岁的小娃娃。

  大明祖制,太子四岁至五岁开蒙识字,八岁出阁读书,立詹事府以佐东宫,距离现在还有五年多的时间。

  看似还有很长的时间,但是这五年,却是最危险的五年。

  东宫的地位十分微妙,尤其是如今的这位太子,地位说稳固也稳固,但是说不稳固也并不稳固。

  当今天子登基的交换条件之一,就是立太上皇的子嗣为太子,从这一点上看,东宫的地位几乎不可动摇。

  但是毕竟,那不是当今天子的亲生儿子。

  随着新天子一步步的掌控朝局,哪怕有当时的那份诏书保证,朝廷的大臣心中也隐隐有些担忧,天子会不会有更易东宫的念头。

  这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

  对于朝廷的其他大臣来说,更易太子只是违背礼法,但是对于罗通等人来说,却是在堵死他们未来的仕途。

  因为一旦东宫变成新天子的子嗣,那么如今被重用的人,于谦,沈翼,丰国公等人,会顺理成章的成为新储君的政治力量。

  至于他们这帮人,只能等着被冷落到死。

  所以,他们现在聚集起来,拼命的壮大自己,除了是为了接回太上皇,更重要的是在天子动摇东宫的时候,能够力保东宫。

  当然,这件事情十分复杂,储君乃是国本,轻易不可动摇,何况,如今这位天子登基的交换条件之一,就是立太上皇的子嗣为太子。

  所以如果要动东宫,反对的人肯定不止他们,但是无论如何,壮大自身总是能够多添一份把握。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今的东宫太过幼弱,根本没有什么号召力。

  因此,他们只能以太上皇为旗帜,在东宫长成之前,提前汇集起一批政治力量。

  太上皇和东宫是亲父子,绑定了太上皇,就等同于绑定了东宫,他们在这件事情上出力越多,未来获得的政治利益就越丰厚。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就是。

  冷灶要提前烧,才能有用,对于罗通等人来说,直接接近东宫是很难的。

  他们最担心的其实不是天子更易东宫,反而是天子倾力培养东宫。

  试想一下,如果天子将东宫真的当成储君培养,将于谦,王文,丰国公,都安排成东宫的老师,日日陪伴东宫。

  那么以后储君真要是登基了,会不继续重用他们?

  所以亲近太上皇是唯一的办法。

  罗通等人设想当中,最理想的状态,是先迎回太上皇,然后在太上皇的干预下,将他们这些人安排进詹事府,一心一意扶立东宫,混个彻彻底底的从龙之功。

  如果不成的话,那么只要护着太上皇,有孝道礼法在,未来储君继位,也同样得重用他们。

  甚至于东宫只要年龄大些,不必进詹事府,他们也能通过太上皇,成为东宫的心腹。

  这中间的关节,不必多言,但是他们心中都明白。

  此刻,任礼将这层窗户纸捅破,显然是打算摊牌了。

  沉默半晌,罗通神色复杂的开口道。

  “迎回上皇,护持东宫,都是循礼法所为,天家和睦,传承有序,社稷国家方能兴盛,罗某所为问心无愧,并非只为一己仕途。”

  任礼的眼中闪过一丝微不可查的轻蔑。

  呸,说的这么大义凛然的,这帮文臣,真真是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

  见罗通不愿意承认,任礼也不戳穿他,这种事情,心照不宣便是,于是任礼脸上带着笑意,继续道。

  “无论为了什么,总归要做的事情是一致的,老夫年岁大了,纵使是在朝,也过不了几年了。”

  “似我等这般勋贵之间,并非着眼于眼前利益,而是为家中后辈铺路,可学古你不一样,还有大好的前程,总不想劳碌奔波多年,到最后,还只能屈居人下吧?”

  罗通的神色有些难看。

  这又是他心中的一根刺。

  如任礼所说,勋贵之家世袭罔替,最不缺的就是时间,像英国公这样的府邸,之所以敢大胆的把筹码压在东宫身上,是因为他们完全等得起。

  就算他们明目张胆的支持太上皇,支持东宫,天子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顶多就是冷落打压,旁置不用。

  但是想要削去他们的爵位,除非犯了大罪,不然基本上不可能。

  说白了,二十年之后,英国公府还是英国公府,一段时间的冷落,他们承受的起。

  所以他们下注在东宫身上,只要东宫能够顺利登基,他们照样能够扬眉吐气,东山再起。

  但是罗通不一样。

  他这种文臣,为官入仕也就是这几十载。

  罗通今年还不到五十岁,算得上是年富力强,但是若要跟皇位上的那位比,却没什么信心。

  所以,他没打算自己能看到太子登基的那一天。

  但是即便等不到太子登基,东宫依旧是值得押注的。

  太子八岁出阁,立詹事府,最晚十五岁大婚之后,便可以参与政事。

  要知道,三杨的崛起,可不是在太宗皇帝死后。

  太宗皇帝还在时,身为东宫属官的三杨,作为储君在朝中的政治势力代表,已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所以,罗通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重走三杨的路子,凭借东宫的力量,在朝堂之上真正站稳脚跟,探一探七卿的位置。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那么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十到十五年的时间,这个跨度,对于还不满五十的罗通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有一天问题就是,他得成为东宫一派真正的心腹,至少是他们这帮人里,倾力培养的人。

  这也是今天他在英国公府积极表现,不惜让他们坐岸观火,自己去打头阵的原因之一。

  可是,他心里也明白,自己并不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文臣这边,杨善就不说了,已经被罢官,以后哪怕起复也不足为惧,但是别忘了,还有一个许彬和萧维祯。

  他们两个才是第一批投靠太上皇的文臣,而且如今,正在瓦剌力求能够迎回太上皇。

  一旦他们回来,罗通只能成为他们的背景板,或者说,如今的罗通,只不过是他们不在时候暂时的替代品而已。

  这一点罗通心里明白,但是他无能为力。

  论资历他比不过许彬和萧维祯,论功劳,他同样也比不过,沉着脸色,罗通开口道。

  “侯爷说这些话,该不是专门过来嘲讽罗某的吧,到底有什么事情,还请侯爷明言!”

  不知不觉间,罗通的称呼又改回了生疏的“侯爷”。

  对此,任礼倒是毫不在意,抬手拍了拍罗通的肩膀,开口道:“学古不必如此,你我面对的局面,其实是一样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才更应该精诚团结才是!”



第353章 第二个篮子

  精诚团结?

  罗通将这句话在心中过了一遍,便明白了任礼的来意。

  如任礼所说,他们面临的局面其实是一样的。

  罗通的上头有许彬,萧维祯等人压着,可任礼的上头,压着的人只会更多。

  英国公府,定西侯府,宁阳伯府……

  这帮正统时期就备受重用,从土木之役的消息刚刚传来,就开始积极的准备迎回太上皇的老牌勋戚。

  他们才是迎回太上皇的过程当中,功劳最大的人。

  至于任礼,和他罗通一样,不过是个马前卒而已。

  办事得力的话,能捞到一点汤喝,若是不得力,只怕就跟成安侯郭晟那个倒霉蛋一样,既恶了天子,也被排除出了核心层。

  一念至此,罗通的脸色缓和下来,开口道:“那依尚义兄之意,我等该如何团结?”

  见罗通又将称呼改了回来,任礼脸上的笑意愈浓,开口道。

  “其实此事说来也简单,你我之所以势单力薄,屈居人下,不过是因为,英国公府首倡此事,又有威望。”

  “但是如今,英国公府的三房不在,主事的二房志大才疏,杨善,许彬,萧维祯等人虽然受他们信任,但是被贬的被贬,出京的出京。”

  “因此现在,正是你我的机会,老夫这些年虽然不在京中,但是也有一些故交,若是能够将他们拉拢起来,想必也能为太上皇效一番力。”

  罗通有些意外,眸光闪了闪,开口道:“尚义兄的意思是,甩开英国公府单干?”

  这可不是什么好主意。

  如今的局面,他们本就是弱势,如果还要搞什么内讧,怕是立刻就会自己分崩离析。

  罗通就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甘愿去当这个马前卒。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84页  当前第29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91/118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皇兄何故造反?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