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皇兄何故造反?_分节阅读_第303节
小说作者:月麒麟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67 MB   上传时间:2024-03-16 09:37:00

  局面愈演愈烈,上首天子却仍旧一言不发。

  但是有机灵的,却已经隐约瞥见天子的脸色沉了下来,这其中,就包括了于谦。

  于是,于少保终于是按捺不住,再次站了出来,开口道。

  “互市一事,老夫可以作证,并非王文蒙蔽君上,擅作主张,辽东和议的布置,乃是由陛下首倡,老夫及王文一同辅佐陛下完善,此乃机密之事,尔等不知详情,不可胡言。”

  话音落下,底下倒是安静了下来。

  但是旋即便爆发出了更大的议论声,谁也没有想到,这件事情越闹越大。

  牵连了一个吏部尚书还不够,现在连于谦这个兵部尚书也扯了进来。

  这个时候,陈镒也站了出来,威严的扫视了一圈,开口道。

  “关于京察,老夫亦可以作证,此次京察,由老夫和天官大人共同主持,都察院全程参与,如果有人对考核结果不服,可以直接找老夫申诉,若的确属实,老夫必秉公严查。”

  “但是若无凭无据,为一己之私,鼓噪闹事,喧哗朝堂,结党攻讦大臣,休要忘了,国朝典制,科道犯案,罪加一等,从严处置!”

  到底是都察院的大头目,他老人家这么一开口,底下的一帮御史顿时有些蔫。

  接着,陈镒冷哼一声,喊道:“还不退下!”

  这帮掌道御史,本就是出于对王文不满,所以才跳了出来,如今见势不妙,立刻也就灰溜溜的回了原地。

  这么一来,就只剩下高谷和罗通,以及寥寥两三个掌道御史和风宪官,还站在原地。

  这个时候,一直没人说话的内阁,终于也发出了声音。

  内阁首辅王翱大步来到殿中,开口道。

  “陛下,辽东之行,是臣陪同天官大人同去,臣可以作证,谈判过程当中,天官大人并未答应任何不妥当的条件,蒙古使节所带来的信函当中所言多有不实,朝中更有贼子欲借此事动荡朝廷,请陛下明鉴,勿使忠臣蒙不白之冤。”

  相对而言,王翱的澄清,更加务虚,其实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相对于于谦和陈镒的作证,说服力没有那么强。

  但是,说到底,作为内阁的首辅,王翱不仅仅代表自己,更代表着内阁。

  接连三个朝廷重臣出面为王文站台,份量不可谓不重。

  高谷站在原地,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他没想到,局势翻转的如此之快。

  这个王文,分明是个得罪人的臭脾气,怎么到了这等时刻,突然冒出来这么多人帮他?

  要知道,王文虽然是天子的心腹,但是众所周知,他和于谦不和。

  近些日子以来,因为京察,他和陈镒的关系也不怎么样,毕竟,动了那么多的御史,几乎是在打陈镒这个左都御史的脸。

  这怎么,忽然之间,这两个人全都站到王文那边去了呢?

  一时之间,高谷有些心乱如麻。

  另一边,看着渐渐变空的大殿中心,陈镒的眼睛微眯,冷冷的盯着罗通和他背后那两三个风宪官,看的罗通一阵脊背发凉。

  当时陈镒拒绝他的时候,罗通其实有所预料,但是他没想到,陈镒这么干脆的就站到了天子那边。

  咬了咬牙,罗通开口道。

  “陛下,无论如何,王文当众斥责朝廷大臣,以官位相要挟,此乃滥用职权,岂能放任,请陛下降罪!”

  这就算是在给自己找台阶下了。

  朱祁钰这边还没开口,一旁沉默许久的王文却主动开口道。

  “陛下,臣一时冲动,言辞不当,自请罚俸三月,望陛下允准。”

  ???

  底下一帮老大人都惊了,这是个什么情况?

  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他们有生之年,竟然能听到王天官主动认错?

  要说这件事情,王文的确有不妥当的地方。

  吏部虽然有铨选和京察之权,但是最终官员无论是升迁,转调还是贬谪,最终都要经过天子的朱批。

  虽然满朝上下都心知肚明,你王简斋是天子的心腹,递上去的奏疏,天子基本都会准奏。

  但是大庭广众的这么说话,的确显得有些目中无人,被弹劾也是应该的。

  当然,大家也清楚,王文就是这个气死人不偿命的脾气,话赶话赶到那了。

  但是即便如此,他这个倔脾气能够主动低头,还是让老大人们忍不住啧啧称奇。

  难道说,经此一事,王文的倔脾气,竟然也变得圆滑起来了?

  当然,这是底下大臣们的想法,朱祁钰和王文两辈子的交情了,见他这副义正言辞的样子,就知道这老家伙在憋大招。

  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朱祁钰开口道:“准,吏部尚书王文,殿前失仪,罚俸三月。”

  王文拱了拱手,恭敬下拜,道:“臣谢陛下隆恩。”

  不过旋即,王老大人就直起身子,开口道。

  “陛下,年前十二月,南京工部侍郎吴政奏,南京工部尚书空缺已久,部务繁重,仅凭吴政一人,力有不逮,乞请朝廷早派大员主持大局。”

  “去年六月,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朱于言年老致仕,二职俱空缺,吏部商议之后,举荐内阁次辅高谷转调南京工部,接任尚书,举荐左副都御史罗通转调南京都察院,请陛下圣裁。”

  ??!

  好吧,底下的一帮老大人们吞了吞口水,决定收回刚刚觉得王文转性了的看法。

  天官大人,不愧是你啊!



第370章 杜宁与商辂

  众所周知,大明实行的是两京制。

  除了京师之外,南京同样也有一套朝廷架构,只不过,管辖的范围仅限于南直隶。

  经过太宗,仁宗,宣宗的三代经营,大明的政治中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了京师。

  南京的那套朝廷架构,早就已经名存实亡,变成了年老的官员养老的地方。

  而且,最让老大人们感到无语的是。

  天官大人,您打击报复的未免有些太明显了吧?

  自先皇崩逝之后,太上皇幼冲,三杨主政,他们的核心理念,就是“罢一切不急之务”,再加上为了避嫌,基本上很少大范围的补充高级别的官员。

  太上皇亲政之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善,但是也就是将将理顺了京师的朝局,将三杨在时,空缺的很多职位都慢慢填补了上来。

  至于南京那边,还没来得及填补,他老人家就兴冲冲的去迤北待着了。

  王文刚刚所说的两个官职,南京左副都御史之位还好些,毕竟是去年刚刚年老致仕空缺出来的。

  但是南京工部尚书,已经空缺了快十五年了好吗?

  如今主政的侍郎吴政,是正统六年赴任,到如今快十年了,年年都上本叫苦叫累,但是政务是一点都没落下。

  而且不止是南京工部一个部门是这样,南京户部,南京礼部,南京刑部,尚书之位都空着,是由侍郎代掌政务。

  王天官偏偏挑了个排名最靠后的南京工部拿出来,这哪是圆滑低头,分明是在恶心高谷。

  因此,听完之后,高谷顿时就面沉似水,脸色铁青。

  当然,这种事情,他自己是不好开口拒绝的,就像刚刚满朝围攻王文的时候,王文也没有自己开口辩解一样。

  不过不要紧,高谷这些年在朝中的经营还是有的,新任的大理寺卿杜宁立刻就站了出来,开口道。

  “陛下,此举不妥,南京工部尚书,空缺已久,并非急务,南直隶政务不比京师,吴政在南京工部多年,办事妥帖,朝廷如今正是用人之际,不宜因意气之争,令贤臣蒙尘,恳请陛下三思。”

  这个杜宁,虽然只是刚刚上任大理寺卿不久,但是他在朝中的地位和声望却并不低。

  此人乃是宣德二年的榜眼,初授翰林院编修,曾参与编纂宣宗实录,是正经的清流出身。

  正统十三年,他和高谷二人,同为会试主考官,不久后转迁南京兵部侍郎,近些日子才被召回京师。

  如果说南京的一帮尚书是纯粹养老的话,那么南京的那帮侍郎就是真正干活的,毕竟南直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还是有很多的政务需要处理的。

  杜宁在南京兵部侍郎的任上,虽然待的时间不长,但是才能出众,将一应政务打理的井井有条。

  土木之役的消息传出去之后,他接连上了数道奏本,呈上了自己对于边境备御的建议。

  其中有不少,都被于谦直接采纳,正因于此,在朝局稳定下来之后,他便被召回了京师,原本是打算补江渊的缺,做刑部侍郎。

  结果任命还没下去,镇南王一案,薛瑄被罢官归乡,于是,他便成了大理寺卿。

  此人有能力,有声望,有人脉,虽然资历比不上高谷,但是却是翰林一脉当中,极被看好的后备人物之一。

  杜宁本身和高谷并没有太深的交情,能够支使的动他的人,只有如今不在京师当中的陈循。

  因此,最开始高谷出面弹劾王文的时候,杜宁并没有开口,但是如今,王文明目张胆的打压高谷,要将他打发到南京去闲置,杜宁就不得不出手阻止了。

  毕竟,如今翰林一脉在朝中能够有实质性发言权的人,也就那么寥寥数人,其中还以陈循和高谷二人最尊。

  杜宁还算有理有节的规劝,但是接下来出来的商辂就没这么客气了,直接便道。

  “陛下,但是王文身为吏部尚书,心胸狭隘,动辄报复,高次辅不过秉公直言,纵然有所冒犯,也不过是政见不同。”

  “先前,王文威胁廷臣言犹在耳,如今转头便要将刚刚与其争执的堂堂次辅转调南京,如此行径,堪当大冢宰之位否?”

  这话就是直指王文在打击报复了。

  一旁的杜宁不由感到有些头疼,到底是长久待在翰林院当中的,没有真正参与过政事。

  没见着现在是什么局面吗?

  他这边小心翼翼的想要息事宁人,那边立刻就开始激化矛盾,当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果不其然,王文的脸色顿时变得有些难看。

  他原本也没想着真的把高谷干掉,只是想给他个教训,不然也不会做的这么明显。

  却没想到,这帮翰林院的清流,还蹬鼻子上脸了,这般不依不饶的,真当他是泥捏的不成?

  冷哼一声,王文沉着脸开口道。

  “那依商侍读所言,老夫该怎么做?”

  “先前彭时一事,虽然他庸碌无能,考评下等,吏部已经打算将其贬谪,但是终归未呈御前,未经朱批,老夫一时失言,这个老夫认下了。”

  “可是南京诸部,尚书之位空缺已久,吏部主铨选,循例举荐乃是理所应当,准与不准皆在陛下,老夫无一丝违规之处,难不成,因为高次辅和老夫有过冲突,所以吏部以后铨选官员,便要处处避着他不成?”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84页  当前第30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03/118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皇兄何故造反?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