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皇兄何故造反?_分节阅读_第377节
小说作者:月麒麟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67 MB   上传时间:2024-03-16 09:37:00

  虽然说,在出发之前,大家已经有了不小的把握。

  但是毕竟人的想法是最难猜测的,万一也先怀恨在心,一时改了主意,无功而返也不是没有可能。

  可现在,种种的迹象表示,瓦剌面临的局面,比他们想象的还要恶劣。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意愿对大局的影响,其实已经降到了很低的程度。

  瓦剌虽然是也先做主,也有所谓的太师,知院等各种官职。

  但是说到底,无论是瓦剌还是鞑靼,本质上都不过是游牧部落的联盟而已。

  也先就算个人威望再强,也需要顾虑到各个瓦剌贵族的想法。

  窥一斑而知全豹,很明显,现在瓦剌的军中,从上到下都在期盼着和谈。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也先还是囿于个人的怨恨,为难大明的使团的话,那么首先不答应的,就会是这些瓦剌贵族。

  确定了这个之后,一旁的李实便开口道。

  “朱大人,既然如此的话,那么明日的谈判,我等或许可以态度稍微强硬几分,若能快刀斩乱麻,当是最好不过。”

  悠悠摇动的烛光下,朱鉴皱了皱眉,轻轻点了点头……



第472章 和谈

  翌日,晴空万里,秋高气爽。

  一大清早,朱鉴等人就穿戴整齐,手持敕书,在护卫的随行下,来到了也先的中军大帐前。

  很明显可以看出,也先对于这次的和谈,还是十分重视的。

  帐前宽阔的空地上,已经被连夜搭起了一座高台,上头同样铺着厚厚的毯子,分东西放置着案几。

  朱鉴等人到时,已经有数个瓦剌贵族在案几旁坐下,见他们过来,纷纷起身,热情的打招呼。

  对于这些人,朱鉴大多都感到有些陌生,但是其中有个人他却是认识的。

  那就是也先手下的重臣阿剌知院。

  剩下的几个人,明显是和阿剌知院平辈论交,可见身份地位同样不低。

  客气的寒暄了两句,朱鉴等人在东侧落座。

  不多时,也先也进了场。

  他依旧是传统的贵族装扮,身上挂着各种金饰玉饰,看起来精神奕奕,没有丝毫疲倦之色。

  在他的身后,跟着伯都王和赛干王两个弟弟,不过他们的穿着就相对朴素的多。

  也先的身影刚刚出现,在场的所有贵族立刻就站了起来。

  朱鉴等人迟了片刻,但同样起身拱手示意。

  各自落座之后,朱鉴率先开口,道。

  “此次我朝陛下遣我等前来,意在和太师息战止戈,迎回我太上皇帝陛下,此处有我朝陛下敕书在此,请太师听敕。”

  朱鉴从一旁随从捧着的盒子当中,拿出了绢帛书写而是的明黄色敕书,却没有递过去,而是拿在手里,望着也先。

  场面一下子变得有些冷。

  在场不少的贵族,纷纷望向也先。

  他们也没有想到,这次的使臣一上来,就摆出如此态度,他手拿着敕书,分明是想要让他们以臣属之礼跪接。

  面对这样的场面,也先眯了眯眼睛,但却并没有显露出丝毫的怒意。

  略一思忖,他站起身来,道。

  “既然如此,便请贵使宣读敕书吧!”

  他就这么站在原地,紧跟着他站起来的,是一干瓦剌贵族,但是也先没动,他们也没动。

  就这么站着,没有丝毫要行礼的意思。

  朱鉴和李实等人对视一眼,也没有强求,于是,朱鉴展开敕书,读道。

  “太师遣使至我京师,议和之意朕已具悉,今命右都御史朱鉴为正使,礼部侍郎李实,大理寺少卿罗绮为副使,往太师处专为迎奉朕兄太上皇帝大驾。”

  “朕念朝廷自祖宗以来,待瓦剌甚厚,一旦因嫌构隙,以致连兵,太师既能复修旧好,朕亦当勉从所请,继今益宜,上顺天意,下顺人心,休兵息民,永保和好。”

  读罢,朱鉴将手中敕书,转递给一旁的随从,送到了也先的面前,不过眼神却始终盯着也先。

  面对着这份敕书,也先倒也没有显得过于无礼,稍一犹豫,便俯身行了个礼,然后命人将敕书封存。

  到此为止,双方算是交锋了头一个回合。

  朱鉴等人,试图以大明的威势压迫也先低头,获取谈判的主导权。

  也先这边,虽然不愿翻脸,但是也不愿一开始就被人压上一头,所以做出了些许让步,可依旧没有按照臣属的礼节来接敕书。

  这一局,算是双方谁也没有占便宜。

  再次落座之后,未等朱鉴开口,也先便先声夺人,问道。

  “自永乐皇帝后,你我两家和好年久,缘何去岁擅自拘留我使臣,减了赏赐,以致乱起有战?”

  话音落下,朱鉴的脸色不由一变。

  也先这就是胡搅蛮缠了。

  他指的使臣,并非是土木之役后,在双方传信的使臣,而是早在太上皇北征以前,正统十四年四月,也先为朝贡而派去的使团。

  这也是双方最初爆发战争的导火索。

  这回朱鉴没有说话,一旁的李实便冷哼一声,义正言辞的起身反驳道。

  “太师这话说笑了,先前永乐年间,太师之父遣使朝贡,使团不过三四十人,我太宗文皇帝陛下厚待藩属,念及瓦剌苦寒之地,跋山涉水朝贡不易,故而使团所讨物事,不拘珍贵与否,一应与之,从未计较。”

  “然至太师为瓦剌首领,使团人数逐年递增,贪欲不足,至去岁,呈递于我朝廷之使团名单,竟至三千余人,其中多有虚报欺瞒,哄骗赏赐,所朝贡之物未添一毫,所求之物却逾永乐年间百倍。”

  “使团中人鱼龙混杂,不守臣礼,为奸为盗者占使团半数之多,我官军查察,则躲藏各处,隐匿欺瞒,自不归草原之地,何谈我朝廷扣留?”

  “使团名册三千余人,到京人数却十不存一,我朝廷无非依照入京朝见之实数给赏,罢去虚报欺瞒者,何谈减了赏赐?”

  使团之所以需要有正使和副使的区别,就是因为需要有人强硬,有人打圆场,视情况相互配合。

  在这次的谈判里头,李实就是那个,负责说难听话的人。

  但是事实上,这番话也不算是过分。

  因为这件事情,的确是瓦剌这边不占理。

  仗着大明朝廷恩宽,所以一再得寸进尺,拿大明朝廷当冤大头看。

  他们报过去的使团,里头有不少都是商人,这些人到了大明境内之后,直接就脱离了使团,伪装成明人,到处交易各种物资。

  然后在使团回程的时候,大摇大摆的出关,将朝廷禁止交易的粮食,铁器,茶叶等珍贵物资明目张胆的带出去。

  与此同时,这些人还无耻的想要两头吃。

  一边到各地大肆交易,一边还要登记在入京“朝贡”的名册上,要求大明朝廷,按照名册上的人数,给予赏赐。

  这么一趟下来,可不是赚的盆满钵满。

  事实上,这次双方之所以的掀起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就是因为正统皇帝对于这种情况忍无可忍。

  命令各地的官军,将这些借使团之命,行交易之实,甚至是有细作嫌疑的人,通通抓了起来。

  然后宣布使团呈递的名单作废,只肯按照实际进京的名单给予赏赐。

  如此一来,也先便被激怒,屡次在边境挑衅,劫掠军民,惹得年轻气盛的正统皇帝胜负欲爆棚,直接就点了大军杀了过去。

  至于结果,当然是……

  李实的这一番话,不算是声色俱厉,但斥责的意味也很浓厚,一旁的罗绮甚至已经打好了腹稿,准备要开口劝解可能发生的冲突。

  但是,神奇的是,也先并没有生气,反而笑着扫了一眼他身旁坐着的几个瓦剌贵族,而被扫到的人,脸色也颇不自然,纷纷低下了头……



第473章 执着的伯都王

  随着李实的话音落下,场中不知为何,泛起了一丝尴尬的气氛,一帮瓦剌贵族都低着头,不敢和也先对视。

  片刻之后,也先终于放过他们,转而望着朱鉴等人道。

  “朝贡一事,是我的不对,但是我与大明和好已久,使团一事我虽有错,两族日常也偶有冲突,但大明皇帝兴兵数十万,欲往草原灭我部族,又为何来?”

  朱鉴坐在一旁,看到也先和其他瓦剌贵族的互动,心中忽而想起了在大同时听到的传言。

  据说,因为使团朝贡每年收获颇丰,所以为了笼络人心,也先每年都会将一部分的名额,分给各个部族自行遣派。

  关于近些年来,日渐庞大的使团,有流言称,是各个部族的首领自己以随从的名义塞人进去,然后待入了关之后,再补上名录。

  如今看来,十有八九是真的。

  不得不说,也先这一手果然玩的高明。

  前往大明朝贡的使团正使以及卫队,都是也先本部的心腹,若是没有他的放任,绝无可能有人能够擅动名单。

  但是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出了事情,便是其他部族擅作主张。

  至于也先,进可以借此和大明寻衅,退可以借此收买人心,当真是心机无双。

  单看现在的这副场面就知道,至少在明面上,也先是替其他几个部落的贵族,承担下了责任。

  这番借大明使节之口施恩的举动,可谓是妙到毫厘。

  怪不得他一点都不生气。

  不过现在不是想这个的时候,将心思收了回来,朱鉴道。

  “自太师父祖以来,至于今曰,朝贡我朝廷已有三十余年,太师使臣进贡马,我朝廷待以厚礼,遇以重恩。”

  “去岁虽因使团一事生了冲突,边境也偶有小处交战,但无碍双方交好。”

  “只因奸臣王振专权,好战喜功,蛊惑我太上皇帝起大兵征发,太师因留圣驾于迤北。”

  “现我朝陛下遣我等前来,太师当上合天道,下顺人心,送我上皇归于京师,以求和好,依旧遣使往来,和睦如初。”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84页  当前第37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77/118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皇兄何故造反?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