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皇兄何故造反?_分节阅读_第399节
小说作者:月麒麟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67 MB   上传时间:2024-03-16 09:37:00

  如果办不好,再多的情有可原,都是有罪。

  过去的二十多年,朱祁镇一直是这么做的。

  所以,他宠信王振,无以倍至。

  因为王振永远能办好他交办的任何事。

  不高兴的时候,王振能让他高兴,朝臣聒噪的时候,王振能让他们闭嘴,自己要出兵北征,王振能第一时间准备好一切。

  帝王者,唯我独尊。

  我只需考虑“我”便是。

  王振嚣张跋扈,劣迹斑斑,朱祁镇当然知道,但是他不在乎。

  一条老狗而已,忠心得力会办事就够了,事情办的好,何妨给他些恩宠,细枝末节,不需在意。

  以这样的思维习惯,去看待朝中的大事。

  朱祁镇很容易就得出一个结论。

  他那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弟,大明如今的皇帝,对他充满着愤恨和不满,在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手段,打压,削减他的影响力和地位。

  这段时间朝局当中发生的事情,他光听就知道肯定有错综复杂的内情,也听出了皇帝所谓的种种“情有可原”。

  但,他习惯看结果!

  结果就是,他在朝中信任的诸多大臣,以及力主迎归的大臣,一一被贬被杀。

  尤其是,许彬等人一案当中,他这个弟弟展露的谋算,还有拿到传讯诸边的诏旨。

  让他感到胆战心惊!

  整整一夜的思索之后,朱祁镇得出了一个难以置信,但是却又无法反驳的结论。

  那就是,或许相比回京,呆在瓦剌他反而可能是更安全的。

  这令他感到无比的荒谬,但是,却是事实。

  至少在瓦剌,虽然苦寒,但是也先不敢对他做什么。

  大明的太上皇,死在瓦剌,无论是以何种形式,都等同于吹响战争的号角。

  但是……

  同样令朱祁镇感到悲哀的是,是留是走,早已经不由他来决定。

  之前他想要回京是这样,现在他不想回,也是一样。

  他的态度,对于也先来说,远不及大明朝廷和善的态度。

  南归已成定局!

  那么,他接下来首要考虑的,就是保证自己能平安到达京师。

  虽然知道这个可能性不大,但是归途漫漫,出现任何的意外,都是他承担不起的。

  到了京城,文武群臣众目睽睽下,风险就要小的多。

  唯一让朱祁镇感到有几分安心的是,也先同样怕他死在路上。

  他送归太上皇,是要表示对大明的恭顺亲善。

  大明的条件,是要太上皇平安归朝,换而言之,朱祁镇如果死在路上,哪怕是在大明境内,双方的关系也面临着破裂的风险。

  所以,当朱祁镇要求瓦剌派遣小批量的护卫,听他调动,随身扈从的时候,也先几乎是想都没有想,就答应了下来。

  事实上,这才是整个使团有苦难言的地方,开口要人的是太上皇,并不是也先要挟太上皇做什么,他们想要拒绝,也没有办法。

  如今的局面,朱祁镇其实早有预料。

  他知道,于谦是自己那位弟弟的左膀右臂。

  所以,当他到达大同的时候,其实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朱祁镇不能退,一旦退了,他身边就再无可信的护卫,他不敢去赌,于谦派给他的护卫,有没有心怀杀意的死士。

  与此同时,他也在争!

  争一个属于自己的,应有的,太上皇帝的权威。

  众目睽睽之下,朱祁镇再次厉喝一声,道。

  “于谦,朕是太上皇,这些人虽是蒙古血脉,但对朕忠心耿耿,难道说,朕连赐予他们身份的权力都没有吗?”

  “还是说,当着如此多的官军文武的面,于谦,你要抗旨?”

  此刻的朱祁镇,看起来怒不可遏,口气中带着浓浓的呵斥之意。

  于是,在他这番话怒喝出声后,于谦果然,默默的退开了一步,拱手道。

  “臣不敢,请太上皇入城!”

  郭登是个不折不扣的军人,所以,得到命令的他,毫不犹豫的散去了周围的官军,让开了一条路。

  这场风波,就此消弭。

  但是无人注意到,于谦的脸色复杂之极,不是不甘,也不是生气或者愤怒,反而意外的,带着一丝丝的沉重。

  当晚,太上皇驻跸大同城,城门处,一队骑士飞快的疾驰而出,朝着京城的方向赶去……



第502章 诡异的平静

  京城。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随着太上皇归期将近,朝局却有些诡异的平静。

  要知道,就在前些日子,天子刚刚发出了一道足以震动朝野的圣旨。

  在这道圣旨当中,天子一次性封赏了近十位太子三师和太子三少,几乎涵盖了现如今朝廷所有最顶级的文武大臣。

  虽然说,自洪武以后,太子三师和太子三少已经完全沦为虚职,跟东宫并没有什么关联。

  但是,毕竟这几个官职,都挂着太子二字,因此,有着极为浓厚的政治意味。

  事实上,按照礼制而言,太子三师,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翼护之,太子三少,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之。

  直白点说,无论是太子三师,还是太子三少,更多侧重于的是太子的道德成长,相当于给太子立了一个道德标杆,让太子在日常的行为和政务处理当中,有一个可以模仿的对象。

  除此之外,太子三师另外的职责就是,保护太子的地位不受侵犯,算是太子在政治上的保驾人。

  但是这两个职责,前者并不是可以“教”的,而后者,因为大明的继承顺序十分明确,所以基本不会出现问题。

  所以久而久之,太子三师就变成了,对于朝中功勋卓著,品行出众的官员的嘉赏,并不具备实际的意义。

  真正负责教导太子的,是东宫属下的詹事府的左右春坊大学士,他们才是每日督促太子功课,讲解经义,协助太子处理政务的人。

  也是所谓的“太子党”。

  可这一次的圣旨,又和往日有所不同。

  太子三师和太子三少,虽然不涉及东宫事务,但是毕竟在职责上,和东宫有一定的牵连。

  所以一般情况下,太子出阁读书之时,会同时加封太子三师,太子三少,备齐太子府的一应属官,完成东宫的整个建制,这是惯例。

  对于朝廷来说,也是太子出阁被视为朝廷重大仪典的原因所在。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此大规模的给文武大臣加衔,肯定不是因为什么功劳或者品德出众,所以必然和太子有关。

  但是,太子尚且年幼,距离真正出阁读书,且还要等上几年,所以,诏书一下,群臣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太子这边。

  虽然说,如今太子养在宫中,但是,文臣们,尤其是身居高位的老大人,几乎都有那么两个,交情不错的宦官。

  所以,想要打探些消息,并不算难。

  于是,朝中很快便有了结论,上圣皇太后将太子接到了慈宁宫,准备给太子开蒙!

  随之而传开的,自然也就还有,在慈宁宫中,天子和圣母的一番谈话。

  群臣也就理所当然的知道了,太上皇归期将近,宫中上圣皇太后,一再插手南宫的侍奉宫人,护卫,乃至是太子的去留安排。

  按理来说,这么大的事情,朝臣们是必然要弹劾的。

  一是为天家和睦,自始至终,天子对于太上皇归朝,都持支持的态度,屡次遣使前去和谈,财帛金银也都是从内承运库出,如今归期将近,上圣皇太后却处处提防,实则是有碍兄弟相亲。

  换句话说,孙太后的这种行为,相当于将天家恶劣的关系,摆到了台面上。

  天家如今的状况,大家基本上都心里有底,但是总还是维持着面子上过得去,在天下人面前,还维持着兄友弟恭,天家和睦的景象。

  但是孙太后的这般做派,相当于撕破了这层温情的面纱,一旦传扬出去,势必会对让天下人对天家,对天子产生非议。

  至于第二,则是为了太子的问题。

  太子是储君,正常情况下,太子兼具天子之子,及天子的继任之君这两个身份,所以何时开蒙,何时出阁读书,应由天子决断。

  但是现如今情况特殊,太子是太上皇子嗣,但同时又是储君。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从亲缘的角度出发,太子开蒙,当由太上皇决定,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应由天子决定。

  但是,不应该由深宫的圣母皇太后决定。

  在过往的时候,孙太后虽然也曾经在关于太子的问题上发表过看法,但是当时朝廷无主,神器虚悬,她老人家是代表太上皇出面,做出的决断。

  如今时移世易,皇位有主,太上皇将归,太子开蒙这样的大事,理应由他们决断。

  但是,在群臣打探到的消息中,却并没有看到天子对此事的看法,有的,只是圣母皇太后的专断!

  所以,圣旨一下,朝野上下便对此事议论纷纷。

  然而,议论归议论,无论是早朝上还是内阁,都不曾接到正式的弹劾奏本,反而陷入了一种奇怪的平静当中。

  这种场面,有很多的大臣,都迷惑不解。

  但是,对于宦海沉浮多年的经年老大人来说,却无一例外的意识到,这种平静的底下,酝酿着的,将是更加剧烈的风暴。

  这其中,就有新晋的次辅大人,同时也是刚刚被加授了太子少师的俞士悦。

  俞老大人的次辅,是夹在那一批太子三师和太子三少的圣旨当中的,瞧着极不显眼。

  虽然说还是有不少的大臣前来祝贺,但是,却没有在朝堂上掀起什么波澜,毕竟,朝臣们的目光,都围绕在了太子的身上。

  这让积极谋求进步的俞老大人,感受到了一丝丝的失落。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84页  当前第39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99/118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皇兄何故造反?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