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皇兄何故造反?_分节阅读_第681节
小说作者:月麒麟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67 MB   上传时间:2024-03-16 09:37:00

  “既然朱将军执意如此,所谓君无戏言,朕准了便是,即日起,朱将军便去东宫当差,好好服侍太子,为天家尽忠。”

  最后的这两句话,天子说的颇有深意,但是,朱仪却仿佛没有听到一般,叩首道。

  “臣谢陛下天恩!”

  不过,就在众臣都以为,这件事情到此为止的时候,却听得上首的太上皇再度开口,道。

  “说起此事,朕倒想起来,当初先皇在时,曾为东宫备设幼军,操习武事,如今,太子出阁在即,又有朱将军此等精通骑射弓马,家学渊源之臣入东宫辅佐,不妨便让他来做幼军统领,皇帝觉得如何?”

  来了!

  这番话一出,底下的一众大臣,顿时打起了精神。

  他们早就在疑惑,为什么朱仪会如此执着于,要入东宫侍奉,甚至为此不惜眼睁睁的放过,让成国公府复爵的机会。

  现在看来,一切都不过是幌子,朱仪,或者说,太上皇真正的目的,就是幼军!

  怪不得,朱仪一上来,就旗帜鲜明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怪不得,他肯放弃这个大好机会,只为了进到东宫里当一“侍卫”。

  是了,凭朱仪在勋贵当中的身份地位,也就只有太上皇,才能让他这么做了。

  毕竟,如今成国公府依靠于英国公府,而英国公府,则依靠于太上皇,再想想最开始的时候,太上皇话里话外,要为春闱的“头筹”求一个重赏。

  种种迹象都表明,这一次,太上皇怕是早有预谋。

  对于备设幼军一事,站在文臣们的立场上,自然是不赞成的。

  毕竟,还是那句话,幼军和普通的上直卫不同,进入到幼军当中的,除了世袭的禁卫,京营的精锐,还有就是各家的勋贵子弟。

  东宫是储君,是国本,是未来的天子,若是和这些人走的过近,难免再有勒石燕然之念。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太子过分亲近勋贵,实际上,也并非文臣们想要看到的。

  如果说,刚刚朱仪请求去东宫侍奉,还能算是个人的请求的话,那么,为东宫备设幼军,就是毋庸置疑的朝廷政务了。

  所以,几乎是毫不犹豫的,文臣列中,于谦便出言道。

  “陛下,今日春猎,不宜商议政事,故而臣以为,和东宫相关之政务,还是待回到京师之后,再朝议商讨不迟。”

  应该说,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于少保还是给太上皇留了面子的,但是,也委婉的点了出来。

  和东宫相关的政务,需要上“朝议”商讨!

  但是事实上,这不过是借口而已。

  只要对朝堂稍有了解的就知道,和东宫相关的政务,在朝廷所有的政务当中,算是最特殊的一种。

  要知道,太子并非天子,所以,一般来说,太子影响朝政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其一自然是特殊情况下,受命监国理政,这种情况在洪武,永乐年间,都出现过不少次,并不稀罕。

  但是,如今东宫幼弱,而天子却春秋鼎盛,所以至少十年内,这种情况应当是不会出现的。

  其二就是比较正常的,也即是通过东宫属官,在朝廷发声,进而干预朝政。

  这种方式历朝历代都有,大多数的太子都是这么做的,事实上,这也是太上皇一党,一直希望太子早日出阁备府的原因所在。

  至于最后一种,则是太子直接议论朝政,这种方式在很多时候,也很常用。

  毕竟,太子在东宫期间,虽然不理政,但是却会学习政务,既然要学习,自然就是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

  而且,太子的身份特殊,于臣下是半君,于御前却是臣子。

  所以,在政务一道,太子亦可像大臣一样,在皇帝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

  事实上,这也是太子在朝廷上亮相的必经之路。

  出阁读书,可不仅仅是跟民间私塾一样,读书识字,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如何处理政务。

  这也就是,历朝历代太子最难做的地方。

  太子是储君,既然如此,就对社稷江山负有责任,普通的皇子可以闲云野鹤,甚至是招猫逗狗,只要不被老爹拿鞭子抽,都无所谓。

  但是,太子必须言行端正,而且,这还是最基本的。

  出阁读书之后,太子一项很重要的事务,就是要对经典,政务,史事发表自己见解和看法。

  再说的直白些,其实意思就是,太子需要参与政务处理,但是,却没有丝毫的决定权,甚至于,太子本身对于朝政并没有任何直接的影响力,只能通过其他的方式达到目的。

  可尴尬就尴尬在,在没有皇帝允许的情况下,太子手里没有真正的权力,却必须要参与政务,而且和皇帝一样,需要时时刻刻受到朝廷上下的监督,稍有差错,就会招致科道言官的劝谏。

  如果说太子受宠也就罢了,有皇帝在背后撑着,科道言官说什么都可以不在乎,但是……

  咳,即便是不谈天家的特殊关系,如今的这位陛下,自己就是一位慎独律己,听言纳谏(???)之人。

  所以,就算东宫受宠,天子也万不会溺爱,只会爱之深责之切。

  这也就是东宫的另一重特殊之处。

  那就是,涉及到太子的政务,既是国事,也是家事,储君也是君,涉及到君上之事,臣下只能劝谏,建议,而不能决定。

  事实上,通常情况下,除了立太子,出阁读书,太子大婚,废太子这样动荡国本的大事,需要君臣共同商议之外,日常东宫的政务,都是由天子决定的。

  毕竟正常情况下,太子和皇帝是天家父子,自己儿子,管的严了宽了的,都无所谓,但是,外人要是一个把握不好分寸,说不定会把父子俩一块得罪了。

  幼军之事,便是如此。

  往大了说这是政务,但是,往小了说,这种和东宫相关的特殊政务,其实很大程度上,要看天子的心情。

  还是那句话,太子是储君,所以,要教养成什么样子,别人说了都不算,得皇帝说了才算。

  这个道理,稍有官场常识的人都明白,朱祁镇自然也明白。

  但是,正因为明白,他才更不能放过这个机会。

  有一件事,在场的诸大臣其实都猜错了,那就是,朱仪提出这个要求,并不是朱祁镇指使的。

  如今任礼已在狱中,英国公府迫切的想要拉拢成国公府,朱祁镇又岂会阻拦?

  他又是找襄王,又是来春猎,费了这么大一番工夫,其实就是想让成国公府早日复爵。

  但是,朱仪没有按他的计划走。

  最开始的时候,朱祁镇很生气,觉得朱仪自作主张,但是,当听到东宫的时候,他立刻就明白过来,朱仪做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初的时候,朱仪承诺过,要让朝廷彻底定下太子出阁的日子,再为太子备府备设幼军,替勋贵们再开一条新路。

  前者他做到了,虽然付出了停职待勘的代价,但是,毕竟是做到了。

  至于后者,正因为朱祁镇知道,东宫的特殊属性,所以,他更明白,这件事情的难度有多大。

  因此,他也不苛责朱仪,但是,却没想到,朱仪小小年纪,竟然如此赤诚忠心,宁肯放弃成国公府复爵的机会,也要把这件事给办成。

  事实上,朱祁镇刚刚发出的那声感叹,并未矫揉造作,而是真心实意的觉得,朱仪当真是肱股之臣。

  可以说,今天发生的种种,已经彻底让朱祁镇对朱仪放下了戒心,甚至于,对于朱仪刚刚的表态还有行动,朱祁镇是真的觉得十分感动。

  正因如此,他觉得,自己不能浪费朱仪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机会。

  淡淡的扫了一眼于谦,朱祁镇没有理他,而是继续朝着朱祁钰道。

  “朱仪既然在春猎当中拔得头筹,自然是当赏不当罚。”

  “何况,他毕竟是成国公之子,身份非凡,如今又是护驾将军,虽然是他自请入东宫做一侍卫。”

  “但是,若真的就这么答应了,岂非不赏而罚,如此,不免显得我皇家气度狭小,反倒不美。”

  “皇帝,你说呢?”



第792章 太上皇显然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高台上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上首两位大明最尊贵的人身上。

  任谁都能看出,太上皇这话虽是在问,但是,其中却带着丝丝逼迫之意。

  而反过来看,虽然说,天子顾及到朝廷颜面,不愿在这种场合和太上皇闹矛盾,但是,自从刚刚朱仪提出要求开始,天子已经一再妥协,这个时候,太上皇仍旧咄咄逼人,天子的性格,真的会继续退让吗?

  老大人们的神色有些紧张,片刻之后,他们却见天子一笑,道。

  “太上皇所言有理,作一侍卫,的确委屈了朱仪,至于幼军一事,既有先例,倒也无妨重设。”

  “兵部?”

  天子的话音落下,底下一众大臣不由感到十分意外,虽然心中已有预料,但是,他们却也没想到,天子真的就这么妥协了。

  就连于谦,也愣了愣,才赶紧拱手道。

  “臣在。”

  “朕没记错的话,幼军之设,向来从府军前卫选精锐而出,可对?”

  东宫幼军,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一支独立的军队,而是属于上直卫中的府军前卫下的一支。

  府军前卫为上直二十七卫之一,也是禁军当中,人数最多的一卫,下设指挥使五人,指挥同知十人,指挥佥事二十人,卫镇抚十人,经历五人,下辖二十五所,满编制人数近两万八千余人。

  要知道,就算是禁军当中最特殊,也最严重超编的锦衣卫,下辖也才十四所,人数不过一万三千余人。

  府军前卫的人数,足足是锦衣卫的两倍还多。

  之所以如此,最大的原因就是,府军前卫专司御前护卫!

  东宫幼军,又称府军前卫幼军营,通常来说,都是自府军前卫当中选出的精锐,人数一般在两千人左右。

  事实上,这也是昭示东宫储君身份的重要手段,毕竟,府军前卫的职责是护卫皇帝,幼军营隶属于府军前卫,本就能够说明,皇帝和太子实为一体。

  于谦不知天子此言何意,只得点了点头。

  “陛下圣明。”

  于是,天子再问:“如今府军前卫人员可满?”

  这……

  于谦有些踌躇,不知该如何回答。

  虽然说禁军直属于皇帝,但是,这只是指调动和管理方面,禁军的大小事务,都需要皇帝点头。

  但事实上,真正最了解禁军的,其实还是于谦这个兵部尚书,所以天子这个问题的答案,他当然是清楚的。

  可问题就在于,禁军的人数以及调动情况,按理来说,乃是机密,就算是在朝堂之上,也甚少提及,更遑论在这种场合,文武百官,四夷诸使皆在。

  所以,一时之间,于谦也不知道,到底该不该说实话。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84页  当前第68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81/118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皇兄何故造反?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