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皇兄何故造反?_分节阅读_第923节
小说作者:月麒麟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67 MB   上传时间:2024-03-16 09:37:00

  以张輗的身份,由他来牵头负责整饬军府,会少很多的阻力!

  要知道,能够在军府任职的官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有关系的勋贵子弟,当然,这个勋贵子弟,并不局限于公,侯,伯府中的后辈,像是一些世袭指挥使等可以传承的高级武臣也被算在内。

  这类人在军府当中占据相当一部分的数量,他们当中,有纯粹的纨绔子弟,也有精心培养的能干之人。

  但是,缺点就在于,他们基本没有上过战场,最多是在军中呆过一段时间积攒资历,所以,素质参差不齐。

  另一类则是一些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普通军户,这些人出身广泛,有些是边军,有些是地方卫所,他们的晋升,大多是凭着自己的功绩一步步走上来的,这些人相对来说,更有能力。

  但是,缺点是没有背景,而且,军府和普通的卫所不同,本质上来说,军府属于更倾向于属于军队管理机构,虽掌军旅之事,可并不负责具体的操练。

  这也就意味着,军府当中的事务,本质上属于政治事务,从这个角度出发,军府当中更需要的,不是身负战功的勇武之人,而是懂得政治的武臣。

  不过,对于这些从底层一步步靠军功一步步走上来的武臣来说,能懂这些的人并不多,反倒是出身勋贵世家的后辈耳濡目染,对这些十分精通。

  所以,军府发展到现在,其中的状况其实已经变得十分畸形,前一类的人懂得政治,但是不懂军务,而且,其中有不少纨绔子弟,依仗自己背后的势力,占据着军府的上层位置。

  后一类的人有能力,懂军事,但是,在政治嗅觉上欠缺,而且,往往没有靠山,所以初入军府时,要么只能听人调遣,要么就只能投靠之前曾经带领自己打过仗的勋贵之家攀关系。

  通过这种方式,事实上勋贵已经牢牢的控制了军府上下,剩下的争端,就是出自于勋贵内部的了。

  要知道,从太宗时代,到宣宗时代,虽然历代先帝重用的人各不相同,但是,也基本都是在勋贵之间相互制衡,或者说的再说的直白一些,无非是那几座公府之间起起落落的斗争罢了。

  从这个角度出发,再看张輗所上的奏疏,其实就能看出很多东西。

  他参劾的名单里面,有不少都是各家勋贵的远亲或者姻亲,就算是没有实质性关系的,也大多都曾是勋贵部将,或者曾经受过提携。

  所以说,整顿军府,实质上要面对的,是庞大的勋贵集团。

  这才是朱仪真正的底气!

  如果天子打算整顿军府的话,那么,代表着英国公府的张輗,是最好的选择。

  首先,作为勋贵最顶层的公府之一,英国公府本身就对军府当中的许多武臣,有着庞大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一方面体现在,许多武臣的靠山,本身就是英国公府,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现如今在任的许多武臣的人脉关系,乃至是暗地里的一些不端行为,英国公府都知道的清清楚楚。

  所以,只要英国公府肯查,那么,必定能够查的彻底,这是张辅当年留下来的,最深厚的底蕴,也是如今的诸多军府武臣,对英国公府忌惮至深的原因所在。

  其次便是,英国公府属于勋贵集团的一部分,所以说,英国公府来出手整顿军府,只要操作得当,完全可以变成勋贵内部之间的利益斗争,如此一来,面对的就不是整个勋贵集团,阻力自然会大大减小。

  除此之外,如今的成国公府和英国公府,已然成联手之势,如果张輗上位,那么,成国公府必然全力相助,两大公府加持下,整顿军府成功的概率,必然会大大加强。

  而唯一的困难之处,就是天子的态度!

  也怪不得,朱仪和张輗二人一直有恃无恐,说白了,他们选择这个时机提出要整顿军府,就是为了从天子手中拿到主动权,现如今,他们不是在恳求天子,而是……在和天子谈判!

  天子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目光在朱仪和张輗的身上逡巡着,但是,最终却并没有多说什么,反而是很快转向了一旁的其他大臣,沉着脸问道。

  “刚刚的奏疏,诸位先生也看了,你们觉得,有必要在此时,整顿军府吗?”

  啊这……

  在场的一干大臣面面相觑,一时之间犯了难。

  事到如今,局势其实已经很明显了,天子之所以并没有对刚刚朱仪的那番话表态,就是因为很清楚,朱仪说的有道理。

  所以换句话说,张輗上位,是整顿军府的最佳选择。

  毕竟,张輗的这份奏疏当中,明显留了一手。

  在场的一帮大臣都是眼明心亮,自然早已经意识到,张輗的手中绝对不是没有切实的证据,而是,如果他不能成为军府的掌印官,那么,这些证据他绝不会拿出来。

  也就是说,即便是换了其他的勋贵大臣负责此事,那么没有英国公府相助,最终大概率也是鸡飞蛋打,徒劳无功。

  如果说不想让张輗上位,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将此事置之不理。

  显然,天子现在问他们,就是这个意思,但是……

  几位老大人相互对视了一眼,皆是有些为难,按理来说,他们肯定是不希望军府的势力继续壮大的。

  但是,张輗等人这个时候呈递奏疏,其中用意之一,便是阻止天子动兵。

  尽管之前的时候,天子曾经对他们提过,此次不会开战,但是,架不住这段时间以来,朝廷上下流言传的有点过于汹涌。

  而且,天子的种种举动,也确实很难不让人怀疑,他老人家是不是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毕竟,往常时候,天子也不是没有耍无赖的时候。

  那回回仪典之上,需要向太上皇行礼的时候,明明是说好了的仪注,天子提前也没说什么。

  可到了开始的时候,他老人家就开始对礼官的指引当耳旁风,他们这帮人除了事后抱怨几句,谁又能真的把天子怎么着不成?

  所以,到底该怎么选?

  一众大臣尚在犹豫,但是,一旁的武臣当中,已经有人站了出来,开口道。

  “陛下,臣以为方才张同知之言,乃谋国之策,今日张同知已然在早朝之上,当众呈递此奏,若是朝廷没有反应,那么,军府上下反而会惶惶不安,故而,臣以为此事不可耽搁下去,应当尽快命得力大臣彻查,以安群臣之心。”

  循声望去,开口之人,却是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王钦。

  王钦之父王同,曾经官至军府都督,虽是追赠,但也算是武臣当中的世家了,至于王钦自己,早年间曾在定西候蒋贵帐下效命,也算是身负军功。

  虽然之后便进了军府,并无太出色的表现,但是,他有一层特殊的身份,那就是成国公朱仪的母家舅舅。

  他这么一站出来,在场的许多大臣也想了起来,当初天子选秀,京城当中不知从何处传出流言,说朱仪欲借选秀,送女子入宫,图谋复爵,此事闹得沸沸扬扬,传的有鼻子有眼的,其主角,就是这王钦的嫡长女。

  为了此事,后来天子还特意下了一道旨意,答应会为王钦之女亲自赐婚,并特恩准以县主之礼送嫁,才最终平息了谣言。

  这个时候,王钦站出来,显然,是为了给朱仪摇旗呐喊,所以说,这实际上才是勋贵们最让人头疼的一点,关系之间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

  王钦的话,显然并不是天子想要的,因此,天子只是看了王钦一眼,但是,并没有开口说什么。

  见此状况,其他的一众大臣正在犹豫自己该怎么说,却见得武臣当中,又有一人站了出来,道。

  “陛下,臣以为此举不妥!”

  “正因军府积弊已久,所以,才需要从长计议。”

  “如今,边境局势紧张,虽有昌平侯坐镇,但是倘有不谐,亦需调动大军,若调大军,则军府安定不可忽略。”

  “况且,便如几位大人所说,军府上下风气已坏,若要整顿,必定牵扯诸多,故而,这并非军府一家之事,实是整个朝廷之事,尤其是需要兵部的配合。”

  “如今,整饬军屯一事尚未收尾,于少保尚在京外未归,兵部恐无暇再顾此事,如此种种,皆需考虑。”

  “故此,臣以为整顿军府一事,需要多加商议,不可操之过急。”



第992章 拉扯

  听到这道声音,在场的老大人们都有些恍惚。

  要知道,自从永乐以后,朝廷由乱转治,文臣的势力便开始逐渐的崛起,其中一点最主要的标志,就是渐渐把持了议政权。

  倒不是说,不让武臣参与政务,而是因为,在边境长期安稳的情况下,基本上大多数的政务,都由文臣来参与和决策,武臣基本上没有干预的空间。

  但是与之相对的,则是在涉及到兵事的政务上,文臣却能够插的上手。

  再到后来,随着老一辈战功卓著的勋贵渐渐凋零,尤其是在张辅死后,文臣的势力全面崛起,勋贵武臣,虽然在朝堂上仍然有一席之地,但是,在具体的政务讨论当中,声音已经很小了。

  不过今天,却出现了奇怪的场景,那就是,一干文臣被晾在一旁,反倒是武臣这边,一个接一个的出面。

  而且,这次出面的,在朝堂上的地位说重不重,说轻也不轻。

  都督同知武兴!

  和张輗一个官职,但不一样的是,武兴并非出身勋贵世家,而是底层军户靠战功爬上来的。

  当然,不可避免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武兴也投靠了京中的勋贵,而他的背后,是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在朝堂上存在感很低的,定国公府!

  相较于英国公府和成国公府,定国公府在朝中的存在感一直不高,一方面有早年间在斗争当中失败的原因,另一方面,定国公府似乎也习惯了这种低调的日子。

  围绕着定国公府,近些年来其实就两件大事,头一件是势力的进一步缩减,这说起来要和册封李贤为丰国公。

  当初,李贤还没有被晋封为国公时,不过是普通的侯爵而已,和他一样的,还有不少因为在靖难当中主动投降而被册封爵位的勋贵,被老牌的燕王府班底和势头正盛的北征勋贵都不怎么瞧得起。

  所以,这帮人抱团取暖,慢慢的就聚在了定国公府的周围。

  虽然说,定国公府甚少在朝堂上发声,但是,毕竟国公的爵位摆着,勉强也可当一个旗帜来用。

  当然,实际上起作用的次数有限也就罢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总归各家算是抱团取暖,互相扶持,定国公府也从中获利不少。

  从这个角度而言,定国公府应该还是看重和这些勋贵之间的联系的。

  可是,这种关系毕竟松散,没有太强的利益牵连,所以,在李贤受到天子抬举,被册封了国公之后,原本聚在定国公府周围的勋贵,就渐渐分裂成了两派。

  一派仍旧跟着定国公府与世无争,另一派则跟丰国公府亲近。

  别看李老公爷年纪又大,身上战功又不算多,而且在朝堂上,很多时候胆魄也不够。

  但是,有他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安抚一众老牌勋贵。

  要知道,如今范广,杨洪等一干勋贵在京中渐渐把持实权,再加上之前成国公府,英国公府遭受冷落,不少勋贵对此十分不安。

  知道内情的,晓得是因为这两家公府暗中向着太上皇,在和天子较劲,但是不知道内情的,难免觉得,天子刻意的在打压勋贵。

  尤其是土木之役当中,天子重用文臣,甚至连京营提督大臣的职位,都交给了于谦,这种种举动,很容易让人多想。

  这个时候,丰国公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他作为一个二世祖,在朝中的人脉关系一直很好,天子晋封他为国公之后,虽然一直没有让他领兵,但是,身上却始终挂着一个南京中军都督府都督的官职。

  除此之外,像是各种祭典,册典,大朝,需要有重臣出面献册,代祭的时候,都是由李老公爷来做的。

  这玩意看着虚,但是却好用,毕竟,能够代表天子参加祭典,本身就是一种信任和荣宠。

  何况,这些事情,本身就是能够带来好处的,每次代祭,天子必然会有丰厚的赏赐当做慰问。

  与此同时,李老公爷这么辛苦的奔忙,偶尔有些小小的请求,天子自然也是无有不允。

  勋贵们谁家后辈犯个错,出个事啥的,万一要是闹到了御前,都还得靠李老公爷说情。

  可以说,有李贤在,勋贵们在面对文臣的时候,就仍然保持着很强的优越感。

  这就是这位丰国公的作用,所以实际上,李贤只是在朝政当中鲜少出现,但是,在朝堂上的存在感却并不低。

  所以,有人转投丰国公府,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但是,理所当然归理所当然,这对于定国公府来说,却毋庸置疑不是一件让人感到高兴的事。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84页  当前第92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23/118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皇兄何故造反?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