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皇兄何故造反?_分节阅读_第947节
小说作者:月麒麟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67 MB   上传时间:2024-03-16 09:37:00

  “此次整饬军屯,按照兵部章程,为防佃户骤失田土,而起民怨,故而,朝廷虽然收归,却未全面转入军屯,臣离边境时,已经发现有少数仕绅试图收买佃户,以图其利。”阑

  “朝廷耗费如此精力物力,终于清丈清楚,若无后续措施,恐数年之内,军屯将再度崩坏,故而臣以为当此之时,如何保障军屯能为朝廷所用,为重中之重!”

  听了这话,朱祁钰也收敛了笑意,轻轻点了点头。

  金濂所说对,虽然说经历了土木一役,但是,大明立国至今,至少对内来说,控制力还是很强的。

  所以,这个时候清丈私垦田,整饬军屯,并不算是太大的难事,只要朱祁钰这个皇帝决心够强,愿意给予兵部,刑部,都察院等衙门足够的支持,在执行上并不算难。

  如果说,这道政令要是放在隆万之际,想要推行,就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儿了,以张居正改革为例,就算不谈他为了改革所做的种种积淀和准备,单说改革本身,他就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而且,到了最后,也未能功成。

  这中间的原因复杂之极,但是归根结底,一是因为时间越久,各地的乡绅官员利益勾连越深,势力越根深蒂固,二是因为,朝廷内部问题丛生,对地方的控制力渐渐薄弱,一增一减之下,想要改革,必然是难上加难。

  所以,虽然这次收回了这么多的军屯田土,而且只花了仅仅一年的时间,但是,这并不代表,朱祁钰的能力有多强。阑

  相反的,这个时候更应该担心的,是后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清丈田土,赎买划归回军屯,只是第一步,只要决心够强,并不难做到。

  真正困难的,是如何让军屯恢复正常的运转,或者说,这些田土所获,不会再通过种种方式,被仕绅和边将重新收入囊中,而是能切切实实的回到朝廷手中,用在官军的身上。

  沉吟片刻,朱祁钰目光转向一旁的陈镒,道。

  “此事,第一要落在都察院的身上……”

  “如今朝廷对于军屯的运作,已有章程,该收回的田土,也皆已收回,一切过去沉疴,皆已清除,不再有经年累月而成的痼疾。”

  “因此,各官员,武将只需谨守本分,按照朝廷章程办事便可,都察院监察百官,当加强力度,以防有人徇私舞弊,欺上瞒下,再有侵占,隐没军屯,欺压佃户之举。”阑

  “吏部?”

  底下一众大臣都在认真的听着,因此,朱祁钰刚一出声,王文便立刻上前道。

  “臣在。”

  于是,朱祁钰道。

  “此番整饬军屯,之前转迁试职的诸多御史,可加紧考课,如若在此次整饬军屯过程中,表现勤勉,立下功绩之人,准予解除试职,其余人等,视其情状予以转迁或重选。”

  “除此之外,边境各处,另增屯田御史五名,专司军屯一事,具体的章程,加上对试职御史的考课,这两件事,吏部会同都察院商议之后,向朕回奏。”

  为了整饬军屯,吏部曾经选授了一大批御史,补充到科道当中,如今事情了结,这些人的去向,自然也该有个定论,这本是应有之义。阑

  但是,增加屯田御史,就是意外之事了。

  不过,既然天子金口玉言,并非是在征询他们的意见,王文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异议,当下,便和陈镒二人上前拱手道。

  “臣等领旨。”

  “除了都察院之外,此事户部和兵部,也需再上心些。”

  朱祁钰摆了摆手,示意二人起身,随后便将目光放到了于谦和沈翼的身上。

  “如今军屯虽被收归,但是,耕种的仍旧是原来的百姓,这与朝廷设屯戍之意不符,所以,如何让边军重归屯戍,又不可影响百姓生民之业,这亦是重中之重。”

  “此事,户部联合兵部,也需尽快拿出一份章程来。”阑

  话音落下,一旁的沈翼顿时变成了苦瓜脸。

  这可不是个好干的活儿……

  如同天子所言,军屯本质上,是让官军自给自足,按照地区,防卫任务的不同,部分官军屯种,部分官军戍守,二者相互轮换,最大限度的减轻朝廷的财政压力。

  如今军屯废弛,渐渐全盘依赖于朝廷,所以,天子痛下决心要整饬军屯,现在军屯是清丈清楚的,该收回朝廷的,也都收回来了。

  可是,为了保证普通佃户的生路,大多数的田土,并没有回到官军的手里,所以,这势必是要继续改革的。

  但是,问题就在于,天子既要重归屯戍,又要解决这一大批百姓的生计,这不典型的既要又要嘛……

  而且,要说这在场的这么多人当中,现如今最发愁的,就是沈尚书了。阑

  整饬军屯,是利国利民之举,但是,就拿边境来说,按例赎买的田土,足有四万四千余顷,兵部那边的结果还没出来,但是可想而知的是,只会更多。

  这么一大笔钱,要从户部来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因此,踌躇片刻,就在于谦打算上前领旨的时候,沈翼到底还是硬着头皮上前,道。

  “陛下,臣知军屯归戍乃是要事,但是,眼下国库已经要见底儿了……”

  说着话,沈尚书好好的给天子算了一笔账。

  “……边境各处,京中勋贵之家,各处宗室主动呈报的田土,按照朝廷章程,均需赎买,如今边境各处还好,按照陛下旨意,为保边境安宁,四万余顷田土,有三万余顷,皆已进入赎买。”

  “但是,各宗室及京中勋贵之家,却仍旧搁置着,朝廷对外说,是账目庞大,尚未整理清楚,但是实际上却是因为,国库如今银两已然不足。”阑

  “如若此事不能解决,想要将收归的田土重归屯戍,恐怕十分艰难。”

  “而且……”

  抬头扫了一眼在场的其他大臣,沈翼叹了口气,但是到最后还是不得不开口,道。

  “陛下明鉴,这两年朝廷工程不少,虽然自从地龙翻身后,陛下已然下令停罢诸工程,但是,朝廷仍旧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这两年之所以能够宽松一些,有大半缘故,都是因为陛下重开互市。”

  “然而,如今草原内乱,和各部的互市时断时续,转过年来,等兵部这边整理得当,赎买之事便迫在眉睫,此事该如何解决,臣思之良久,却始终不得良法,如若再不解决,恐怕后续推行大政时,便不得不停滞了……”



第1014章 多管齐下

  沈尚书卖惨,不是第1回 了。阑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私底下哭穷,类似这种半公开场合的说没钱,倒是少见。

  毕竟,私底下跟皇帝卖惨,那是在暗戳戳的表功,顺便打个秋风,但是当着这么多大臣的面哭穷,却不免让人看轻了户部。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沈翼这回是真的没办法了。

  眼瞧着众人的目光都朝他汇聚过来,沈翼叹了口气,继续解释起来。

  整饬军屯的大政,在施行之前,兵部和户部做了多番详尽的测算,那个时候,沈翼就曾经提出过国库用度不足的情况,并且想了解决的办法。

  只不过,当场就被否掉了,在那之后,两部又重新商定,总算是最终拿出来了一个章程。

  按照最初的设想,整饬军屯的过程,是先出后入,即朝廷先出钱对部分田地进行赎买,重新收归军屯当中,同时,对仍旧心存侥幸,隐没军屯的官员仕绅进行重罚,轻则数倍,重则抄没家产。阑

  随后,对照黄册及鱼鳞图册,对由民田收归的军田进行转籍,现如今在整饬过程当中,为了保证稳定,只是对各种田土的类型进行了重新确定和划分,但是耕种的佃户百姓,仍旧和原来一样,并没有完全收回交由官军耕种。

  所以下一步,就是实质性的转籍,以一丁三十亩为标准,在赎买银两已经支出的情况下,将多余的田亩划归官军耕种,这个过程十分繁杂,但是,总还算是温和。

  因为赎买需要的银两数额庞大,所以户部最终确定下来的方案是,多个进程同时推进。

  出银赎买跟罚没隐匿同时进行,辅以民田转籍,逐步填补亏空,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进度平稳,罚没隐匿来钱快,但是不确定性强,且数量注定不会太大,民田转籍来钱慢,但是数额巨大且稳定。

  二者同时并行,可以大大减轻户部的压力,当然,真正施行的时候,肯定仍旧是入不敷出的状态。

  按照户部的测算,第一年也就是今年,户部的压力会非常大,赎买的银两当中,至少有七成以上,需要直接由户部先行支出。

  之后,逐年递减,大概在第三年左右,随着民田转籍的数量越来越多,各地军屯恢复,一方面军费支出减少,一方面军屯贡献的赋税增加,渐可做到收支平衡,不需要户部再额外贴补。阑

  但是,有句话叫计划赶不上变化,设想的挺好,但是真正实施的时候,就出问题了。

  这样庞大的改革,原本按照预想,从清丈田亩到赎买田亩,再到民田转籍的完成,至少要花三年左右的时间。

  时间够长,给户部辗转腾挪的空间也就够大,拆东墙补西墙的,各处抠一抠,再打打秋风,虽然紧张,但是勉强也能支撑下来。

  可是,谁能想到,天子的手段这么厉害,先是搞定了勋贵,随后又说动了代王府牵头,更是以雷霆之势,派出了两大尚书南北坐镇,快速推进。

  如此一来,户部的压力就骤然增加,虽然说,因为时间不足,所以需要赎买的田地,也没有预想当中的那么多,但是,也达到了原本设想的八成左右。

  因此,不说别的,就单是边境的这三万余顷田土,就把户部几乎给掏空了!

  但这才是一个开始,明明说好的同步推进,但是具体实施的时候,朝廷的精力几乎全部放在了田土清丈和收归的上头。阑

  除了被金濂直接请王命旗牌砍死的那几个边将之外,其他的大多数将官,都被关押待审,尚未完全定罪,更不要提罚没隐匿了。

  罚没的少,转籍之事更是压根提都没提,原本的进少出多,彻底变成了只出不进。

  更重要的是,天有不测风云,这个当口上,草原内乱,原本作为朝廷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的互市,开始变得断断续续的。

  眼瞧着银子白花花的往外流,远超当初的想象,但是收入却一点不增,反倒同步减少,沈尚书岂是一个愁字了得。

  “……陛下,朝廷用钱的地方繁多,据各地呈报的奏报来看,明岁陕西,山西等地,恐有旱灾,户部还需备着这些地方赈灾的钱粮,这笔账,臣实在是有些算不过来了……”

  看着沈翼愁眉苦脸的样子,朱祁钰也皱起了眉头。

  见此状况,于谦道。阑

  “陛下,臣此次出京,清丈出诸多宗室隐匿之军田,据臣所知,这些田亩上耕种的佃户,其缴纳田租,通常在七到八成左右,然则朝廷收回之后,税赋降低,转籍之事当可开始行之。”

  “如若推行顺利的话,至少有一半田土,可以收回军屯之用,如此一来,明岁各地军费便可重新核定,当可大大减轻户部的压力,除此之外,边境各处赎买田土,因其数额巨大,臣以为不必急在一时,可以分批发放,以令户部有辗转的时间。”

  这话一出,倒是引起了在场许多大臣的附和。

  说白了,朝廷没钱,谁也没有办法,能够想的,无非就是开源节流四个字而已。

  如今开源有些困难,就只能想法子节流了。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对于这个建议,朱祁钰却摇了摇头,道。

  “转籍之事不急,朝廷大政,还是要以稳为主,转籍牵涉巨大,事务繁杂,需要做足准备,不可太过心急。”阑

  “至于赎买之事,倒是可以稍稍拖延,并不妨事,对了,沈卿,上次朕让各地府库,常平仓增加存粮,现在情况如何?”

  啊?

  沈翼眨了眨眼睛,一时没反应过来,话题怎么突然转到了这。

  不过,户部的这些账目,他老早就已经装在了心里头,即便是此刻突然被问,也很快就张口答道。

  “回陛下,如今国库尚有一千四百八十余万石米麦,各地常平仓,府库历年存粮约有两千三百余万石,具体数字,尚在整理当中,陛下如果急要的话,臣三日之内带人厘清,再行回奏。”

  “不够!”

  然而,朱祁钰却并没有回答沈翼的问题,而是眉头紧锁,开口道。阑

  “各地常平仓如果填满的话,远不止这个数字,沈卿既然说了,明岁需要储备旱灾,那么,粮食自然是多多益善。”

  “今日回去之后,户部向各地下一道公文,明岁开年之后,用府库存银,着手增加存粮,四月之前,务必要将各地常平仓,府库存粮留足八成以上。”

  啊这……

  这次不仅是沈翼,就连在场的其他大臣,也是一阵意外,他们没有想到,天子突然会做出这个决定。

  尤其是沈翼,脸上皱的全是褶子,他这明明在跟天子说怎么少花钱的事儿,这怎么一转眼,还要倒出钱了呢?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84页  当前第94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47/118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皇兄何故造反?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