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979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来人正是时任江南道布政使的寿国公李少游,皇亲国戚,老皇帝的元从故旧,乾祐二十四臣仅存硕果。扫了眼胡德,李少游伸手示意了下,问道:“陛下可在?”

  胡德赶忙点点头,往里迎李少游:“官家正在等候寿公!”

  没有再废话,李少游跟着入内觐见。殿内,老皇帝只着一件单衣,靠在软榻上,额头间有细汗渗出,微闭目,整个人笼罩在一种压抑的氛围中,让在场所有人的心都不自觉地往下沉。

  快步上前,李少游轻声拜道:“陛下,老臣奉诏觐见!”

  老皇帝缓缓睁开眼,看了李少游一下,然后冲这两日一直侍奉御前的二皇孙吩咐着:“你们先退下!”

  “是!”二人都不禁打量了下李少游,这才恭敬地退下。

  “坐!”

  “谢陛下!”李少游缓缓坐下,看着一副衰弱模样,精气神远不如刚到金陵的老皇帝,心中顿生戚戚然,艰难地开口道:“还请陛下节哀,务必保重御体!”

  “好了,朕心里有数!”老皇帝有些无力摆了摆手,偏过头看着李少游,目光中没有了平日里的攻击性,轻声道:“故人雕零频繁,朕已然麻木,但爱子陆续辞世,这心里仍如刀割,说到底,朕仍旧只是一个凡人,难以摆脱这人世间的七情六欲……”

  “陛下,晋王天资英奇,也是老臣看着长大的,英年早逝,实令人扼腕叹息!”李少游也不禁唏嘘叹道:“丧子之痛,老臣也曾体会过。老臣不愿说那虚伪之辞,但仍旧恳请陛下,身体为重,切莫消沉,否则天下难安!人心难测啊……”

  审视了李少游两眼,但见他一副坦然的模样,刚凝起的犀利又迅速消散了,老皇帝又靠到软枕上,两样有些无神地望着床幔,悠悠道:“最难测者是人心,但时至今日,朕何惧于众人之心?放心吧,这天下乱不了!已经有人将朕视为天下祸难之根源了,朕若是死,说不准有多少人会暗暗叫好欢呼……”

  听老皇帝这么说,李少游顿时站了起来,一脸厉色地道:“倘有如此欺君背主忘恩之贼子,必将之挫骨扬灰!”

  “呵呵呵……”老皇帝笑了笑,道:“游哥,你不必如此,你对朕的忠心,朕从未怀疑过。朕若是死了,旁人如何态度不确定,但你定然是最坚定维护朕的人!”

  “多谢陛下信任!”

  “时至如今,值得朕毫无保留信任的人,掰着指头也数不出几个人了……”

  老皇帝情绪低沉,李少游也颇为感伤,有些动情地唤了声:“陛下!”

  老皇帝长长地舒了口气,冲李少游道:“游哥,你来替朕拟一道诏吧!”

  李少游闻言稍愣,但显然联想到了什么,冲老皇帝躬身一礼,然后满脸肃穆地走到边上的小案间,端正落座,摊开一张空白诏纸,提笔蘸墨。

  老皇帝这边,则缓声道来:“让礼部依制操办晋王丧礼!以皇孙文海袭晋王爵,另封临海国王!”

  听到是关于刘晞的后事,并非自己所想,李少游莫名地松了口气,快步下笔,依圣意写下诏文,作为任职履历丰富的大臣,纵然文采不算好,但在这种刀笔文章上,李少游的基础素质还是很强的。

  写罢,李少游重复读了一遍给老皇帝听,而老皇帝需要确认的,只是诏意传达正确。

  见老皇帝点了点头,李少游又请示道:“陛下,这临海国,具体位置设在何地?”

  老皇帝语气平静地道:“云南之南,蒲甘、直通之地(缅甸)。”

  闻言,李少游略表疑虑,道:“陛下,据臣所知,云南之南,邦国林立,诸族纷争,并未纳入大汉掌控之下!”

  老皇帝语气依旧:“文海在滇南练兵也有些年头了,那支军队归属于他,封国也给他了,任其自取,朝廷给予一定支持即可!有些事情,还得靠他们自己争取!”

  听老皇帝这么解释,李少游眉头稍微蹙了下,但没有再提异议,只是继续埋头书写。

  老皇帝则自顾自地感慨着:“最初,朕是打算将刘晞一脉封在吐蕃的,但细思之下,还是取后者吧……”

  一道诏书拟完,拿给老皇帝亲眼确认之后,老皇帝又吩咐到道:“再写一道!”

  “请陛下示下!”

  “置北庭国,以赵王为北庭国王;置安西国,封魏王刘旻为安西国王;置康居国,封凉国公刘晔为康居国王!”老皇帝平稳地说道,终于,对安西封国,他有了决议。

  对此,李少游显然又想到了什么,但似乎知道他想说什么,老皇帝又补充道:“安西三国疆界划分,朕已经做好了,图就在案边,届时一并发往碎叶。另,召赵王还朝……”

  在李少游一番细致而谨慎的措辞之后,老皇帝审验无误,方道:“用印吧!”

  “是!”

  待李少游整理完,老皇帝的精神似乎也好转了几分,既而以一种调侃的语气冲他道:“游哥,你适才不会以为,朕要让你写传位诏书吧……”

  即便是李少游,也实在承受不起老皇帝如此“玩笑”,迅疾地起身,趣步至老皇帝面前,叩首道:“老臣不敢!”

  “不敢,不代表不想!”老皇帝微笑着道,说着冲他招招手,温和地道:“平身吧,起起拜拜,对你这老胳膊老腿也没什么好处!

  你我君臣之间,也没什么不好说的,就是那般想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仔细想想,也确实到留遗诏的时候了!”

  “恳请陛下!勿复此言!”李少游有些激动,一双老眼都挤出了些泪花。

  老皇帝则一副豁达的模样,笑着说道:“不妨事!也不瞒你,朕在昨夜亲笔拟了一道传位诏书,但思索再三,又付之一炬!

  太子是朕亲自选的,又精心培养多年,也在朝廷秉政历练多年,三十多年的储君,根深蒂固,名正言顺,朕若有差池,舍他其谁?

  他并不需要一份传位诏书,相反,朕离京在外,写下一份诏书,倘若身边出现赵高、李斯之流,居心叵测之下,反倒不美,你说是也不是……”

  “陛下此言,臣倍感惶恐!”听老皇帝如此絮叨,李少游也实在忍不住,再度跪倒在御前!

  “太子那边朕并没有什么好交代的,朕知道,这些年一直被朕压制着,他也不容易!他有自己的想法,也形成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只不过不便拂逆朕之意志罢了!朕之后,他若是控制不了局面,治理不好国家,那朕又能奈其何?”

  老皇帝悠悠然地说着:“游哥,你我之间同样也不需赘言了,这些年在江南道做得很好,此番就陪朕一道回京吧!

  就当送朕一程……”

第525章 终章

  为了加快回京速度,老皇帝选择了走水路,为了满足整个行营随众的出行,江南道布政司紧急调集了上百艘大船,以供输送,同时江南道都司也以水师随行护卫。

  实在是老皇帝的身体衰弱,已然难以支撑陆路交通的疾行,同时,行营随众几千人,又伴有大量累赘辎重,若欲提高转进效率,行船是一个相对合适的方式。

  然而即便如此,在这种紧促的安排中,从收拾、登船再到起航,整个行营队伍也难免处在一种混乱、紧张的气氛中,再加烈日炎炎,更添沉闷。

  同时,想要保证速度,仅靠风帆与桨橹,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从两淮到河南,收到训令的沿途官府,也都紧急抽调纤夫,如备战一般,为行营船队拉纤。

  于是,运河之上,又重现了多年以前老皇帝南巡时的景象,场面也堪称壮观,运河沿岸,数以千计的纤夫,整齐地喊着号子,一步步地拉动着水上沉重的舟船。

  船间有桨橹拨水,船身有旗帜飞扬,船舷边还有一些随驾的权贵、将士、宫人,打着遮阳伞,喝着凉茶,以一种怜悯而又好奇的目光,像看戏一般俯视着岸上卖力的纤夫们……

  与当年所不同的是,这一次,老皇帝乘坐的不再是奢华至极的“龙舟”,为他拉纤的纤夫数量也没有当年那般夸张,但遍插船身的龙旗,在阳光下依旧光彩夺目、亮丽多姿。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头顶那轮昭昭天日尽情散发着热量,用最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着芸芸众生。

  三层楼船上,老皇帝还是一副单衣轻袍的打扮,微耸着肩膀,精神萎靡,表情麻木地注视着岸上奋力拉拽的纤夫们。

  夏日酷烈,炎热异常,纤夫们或着短衣,或干脆裸着上身,一个个都是弯腰屈身,埋头苦干的模样,默默地忍受着烈日的肆意烘烤。

  每一声号子,每一道步伐,坚实而有力,同时也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肩身上被勒出的血痕,即便隔十几丈远,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当然了,老皇帝是看不到的,他只是用一个冷漠的心去感受……

  纤夫们身材形态各一,或高或矮,或壮或弱,也不知官府征召,每个人价钱是否统一,或者干脆不给?地方官府应该不会如此胆大吧……

  老皇帝没有打伞,直接暴露在阳光之下,这大概是他几十年来第一次如此强硬地面对天日,额间甚至没有流下多少汗水,只是平静地沉浸在夏日运河上的这道“风景线”中。

  老皇帝的状态显然不那么正常,一直侍候在侧的皇孙刘文涣很是不自在,被太阳晒得倍觉难熬,不由劝道:“祖父,此间暴晒,有伤御体,还请返回船舱歇息。”

  老皇帝听到了劝说,但仍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抬手指着运河边如蝼蚁一般的纤夫们,说道:“当年隋炀帝出巡时,大运河沿岸,是否也是如此光景?”

  老皇帝总是这样,总是提出这样让人难于应付的问题,刘文涣闻之,迅速开动脑筋,还在斟酌如何回答方得其分寸,便又听老皇帝悠悠道来:

  “朕这一生,大德大言谈不上,但取得的大功大业,前溯千古,后及万年,却自诩不虚于任何帝王。

  经历过大喜大乐,承受过大悲大痛,当然也犯下了大罪大恶。但朕也不以善欢喜,也不以丑恶负疚,不是朕境界有多高,只是朕有自知之明,朕并非完人,更非圣人!

  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凡有为之君,也难称善人!

  眼前这些艰苦辛劳之纤夫,因一纸诏令,暴于酷暑,流血落汗,该是朕做下的最后一桩恶事吧……”

  老皇帝的絮叨,让刘文涣一时无语,他实在无法理解祖父此时的心态,似乎在怜悯那些纤夫,若是如此,下诏放他们回家即可,说这么一番话,意义何在?

  “文涣!”思索间,老皇帝叫了刘文涣一声,然后交待道:“要引以为戒啊!不要如祖父这般,把个人私欲,凌驾于天下之上。

  爱民如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若天子都不爱他的子民,还能指望权贵、官僚、墨吏吗?”

  老皇帝依旧在虚伪与真实之间摇摆,空谈更甚于行动,虽然嘴里是一番大彻大悟的道理与感慨,但却没有给酷日下拉纤的纤夫们多少怜悯,一些喘息与歇整补水的时间大概就是恩赐了。

  自扬州而始,过邗沟入淮,西行北转入汴,在沿途州县数以万计纤夫们的努力下,行营船队沿着运河快速地朝东京方向驶去。

  一路都保持着比较平稳的节奏,但莫说拉纤的纤夫了,就是随驾臣僚们在这连续至不讲道理的行船中,变得压抑与焦躁,毫无兴致可言,不只是天气的原故,整个行营的气氛都长时间处在一种诡异之中,就仿若山雨欲来之前的沉闷。

  一直到宋州,得益于一场暴雨,众人紧绷的神经终于有放松的机会,疲惫的身体能够得到短暂的缓解。

  暴雨如注,直落汴水,雨落成线,清晰可见,哗哗的雨声完全充斥在耳中,一时间,仿佛世上所有的声音都统一于此时夏雨之声。

  船队停泊在宋城西南的码头上,纵然是千料大船,在暴风骤雨中也摇晃不已。

  老皇帝再一次站到船舷边,还老位置,只不过身着一件皮制雨衣,头上还顶着大伞,即便此时的老皇帝已经对世间一切事务都抱有无所谓的态度,但也没必要淋雨。

  雨幕之中,老皇帝麻木地观察着的,还是码头上的纤夫们。这一路回城,纤夫是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们在老皇帝眼里,都是一样的。都是大汉社会中最底层的氓隶,都是如蝼蚁一般不值价的人。

  前者还在暴晒之中汗流浃背,如今在暴风骤雨之下,却又瑟瑟发抖。岸上虽有避雨的棚子,但根本起不到太好的遮蔽效果,大部分人身都上湿漉漉的。

  充饥的干粮,大抵也被雨水沾湿了,但依旧啃得欢实。穿戴着雨具地监工巡视着,两三个人便能压制上百人,即便拳打脚踢,也没人反抗。雨水再大,也不敢走远,挤在一块儿,随时等着暴雨停歇,继续为皇帝陛下拉纤,对于他们这样的苦力来说,这可是上天赐予的幸运……

  时间久了,雨水依旧没有停歇的趋势,眼前的景象也逐渐模糊了,视线里除了昏沉的暗色调,再无其他颜色。

  即便有竹节的支撑,老皇帝依旧不能久站,当疲惫袭满全身时,老皇帝也不得不选择回舱。手上的竹节,已经修了好几次了,去年在广州砸张洎时又坏了,但或许也正因为裂纹满身、缝缝补补,老皇帝方才不愿换新的。

  “传诏!”走进船舱前,老皇帝冲胡德吩咐着:“雨停之后,弃舟登陆,向东北出发,不去东京了!”

  胡德闻令微愣,显然不知道老皇帝又要搞什么幺蛾子,不由问道:“官家欲往何处?”

  老皇帝沉默少许,方才沉声道:“去泰山!”

  六月下旬,兖州,泰山,比起此前的着急忙慌,行营在一种相对从容、平稳的状态下,顺利抵达。

  老皇帝上一次抵达泰山,还是在封禅之时,距今已然快二十载过去了。即便对老皇帝来说,也足够久远了,别看他至今也才六十二岁,但四十五年的帝王生涯,也堪称漫长了……

  没有去州城,目标明确,直奔泰山,行营也驻扎在泰山脚下,比起当年封禅之时,这一次显然没那么声势浩大。甚至于,老皇帝当初亲自登坛祭拜的五色坛都荒芜褪色了。

  盛夏的夜依旧是热烘烘的,夜幕之下,行营被星星点点的灯火照得通亮,从御营、禁卫到后卫,都处在一种忙碌之中。

  不过,忙而不乱,上上下下都有条不紊地收拾安顿着,大伙似乎都有预感,到了泰山能够好好地休整一阵了,若是皇帝陛下兴致一来,不觉草率,再来一次封禅祭祀,那调整的时间就更充分了,这事还真说不准。

  许多事情,实在是没有道理可言的,就拿泰山来说,老皇帝从来不觉得他有多巍峨雄峻,能够托负起他的不世功业,但当年仍旧依传统选择泰山作为封禅之所。

  明明对儒家学说抱有一定偏见,但在实际治国中还是不免用起其中的一些思想理念,否则换个地方封禅还真有人能拧过老皇帝大腿吗?想殉道老皇帝也能干脆成全。而时至今日,回想起当年的辉煌时,老皇帝仍旧不忘再来泰山,来到当初碑刻祭天之所。

  虽是大张旗鼓地来,但重登泰山,老皇帝却显得很朴实,不摆仪仗,不穿冕服,就着一身便装,只在少数随从的护卫下,郊游一般重访泰山。

  毫无疑问,封禅台乃是他的最终目标,那条天梯,也收拾心情,鼓足气力,重走一遍。二十年后,老皇帝已然年老体衰,不比当年,但再走天梯,依旧展现着他的固执,不许任何人搀扶,即便走得慢些。

  屹立于泰山之巅的功德碑,吸收了近二十载的日月精华,也饱受风吹日晒雨淋,多出来的陈旧感,或许就是历史的沉淀。

  伫立碑前良久,老皇帝仰着头,默默地注视着那篇对他歌功颂德的祝辞,那颗不怎么波动的心终于生出了些夏日都带不给他的暖意。

  只上前探手轻轻地摸了摸碑体,老皇帝没有多作话,转身回头,像头老骥一般,埋头朝封禅台而去。还是老皇帝独自登台,走得很累,当站在所谓“天人感应”之地,老皇帝原本以为自己会有无限感慨,然而事实却是,头脑一片空白,就仿佛往事尽是云烟,功名悉成粪土。

  伏期的天气,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在这山巅,直面凌空之大日,老皇帝精神有些恍惚了,他甚至感觉有些冷……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97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79/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