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春秋不当王_分节阅读_第233节
小说作者:羲和晨昊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96 MB   上传时间:2024-03-18 07:22:06

  他似乎就有着与其他人都截然不同的处事原则。

  一方面,这个人永远都不会安于现状,永远不会使自己处于安逸区内。

  所以,物质丰饶的获得感并不能使他愉悦。

  另一方面,这人的志愿又似乎与所有的将侯君卿都不同,他对于功名又是极为淡漠。

  所以,功成名就的获得感也不能使他欣喜。

  简而言之,就是这人似乎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作为“人”的需求,似乎在他这里全部失效。

  而这或许就是李然为什么能够每每做到“决胜千里之外”的原因吧。

  正如后世的那一句名言: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想明白了这一点,楚王便也不再强求,因为他已经大致清楚了李然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楚王告辞后,孙武这才从侧面走了过来,看着香园空荡的大门,一时不由陷入沉思。

  “嗯?长卿在想什么?”

  李然见状问道。

  孙武回过神来,面露思虑之色到:

  “先生今日对楚王如此袒露心迹,岂不更加重了楚王对先生的猜忌?”

  “楚王如今既知先生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楚臣,那如何还能容得了先生日后离开楚国呢?”

  说来也是,之前在李然还没有说明这一切的时候,楚王便已经对李然动了杀心。

  如今李然既是如此说了,并斩钉截铁的断定他此生都不会成为楚臣,那楚王又岂能让李然活着离开?

  孙武所担心的是日后李然的处境,只怕是会更加凶险了!

  “呵呵,无妨。我相信今日之后,楚王便该当清醒了。”

  李然的回答显得漫不经心,脸上尽是不以为然之色。

  “哦?先生何意?”

  孙武甚是疑惑不解的问道。

  此时,只听李然是继续言道:

  “楚王应当明白,他既无法招揽李然的同时,也绝无可能杀得了李然。”

  “莫说是他,便是王子弃疾,亦或者是伍举,他们都杀不了李然。”

  “既然无法将我彻底留在楚国,又无法将我除掉,那楚王就会明白,与其落得这些个骂名,与其背负擅杀贤良的骂名,日后莫不如是做个顺水人情,就此放我离去。如此对楚国而言,反而或许是更为有利。”

  楚王虽一时智浅,但终究也是一代雄主。他所图谋的,会是这一时的得失吗?

  不会

  这从他一早就计划好要让位与王子弃疾,便能看出。他是真心希望楚国能够重新强盛起来的。

  而杀李然,的确可以为楚国除掉一个长远的忧患,这在不久的将来,或许能够让楚国因此而得利。

  可是若从眼于更加长远的未来,他的这一举动,却反而是对楚国不利的。

  这其中的权衡与考量,楚王虽一时难以看透,却不可能一直被蒙在鼓里。

  孙武闻声点头,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也总算是落在了地上。

  “楚军开拔在即,若不出我所料,楚王定会召长卿随军。毕竟长卿于巢邑一战,可谓已是威震宇内,楚王他又岂有不起用长卿之理?”

  “只不过,朱方一战,无论对楚国而言还是对我们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

  “长卿切记,务必要生擒庆封,万不能再重蹈当初巢邑之战的覆辙!”

  李然脸上的神色格外凝重。

  “武,谨记!”

  孙武当即拱手而礼。

  他明白,庆封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此一战若再重蹈当初巢邑之战的覆辙,那对于李然而言,将会是不可承受之重。

  “有劳长卿了,速去准备吧。”

  ……

  翌日,子产与向戌也前来告别。

  申之会已落下帷幕,而郑国与宋国此次本就没有带许多兵卒前来,所以楚国意欲引军围攻朱方城,跟他们也扯不上什么关系。

  这里顺道提一句,郑国之所以没有带许多军队前来,因为子产打从一开始,便知道了楚王之所以要开着一场会盟的根本原因。

  子产是何等的聪明?

  他又岂能不知,申之会不过就是楚王裹挟中原诸国攻打钟离国的一个借口?

  他乃是要以此为借口,名正言顺的出动大军讨伐钟离,并以此制裁那些与钟离,乃至吴国暗通款曲的“不臣之人”。

  而楚王会在乎诸国国君所带来的士卒多寡吗?

  当然不会。

  非但不会在乎,而且,楚王或许还更希望诸国能尽量少派来一些才好。

  为何?

  一来,楚王当然知道,这些个盟军本就是来了也出工不出力的。

  二来,如果盟军人数太多,对于楚国而言,要做到统一协调反而不利。

  所以子产索性就干脆不带兵来了,可以说子产的这一举动,完全是符合楚王的潜在需求的。

  而对于郑国而言,也同样是可以落得一个置身事外。

  所以,申之会从头到尾,楚王熊围也都未曾是给子产甩过什么颜色。

  而宋国呢?

  他们居然也没带来兵卒,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按理说,与郑国截然不同的是,宋国乃是与钟离比邻的大国,如今既然答应参加楚国的盟会,那便应该派兵才对。

  毕竟,宋国派兵,乃是表明自己态度和立场的关键。

  而这,就是宋国华氏的狡猾之处。

  宋国华氏当然也清楚此次楚国召开申之盟会的真实目的,而他们自己与钟离国的庆封又的确是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苟且关系。

  所以,倘若他们当真带兵前来,那不等同于搬石砸脚?

  于是,他们华氏所幸也是一不做二不休,也同样是一个兵也不带。

  那他们宋国难道就不怕受牵连?

  嘿,要说他们倒还真是不怕。

  毕竟这一场会盟,说到底也是循了我们宋国的颜面,更何况连弭兵之盟的元老级人物——向戌,这次都来了。量你楚国也不敢拿我们宋国华氏怎么样。

  所以,站在宋国华氏的角度上来看,他华费遂作为宋国的司马,前来会盟不带一兵一卒,倒还真有几分底气。

  于是乎,既然郑国和宋国都不曾出兵,那么子产与向戌那自然就不用去参与楚国攻打钟离的战役了,那么故此早早的告辞对他们而言也算得是更为稳妥一些的举措,免得是夜长梦多。

  “子明啊,你身在楚国,切记自保为要,万不可唐突行事,以身犯险。”

  “另外,楚国有些事,子明大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到万不得已,勿需开口言明。”

  子产好一番叮嘱,生怕李然再做出巢邑之战之类的事。

  但同时,他也担心李然独自身在楚国的安全。

  从这里便不难看出,在子产的心目中,李然的安全乃是与中原诸国的存亡是息息相关的。

  ……

第二百九十八章 宋国有坏人,也有好人

  子产与向戌辞别了李然后,便各自回了大营准备。并派出使者,知会于楚王。

  楚王闻言,却不禁大怒:

  “好一个宋国!与庆封暗通款曲,不带一兵一卒前来。如今竟还想提前走人?!真是岂有此理!传令下去,不允宋国!待寡人等拿下钟离,自会放宋人归去。”

  很显然,他所怒的并非是郑国,而是宋国。

  闻得楚王大怒,此时大殿之上,无有一人敢吱声。

  晾了半晌,终于有一人起身,并拱手跪于大殿之上,大声言道:

  “大王不可!此番会盟,乃寻宋盟之友好。若执宋人,恐天下人不服啊!还请大王三思!”

  此时于殿前说话的,便是申无宇。前面曾提及过,此人最擅长犯颜直谏。故而,素不为楚王所喜。

  “哼!宋人既如此无礼,寡人又何必以礼相待?!此事寡人之意已决,不必再言!”

  “宋人无礼”当然只是一个幌子,其实谁都知道,楚王为什么要把宋人质在楚国?

  显而易见的,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断绝宋国与钟离之间的联系。

  但是宋国不同于徐国,一来,宋国好歹也是一个大国。二来,宋国又是弭兵之盟的倡议国,你把宋人给执在了楚国,那无异于直接向中原宣战。

  宋国华氏为什么敢不带兵前来?不就是看透了这一点吗?

  “大王,宋国的向戌,乃是首倡弭兵的大功臣。今已年迈,不能担事,若稍有不慎,困死于楚。试问大王如何能担当得起?”

  “更何况,与庆封暗通款曲的乃是华氏,华费遂身为宋国司马,不欲带兵卒前来的,亦是此人。”

  “臣以为,宋太子与左师乃是无辜之人,念向左师年迈,可使其先归。至于华费遂,可执之。”

  申无宇这话说得甚为直接,也甚为有理有利。纵是楚王再如何蛮狠,也不可能不懂得这其中的关节。

  于是,楚王熊围便下令,一方面以“宋人迟至”为由,执住了华费遂。另一方面,又派人是恭送了宋国太子和向戌,以及郑伯一行离去。

  ……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93页  当前第23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33/69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春秋不当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