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春秋不当王_分节阅读_第320节
小说作者:羲和晨昊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96 MB   上传时间:2024-03-18 07:22:06

  “君侯若是信得过蠡,待此番蠡回去,便请先生以等值的齐盐重酬!绝不让贵国空使了这一趟,不知君侯意下如何?”

  曾侯舆闻言,不由眼睛一亮。

  是啊,自从秦、楚、巴三国合伙灭了庸国之后,他们这里的盐市,就等同于是被楚人所垄断了的。

  又因为与楚国的关系,他们又从来不敢去往北面开辟盐路。所以,他们也就再没了足够便宜的盐来食用了。

  而他们随国上下,对此早已是苦不堪言。

  而范蠡的这三言两语,又可谓是直击要害。

  若是能就此“甩锅”给他一个人,而能另辟一条盐路,解决自己如今国内的这一大难题,又有何不可的呢?

  于是,曾侯这便开口道:

  “既如此……此事待到寡人和众人商议后再说。二位这一路辛苦,待寡人且摆上筵席,为二位接风洗尘!”

  曾侯舆当即命人就在这大殿之上摆上筵席,众人席地而坐,旁边竟还支起了铜炉进行烧烤。

  只见这铜炉为两层,下面放着炭火,上面一层进行烧烤,有专人侍奉,如此一来,倒是可以吃热的,很是方便。

  (后世曾侯乙墓出土铜炉,出土时炉内存有木炭,盘内存有鲫鱼鱼骨,盘底还留有烟炱痕迹,为后世发现最早的煎烤食物的青铜炊具。)

  范蠡看到这铜炉制作精良,对其亦是赞不绝口,随国的铜器,当真是名不虚传呐!

第四百一十八章 范蠡不辱使命

  筵席过后,曾侯舆命二位公子是继续在前殿作陪,而他自己和太子钺则是隐入后殿,和季怡等大臣商议此事。

  季怡等人谨慎,因此依旧是极力反对的。而曾侯舆虽也是有些犹豫,但又念在范蠡开出的价码也的确是够吸引人的,不禁是沉吟道:

  “其实……若是只当作买卖……倒也并非不可。毕竟,我邦匮盐,此亦为大事。而此事若能以他一人的名义去办,此举固然依旧有些涉险,却也能尽可能的将我随国置于事外!只不过……寡人所担心者,是万一这铜石真被楚人给扣下了,那岂不是叫人空欢喜一场?”

  太子钺这时说道:

  “父侯,此二人,虽看似年轻,但一看便都是老练持重之人。若不然,想必李子明也不会派他二人前来商议。儿臣以为,我等只需答应相助,最终这批铜石是否能安然到得叶邑,那便是他们自己的事了。纵是有个万一,但想那李子明终究还得承我随国的这一番情谊的!那李子明素以仁义显著于世,若是当真不命人奉盐而还,此事若传将出去,恐怕是对谁都无有益处!”

  “更何况,区区铜石对他们或许是如获至宝,然而对我们随国而言亦不过尔尔,此举对我邦而言,获利甚大!儿臣以为可行。”

  曾侯舆闻言,不禁是点了点头,并是继续说道:

  “嗯,钺儿所言甚是。既如此,事不宜迟,钺儿这便带他们二人去采石处挑选铜石吧!”

  于是,太子钺当即亲自带着范蠡和叶戌前往了采集铜石的工坊,只见这其有已炼化成块的,也有尚未来得及炼化的,范蠡便理所当然的只要了一些炼化好的。

  范蠡选了十车铜石,临行之际,范蠡发现两旁的仪仗队有人手持“三戈戟”,其实这类武器和矛、戈非常的相似,因为本就是一个结合体了,有着三戈。

  然而,一般都只是单戈居多。像现在看到的这样头部有三戈的,却实属罕见。

  范蠡觉得这兵器倒是新奇,虽看似笨重不已,但见其金亮色的三把戈头,却亦是令人不由为之战栗。

  而且,范蠡再细细一琢磨,只觉得若真能找一个力大者,站在战车上挥舞此物,不说其杀伤力究竟有比单戈如何,但就其隐隐透出的霸道之气,也足以唬人的了!

  于是,范蠡当即找太子钺要了二十件三戈戟,而太子钺也是一口答应了下来。

  太子钺又将他们送至关口。

  “二位一路慢行,还请范先生不要忘记自己的承诺!”

  “太子且请宽心!只因事态紧急,便不与君侯告别了。至于齐盐之事,蠡必然谨记于心,待蠡回去后,便会与先生禀明,绝不耽搁!”

  随后,太子钺便是目送他们远去,他们来时二十二人,二十二匹马,现在两马一乘,组成十一辆马车,运输铜石,铜石沉重,来时六日便到,而这回程,却起码得需十日以上。

  叶戌坐在马车上,看到一旁的三戈戟,忍不住说道:

  “这随国虽是久无战事,却仍然能制作出如此精良的兵器来,属实是令人赞叹不已啊!”

  “呵呵,大概还是他们这的铜石实在太多的缘故吧。而且,这随国虽为姬姓之邦,但与世隔绝已久,很多地方也是难以和周礼相称了……”

  “哦?何以见得?”

  “那十组编钟,便可见一斑啊!”

  若遵《周礼》,其实各个爵级关于乐队的规模和排列也是有着严格的规定的。乐队的排列规模为:天子四面悬挂钟磬,诸侯三面悬挂排列,卿和大夫两面悬挂,士只许一面。

  随国近百年来几乎与世隔绝,对于周礼遗忘的差不多了,渐渐的也就不在意这些,加上铜石产业发达,便更是怎么好看怎么来。

  就如同这三戈戟一样,本意其实也是为了好看,应该根本没考虑过实战,但恰好这一点却被范蠡给明锐的察觉到了。

  (后世在曾侯乙墓中发现,随葬以九鼎八簋和编钟、编磐为主的礼乐器,而九鼎八簋应为天子使用,诸侯本该使用七鼎六簋,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礼乐制度已经极不相称。)

  他们走到第六天,果然还是有一队楚国的巡守发现了他们。只见其领头的统领一个挥手,那队人便顿时将铜石车队给团团围住,并唤范蠡和叶戌下车,要求查看情况。

  那统领是一脸的严肃道:

  “尔等何人?为何会在此偷运货物?这车上所载的又是何物?”

  由于这些马车在放上铜石之后,又在上面是盖上了一层麻布,故而从外面是完全看不出这里面究竟装着的是什么。

  范蠡当即上前几步。

  “这位大人,请借一步说话!”

  那统领甚是疑虑的看着范蠡,一只手放在剑柄之上,并是下马来到范蠡身边。

  范蠡将统领带到马车旁边,掀开麻布的一角,露出铜石。

  “大人,蠡本是一名旅居楚国的客商,此番从随国购得一些铜石,想要转手卖去中原,还望大人能够……行个方便!”

  范蠡一边说着话,从袖中取出四块“郢爰”,也就是印子金,又另外掏出五块铲状银币。

  要说那时候,中原各国虽然不使用金银货币,但是楚国由于长期与西南百濮做买卖,故而楚国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拿金银当货币的诸侯国之一。

  而这两种金银币,差不多也是楚国自己所独创的,在楚国境内,可谓是价值不菲。

  那统领见状,眼前也是不由的一亮。

  这也难怪,毕竟如果今天他要不是碰上了范蠡,恐怕他连这辈子都不可能见过“郢爰”究竟是长啥样的。

  “大人,这点铜石就算被大人拉去邀功,恐怕所得的赏赐也定然不会多过这一块‘郢爱’吧?此物极为难得,至于银币那更是不必多言。这些个财资,小人愿悉数奉于大人,只愿大人就此放过小人这一遭,如何?”

  范蠡的这一番话,让这统领不由的犹豫起来,他朝后面一看,察觉到没有人注意到这边,便将印子金和银币都给收入了胸甲之中。

  这统领当然明白,如果他将这一车队的铜石拉回去邀功,这印子金和银币自然也就不会落入自己的手里,届时就算是有所赏赐,也断然不会给到这么多。

  更何况如今楚国局势混乱,他就算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旁人也不见得会顾及得到。

  “大人,另外日后小人可能还需得派人数次往返,届时也希望大人之后亦能行个方便。到时候,定会有更丰厚的酬劳馈赠大人!”

  范蠡趁热打铁,这统领一听,直接是点了一下头,便回转过身,与手下们言道:

  “验过了,都只是普通货物,走罢!”

  这统领一声令下,那些楚军就跟着他一起离开了。范蠡连忙命人继续赶路,叶戌也是暗自擦了擦冷汗,不禁松了口气。

  “范兄当真是胆大心细啊……原来早有准备,难怪如此镇定泰然!真是令人佩服!”

  “不然……其实此事亦是相当凶险。蠡也并非是有十成的把握,只因楚国如今局势昏暗不明,底下的这些小吏亦是一盘散沙,故而这些财帛多半是能成事的!但也难保不碰上一两个忠信耿直之人,若真碰上了,那也难办。”

  如是,范蠡和叶戌又日行夜歇,在离开随国关口第十三天的时候,终于是回到了叶邑。

  李然和孙武看到范蠡和叶戌果然是不辱使命,带回来这许多的铜石,均是喜不胜喜,而叶戌在叙说了范蠡在随国的表现,还有遇到楚国巡守时候的应对,李然更是心道:

  “此子年纪轻轻,便能如此洞悉世事,果然厉害啊!”

  而当李然在看到三戈戟,对此也是赞不绝口,只是做工如此精良,若无铸器的大师,恐怕也难以制作出来。

  不过,既然有了样式在,那么就不是特别的难,而这次讨伐郑国,正可以试一试这件兵器的威力。

  于是,孙武便命人将这些铜石尽数卸下,并是开始加紧生产一应器具。

  而李然在得知了随国的盐市请求后,只稍加思索之后,便有了主意。

  他立刻是写了一封密信,派专人是送去了郑邑鸮翼处。让他务必想办法筹措两支信得过的商队,专司往返于郑、叶、随三地。

  毕竟,若能直接以郑商的名义来做这一桩铜石和齐盐互市的买卖,显然也能就此省去不少的麻烦。

第四百一十九章 驷歂的责难

  如是整备了大半月,终是万事俱备。

  然而,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李然最后还是决定只动用四千精壮流民,组成讨郑义军。并是赫然竖起“清君侧”的大旗后,以孙武统治三军,李然则坐怀于中军调度。

  而叶邑原本的守备军仅出一千,以为殿后。

  之所以如此做,主要是为了避免被郑国方面给报成是“楚人侵郑”,从而直接将争端上升到国际层面。

  因为叶邑不管怎么说,如今都还算是楚国的城邑,而并非他李然的私邑。

  只见这五千人是浩浩荡荡的朝着郑邑进发。

  范蠡再次请缨,愿意随军跟在李然身边,李然自然不会拒绝。

  于是,范蠡被任为车佐,而褚荡则任车右。

  叶戌则是且代理县尹之职,继续留守叶邑,照料一众女眷安全。

  而郑国方面,一经得知了此消息,可谓是举国震惊。

  郑伯宁立马是召见了丰段,而丰段自然也知晓君上如此着急召见自己究竟是所为何事。

  “君上勿慌,臣已打探清楚,那李然所率之众,不过三四千尔。且一路舟车劳顿,是从楚国叶邑远道而来。我等只需是以逸待劳,便可大获成功!”

  郑伯宁听罢,心下稍定,也是微微松了口气:

  “那以卿之见,如今我郑国之中,何人可担此御敌大任?”

  “臣以为,驷带之子,驷歂驷子然当可担此重任!”

  这驷歂,由于崇武好斗,又素喜读兵法,终日混迹于行伍之间。故而,在军中也算是颇有一些名望。

  于是,郑伯宁立马是召见了驷歂来。

  驷歂上得大殿,一番君臣礼罢,郑伯宁便是直接说道:

  “歂,眼下那李然正欲犯上作乱,聚贼人杀奔我郑邑而来,实是大逆不道!寡人如今便授你为左军司马,立刻引军敌之!望卿能不负寡人之望!”

  驷歂稍稍犹豫一下,便伏倒在地叩首谢恩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93页  当前第32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20/69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春秋不当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