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春秋不当王_分节阅读_第556节
小说作者:羲和晨昊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96 MB   上传时间:2024-03-18 07:22:06

  齐侯杵臼轻轻挥了挥手:

  “罢了!如今乃是用人之际,寡人又年事已高,一切都要以社稷为重!适当的忍辱含垢,也是身为国君所必须的!”

  “荼儿,你可知其实为父当年,也并非嫡子,亏得有众臣拥护,这才成为了国君。”

  “为父当年,历经崔杼、庆封之乱,荼儿以为为父之所以能够坐稳这国君之位,时至今日还能有所作为,当真是全凭运气?”

  “荼儿你如今与为父当年亦是一样,都是庶子出生。所以,众臣对于你成为储君,本就心怀不满。当此时刻,荼儿更应该与众卿臣亲近,尤其遇事,一定要与国、高二氏商议,切不可与众卿积怨呐!”

  太子荼知道君父这一番话,也皆是肺腑之言,自然也都是为了他好。所以他立刻起身,并是跪伏在地上,诚恳道:

  “君父的教诲,儿臣谨记于心,不敢或忘!”

  齐侯杵臼亦是起身,将太子荼给扶了起来:

  “好!那就好啊!荼儿,为父今日也累了,荼儿且扶我回宫去吧!”

  于是,太子荼便搀扶着齐侯杵臼,一路回到了齐侯的寝宫,并服侍他睡下后这才离开。

  不过,他在离开之时,这心中却依旧是有些牢骚:

  “君父年事已高,不能任事。这田乞用心如此险恶,本宫又岂能容他?”

  “哼!只不过眼下,既然君父如此说了……就且看在君父面上,先不与他计较!”

  于是太子荼出了宫殿,便是立刻来到了田乞的府邸。

  二人一见面,自是一番官场套话,互相一番嘘寒问暖。

  一番客套之后,又如此这般的议定了李然造访之事,太子荼也不耽搁,当即是起身离去。

  这时,竖牛从屏风后面出来,只见田乞却是一脸的愁容。

  竖牛见状,也是不由一惊:

  “大人何故如此?”

  田乞冷哼一声:

  “此子……不简单呐!今日前来,居然反而变得是谦逊了不少,居上位却又懂了如何谦下待人!这倒是让我……有些不安呐!”

  竖牛听了,却是不以为然道:

  “眼下齐国还不是一切都在大人的掌控之中?此子纵是再有能耐,于国人之中终究是毫无根基可言的,所以大人何必惧怕于他?”

  竖牛这一句说完,随后便是话归正题道:

  “大人,近日听闻李然李子明是要来齐国?”

  田乞听了,不由是看了一眼竖牛:

  “你想如何做?”

  竖牛则是迫不及待的回道:

  “大人,此子多次坏我大事,于大人而言,也是威胁甚大!若是能杀了此人,自是再好不过!”

  谁知,田乞闻言却是立刻摇头回道:

  “不可!眼下还不可轻举妄动!倘若动了此人,本卿难免是有渎职之过,到时候也难免不会被人所所诟病!”

  “呵呵,不过……竖牛的意思本卿也十分理解,你也尽可放心,本卿此番,也定会叫此子是有来无回!”

  ……

  话说李然一行径直入了齐国地界,并顺利到达了临淄。

  谁知,这李然一住入驿馆内便是数日,齐侯杵臼却是迟迟不曾派人前来召见。

  李然自是对此情形也是有所准备的,所以他倒也不急于一时,只管是默默的在官驿内等待着消息。

  果不其然,数日之后,太子荼便是来了驿馆造访。

  其实,李然和范蠡在夹谷之会上,是见过这个太子荼的。

  只不过,当时的太子荼几乎是一言不发,所以也并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

  太子荼进得驿馆,见到了李然,两相见礼入座后,只听太子荼是迎面笑道:

  “久闻子明先生大名,昔日在夹谷盟会之上,无缘结识,今日有幸再见,实乃荼之所幸呐!”

第七百二十三章 太子荼也是求贤若渴

  李然也是拱手道:

  “久闻太子之名,今日亦是有幸得见,还请太子上坐。”

  于是,二人入定坐下。范蠡则是恭在一旁侍候,端了两盏清水,太子荼双手接过,却并不饮用,而是先放在了案几之上。

  李然未及说话,倒是先抬起头来,将他是仔细端详。见其虽未及弱冠,但脸上倒颇有几分英气。

  那双眼睛神采飞扬,可谓是意气风发,倒是颇有几分当年鲁国太子野的风采!

  “太子殿下既身为东宫储君,今日前来,恐怕是替齐侯前来问话的吧?”

  太子荼闻言,却是摇了摇头,并是浅笑一声道:

  “呵呵,先生恐怕是误会了。在下此来,并非为了问话,而是特为先生而来!”

  李然虽是从他言语中隐隐猜到几分,却依旧是故作不知:

  “哦?还请公子明言。”

  太子荼颇有些兴奋的回道:

  “先生闻名天下,在下虽不曾出过齐国,却对先生之名也是如雷贯耳!而我齐国自桓公以来,九合诸侯,以匡天下!而寡君乃是日夜以先君为榜样,也欲重振祖宗之霸业!而近些年来,晋国式微,齐国复霸之日可谓指日可待。”

  “据在下所知,先生与我齐国原本也无瓜葛,而先生又久居小国,志向难伸,何不前来我齐国,一展宏愿?”

  李然看着他诚恳的神情,也是暗叹一声,开口道:

  “请恕在下并无此心,李然如今乃为周室太史,在鲁国亦不过是客居罢了……”

  太子荼急切打断了李然的话:

  “先生何必隐瞒?先生在鲁国,虽为客居,却实则处处是为鲁国着想。先生既为周室太史,又何故是厚此薄彼呢?还请先生能够理解寡君的求贤之心呐!”

  李然听罢,却不由是一阵苦笑。

  “公子或许是有所不知,李然之所以客居于鲁国,亦不过是因亡妻祭氏一族自出奔以来,便一直居留于鲁国,而李某也是为顾其周全,故而亦是一直客居于鲁国。”

  “李某居于杏林,如今亦不过是赋闲之身罢了,还请太子不必强人所难呐。”

  李然一个拱手作揖,随后便是端起了面前的一盏清水,并是小小的茗了两口。

  太子荼见李然不应其邀,却也不恼,只微笑问道:

  “既如此,确是在下多言了。那……敢问子明先生,今日来我齐国,却究竟是所为何事?”

  李然闻言,立刻是将水盏放下,并且躬身言道:

  “只因鲁国纷乱,李然在鲁国不得安宁。如今齐国趁鲁国隳三都之际,趁虚而入,此事只怕是有违天下大义!此番,特为齐鲁两家弭兵而来!”

  太子荼听了,却是不以为然:

  “呵呵,先生此言差矣!古之大德,皆为强者居之。强者之所以为强,不过是天时、地理、人和!如今鲁国有隙,我齐国若是不取,岂不是有违天道?我齐国,若不是趁着鲁国内部有隙,难道还要等鲁国安稳下来再来图之?子明先生纵横天下这么些年,不会不明白这些个道理吧?”

  “我齐国欲复兴霸业,必先逞其志!昔日我桓公之所以可以匡正天下,不亦是因先君三代,陆续灭纪、州、谭、遂之小邦而得逞其势?”

  “而先生此前辅佐楚灵王之时,难道就不曾灭过陈、蔡、钟离之邦?故而,先生所言之大义,请恕在下不能苟同啊!”

  李然不由是眯了一下眼睛,突然觉得此子当真是有些不简单。

  “呵呵,公子所言倒也无差,但鲁国毕竟乃是姬姓之邦,不比小邦。况且齐鲁之间早年也一直是互为姻亲,几世不绝。所以,鲁国难道真是齐国可以图谋的吗?”

  太子荼闻言,却又是微微一笑:

  “先生所言,乃为人之常情!但于国家而言,却是未必!昔日,纪国为姜姓,我先君襄公不念其同门,亦将其灭之。然而,世人却皆以为贤。何哉?世人皆我先君哀公,因其纪君而遭烹杀,而言我齐桓灭纪,乃复其仇也!”

  “呵呵,真是何其缪在?于在下看来,却不过是强弱之理罢了。”

  “所以,邦国之交,不可以亲疏来定,唯有强弱,方为始终啊!”

  “如今鲁国,在孔仲尼之治下,制约三桓之势,又选贤举能,可谓政通人和。长此以往,亦必成我齐国之患!倘若不早图之,难道是要坐等鲁国强盛而反制我齐国吗?”

  李然闻言,都不得不是暗中给他竖起大拇指来,也不由得佩服太子荼的判断能力。

  只不过,李然当场自是不能如此表现出来,只依旧是淡然道:

  “呵呵,太子殿下果然睿智!无怪乎齐侯如此器重于殿下,只不过,太子殿下当真只以为,鲁国三桓之祸,就只是鲁国所独有的么?”

  太子荼当然知道李然的箭头,如今是直接指向了田乞。

  太子荼听了不由大喜,突然一个拍案而起,并是急切言道:

  “哎呀!先生当真是目光如炬!既如此,先生可愿助我齐国解决田乞这个心腹大患的?!”

  李然看到太子荼一时竟又激动如斯,不禁是暗自摇头。

  只觉得这太子荼看待问题确实了得,但是却也不免是太沉不住气了。

  “殿下切莫激动!田大人在齐国,名声极好,又岂能轻易动之?若是莽撞,且不说能否成功,即便是成功了,整个齐国也将会动荡不迭啊!”

  太子荼这才惊觉,朝门口一看,发现一个高大的壮汉正站在那里,面朝外面,正是褚荡。

  太子荼又重新坐了下来:

  “还请先生……赐教!”

  李然见他突然又是言语激变,也知其已经被自己一语拽入了瓮中。

  只见李然又是端起了茶盏,又小小茗了一口,并是言道:

  “呵呵,殿下若有兴致,不妨且听在下与殿下且说说这天下的大势!如何?”

  太子荼闻言,也不知李然究竟是在卖什么关子,却只能是答应道:

  “还请先生替本宫试言之。”

  随后,只听李然是缓缓言道:

  “如今天下大势,晋国式微,且六卿不睦。而楚国自平王始,便是一蹶不振,且如今又有劲敌在侧!如今天下之势,恐怕只在齐国呀!”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93页  当前第55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56/69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春秋不当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