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_分节阅读_第191节
小说作者:肥鸟先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 MB   上传时间:2024-03-18 08:08:08

  喷太监是大明朝文官的政治正确,他们当着太监的面自然不敢喷,但是背地里不喷就会被人看不起。

  苏泽和陶太监公开往来,自然是被读书人看不起的,张思敬更是直接表露出对苏泽的厌恶。

  “此子沽名钓誉,竟然还敢点评先贤文章。那个县学教谕海瑞也是可笑,竟然敢为先贤作注!”

  “这师徒二人如今还结交权奸,真是丢了我们读书人的脸!”

  张思敬又骂起了他最恨的方望海道:“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前任延平知府方望海!他在童子试中舞弊,让苏泽中秀才,又招揽他为婿!真是国之大奸!”

  说道这里,在场的读书人更酸了。

  方知府的女儿在南平城内名声颇佳,当然方大小姐不曾抛头露面,但是城内命妇还是见过她的。

  如此佳人竟然和苏泽这样的穷小子定亲,那些没有婚配的读书人自然是牙都咬碎了。

  黄时行也曾经立下誓言,不考上举人不婚配,他也曾经听过方若兰的芳名,心中对苏泽更恨了。

  张思敬继续说道:“我也曾经向汪督学写过信,请他重新考评苏泽的功名,只可惜汪督学公事繁忙没来延平府。”

  张思敬自然不会喷汪道昆,汪道昆是翰林官,比他们科道官更清贵,这一次主持一省乡试,回京说不定就能飞黄腾达。

  张思敬继续说道:“你们且盯着这苏泽,要是他真的为虎作伥,协助竖奸败坏福建钱法,本官一定请科道好友上书弹劾!”

  众人纷纷称颂张大人的清正刚直,张思敬在这些读书人的吹捧中,也更是膨胀,逐渐口无遮拦起来。

  “储君是什么?储君乃是一国之本!国本虚悬至今未定,若是陛下有什么不测,岂不是国家大政都落入妇人和权奸之手?”

  说到了这个话题,众人的脸色都白了。

  这是他们一群生员可以听的嘛?

  这可是掉脑袋的话啊。

  要是传出去,岂不是说张思敬咒骂君上?

  众人当然知道张思敬是因为“妄议国本”才被贬谪到延平府的,请求立储自然也是清流的立场,清流早就围绕在裕王身边形成了一个政治集团,张思敬的投机上书,也是为了向裕王投一张投名状。

  这等高层的斗争,自然不是黄时行这些秀才能掺和的了。

  一阵凉风吹过来,张思敬醒了几分酒,他也知道自己失言,转移话题说道:

  “你们回去后,和家里说多收铜钱。”

  众人立刻明白了张思敬的意思,他们也都是大家族的子弟,也是听家里人说过嘉靖六年铸钱的事情的。

  朝廷要疏通钱法,无外乎强行铸大钱。

  官府铸了大钱,肯定会强行要求民间使用大钱,这时候用收来的铜钱改铸大钱,跟着官府后面强行用钱换银,是稳赔不赚的买卖。

  对于他们这些大家族来说,搞一个钱范在家里私铸铜钱根本不会什么难事,有的家族在三十年前就做过这样的事情。

  经过张思敬提醒,众人立刻会意。

  黄时行偷偷在张思敬耳边说道:“恩师,家中的钱范和炼炉都准备好了,您上次给我的五百两银子,学生定当好生运作。”

  张思敬微微点头,这五百两银子是他从推官衙门中挪用的银子,只等从这次铸钱的大业中赚到一笔。

  清流,也是要银子的嘛。

  若是没钱走动,怎么才能从这延平府推官这极边杂职复起呢。

  张思敬摸着胡子,扰乱钱法的反正是陶太监这样的权奸,和清流的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

第192章 将铸新钱

  大明朝已经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公文传递体系,通过急递铺系统铺设全国。

  对于各地上奏的紧急公文,急递铺各有不同的送达期限,类似于如今快递的平信和急件。

  大明朝复杂的公文体系,各层级官员是不能随便写公文的。

  写给皇帝和上级衙门的公文各自都有不同的格式,而写给皇帝的公文更是严格分类。

  简单的分,在外的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分“奏本”、“题本”、“揭帖”。

  这些公文的格式各不一样,而传递方法也不一样。

  奏本是最正式的公文格式,要求最严格,奏本也不需要送到通政司,可以直接从会极门由司礼监送到皇帝的御案上。

  不过从景泰年开始,奏本基本上不太用了,大部分公文都改走题本和密揭。

  题本则是大臣最常用的公文,题本会送通政司,由通政司抄录,一份送给内阁,一份送六科言官。内阁的题本都会签上内阁辅臣的建议,是为票拟,再送给皇帝批红。

  题本有内阁会签,有六科审订,有皇帝批红,是大明朝最正式的上奏公文格式。

  朝廷重臣、地方大员如果有大事要奏,基本上都会用题本。

  最后就是密揭了,密揭是和皇帝亲近的大臣,或者外派的宦官武官才能上的奏疏,密揭比奏本的格式更自由,也不用送通政司和内阁,更不要抄送六科,可以和皇帝直接对话。

  陶公公的上奏,自然是走的密揭的通道。

  不过在上密揭的时候,陶公公也给自己的后台,大太监李芳写了一份副本,也寄给李芳三枚新钱,这是为了确保自己的密揭能被皇帝看到。

  理论上密揭只能皇帝来看,但是嘉靖皇帝潜心修道,不可能和继位初期那样勤于政事,每一份奏疏都看了。

  如今朝臣的题本,嘉靖皇帝一般都委托司礼监的太监查看,由掌印太监批红用印,再发回内阁执行,只有朝廷大事他才会亲自过问。

  大部分的密揭也都是司礼监看后批红,只有内阁辅臣,还有皇帝亲近信任大臣的密揭,皇帝才会亲自看。

  通过紧急军情通道传递的密揭,从福建快马加鞭送到京师之后,直接从会极门送到司礼监。

  如今整个司礼监掌印太监是黄锦,下有四名秉笔太监,也就是负责奏章批红的太监,李芳也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之一。

  陶公公自然也有向李芳传递消息的快速通道,李芳已经提前知道了密揭了内容。

  很清楚嘉靖心思的李芳,在见到了陶太监送上来的新钱之后,立刻就知道这是天大的功劳!

  李芳可太了解这位万寿帝君皇帝的心思了!

  三仙币上的海上仙岛栩栩如生,且不说陶太监的“梦中得授钱法”说辞是不是真的,和海外仙岛沾上边,那就讨得皇帝欢心了。

  要知道秦始皇派遣徐福求不死药,去的就是海外的三仙岛,对于求修道长生的嘉靖皇帝来说,三仙岛自然是大大的吉兆。

  李芳读过书,他深知钱法之重,如果每一枚铜钱都铸得和陶公公进献的这么好,铸币的代价也和他说的这么低,那这一次福建铸币就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而这位帝君皇帝,对待能帮他搞钱的人,都是不吝啬于赏赐的。

  自己这个保荐人,也能从中分润到好处。

  李芳不动声色,从自己的干儿子手中接过陶公公的密揭,迅速看完之后迅速揣进兜里,然后对掌印太监黄锦说道:“大珰,内臣要面圣。”

  在场的秉笔太监都抬起头,黄锦也看着李芳。

  黄锦点点头说道:“去吧。”

  李芳匆匆走出司礼监,在黄锦身边的秉笔太监陈洪露出毒蛇一样的眼神。

  司礼监并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一般皇帝在哪里办公,司礼监就在侧厢设监。

  如今这位皇帝居住在西苑玉熙宫,司礼监就在西苑边上。

  众太监都各怀心思,李芳单独面圣肯定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宫内太监的荣辱都在这位万寿帝君一人身上,所有人都不愿意宫内的权利结构发生变化。

  黄锦叹息一声,他是皇帝的潜邸旧人,如今宫里和外朝的局势微妙,他也有了求退的想法。

  之所以同意李芳一个人单独面圣,也是黄锦有交接班的想法。

  只不过这位皇爷恩威难测,不知道李芳能不能得到皇帝的信任。

  突然,西苑中响起了连珠一样的铜罄声,黄锦放下手里的笔走出司礼监,只听到铜罄声果然是从玉熙宫那边传来的。

  熟悉嘉靖的太监都知道,这位帝君近些年来更加玄虚莫测,但是他心情起伏的时候就会狂敲打铜罄,算一算正是刚刚李芳进去单独面圣的之后不久。

  秉笔太监陈洪低着头,他和李芳一向不对付,如今黄锦已经露出退意,司礼监的事情也管的少了,陈洪和李芳都在争夺掌印太监的职位。

  如今李芳出了风头,最不高兴的自然就是陈洪了。

  陈洪低着头,不表露出自己的神色,心中却对李芳和黄锦的关系更加怀疑,这两个家伙是不是有了什么秘密交接协定?

  到底是什么事情,能让那位一直静修玄功的皇帝这么激动?

  不过作为消息灵通的秉笔太监,陈洪第二天就知道了原因。

  福建铸币督办太监进献新币,得到了皇帝的认可,皇帝命令李芳将陶太监的铸币法和新币送到户部,户部对于新钱也称是,认为新钱质量上乘,可在福建先铸以观后效,若是福建能通行则可以推广到全国。

  皇帝立刻下诏,命令陶太监督办新钱,并且允许他调用整个福建的矿监、铁厂和工匠,务必要疏通福建钱法。

  不仅仅是宫内震惊,宫外更加震惊。

  正常的国策,都要经过内阁票拟,送交科道审订,然后司礼监票拟发往六部执行。

  这套程序自然是为了用级别低的言官制约内阁,体现了洪武爷“以小制大”的优良传统。

  这次皇帝“伙同”户部就下令铸造新币,内阁却不吭一声,这让言官们非常愤怒,这等于是皇帝绕过了科道直接下旨办事,而且还是铸造新钱这种大事!

  科道言官开始引经据典,从先秦以来的钱法说到了本朝的钱法,纷纷抵制皇帝要铸的新钱。

  这些言官们很快发现,这次皇帝铸造新钱的态度非常的坚决,将几个带头上书的给事中和御史贬出了朝堂,他们很快发现风向不对了。

  高地防御塔血太厚,冲不动!

  既然皇帝冲不动,那科道就只能冲严阁老了。

  科道言官调转方向,开始弹劾严阁老不能劝谏君上,让皇帝派遣太监出去铸币扰乱钱法。

  躺枪的严阁老也傻了,人在内阁坐,锅从天上来。

  不过严阁老可不是纸糊的,他迅速组织人手反击,又利用自己吏部尚书的权利,迅速调整了几个关键职位,将这一次言官冲塔给打了回去。

  陶太监也不知道,自己一封请铸新钱的密揭,竟然引起了朝堂这么大的争斗。

  不过他这个太监就算是知道了,也只会笑着看这些大臣狗咬狗吧。

  千里之外的福建自然还没有感受到朝堂的风波,陶太监只是焦急的等待宫里的回信。

  而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朝廷要废宋钱的消谣言在福建上下传开了。

  大明朝的钱法经常反复,许多老人都听说过朝廷废钱的传说。

  而且福建本身用的就是宋钱,加上陶太监这个宫内的督办铸币太监来福建的消息传开,更引起了福建民间的恐慌。

  家里有存铜钱的人家,纷纷想办法将铜钱换成更加保值的银子。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62页  当前第19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91/66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