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_分节阅读_第268节
小说作者:肥鸟先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 MB   上传时间:2024-03-18 08:08:08

  高拱家里也同样不穷,他父亲就是进士,曾经官至光禄寺少卿。

  高拱家的房子要比张居正的宅子还要大,是当年他父亲在京师当官的时候购下的。

  而且他在裕王府讲学,裕王府隔三差五也都有赏赐,他不过是替着整个京师的官员义愤。

  再这么下去不能聊了,张居正连忙说道:“肃卿兄,慎言!”

  高拱也明白自己失言,捐款这事情确实不好议论,你说君父家的宅子烧了,捐钱给君父分忧也是臣子的本分。

  高拱只是不满六部九卿衙门这种逼捐的行为。

  高拱比张居正还要大十二岁,但是性格上反倒是不如张居正稳重。

  他发完了牢骚说道:

  “胡宗宪给户部上书,要以浙江钞关税为抵押,发行抗倭捐,这事情在户部争论了好几天,听说严阁老和户部尚书把这件事上奏到陛下那边,这才通过了。”

  高拱是裕王的讲读,自然要比张居正的消息灵通些。

  高拱知道张居正关注钞关税法,他打听到了消息就过来告诉张居正这个消息:

  “听说能这么快通过,南京户部那位方侍郎也附属赞同是主要原因,你不是说那位方侍郎是满朝财臣第一吗?他竟然会同意胡宗宪这么干?”

  高拱和张居正都是翰林官,也就是未来的储相。

  储相毕竟还不是相,他们一个裕王府讲读,一个翰林院编修,自然没资格执政。

  嘴炮键政就成了他们经常做的事情。

  张居正极力赞颂方望海,认为他的钞关税法是“天下第一良法”,还说方望海是大明“第一财臣”。

  张居正也是聪明到极点的人,他很快明白了高拱的意思,在之前方望海因为升迁太快,所以没有派别烙印。

  如今他让出钞关厅的利益,帮助胡宗宪在浙江抗倭,高拱担忧的是方望海和胡宗宪合流,也就是投靠了严党。

  这才是高拱最担忧的事情,如今有着严党印记的胡宗宪在浙江抗倭,如果再有了方望海这个“理财能手”的帮助,严党就更加势大了。

  作为清流一党,高拱自然为这件事忧虑。

  “肃卿兄,我知道你急,但是先别急,可否将抵押钞关税发债的事情,详细说给我听?”

  高拱坐下来,将胡宗宪上书的全部内容,详细的讲给张居正听。

  听完之后,张居正说道:“妙啊!”

  高拱又着急,张居正说道:

  “依我看,此举反而是方望海借了胡宗宪的势,如此在浙江钞关税法成也!”

  高拱还是不解,张居正解释道:

  “从这次江南的经验看,若不是这次倭寇入侵,让钞关厅办起来团练,钞关税早就破产了!”

  “收税这件事,手里没刀子不行!”

  “如今用钞关税抵押发债,那胡宗宪手里的浙兵,就等于成了方望海的刀子,必然能从浙江商户身上割肉!”

  “肃卿兄,你说是谁帮了谁?”

  高拱还是说道:“可若是来年浙江巡抚衙门不还钱呢?”

  张居正说道:“发的债是盖的钞关厅的大印,如果浙江巡抚衙门不给钱,那钞关厅完全可以自己发后一年的债,也能补齐钞关税啊?”

  高拱恍然大悟,张居正又说道:

  “而这个债,也是很妙的,谁能发债,谁就能募到钱,国初的宝钞没有任何钞本,依然能维持用了两朝,如今有钞关税做抵押,谁掌握了发债的权利就等于掌握了金矿啊!”

  高拱听完了张居正的解释,恍然大悟的说道:

  “叔大兄的意思,还是方望海占了便宜?”

  “也不算占便宜,只是没吃亏,这位方侍郎真是奇人!”

  高拱突然低声说道:“我听说,这钞关税法也不是方侍郎提出来的。”

  其实张居正之前已经收到了汪道昆的信,知道钞关税法是苏泽提出来的。

  不过他当时还是不太相信,苏泽那时候连个举人也不是,名声也不大。

  高拱神神秘秘的说道:“是方侍郎的女婿,今科福建解元苏泽苏汝霖提出来的,在江南的时候,也是苏汝霖帮着方侍郎出谋划策,最后才扳倒岳州人的。”

  张居正想了想,装作不知情的说道:“等等,这苏汝霖,就是写了《牡丹亭》和《南柯梦》的苏泽?”

  “正是他!”

  张居正一改之前的平淡语气,有些期待的说道:“能在福建中解元,日后必能中进士,日后同朝为官的时候,可要多亲近亲近!”

  高拱也连连点头,这等精通理财的能臣,若是能为裕王所用,肯定能大大增加裕王的实力。

  京师

第260章 盐法开中制(新卷求票,今天晚上加更)

  “夫人,东西已经全部搬上船了。”

  侍女翠屏向方若兰报告,方若兰点点头,又检查了一遍行李清单,这才说道:

  “夫君说坐船只需要十五日就能抵达上海县,既然如此还是坐船省事些。”

  虽然方若兰说的轻松,但是一众下人还是对坐船有些畏惧。

  方若兰母家是泉州,泉州本身就有出海的传统。

  所以在年后苏泽向方若兰建议,在长宁卫直接坐船前往上海的时候,方若兰一口答应了下来。

  如今已经过完了元宵节,年前的时候方若兰就随着苏泽返回长宁卫过年。

  一开始的时候,苏泽还在紧张方若兰会不会见到林默珺。

  后来发现,还是苏泽多虑了。

  大明朝婚后的女子虽然要比结婚前自由些,但是方若兰作为官宦人家的女子,即使回到长宁卫也很少出门。

  除了跟随苏泽上了一次山,见了见苏泽栽种的海外农作物之外,方若兰也顶多和林彩娘聊了聊。

  至于林默珺不过是本地的卫所百户,方若兰更是没有了解的兴趣。

  在长宁卫一直住到了正月十五,苏泽接到了福州府的消息,陶公公在福州府筹备的一批粮食要运往江南,于是苏泽正好从长宁卫出发,和这支船队一起出发前往上海。

  若是这条航线安全,那日后苏泽就可以快速的往返福建和上海了。

  这一次苏泽坐的依然是长宁卫那条福船,不过经过林宗远的改造,将福船的船上甲板都换成更结实的橡木甲板后,这艘福船也加装了四门新买的西洋舰炮。

  作为大炮主义的忠实拥护者,苏泽又在船尾增加了一架佛郎机炮。

  这样的火力在东亚海域已经是相当可以了,再加上随船而行的五十名鸟铳手,护送苏泽一家前往上海。

  出航的时候,林默珺也没有出现在码头上,这都让苏泽觉得松了一口气。

  这一路航行没遇到什么危险,方若兰还是第一次乘坐海船,对于海上的一切都非常有兴趣。

  不过实际上海上的景色非常的单调,除了蓝天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很快方若兰就对这些重复的景色感觉到了厌烦。

  所幸这次航行的时间也不长,等到二月份的时候,船队抵达了上海。

  嘉靖三十七年二月,就在苏泽一家在上海码头卸运行李的时候,刚刚过完年,各部衙门开始重新上班之后,几道命令就从京师六部发出,飞快的向南京和十三道布政使衙门急递而去。

  这些命令这么着急,自然是为了筹备重建三大殿的事情了。

  首先是工部的命令,要求江西、福建、云南等省进贡皇木以资大工。

  特别是云南的木材比较多,工部除了命令云南要将木头采伐出来,还命令沿途的两广,也就是广东广西两省要出钱出力,负责将木头运送到京师。

  紧接着,为了筹措修建宫殿的费用,户部又命令在南直隶增发盐引,要求南京户部将这些盐引卖出,用出售盐引的钱来在江南募集资金。

  最后一件事就是全国性的捐款还在扩大,在京师百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以助大工之后,南京六部衙门也带头开始“自愿捐款”,而十三省衙门自然也不能落后,全国轰轰烈烈的“自愿降薪”给皇帝修宫殿的活动开展起来。

  大明官员们以“皇帝的恩情还不完”的心态,“主动”把自己的俸禄捐给皇帝修宫殿,皇帝自然也是非常的“感动”,多次表示“朕不差这点银子”!

  只可惜群臣实在是太过于“热情”,皇帝也是为了不让臣下“为难”,最后还是接受了这笔主动降薪的捐款,将这笔银子用来修宫殿去了。

  除了群臣慷慨解囊,身处于皇城根下,平日沐浴在皇帝恩情中的京师百姓们,也“自愿”加入到没钱出力的行列中。

  皇帝在二月一日下旨,征调六万民夫加入京营,和京营的士兵一起接受工部的征调,修建三大殿去。

  在京师的百姓纷纷开始逃亡,对于这些不能够主动为君父分忧,甚至还要逃跑的百姓,京师各级衙门出动出击,纷纷用镣铐和枷锁让他们悔改,被抽丁的富户也只能乖乖的交钱免役。

  不过这一切还和远在上海的苏泽没什么关系,方若兰下了船之后,就坐上了前往南京的马车。

  方若兰对于江南的一切都非常的好奇,不时的挑开车帘看着外面,比起福建的多山,一望无际的江南水网风景确实非常好。

  等到抵达南京城的时候,方望海已经提前得到了消息,派遣管家在南京城外迎接。

  见到家里的老管家之后,方若兰自然又是百感交集,虽然从她出嫁到现在也才过了两个多月,方若兰却感觉和父母分别了这么长的时间。

  方若兰已经出嫁,再住在方望海的府中,别人就会说苏泽是倒插门了。

  好在苏泽如今也不差钱,直接在距离方望海府邸不远的地方买了一座新宅,方若兰让翠屏安顿行李,就和苏泽一起上门拜会方望海。

  “夫人在后宅等着小姐,姑爷请随老仆去书房,老爷等着见您呢。”

  如此焦急的要见自己,恐怕自己这位老丈人又遇到什么麻烦事情了。

  果不其然,在书房见到了一脸焦急的方望海,对方口的第一句话就是:

  “汝霖快看看这个!”

  苏泽接过来一看,这是内阁发往南京户部的公文,内容是要南京户部出售江淮盐引,为修建大工筹措五万两银子。

  “这么多?”苏泽倒吸一口气。

  方望海也皱眉不展的说道:“是啊,自从倭寇肆虐江北,江淮盐法一直不通,光是承兑以前卖出去的盐引都不足,朝廷发的新引要如何卖出去?”

  也难怪方望海忧虑,因为南京户部的一个重要差事,就是负责整个南直隶的盐务。

  盐,这个从春秋战国开始就被认定为战略资源,汉代确定了盐铁专营的政策之后,盐税就一直都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唐代安史之乱后,唐代财政名臣第五琦在江淮建立盐院,江南地区进行盐务改革之后,整个江南地区的盐税更是占到了全国的一半以上。

  苏泽在穿越前对明代盐法也只有部分了解,于是他向方望海打听起情况来。

  “岳父大人,这江淮盐法淤塞是怎么形成的,可否和我好好说说。”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62页  当前第26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68/66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