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_分节阅读_第293节
小说作者:肥鸟先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 MB   上传时间:2024-03-18 08:08:08

  振武营拆散,一半调任辽东戍边,一半南下广府抗倭。

  又诏令在南京成立讲武堂,以南京国子监教授充任讲学,为士卒讲授当兵的道德。

  因为要和丘八打交道,南京国子监的教授纷纷不愿意去军营讲课。

  只有国子监的李贽经常出入军营,监生苏泽也“协助”李贽讲学。

  求票

第281章 使用国策—改稻为桑

  嘉靖三十九年,腊月,京师大旱,帝令蓝道行在天坛祈雨。

  皇帝心情有些不好。

  按照惯例,内阁、六部和司礼监在每年的年底,也就是腊月封印之前,要在御前进行年末的财政会议,确定去年的各部开支,决定明年的重要项目。

  这也是自从嘉靖皇帝修仙问道之后,每年必定会旁听的会议。

  但是今年的御前会议,内阁、司礼监吵个不停,司礼监始终没有批红。

  内阁和司礼监只能将最终的结果送到皇帝的御案上,请求皇帝的圣裁。

  这些年来,嘉靖皇帝愈发的对朝政松懈了起来。

  不仅仅是朝政,就连祭祀山川日月,列祖列宗这些事情,也都交给了勋臣代祭。

  这些年来,成国公朱希忠被外朝戏谑为大明大祭司,本来应该皇帝出席的那些祭祀活动,几乎都是成国公代劳了。

  只是这些年来,成国公朱希忠也日渐老迈,逐渐没办法适应在老家凤翔、南北二京、京郊皇陵之间来回折腾了。

  虽然心里不愿意承认,但是嘉靖皇帝也感觉自己老了。

  前几日皇帝召见了定国公徐延德,看到这位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勋臣也已经老了,一向对臣子没什么温情的嘉靖皇帝,竟然拉着定国公拉起了家常。

  这定国公祖上追溯到徐增寿,也就是开国功臣徐达的第三子。

  定国公和南京的魏国公,都是徐达两子留下来的血脉。

  靖难之役的时候,徐增寿暗中给成祖朱棣在南京当内应,虽然被建文帝杀死,但是徐增寿一脉的定国公由此显达。

  而在南京的魏国公徐辉祖支持建文帝,被成祖朱棣靖难之后削爵幽禁,却没有革去他的世袭爵位,只不过后来魏国公一脉也只能留在南京。

  现任魏国公徐鹏举,因为振武营兵变的事情,被革去了军中职位,如今赋闲在家。

  相比之下,定国公徐延德倒是破得到皇帝的信任,经常能出入宫廷。

  只能说徐达儿子们的站队功力了得,现任定国公徐延德也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从来不对朝廷大事发表任何意见。

  “你长子徐文璧也成年了吧?”

  徐延德恭敬的说道:“犬子已经成年,明年就要应袭了。”

  应袭就是勋贵的继承人到了二十岁,可以担任一部分职位等待继承爵位了。

  嘉靖点头说道:“既然如此,那就让文璧这孩子出来做点事,让他先典宿卫禁卫吧。”

  就连向来稳重的定国公徐延德也是一喜,禁卫宿卫的红盔将军们都是勋臣子弟们担任,典宿卫就是御前侍卫首领,这可是相当关键的职位。

  虽然说自从土木堡之后,禁卫红盔将军的地位大降,已经变成了礼仪性质的仪仗部队,但是典宿卫这份差事还是很有分量的。

  嘉靖皇帝突然说道:“陆炳死了。”

  徐延德再次恢复了之前那副木头雕塑的样子,锦衣卫指挥使陆炳的死,如今已经是京师的禁忌话题。

  自从上一次俞大猷那件事之后,陆炳名为养病,实际上等于被皇帝剥夺了锦衣卫指挥使的权利圈禁在家。

  十一月,又发生了一件事。

  钦天监监正周云逸,因为天象示警上书皇帝:“朝廷开支无度,官府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天怒人怨。”

  结果是周云逸因为“妖言惑众,妄议朝政”,被皇帝下令廷仗,最后死在紫禁城午门前。

  而周云逸死后,一直在家中养病的锦衣卫指挥使陆炳突然进宫,可这一次陆炳没有从宫内出来。

  嘉靖三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锦衣卫指挥使陆炳暴死在宫中,京师流言纷纷。

  皇帝又说道:“杨慎也死了。”

  可怜的徐延德搜肠刮肚,总算是想起了杨慎是谁了。

  杨廷和之子,因为大礼议被贬谪到云南一辈子的杨慎,终于死了。

  嘉靖皇帝拿出一张纸,念诵起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徐延德听完,几乎要拍手叫好了,杨慎不愧是文坛宗主,这首词真的是高妙!

  不过徐延德可不敢赞叹,他偷偷瞄了一下皇帝的脸色,连忙低下头。

  “朕已经赦免了杨家,许他家人扶棺回乡。”

  徐延德这才发现,皇帝的头发中也有了白发,曾经号称寒暑不侵的道君皇帝,此时也披上了冬衣。

  徐延德连忙再次低下头。

  嘉靖皇帝敲打了一下铜罄说道:

  “你退下吧,黄锦!”

  徐延德连忙退下,只看到宦官中的第一把交椅,被宫内太监们尊称为老祖宗的黄锦,匆忙的走进了殿内。

  黄锦的头发也已经白了,徐延德低下头和这位权宦擦身而过,努力让自己不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不过走到殿门前,徐延德还是听到了皇帝的对话。

  “修建大工和宫观的事情不能停,工部的银子不能少,让朝廷重臣,科臣言官上书,如何解决明年工部的窟窿!”

  司礼监自然不敢怠慢,赶着在过年前将皇帝的命令传遍了京师各衙门。

  接到了皇帝的命令,时任工部尚书,人称小阁老的严世蕃立刻在府内集会。

  他的心腹赵文华、鄢懋卿齐聚府上,严世蕃来回踱步,口中骂骂咧咧。

  “徐阶老贼!他户部就知道哭穷,我们工部的银子花在什么地方,他难道不清楚吗?”

  一想到御前会议上的唇枪舌战,严世蕃就火冒三丈。

  赵文华连忙劝谏道:“小阁老莫要生气,这一次也是小阁老表现的好机会!”

  严世蕃坐在太师椅上问道:“赵大人有何良策,能解朝廷的亏空?”

  赵文还连忙说道:“小阁老,您可知道今年福州市舶司到底卖了多少丝绸?”

  严世蕃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市舶司是宫内的机构,他作为工部尚书当然不知道市舶司的账。

  赵文华说道:“琉球使臣在福州购买的丝绸,足足有二十万两银子。”

  严世蕃倒吸了一口气。

  赵文华又说道:“就这样,还是因为卖的丝绸不够多,以现在的行情,织出多少丝绸,琉球使臣就能收多少丝绸。”

  严世蕃也不是傻瓜,他疑惑的问道:“琉球不过是弹丸小国,又怎么能有这么多银子买丝绸?”

  赵文华嘿嘿一笑说道:“不是还有倭人和佛郎机人吗?”

  原来如此啊!

  严世蕃恍然大悟,但是他又说道:

  “可是这丝绸也就这么多,怎么也多不起来啊。”

  赵文华神秘兮兮的说道:“我有一策。”

  严世蕃用恭敬的语气问道:“元质兄请赐教。”

  赵文华摸着胡子说道:“改稻为桑。”

  “改稻为桑?”

  无论是严世蕃还是鄢懋卿,都在咀嚼赵文华说出的这四个字。

  很快鄢懋卿就拍手说道:“妙啊!”

  严世蕃这才跟着反应过来,也抚掌说道:“妙策啊!”

  严世蕃又站起来,拱手对赵文华说道:“元质兄,既然要改稻为桑,要从哪里改起?”

  “浙江!”

  赵文华几乎是斩钉截铁的说道。

  赵文华又说道:“不过浙江改稻为桑,有一个绊脚石,胡宗宪。”

  严世蕃露出凶狠的神色说道:“胡宗宪仗着是我爹的弟子,对我不假颜色,但是此人在浙江抗倭,对于我父亲又十分重要。”

  严世蕃又说道:“不过若是国策,胡宗宪也必定会执行的!”

  整个过年期间,严世蕃整日都和赵文华鄢懋卿集会,就连新娶的姨太太都没有“照顾”。

  而与此同时,嘉靖四十年的新年,苏泽依然带着方若兰返回了长宁卫渡过。

  只不过这一次他们是乘坐的新式的飞剪船,只用了十五天就从上海抵达了长宁卫。

  忙完了过年的诸事,苏泽又马不停蹄的坐上船,随着林默珺出海来到了东奥岛。

  此时东奥岛上也是一副过年的景象,苏泽看着日益拥挤的东奥岛,询问身边的林默珺道:

  “怎么岛上的人这么多了?”

  林默珺叹息了一声说道:“今年福建的形势可不太好,这些都是逃难的百姓。”

  “逃难?”

  林默珺点头说道:“今年福建不仅仅闹倭寇,官府也加派了很多苛捐杂税,很多地方的百姓都逃亡了。”

  “这么严重的嘛?”

  林默珺点头说道:“广东甚至闹出了民变,不过如今闽广囤有朝廷的精锐,被很快镇压了下去。”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62页  当前第29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93/66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