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_分节阅读_第481节
小说作者:肥鸟先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 MB   上传时间:2024-03-18 08:08:08

  沈一贯却摇头,没有附和叔父的话。

  果不其然,五天后就传来了陕西的新消息。

  陕西兵备道魏允文听到了王二用起义的消息,立刻带领陕西新军前往平叛。

  用了火枪和火炮的陕西新军,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攻破了澄城县,王二用被驱赶出了县城老巢。

  紧接着魏允文又派遣火枪兵清乡,王二用被手下的叛徒出卖,被围困在澄城县边上的小山上。

  最后王二用被身边的亲卫出卖,被割下脑袋献给明廷,魏允文将他的脑袋传到陕西诸县示众。

  这一场本应该轰轰烈烈的起义,却只用了不到十天就彻底扑灭。

  沈明臣也是目瞪口呆,他的侄子沈一贯说道:

  “历史都是螺旋上升的,所谓道高一尺。”

  “若是以前的明廷,遇到王二用这样的肯定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才能扑灭,可是现在不同了。”

  “火枪和火炮,不仅仅增加了我们东南的势力,也增强了明廷这些反动统治者的实力,只有刀枪的起义军,根本抵抗不了装备了先进武器的新军。”

  沈明臣意志阑珊的说道:“这么说,我们东南反而让明廷更强大了?”

  沈一贯点头说道:“大都督前几天的文章,已经谈到了‘技术扩散’。”

  “别说火枪和火炮这种早就已经出现的事物,就算是望远镜这种东西,明廷也开始仿制了。”

  “有些东西的原理说起来并不复杂,只是没有人将这些东西想到用在战争之上。”

  “想要阻止技术扩散,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大都督已经说了,先发研究的势力,往往需要投入更大的财力和武力,才能研究出可以使用的产品。”

  “而后发的势力只需要简单模仿,找准了方向专项投入,就能够追赶上先发的势力。”

  “想要保证领先,只有不断的研究发展,不断的推进改革才行。”

  “明廷是第一个吃到我们东南技术扩散福利的势力,紧接着周围的国家也会吃到,我们东南不能停下脚步,只有不断向前才能保持领先。”

  沈明臣叹息说道:“你的意思是,以后再也没有陈胜吴广了?这世界变得好生无趣啊!”

  沈一贯却冷冷的说道:“叔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切都是螺旋上升的。”

  “明廷反动派的势力在加强,进步力量也在加强,反动高压下积累的是更强大的反抗力量,而那是要比王二用这种起义更强大的力量。”

  沈明臣疑惑的问道:“你说的这力量到底在何处?”

  沈一贯难得露出笑容说道:“在印刷厂里,在工坊中,在新军基层中。”

  沈一贯说道:“叔父,我已经给大都督写信了,请他加强对明廷新工坊的渗透,有组织、有技术、识字能使用新式武器的雇工,这些才是将来领导反抗明廷的关键力量。”

第436章 当世文宗的威力

  不过沈明臣叔侄却等到了京师情报站的站长陆二上门。

  自从张居正上台执政以来,进一步加强了对舆论的控制。

  张居正取缔了除了明廷官方发行的所有报纸,不仅仅是印刷其他报纸是重罪,就连贩卖这些报纸也加重了处罚。

  虽然在远离京畿的其他地区,这条禁令依然和废纸差不多,但是在京师城中,这条禁令还是有威力的。

  张居正执政以来,也吸取了高拱“为政过宽”的教训,张居正总结高拱下台的经验,就是他对京师控制太松懈了。

  他亲自处理顺天府的事务,将京师划分为很多个小区域,设立治安所和捕快厅,专门负责这些街道的治安工作。

  虽然也有大量的街头混混进入了治安所和捕快厅,但却确实加强了对京师的控制。

  禁报令实行以来,确实对《京师新报》的发行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这个月光是京师情报站就出面捞了七次报童了,为了安全起见,陆二决定让旗下的报童组织暂停贩卖《京师新报》,等到风声松一点再说。

  《京师新报》的发行遇到了困难,陆二向上级建议,将《京师新报》的编辑部和印刷厂撤往天津。

  今天陆二带来了东南内阁的调令。

  “什么?让我们返回东南?”

  沈明臣惊讶的看着陆二,这段在京师的经历让他很满意,东南给他的薪水又高,他原本靠着书店掩饰,在京师也是如鱼得水。

  如果不是公车上书那件事连累到了他明面上的身份,沈明臣还可以一边做书商一边做编辑。

  现在让他撤回东南,沈明臣反而有些舍不得了。

  陆二点头说道:“内阁已经下令,编辑部和印刷厂撤往天津,以后《京师新报》改为一周发行一份合集,采用更隐蔽的订阅投递的方式。”

  “不过这些事情和沈主编也已经没有关系了,现在陆某可是要恭喜二位高升了。”

  听到自己升官了,沈明臣心情好了很多,他虽然舍不得在京师的工作,但带着这一次的功劳返回南京,也能在东南官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了。

  陆二对着沈明臣说道:“礼部下新设的新闻版权司,沈主编被内阁廷推通过,担任新闻版权司的主司了。”

  沈明臣也是一喜,他也关注了东南的官制改革,六部下诸司也是相当重要的职位了,而且新闻版权司是管理东南报刊发行和版权保护的部门,可以说是个相当重要的部门。

  他作为本届内阁第一次廷推出来的大臣,也是含金量十足。

  沈明臣又问道:“那一贯呢?”

  陆二看向年轻的沈一贯,听到自己叔侄二人升官,沈一贯连一丝笑容都没有,和热情外向的叔父不同,这位年轻的副主编非常冷漠。

  但是陆二也知道,这些日子《京师新报》的日常工作,几乎都是沈一贯在主持的,而几篇重要的报道,也都是沈一贯亲自采编撰写的。

  《京师新报》的成绩,大半都是这个年轻人做出来的。

  陆二说道:“令侄的职位是大都督亲自提名的,也是经过内阁廷推一致通过的。”

  沈明臣连忙问道:“没想到小侄竟然蒙受大都督亲自关注?不知道是什么职位?”

  陆二说道:“鸿胪寺行人司主司。”

  沈明臣露出迷茫的表情,他对于东南官制有了解,但主要是对七部这样的大衙门。

  鸿胪寺在五寺中也是排名末尾的。

  大理寺、司农寺、太仆寺、鸿胪寺、宗正寺这五寺中,(勘误,前文达观是宗正寺度牒司主司)就是以鸿胪寺和宗正寺排名最末,就连很多东南官员都不知道这两个衙门为什么要名列五寺。

  大理寺和刑部共掌刑律,司农和太仆是负责农业生产和牲畜管理的工作,虽然在工商大兴的背景下有些弱势,但是农业依然是重中之重。

  鸿胪寺就显得无足轻重了,负责接待外国使节?如今有什么重要的外国使节?

  《海国图志》在报纸上连载,也让东南百姓对周围诸国有了初步的了解,甚至连远在西方的欧陆诸国,也成了市民的谈资。

  可在东南官员和百姓看来,只有北方旧明还能算是旗鼓相当的对手,望眼看去其他诸国都是什么东西?

  当今世界,唯一在国土和人口上,能够和中华比肩的,也就是横跨欧亚的奥斯曼帝国了。

  所以在沈明臣看来,鸿胪寺行人司的职位非常鸡肋。

  沈一贯听到这个任命,却难得露出笑容,对着陆二说道:

  “多谢陆站长的消息,我叔侄二人尽快就启程离开京师。”

  沈明臣还是有些放不下自己经营了近一年的《京师新报》事业,他追问道:

  “敢问陆站长,谁来接替我的职位呢?”

  陆二笑着说道:“这一次来京师可是一位名人,沈主编肯定听过他的名号。”

  “难道是震川先生(归有光),不对啊,不是说震川先生已经升任礼部员外郎了吗?”

  陆二说道:“这是秘密任命,两位也是我东南的高品级官员了,才有权知道这件事。”

  “不是归先生,而是王元美。”

  “什么!”

  王世贞,字元美,是当世能和苏泽并列的文坛宗师。

  因为父亲前蓟辽总督王忬被嘉靖处死,王世贞在南直隶太仓老家守孝三年。

  世人都认为王世贞会出仕东南,却没想到王世贞一出仕就担任《京师新报》主编这样的职位。

  沈一贯突然说道:“让王元美担任《京师新报》主编,大都督是要公然和明廷打擂台了?”

  陆二赞许的说道:“正是如此,王主编已经乘船前往大沽了,他准备用《京师新报》和明廷争夺舆论阵地。”

  沈一贯说道:“妙啊!”

  王世贞在守孝前就是当世文宗了,当年苏泽科举的时候,就模仿过王世贞的科举范文。

  让王世贞担任《京师新报》的主编,可以说是一招相当巧妙的棋了。

  王世贞父亲的遭遇在明廷内部也有很多同情者,特别是清流这种不少都王世贞父子有来往,而清流又是支持高拱张居正变法的主力。

  王世贞又在京师很有文名,粉丝众多,由他主编的《京师新报》订阅量肯定要上一个台阶。

  沈明臣叔侄得到了撤离的命令,立刻离开京师,从大沽军港乘坐快船返回了南京。

  而守孝结束的王世贞,在南京大都督府和苏泽面谈了三个时辰后,就乘坐快船抵达了北上大沽。

  五月,京师。

  忙碌了一天的张居正返回到家中,他十三岁的长子张敬修抱着一份报纸激动的等着他。

  张居正对于张敬修这个儿子很满意,张敬修几乎和他是一个模子刻出来。

  不仅仅是长相上极为相似,张敬修的才情和能力也完美的继承了张居正。

  才十三岁的张敬修已经能够熟读并融会贯通四书五经了,用张居正的标准,就算张敬修不是他这个宰相的儿子,也能参加乡试考上一个举人了。

  当年张居正和高拱都是穷酸翰林的时候,两人经常在家里讨论时政,那时候张敬修才七八岁,就经常能够说出让两人都惊讶的言论。

  张敬修性格上也很稳重,很少见到他大喜大悲的样子,这也让张居正对这个儿子非常满意。

  张居正自从执掌明廷朝政之后,张敬修性格更加稳重,每天也就是在家里读书,从来不仗着宰相家公子的名号出门浪荡。

  儿子今日竟然如此激动,倒是让张居正有些意外。

  “父亲,王元美来京了!”

  张居正自然知道王世贞是谁,他当年和王世贞在朝的时候虽然没什么交际,但是也曾经读过王世贞的文章。

  儿子在学习科举文,自然会读王世贞的文章。

  当今的文坛上,主要流行的就是两种文风。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62页  当前第48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81/66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