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_分节阅读_第497节
小说作者:肥鸟先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 MB   上传时间:2024-03-18 08:08:08

  作为大明忠诚的藩属国,朝鲜这个好大儿,义不容辞的成为大明棉布的倾销地。

  张居正态度强硬的给朝鲜国主下了国书,要求朝鲜断绝和东南的贸易,购买大明的棉布。

  因为如今山东海上贸易不通,张居正特意开通了陆地的通道,鼓励北方商人通过辽东将棉布卖到朝鲜国。

  辽东的九边军队也陈兵在鸭江边上,吓得朝鲜君臣立刻全盘接受下来,购买大明生产的棉布。

  但是朝鲜和草原的人口并不多,消费能力也并不强,张居正也清楚,只靠着这两个地方,是无法满足明廷的需求的。

  所以张居正再次要求朝鲜国主在釜山开埠,明廷派遣官员在釜山设置市舶司,专门在釜山从事对倭贸易。

  在张居正的强势推进下,朝鲜国主不得不接受大明的要求,将釜山“租借”给了大明。

  经过张居正这么几板斧下去,大明竟然恢复了几分气象。

  隆庆三年,十二月初八,京师城内架起了好几口大锅,清远伯李炜带头在京师设置粥棚,给百姓免费发放腊八粥。

  虽然这腊八粥和水一样稀,可依然排起了长队。

  佟安从国子监出来,他搓了搓手,看了看京师热闹的街道。

  自从十月份,明廷正式推行新政以来,如今已经过去了两个月了。

  在国子监中,对张居正的赞扬也日益多了起来。

  在最新的《皇明新报》上,张居正这个中书令,破天荒的向百姓公布了户部的情况。

  砍掉了大量皇室开支,又殖产兴业,再加上一条鞭法的税制改革,明廷在支撑了陕西平叛战争、山东平叛战争,和山东前线长期对峙战争,三次大战的军费开支后,依然实行了国库盈余。

  曾经对明廷非常不满的国子监学生,都开始称颂张居正这位“千古名相”,认为他才能够拯救大明朝。

  京师的报纸上,充满了对张居正的颂扬之声,这都让佟安产生了大明真的中兴了的感觉。

  今天是腊八,张居正下令国子监也给所有的监生提供腊八粥,佟安吃了腊八粥之后,就准备在街头转一转。

  就在这个时候,佟安听到了一个声音。

  “佟子元?”

  佟安抬起头,看到一辆绿包车上坐着一个中年人,他连忙见礼道:“王先生!”

  坐在绿包车上的正是名满京师的文坛宗师王世贞。

  上一次张府聚会之后,张敬修又组织了几次文会,佟安和王世贞都在列。

  一来二去下,两人也逐渐熟悉起来。

  而京师国子监也邀请王世贞前往国子监做过几次讲学,佟安对王世贞非常尊重,以“先生”尊称他。

  王世贞拍了拍绿包车说道:

  “佟子元要去哪里?我捎你一程?”

  佟安本来想要拒绝,但是看着道路两边行人步道的积雪,他还是答应了下来:

  “那就打扰王先生了。”

  祥子将车放下来,佟安爬上了绿包车。

  车上多了一个人,祥子拉车更加费力了。

  王世贞问道:

  “佟子元要去哪里?”

  佟安说道:“今日同学会组织聚会,我去贡院前的松鹤楼就行。”

  王世贞笑着说道:“那还真是有缘,我也要去贡院那边,那就有劳祥子了,我给你加点工钱。”

  祥子咧开嘴说道:“不劳烦不劳烦,要不是王先生照顾我这生意,我都撑不到冬天,就不用加工钱了。”

  看着祥子身上粗布棉衣上的补丁,佟安忍不住问道:

  “车夫的日子这么难吗?”

第451章 两个世界

  祥子瞥了一眼车上的佟安,果然是一副国子监学生的打扮,他们这样的人大概是不懂普通百姓的辛苦的。

  但是这些国子监的监生,又要比已经步入官场的读书人更热血一些,他们也经常会将百姓提在嘴边。

  只不过这个嘴边的百姓,到底是过得什么日子,大部分的读书人是不知道的。

  毕竟能在国子监读书的,都已经是大明的举人了,其实已经算是大明的官老爷了。

  当年苏泽名满天下的时候也不过是个举人。

  祥子在京师拉车,自然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他只是含糊的说道:

  “日子就这样,好也是一年,不好也是一年,俺们这些人,能活着就不错了,还指望过什么好日子。”

  被佟安勾起了话题,祥子想到了当年同样是逃荒,有同乡最后选择越过坚壁清野的区域去了东南,自己来了京师。

  前段时间从报纸上知道了东南的变化,那边的同乡日子应该过得不错吧?

  不过祥子如今也不可能离开京师了,拉车虽然苦一点累一点,但是好歹能吃饱饭。

  比起那些进入工坊的同乡,祥子的日子已经算是不错了。

  看到祥子欲言又止,佟安继续追问道:

  “朝廷不是实行新政吗?怎么你们车夫的日子还是不行吗?”

  看到祥子一身破烂补丁的衣服,佟安忍不住说道:

  “如今京师的人也多了不少吧?马上都要过年了,不买点新料子过年吗?“

  听到佟安这么追问,祥子也有些不耐烦了。

  这些书院里的书生,他再熟悉不过了。

  畅论国事头头是道,真正的普通百姓生活根本是一点都不清楚,还经常会自我感动,觉得自己最懂得民心,是为民请命。

  反正王世贞也在车上,祥子干脆说了起来:

  “人多有什么用?那些工坊做工的人哪里乘得起绿包车?进城的人多了,抢着承包绿包车的人也更多了,这两个月已经涨了两次租金了。”

  “涨租?”

  祥子说道:

  “一辆绿包车要几十两银子,俺哪里买得起啊?俺这绿包车是租的,每个月要给车主一两银子。”

  佟安倒吸一口气:“这么多?”

  祥子说道:“您还别嫌多,这一两银子已经是良心了,有的车一个月就要一两三钱银子。”

  “京师里的人这么多,嫌贵有的是人来干。”

  佟安沉默了一下,这段时间京师的绿包车是多了起来。

  他又问道:“一个月一两银子的租金,你拉一个月车能赚钱吗?”

  祥子说道:“得亏了王先生照顾我的生意,俺早上六点出门拉车,晚上九点歇业,这一个月还能挣上三钱银子,偶尔还能打上几口劣酒驱寒,这冬天应该能撑过去。”

  佟安问道:“既然拉车这么苦,为什么不进工坊呢?我看报纸上工坊一直都在招工,不是说待遇从优吗?”

  祥子仿佛是听到了什么搞笑的事情,竟然差点没憋住丢掉手里的车杠。

  他连忙向王世贞道歉,这才说道:

  “这位先生好生会说笑。”

  佟安憋红了脸,他也听出了祥子话中的意思,是在嘲笑他不懂民生。

  不过佟安还是忍着问道:

  “难道进厂不好吗?”

  祥子说道:“不好,当然不好,要是进厂好,报纸上又怎么会期期都招不满人呢?”

  佟安愣住了。

  其实他对于明廷工坊的描述,也都是来自于报纸。

  《皇明新报》上有一个版面,专门介绍新式工坊的雇工生活。

  在这些报纸上,总有几个在工坊勤劳致富的例子,仿佛只要进了工坊就能过上好日子。

  报纸上宣传雇工进入工坊的收入高,能够养活一家子人,所以佟安才会问祥子,为什么不进厂打工。

  祥子说道:“俺有个同乡在南城李伯爷家的纺织厂上工,他是负责搬运棉布的装卸工。”

  “他早上六点上工,也是晚上九点下工,每天加起来要扛几百斤的棉布,一个月也就挣三钱银子。”

  “而且俺这拉车,没客人的时候还能靠着车上晒晒太阳,他这个抗棉布,可是时时刻刻都不得歇的。”

  “俺这同乡说了好几次了,要租俺这辆车,俺都没同意呢。”

  佟安沉默了,祥子说的似乎才是工坊的真实情况。

  祥子又说道:

  “这年头有活干都是好的了,俺有个同乡,也是山东逃难来京师的,在一家铁厂干活,被水车绞断了一只胳膊,就被铁厂给辞退了,家里把什么都卖了也没保住命,在床上疼了七天活活疼死了。”

  “俺可是见过那个同乡,当年可是种田的好把式,一个人能干三个人的活儿,最后死的时候瘦的皮包骨头。”

  佟安都有些听不下去了,他忍不住说道:

  “朝廷不是有令,要保障雇工的安全吗?”

  祥子不屑的说道:“朝廷?那铁厂有顺天府尹的股份,难不成还会帮着一个断了手臂的雇工说话?”

  “这年头能活下来就不错了,那《皇明新报》的头几版,擦屁股都嫌字多呢!”

  祥子爆了粗口,王世贞皱起眉头,他立刻闭上嘴巴说道:

  “两位先生,贡院到了。”

  王世贞和佟安下了车,祥子又连忙拉着车去接下一个路边的客人。

  看着祥子拉着车远去的身影,佟安忍不住问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62页  当前第49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97/66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