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_分节阅读_第626节
小说作者:肥鸟先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 MB   上传时间:2024-03-18 08:08:08

  “老爷,佟先生来了。”

  “佟安拜见王先生。”

  王世贞拉着同安进了书房,他接下来佟安的礼物,对于这几本国子监中所藏的古书非常的喜爱。

  王世贞将书小心的放在书架上,接着苦笑说道:“佟子美来的正是时候,我明日就要前往天津了。”

  “啊?为什么?”

  王世贞叹息一声说道:“如今朝廷局势艰难,我无一官半职,没有朝廷的俸禄。以往靠着在太仓的舍弟寄来的银钱还能在京师立足,但是现在南北隔绝,朝廷要禁绝东南钱币,我在京师也过不下去了。”

  其实这也是王世贞的借口,他是东南安插在京师的情报负责人,本身都是有京师情报站的经费支持的,根本不缺钱。

  而且王世贞是当世文宗,之前靠着出版的稿费也能在京师过下去。

  他前往天津是因为接到了东南的任务,劝说留在天津的前内阁首辅张居正前往东南。

  不过王世贞在京师也有名声,所以他这段日子不断放出风声,说自己在京师生存困难才前往天津的,这样才不会引起明廷的怀疑。

  自从李成梁上台以后,对于言论的控制更加严格。

  解散六科和都察院后,对于民间言论控制严格,所有京师的私人报纸都被取缔,王世贞确实断了明面上的财源。

  而且王世贞曾经是张居正的座上宾客,在李春芳主政的时候就备受关注,如今更是谨言慎行。

  他名气太大,一举一动都被监视,已经无法在京师继续活动,也为了王世贞的安全,东南内阁做出决定,要求王世贞前往天津。

  如果劝说张居正不成,王世贞也可以迅速撤入大沽炮台,从大沽直接坐船回到东南。

  听说了王世贞也要走,佟安有些低落。

  曾经的京师热闹非凡,佟安和同道一起在国子监读书,那时候真的是书生意气,佟安成立学习会,公车上书弹劾奸臣,那时候是多么的快活。

  可是现在京师百业萧条,店铺全部关门,当年的至交好友都零落天涯,也不知道还有没有再见到的可能了。

  一想到这里,佟安就更低落了。

  “子美莫要伤感,这天下局势已经快要定了,好好保存自身,日后还是有见面的机会的。”

  王世贞如今也不怕说这种话了,大明大厦将倾,已经是京师读书人中公开的秘密了。

  如今大家不是不投降,而是没有门路投降。

  京师权贵们让侯平前往上海购买东南公债,就是都看到了大明的颓势,给自己的财富找后路。

  甚至有些家族,已经派遣家族成器的子弟南下,给自己家族留一条后路。

  稍有见识的读书人,都已经看到了未来。

  如今京师的夜间书铺中,最畅销的书籍就是苏泽的著作,以及南京科举的真题汇编。

  如今李成梁已经暂停了科举,关闭国子监,京师读书人早就已经没了出路。

  “子美,你真的要从军吗?我在兵部还是有些故友的,如果活动一下也能让你留在京师。”

  王世贞对于佟安这个年轻人也是很欣赏的,子弹无眼,山西很有可能成为交战前线,他也不想要佟安白白送死。

  佟安的心情也很复杂。

  佟安甚至自己也说不清楚,他对于明廷是个什么样的感情。

  按理说学习会之后,佟安应该已经对明廷失望了。

  他后来又拜师颜钧,接受了颜钧的思想,对于明廷是更加失望了。

  但是当李成梁的士兵冲进了国子监,驱逐国子监的学生,佟安还是选择留了下来。

  他想要为朝廷尽一份力。

  这个时代很多有理想的读书润,都处于佟安这样的挣扎中。

  一方面,他们的儿童时代到读书时代,接受的都是程朱理学的教育,从父母到教书先生,再到各级学校的教授,讲授的都是这些道理。

  佟安这些读书人,他们不可能完全和新成长起来的读书人一样,完全否定从小就接受的教育。

  但是他们也不可能和那些老一辈的读书人一样,完全和明廷绑定在一起,总是将忠君挂在嘴边上。

  佟安他们是最迷茫的一代。

  在这种情况下,佟安只能将对明廷的忠诚,上升到虚无的爱国情怀上,否则根本无法寄托这股情绪。

  佟安拒绝了王世贞的帮助,接下来带着礼物去拜访颜钧。

  此时的颜钧住在城外的工坊宿舍中。

  明廷为了保证火药生产,下令火药的原料全部统购统销,并且取缔了这些工坊中的雇工组织,通缉带头罢工的颜钧。

  不过这条禁令对于颜钧几乎没什么作用。

  和普通的市民商贩完全不一样,这些城外工坊的雇工,拥有更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从王恭厂大爆炸以后,工坊对于生产流程要求更高,工人都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而且工人在生产中强调的纪律性,也不是普通市民能有的。

  军工坊又能接触到各种武器和武器原料,这些工人的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要远强于普通人。

  顺天府的衙役们曾经想要冲进雇工的宿舍区域来抓人,可是都被有组织的雇工们给打跑了。

  后来顺天府还想要请求军队来镇压,雇工们更是直接拿起武器,堆起了街垒来对峙,甚至断绝了王恭厂的火药生产。

  最后的结果是顺天府对于雇工的城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不会派遣衙役进入这里抓人,而这些雇工也不离开这里。

  城南的工坊区域,在颜钧的领导下,已经成了一个自治类型的社区。

  社区内部的争端,颜钧和有威望的社区元老会商议解决。

  社区有什么需求,也会集资派遣商人出去购买。

  同时社区还有一些自助的功能,比如集中一些身体有残疾的工人,帮着其他工人照顾孩子,又比如提供一些互助的餐食。

  在这个诡异的乱世中,原本最贫穷的京师城南,反而成了最安定的地方,不少人都想要进入城南定居,都被社区自己组织的巡逻队拦下来。

  佟安提着书,和社区自卫队打了招呼,走进了城南工坊区。

第618章 诛心,出版大明实录

  颜钧穿着一身短打的工作服,盘坐在地上给一名雇工维修工具。

  佟安安静的站在边上,等到颜钧灵巧的将工具维修好,这才将要送上的古籍递给颜钧。

  雇工拜谢了颜钧,这才离开了这间简陋的木屋。

  翻开佟安送来的书,颜钧说道:“这是宋代的善本书吧?如果是几年前恐怕要卖上高价。”

  佟安点头说道:“我听国子监藏书阁的前辈说,这本书据说是当年小阁老严世蕃买下,捐赠给国子监的。”

  颜钧合上书说道:“兵灾连连,不知道有多少古籍要绝版了。”

  佟安也跟着叹息一声,所谓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在烈火烹油的时候,官员和富人才会追求这些古籍善本,开始附庸风雅。

  等到乱世的时候,这些书籍还不如能够烤火的柴火。

  国子监的藏书阁就是如此,国子监被改为军校之后,这些军官和士兵对于古籍没兴趣,但是没人好好维护藏书楼了。

  甚至藏书楼一楼的书籍都被扔到了操场上,将藏书楼改为存放武器的武库。

  佟安不忍心这些古籍损毁,贿赂了看守藏书楼的士兵,才将这些古籍从国子监带出来。

  一部分他送给了王世贞,一份则送给了颜钧。

  颜钧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扔在一边。

  “书是好书,就是文中的内容没什么新意。当年王师就说过,今人是站在古人身上看待世界的,如果从眼界开阔来看,今人才是古人。”

  “所以王师主张文不如新,当年我还反驳过王师,现在看来还是我迂阔了。”

  佟安想了想也点点头。

  在苏大都督改进印刷机之前,搜集古书还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在苏泽读书的时候,一套参加科举的参考书《四书五经大全》,就足以让一个普通人家破产,苏泽在卫学读书的教材,一部分是白知县捐赠的,一部分就是他自己抄录的。

  那时候除了书籍贵以外,书籍也相当的少。

  除了科举有关的书籍,县城书铺会进购一些,唐宋古文,秦汉歌赋,先秦散文这些东西,普通读书人根本接触不到。

  可是自从苏泽改良了印刷机以来,书籍的印刷成本大大降低。

  随着识字人口的增加,各类书籍也有了市场,书籍出版也成了一门有利可图的行业。

  以前被藏书家束之高阁,当做传家宝贝的书籍,使用印刷机再版印刷,一旦畅销就能赚到大把的银元。

  各种善本孤本的书籍被印刷,读书人的眼界也提高了。

  新一代在印刷机时代成长起来的读书人,视野已经完全不同了,他们不仅仅从古人的精选文章中得到养分,也从苏泽为首的文坛宗师,学术大家的新理论中得到养分。

  特别是在半年前,苏泽突然宣布要将全套的《永乐大典》刊印,免费给出版商复印出售的消息传开,更让天下读书人侧目。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编写的一本大典,对标的是南朝《昭明文选》,收录了明初从各地搜集的各种藏书,汇编成一部无所不包的大殿。

  从明初开始,就不断有大臣请求皇帝,刊印永乐大典。

  但是历代皇帝都将永乐大典视作是自己的私人财产,同时也出于一些政治目的,将这部大典看得死死的,只有进士中最优秀的翰林官,又或者内阁重臣才能看。

  苏泽上一次进京,从紫禁城中搬走了全套的《永乐大典》,然后苏泽就组织国子监的读书人校对排版,历时三年的时间,将这套《永乐大典》全套刊印出版!

  也是因为东南要出版《永乐大典》,所以各地的藏书家纷纷要将自己收藏的书籍出版,因为《永乐大典》中搜集了大量的古书,如果等到《永乐大典》出版之后,这些藏书家辛苦搜罗来的古书就会毫无价值。

  颜钧身为大儒,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

  社区的工友们知道他的爱好,麻烦颜钧帮忙之后,都会买本书来作为酬劳。

  颜钧读完了这些书,对于佟安送来的古籍自然没有太大的兴趣。

  文人士大夫搜集古书,很多时候并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放在书架上的。

  那些冷僻的文章和诗句,是用在文会上显示自己博学多闻的。

  但是在这个时代,印刷机将原本在富人藏书阁中的古籍,变成了廉价的书籍,普通市民随手都可以买一本。

  而且苏泽还在东南国子监搞什么“白话运动”,他组织南京国子监的读书人,将那些复杂的文言文翻译成白话,还在新出版的书上加了句读,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

  这时候人们才发现,那些偏僻古籍中的文章之所以没有传世,是因为实在是写的太菜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62页  当前第62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26/66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