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_分节阅读_第88节
小说作者:肥鸟先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 MB   上传时间:2024-03-18 08:08:08

  苏泽越是想越是觉得可行,他又想到了自己的“讲学”技能,如果在报纸上刊登自己的想法,这样算不算是讲学呢?能不能增加讲学的经验呢?

  这么一想,苏泽办报纸的心思更加强烈了!

  先去找个地方开了“印刷”技能,然后就可以回去制作活字了!

  苏泽在上大学的时候,曾经参加过历史系的新闻社,当时新闻社为了整活儿,曾经按照古法,从制作活字开始复原活字印刷术,苏泽还记得一些活字制作过程。

  制作活字需要的是铅、锡和锑,这其中铅和锡应该很容易买到,就是这个锑要费点力气。

  锑在古代叫做连锡,这种矿物因为经常和锡矿伴生,一开始被误认为锡,会掺在金属制品和钱币中。

  制造铅弹也需要铅,下了课之后,苏泽爆发出惊人的行动力,首先找了南平城内的一家印刷铺子,果然学习到了“印刷”技能。

  【发现地点印刷坊,可以学习技能“印刷”,是否学习?】

  Lv1的印刷技能虽然只有印刷术的基本知识,但是也帮着苏泽回忆起来大学社团制作活字的经历,他对于制作活字印刷机更有信心了。

  苏泽一连跑了几家铺子,终于凑齐了这几种材料。

  铅是在惠民药局买到的,这位黄提举曾经迷恋过外丹术,购买过一批铅用来炼丹,苏泽过来打听哪里可以买铅,黄提举半卖半送,将二十斤铅低价都给了苏泽。

  锡和连锡也没有费太大的周折,苏泽在一家锡器店中找齐了这两种材料。

  明代人喜欢用锡器盛酒,还认为锡有净化水的功效,惠民药局边上就有一家锡器店,苏泽很容易就买到十斤锡和一斤连锡。

  陈朝源三人疑惑的看着苏泽抱着一堆金属回来,也不知道他是受了什么刺激。

  苏泽紧接着对三人说道:“三位兄台,有件事要请你们帮忙。”

  三人疑惑的看着苏泽,老实的陈朝源立刻说道:“苏兄有请,无不从也。”

  苏泽笑着说道:“这事情不难,请三位兄台帮我‘拆字’就行了。”

第109章 活字印刷的优势,人市

  拆字是从开蒙练习书法的基本功,如今苏泽在卫学给林良珺开蒙,就在讲拆字的方法。

  拆字,就是将字拆开,要制作活字,首先要统计各种偏旁。

  字的左边的称之为偏,右边的称之为旁,统计一本书中偏旁出现的频率,就是为了制作活字时候做数学统计,制作相应比例数量的活字。

  历史课本上活字印刷术宋代就已经出现了,但其实一直到了明代,依然没有大规模的使用。

  原因也很简单,一开始的活字是用泥活字,也就是用泥烧制的活字,这种活字的缺点很明显,就是容易坏,而且泥活字烧制的时间成本太高了,一炉下去能烧出几十个能用的活字就不错了。

  苏泽用的这种铅活字,是到了明末崇祯年间才开始在江南推广使用的,但是铅活字也有问题,那就是铅活字容易在印刷时候磨损变形,用上一段时间就会模糊不清。

  最接近现代人想象的活字印刷术,活字都是用铜来做的。

  不过铜可是铸钱的材料,可以知道用铜制作活字有多么费钱了,所以到了清代中后期一些质量比较好的活字印刷书籍,基本上都是官方的铜活字印刷的。

  不过苏泽不在乎!

  铅活字的字迹再不清楚,也要比海瑞那份小报上的雕版印刷清楚吧!

  真正的好的雕版印刷自然是字迹清晰的,官方雕版的书籍可以说是字迹清晰装帧精美。

  可是小报的雕版质量能有多好?半个月就要出版一次的东西,浅浅的刻上一点就好了,海瑞那份小报字迹模糊,错别字也很多,但是读者也不在乎啊!

  这东西又不是珍藏的书籍,能看清楚差不多得了!

  用铅活字印刷的小报,竞争对手就是这种小报,而使用铅活字另外一个优点,就是制作速度快啊!

  其实雕版印刷的质量并不比活字印刷差,雕版印刷还可以印刷图案,排版也更灵活,一些手艺好的雕版师傅排的版,和后世报纸一样图文并茂。

  活字印刷术的好处根本就不是印刷质量上!而是速度!

  一份四张版面的小报,需要四个雕版师傅一起做上几天,一旦出现失误还要重做,雕版完成之后发现有错别字也不能随便更改。

  但是一个熟练的印刷工,排一个版面的活字也只要一个时辰,而且活字排版之后随时可以更改。

  这就大大减少了印刷排版的时间,一个月两期的福州府小报,苏泽一周就能出一份!

  减少了雕版的师傅,也不需要每一版面都需要一份雕版,那么印刷成本就剩下油墨和纸张了。

  纸张也不需要太好的纸张,福州府小报的纸张也是最低等的泛黄陈纸,这东西价格低廉,城里书店就能买到。

  墨就是比较麻烦的地方了,印刷用的油墨和写字用的墨不同,需要掺杂亚麻仁油、松树脂得到的松节油精,与炭黑搅匀后,制作成不会晕染开可以快干的油墨。

  亚麻仁油倒是不好搞,但是苏泽又有了另外的想法。

  油墨需要快干不容易晕染,那桐油也许能用?

  长宁卫是海卫,朝廷每年也会向长宁卫运送桐油,而且苏泽穿越坠崖的那片后山上,也种植了大量的油桐树。

  桐树在东南地区本来就是广泛种植的东西,苏泽刚穿越的时候,就见过漫山的桐花开放盛景。

  而林良珺这些小孩子,也会在桐树结果的时候去山上捡桐树果实去榨油。

  如果桐油能用,松脂又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应该就能将印刷用的油墨捣鼓出来。

  四人忙了一夜,将从海瑞那边借的小报上的字全部都拆了出来,苏泽统计了各个偏旁出现的频率,做出了一个常用的字表出来。

  之所以要拆这个小报而不拆四书五经,是因为苏泽印刷这个小报,是为了在民间传播,如今文人都提倡文学要贴近生活,遣词用句也都是通俗易懂的。

  苏泽自然不可能拆四书五经这样高大上的经学文书,要拆的自然还是口语化的小报了。

  等到第二天上课答疑的时候,海瑞看着顶着黑眼圈的四人,还以为他们熬夜干了什么不好的事情。

  一边打着哈欠,众人还是将自己积累的问题向海瑞提问,海瑞也都一一做了回答。

  接下来海瑞就出了一道四书义的题目,让四人模拟县试作答。

  四人作答的时候,海瑞就在后边看着,对他们的答案也都做了评分。

  对于这四个学生,海瑞最看重的自然是苏泽不说,陈朝源读书最久,基本功扎实,但是他的八股文过于狭隘,对经义理解也不深刻,如果是比较常见的题目还好,一旦考试题目比较刁钻,陈朝源可能就考不上了。

  熊岳思维跳脱,除了四书五经也看过其他的书,但是总把握不住边界,所写的八股文过于追求奇,一旦遇到传统的阅卷官肯定也要被黜落。

  林清材算是三人中最扎实的,破题中规中矩,八股格式也掌握的很扎实。

  毕竟候官林氏也是大家族,林清材虽然是旁支,但也是有些家学底子的。

  再看苏泽的文章,海瑞对这个学生是一点都看不透了。

  都说是字如其人,其实文更是如其人。

  比如海瑞的文章就冷峻干练,不喜欢使用华丽的辞藻,上来就直接讨论问题。

  延平书院的陈山长文风华丽,喜欢卖弄典故,属于和当今文宗杨慎一样的锦绣华文。

  而那位陈山长请来的拓湖先生则文字平实,简单的文字又富有韵律感,一看就是曲艺名家。

  但是苏泽的文章不同。

  苏泽性格沉稳,寒门出身,但是文章中一点市井小民之气都没有,文风可以说是大气磅礴。

  这一点海瑞还能解释,他已经认定苏泽的父亲是海内大儒,苏泽应该是家学渊源了。

  但是在后股对仗的部分,苏泽的文章又是一点毛病都挑不出来,无论是声韵还是用典,都是四平八稳,完完全全的科举应试文章。

  海瑞就想不通了,和苏泽谈论学术的时候,他是各种奇闻怪论不断,常常语出惊人。

  海瑞最担心的就是苏泽在科举应试的时候写这些论点,但是看了苏泽的八股,海瑞又放下心来。

  苏泽的文章太稳了!

  他的八股文稳的和范文一样,特别是文章的主旨思想完全符合科举要求,任何阅卷官都挑不出问题来!

  如果说缺点的话,苏泽这个字迹还是差了一些。

  看到苏泽四书义的卷子,海瑞认为这部分去参加乡试,苏泽已经没有问题了。

  海瑞感慨了一下,若是苏泽早点治五经,说不定明年县试就能考中了。

  等到众人作答完毕,海瑞将四人的卷子一一点评了一番,然后又拿出苏泽的考卷,作为范文讲解给其他三人听。

  【课堂答疑,科举技能经验+10,Lv4,261/400】

  【模拟县试,科举技能经验+20,Lv4,281/400】

  又涨了30点的科举技能点,果然有人辅导,科举技能就是涨的快啊!

  等到海瑞讲完课,匆匆的去处理县学的事情去了,苏泽向陈朝源问道:

  “陈兄,若我想要请个会雕版的匠人,要怎么找?”

  陈朝源疑惑的看着苏泽,难道苏泽要印书?

  延平府靠近大明出版中心建阳,自然有不少会雕版的匠人。

  县城内就有两家自己雕版印书的书坊。

  陈朝源委婉的说道:“苏兄,咱们延平府的书价不贵,竞争也激烈,你们长宁卫做这个生意可赚不到什么钱。”

  苏泽笑着说道:“陈兄,我可不是要印书,只是想找个会雕版的匠人。”

  无论是在活字上刻偏旁,还是排版印刷,这些苏泽都不会,还不如请一个匠人来做靠谱。

  苏泽也不担心技术的泄露,活字印刷技术早就已经出现了,技术原理不值一提,重要的是铸造活字的铅模配方比例和印刷油墨的配方。

  而且没有足够的内容,也撑不起一份小报,苏泽可不担心印刷匠人和他竞争。

  陈朝源知道苏泽很有主见,于是说道:“其实去年建阳遭过灾,城外还有不少逃难的灾民,下午我陪你去城外牙市看看,挑一个会印书的匠人买下就是了。”

  苏泽好奇的问道:“城外还有牙市?”

  陈朝源点头说道:“当然有,不过只有些粗使的丫鬟和男奴,好点的根本不会在牙市上卖。”

  人牙子,唐宋时期专门贩卖奴仆的人贩子,在唐宋贩卖奴仆的地方就叫做牙市。

  奴隶贸易到了元代更是兴盛,蒙古人什么人都贩卖,据说在当时的大都城外,有一个上万人的奴隶交易市场,市场上连黑人奴隶都能买到。

  大明朝建立之初,就严格禁止奴隶贸易,禁止除皇室之外的任何人蓄奴。

  在国初的时候,这条命令还是得到了一定执行的,但是到了当今,已经发展出了一系列的办法,绕过这条禁令。

  江南一些豪绅地主,家中蓄养奴仆多达千人。

  陈朝源又说道:“这些都是有户籍的流民,我回家取一份红契,到时候苏兄签了契约递交到衙门就行了。”

  苏泽这才想起来陈朝源还是兼职讼师,果然有他帮忙就好办事,苏泽连忙向陈朝源道谢。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62页  当前第8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8/66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