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横刀十六国_分节阅读_第354节
小说作者:苍穹之鱼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53 MB   上传时间:2024-03-21 13:57:25

  李跃笑了一声,不置可否。

  他们两边打起来,对梁国大有裨益。

  关中大军正在攻打凉州,久攻姑臧而不下,再开辟一条战线,也不知道苻坚扛不扛得住。

  “此乃我主亲笔信,今呈于殿下。”薛赞弄得神神秘秘的。

  他这么说,明显是以苻坚个人名义。

  亲卫接过,检查了一番递给李跃。

  “殿下以洪武之姿扫平关东,殄灭群胡,救万民于水火,功盖当世,至德光昭,武功著于四海,懿德披于八荒,是以四方效琛,人神响应,天之历数,实在尔躬。当今之世,天命归于有德,神器已在大梁,殿下合该进尊位,抚膺天下人心……”

  李跃看到一半,将信合上,笑道:“汝主欲置孤于火上烤耶?”

  苻坚压根儿没安好心。

  自己这一称帝,立即就吸引了江东的仇恨。

  如今桓温的庚戌土断卓有成效,江东实力大增,肯定会北伐。

  虽然李跃不惧江东,但如果桓温缠上来,苻坚的压力就大大降低。

  “我主待殿下如叔父,一向恭敬有加,绝无此心,然则,当今天下,殿下不进尊号,何以安士民,何以震慑远人?司马氏自弃中原,天命当归殿下也!”薛赞口才甚佳。

  李跃心中蠢蠢欲动起来。

  梁王、梁帝其实在李跃心中差不多。

  不过现在梁国版图如此之大,“恭事”江东没有任何意义,桓温革新完成之后,提着刀子就要招呼上来。

  早一天定下名分,早一天安定人心。

  苻坚的天王,只比皇帝低一级。

  自己顶这个梁王名号,比他低一头,有些配不上如今的实力了,过分低调,反而伤了自家志气。

  “汝主之意,孤心领了。”李跃挥挥手。

  “在下告退。”薛赞识趣的没有多言,就这么退下了。

  李跃一个人思索了很久,心中逐渐有了决断。

  不过还是要征询一下常炜、王猛、周牵的意见。

  常炜和周牵休沐完毕,一个返回尚书台主持政务,一个正准备调集奴隶北上幽州开垦田地,修通水渠。

  “石氏覆灭以来,天下称王称天子者不知凡几,殿下扫灭群丑,功德已极,可进尊号。”常炜点头同意。

  “大梁人心归附,殿下进尊号,可激励人心。”周牵自然不会反对。

  算起来,李跃已经推辞过两次了。

  国中舆论、情绪基本都到位了,燕国被赶回辽东,梁国一家独大,现在不称帝,就有些对不起在战场上冲杀的将士们。

  他们浴血奋战,绝不是为了尊奉司马家为正溯。

  而只有自己进一步,麾下文臣武将才能跟着进一步。

  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王猛道:“不妨先透出风声,探一探各州县举动。”

  忠于晋室之人肯定还有,历史上苻坚一统天下二十多年,南征江东时,仍有人心念东晋。

  “景略之言是也!”李跃当即点头同意。

  邺城自然鼎力支持。

  大河两岸州县受尽了胡人的欺压,李跃称帝他们自然鼎力支持,劝进的奏表雪片一样飞入邺城。

  各种麒麟现世、凤凰来仪、黄龙出现、嘉禾蔚生、甘露下降……

  不过淮水诸州县却一片沉寂。

  这些区域与江东联系紧密,桓温的庚戌土断吸引了不少人。

  所谓庚戌土断,其实就是将土地分给南下的流民。

  江东有大义名分在手,司马家毕竟有近百年的老招牌在,吸引了不少人。

  李跃令驻守许昌的高云南下,率两万黑云军入驻寿春,震慑淮水两岸。

  如果这是一个脓疱,李跃不介意现在就将其刺破,以免将来桓温北伐时,这些人里应外合。

  称帝之事,也不可能因为一小撮人反对而终止。

  李跃翻看着淮水两岸的奏表,意外发现谯县崔宏的名字。

  一个县令的奏表,自然被压在下面。

  别人的奏表都是祥瑞现世,崔宏上来的却是满满的干货:“三皇、五帝之立号也,或因所生之土,或以封国之名。故虞、夏、商、周始皆诸侯,及圣德既隆,万国宗戴,称号随本,不复更立。然梁乃小国,为秦所逼,迁至大梁,今苻坚立秦号于关中,殿下以梁为号,大不吉也,今国家一统关东,定都于邺,应运龙飞,当易梁为魏,夫魏者,天下名州之上国,利见玄符,虽是旧邦,受命惟新,愿殿下夺之。”

  梁惠王因避秦之威,而不得不迁都于大梁,遂有梁之号。

  于当下实势而言,不太吉利。

  而且以梁为号的国家没几个能成事的,不够气派。

  不过“魏”这个国号也有很多问题,弄得像是冉闵的继承者一样,再说曹魏也没有一统天下。

  称帝之后,国号就定了,所以不得不谨慎。

  李跃心中一动,汉唐、汉唐,能跟大汉媲美者,唯有大唐也!

  李家的人,不弄个大唐出来,实在对不起老李家的列祖列宗。

  追本溯源,古唐国恰好在中山一带,后来才迁徙至太原一带。

  既然是新朝,就要立一个新的国号。

  “魏”都被人用烂了,兆头比“梁”好不到哪去。

第四百六十四章 登基

  更改国号是一件大事。

  李跃即便心动,也不能任意妄为,先要跟王猛、常炜、周牵通通气。

  却没料到两人全都反对,一人沉默。

  “殿下既以梁为号,不可轻易更改,国中人心方定,大梁深入人心,国号更替,人心震动,不利社稷。”常炜拱手道。

  王猛道:“唐为小号,殿下起于郑韩,发于梁地,此乃天命也,岂可更改?”

  周牵虽然不发一言,但他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否定。

  以往李跃要干什么,周牵都是双手赞同。

  李跃发现自己将此事想简单了。

  这时代国号自有一套规则,不是说脑袋瓜子一拍,想怎么弄就怎么弄。

  李跃虽然知道大唐是站在华夏巅峰的朝代,但他们却不知道,在他们眼中,唐还不如梁……

  关键跟“唐”实在八竿子搭不着一块儿去……

  当然,强行以唐为国号不是不行,但一定会造成内部人心民意上的割裂。

  “梁”已经深入人心,随意改动,在国中士民眼中就显得太草率了。

  历史上拓跋珪将“代”改为“魏”,也并没有让北魏强盛起来,拓跋珪自己都被儿子杀了,没支棱多少年,分裂为东西魏……

  其实国号叫什么都不重要,关键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两汉之后,历史上以汉为号的势力很多,谁又能真的重现大汉荣光?刘渊的“汉国”也没搞出什么花样来……

  大唐之后,也有几个唐国,但基本都是草台班子……

  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梁国也是独一无二的,走自己的路即可,没必要去碰瓷别人。

  “诸位所言极是。”李跃冲三人拱手。

  务实而不务虚,既然改为“唐”国弊大于利,那就不如不改。

  将来大梁一样能创造出一个恢弘盛世来。

  国号既定,称帝也就走上日程。

  放出去的风声,取得了巨大回响。

  这两年鸿胪吏的宣传下,国中百姓大致清楚了晋朝是个什么玩意儿,以及司马家的江山是怎么来的。

  立国这几年,关东迅速安定。

  不敢说丰衣足食,但绝大多数人已经能吃上饭,有了遮风挡雨之所,不用在胡人胯下乞活。

  不过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心在江东的人肯定有,但一定不是主流。

  主流是逐渐接受了梁人的身份。

  所以必然支持李跃称帝。

  所有条件早已成熟,李跃能拖到现在才称帝,已经让其他势力侧目了。

  洪武三年九月十六,简单的准备后,筑坛于南郊,率文武百官祭拜天地,李跃正式登基称帝。

  定国号为“梁”,改元正兴,封崔氏为皇后,世子李俭为太子。

  长子李仪,次子李佑,三子李攸,四子李伦、五子李侁、六子李傥都没到封王的年纪,四个女儿还是咿呀学语的稚童。

  常炜为尚书令不变,封巨鹿郡公。王猛加中书令,平尚书事,封清河郡郡公。周牵为中书监,封弘农郡公。崔瑾加散骑常侍,封渤海郡公。

  文臣大多职位不变,权衡利弊之后,李跃还是没有设置丞相一职。

  十六国南北朝的丞相,想想就让人头皮发麻,常炜、王猛固然忠心耿耿,但第二代第三代,很难保证……

  相权天生克制皇权,一旦失去平衡,很容易重蹈曹操、杨坚之覆辙。

  西晋一朝,一个洛水之誓再加一个当街弑君,破坏了汉魏以来的权力规则,捅破了君臣之间的那一层窗户纸,所以整个十六国南北朝权力更迭异常频繁,君臣之间斗争一场惨烈,走上权臣之位的,鲜有不走最后一步的。

  别说君臣之间,连父子兄弟之间都血肉横飞……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80页  当前第35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54/5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横刀十六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