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家请我当皇帝_分节阅读_第228节
小说作者:四代重奸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4 MB   上传时间:2024-03-24 12:48:58

  “这李百户是谁啊?”吕维祺才张顺占据洛阳城,才加入到麾下,自然不知道李百户底细。

  虽然昨晚两人打过了一个照面,他只当是和“乱世王”一样的贼子罢了。

  宋献策闻言便顺口接道:“这是主公的老丈人,李夫人的亲生父母!”

  原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闻言不由要气炸了:“这特么不是任人唯亲吗?”

  “此乃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也!如何能说是任人唯亲呢?”宋献策闻言不由讥笑道,“唯才是举,知人善任方是王道。”

第203章 农事

  既然耕地之事已经决策完毕,那就该轮到耕种之事了。

  于是,张慎言便站起来谏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粮以农而产。是以春不种,则秋不收;农不耕,食则无!臣请言农事,以备不虞!”

  吕维祺闻言暗道不好。自古以来起家者,首重农事。昔日宇文黑獭均田地而立府兵,西魏失其权柄;曹孟德设屯田而置青州兵,东汉名存实亡。

  此二者皆奸臣枭雄是也!今张顺亦如此,其不臣之心可知矣!

  此事本就依照二人计划行事,张顺如何不准?

  那张慎言便侃侃而谈道:“河南久旱,逾年而无雨,臣乃出城观之,禾苗多死!若是坐视不理,吾恐明年颗粒无收矣!到时候,民无所食,军无所饷,大事不济矣!”

  “为之奈何?”张顺连忙做好捧哏。

  “长久之计,莫过于兴修水利,灌溉施肥!”张慎言继续应道,“只是如今火烧眉毛,不得不急。依我之见,过往年当及时补种方是正理!”

  “不仅义军要进行补种,连治下百姓亦当组织起来一并补种,来年方无乏粮之虞!”

  张顺听了,不由心中一动,连忙问道:“那不知以张公之见,应道补种何种庄稼为佳?”

  张慎言一愣,这个两人倒没仔细商议过,便依照原本想法回答道:“河南之地,所种麦子,耕于秋末,熟于两年五六月份,谓之‘秋小麦’。”

  “若是补种,可于春天播种,五六月份再收。只因没有过冬,却是难以入口,谓之‘春小麦’。”

  “麦亩产两石余,低于稻米,高于粟米,正可补荒年之不足!”

  张顺沉吟片刻,突然反问道:“不知这麦子耐旱否?”

  张慎言摇了摇头道:“若是耐旱,也不会有禾苗枯死之事了!”

  “若是来年继续大旱,那怎么办?”张顺提出了一个自己最担心的事情。毕竟现实不是玩游戏,能够存档重来。若是来年继续大旱,田地颗粒无收,自己不等官兵围剿,士卒便会自行散去了。

  更何况,他隐隐约约想起好像明末本就是天灾不断,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呐!

  “这……百姓不会如此不幸吧?”张慎言有点不确定的说。

  “今年天气反常,不可不慎!”张顺皱了皱眉头,提出了自己的担心,“在座诸位皆是大才,不如集思广益,想一想办法!”

  “如此也好!”见张顺若有所指,张慎言便姑妄观之。

  果然李百户闻言不由站了起来,笑道:“既然如此,那少不得我抛砖引玉一番。”

  “前些日子我前往湖广之地,倒见了两件新奇之物,便购来让大家尝尝鲜。”

  言毕,竟然命人抬进来两个荆条编制的大筐出来。

  众人看士卒的吃力的样子,颇为好奇,连忙围上去一看。只见一个筐中放着一顿纺锤型的食物,好似大号的芋头一般;另一个筐中则盛满了一扎多长的棒子,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小指头大小的颗粒。

  有识货之人不由惊叫出来道:“这是番薯和御麦!”

  李百户闻言不由笑道:“你倒是见多识广,没错!此物分别名为番薯和御麦,湖广之地又有人唤作甘薯、包米!”

  言罢,李百户伸手抓起一根棒子,笑道:“有的地方又称之为玉米!不管究竟如何称呼,总之就是这两件事物。”

  “我见湖广深山之中多有耕种,往日废弃之地,不能重稻麦者,皆可种此物。这玉米产量差可与粟米齐,而甘薯产量最高可达千斤!”

  “什么?”李百户一言竟是语惊四座,众人皆坐不住了。

  自古以来,亩产二三百斤已属高产。至于南方稻米,亩产三五石已经是奇事儿,世上焉有如此高产的庄稼?

  李百户见吊足了众人的胃口,这才笑道:“奈何此物却是不顶饿,大致以四当一,以五当一罢了。”

  众人心算了一下,若是以四当一,亩产千斤也不过相当于两石有余,这才长松一口气。

  甚至已经和李百户有些熟识的“乱世王”不由笑道:“老李,你就别卖关子了,一惊一乍的,小心我们心肝受不了!”

  李百户闻言一笑,这才继续说道:“若是论产量,这两件事物倒也一般。只是它们有两样优势,却是其他庄稼无可比拟!”

  “一则是不占用现有良田,可以在山间水沟耕种;二则耐旱,不惧久旱不雨!”

  张慎言到这来才明白张顺是何心思,更是明白为何没和自己商议,便突然提出“耐旱”之事。

  感情是一来张顺要捧一下李百户,二来估计此事张顺也刚刚得知,来不及和自己商议。

  张慎言不由问道:“这事物好到是好,只是农夫不懂耕种,为之奈何?”

  “此事倒是无虞!”李百户连忙保证道,“此次回来,我早已经带了十余善种之人前来,可以教授众人耕种!若是人手不足,我尚可前往湖广之地,再行聘请!”

  其实李百户当时倒没有将这甘薯、玉米看得太重,只是因为这两种粮食价格便宜,又属于稀罕物,才买来充当军粮。

  念在女婿、女儿或许口叼,想吃点新鲜的玩意儿。他才花了点钱,聘请了十来个人回来,种点稀罕物罢了。

  谁曾想,自家女婿不但将他提拔到管理王府子粒征收,催交银两诸事上来。还要把他带回来的稀罕物,大力推广出去,他只好硬着头皮鼓吹了一番。

  张顺见目的差不多达到了,这才继续说道:“此事先试着耕种一番,看看效果如何再说。”

  “依我之见,这农事务必谨慎,万勿不用单种一种为佳。如今年景不好,多有旱涝。若是一旦老天爷不给面子,岂不是束手无策?”

  张慎言听了点了点头,应道:“主公这倒是老成之言,那么回头我尽量命人杂种小麦、粟米、玉米、红薯等物,以备饥荒。”

  张顺见此事已成,便一口应了。不曾想,张慎言却继续说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主公这番倒提醒了一事儿。”

  “自古以来,大旱之后,来年必有蝗虫。我欲以动员附近义军、百姓,准备除蝗之事,还请主公恩准!”

第204章 除蝗策

  蝗虫俗名“蚂蚱”、“蚱蜢”,在我国广泛分布的是东亚飞蝗,最喜以禾本科植物为食。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有诗云: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明代名将郭登亦曾扼腕叹息道: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

  可是前世生活在几乎没有再出现过大规模蝗灾的新社会,张顺对此倒是无感。

  哪怕他穿越以后,陈州也曾发生过不大不小的蝗灾。在他小时候的记忆中,不过是飞来铺天盖地的蝗虫,刚好可以捉了烧来吃罢了。

  不过,专业事交给专业人。张顺自己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便不瞎指挥了。

  于是,他便问道:“这蝗灾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又当如何处置妥当?”

  张慎言正要回应,不料素来沉默的韩霖突然插话道:“或曰蝗即鱼卵所化,故而旱涸则鱼、虾子化蝗,遇水着卵滋生鱼、虾。”

  什么意思呢?韩霖告诉张顺这蝗虫是由鱼卵所变化出来的。遇到干旱的年份,鱼虾卵便变成了飞蝗;到了湿润的年份,这些卵便变成了鱼虾。

  张顺前世生物学虽然学的不好,不懂什么“界门纲目科属种”,但是好歹也知道鱼、虾、蝗三者根本就不是一个类的生物。

  鱼类、虾类和昆虫,你现在告诉我,这三者其实是由一种卵所化,这不扯淡吗?

  不过古人也不懂什么叫做科学文化知识,张顺也不指望韩霖进化为达尔文,只要解决蝗虫的手段好使就成。

  于是,张顺便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示意道:“继续说来听听!”

  那韩霖本来被张顺强行带到洛阳以后,他本以为张顺会使出百般手段迫使自己就范,为他效力。

  结果,没想到张顺除了筑城之事对他稍有问询以外,其余时间皆放任自流。这对心怀大志的韩霖来说,实在是一种侮辱。

  韩霖自认为自己学贯中西,深通天儒二教,只是怀才不遇罢了。他既有想光大天教的心思,又有当官光大门楣的念想。

  要不然他也不会在历史上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大军进军山西的时候投降义军,成为李自成的记室,成为掌理书记。

  既然如今已经加入张顺麾下,无论胁从也好,自主也罢,终究担了“降贼”之名,那韩霖就不免也借机想出人头地。

  正好这治蝗之事韩霖在徐光启那里也听到过不少办法,便连忙继续说道:“蝗灾最盛于夏秋之间,与百谷长养成熟之时正相值,故为害最广。”

  这是分析蝗灾发生的时间,在夏秋禾谷成熟之时,所以危害最大。

  “幽涿以南,长淮以北,青兖以西,梁宋以东,都郡之地,湖巢社衍,旱溢无常,谓之涸泽,蝗则生之。”

  这是分析蝗灾产生的地点,大致在阳山以南,长江淮河以北,山东以西,嵩山以东的位置。再具体一点,便是在“旱溢无常,谓之涸泽”之处。

  什么叫涸泽之处呢?有句话叫做“涸泽而渔”,这个涸泽之处便是指干枯的湖泊、水池。

  “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在矣!”

  这是解决办法了,蝗虫滋生的根本,在于干枯的水源之处。要想解决蝗虫,必须从这里下手。

  你要说给张顺一支蚂蚱腿让他喝二两小酒,说不定他还能做到。你也问他蚂蚱的习性,那可就麻了爪了。

  张顺也不能判断韩霖讲述的是否正确,下意识便看了张慎言一言。

  张慎言被韩霖夺了风头,倒也不恼。见张顺望来,知他有几斤几两,不由笑道:“韩学士果然高才,老臣欲想补充一些,也无从补充了!”

  不是,你怎么不准备问问他,那鱼虾卵怎么就能够“化蝗”了吗?张顺无语吐槽中,就你们这点生物学知识,实在让我难以放心的下啊!

  其实张顺倒是多虑了,故人生物学知识或许不准确,但是以观察为主的常识还是准确无误的。

  原来这蝗虫喜居于森林、低洼长草之处,而雌虫产卵之地却要求干燥并且草木稀疏。

  寻常年份,由于雨水的浸泡,这些地点往往潮湿低洼影响虫卵的成活,更有青蛙等天敌大量吞食虫卵,以抑制蝗虫的数量。

  雌虫一次性产卵数量在五十至一百之间,一旦久旱无雨,就会造成有利于大量虫卵孵化成活的环境。

  由于蝗虫的繁殖和成长规律,一般第一年干旱,便会在第二年滋生大量蝗虫,引发“蝗灾”,故而有古人有“旱极而蝗”的说法。

  既然张慎言也赞同韩霖的看法,一事不烦二主,张顺便连忙追问道:“以卿之见,当如何采取措施,以消减这场将要发生的蝗灾呢?”

  韩霖虽然不甚满意张顺连这点事儿都要征求一下张慎言的意见来,不过好歹是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他连忙应道:“欲除根本,先除涸泽!”

  “低洼潮湿之处,一旦干涸,便有鱼虾卵化而为蝗。以吾之见,要么将此地挖掘为池,要么将此地一举填平,方可无忧,此上策也!”

  “然而,天下低洼潮湿之处何其多也,非数代之力,不能建功!故而中策除卵,除蝻。可使人专牧鸡鸭,一如鞑虏牧羊一般。前往低洼潮湿之处及农田田舍之间,今食其卵。”

  “若有疏漏,再使农夫孩童挖掘蝗蝻,如若挖掘不尽,致次年蝗灾,当杖一百。如有落地蝗蝻,亦当一并扑掘,否则与之同罪!”

  “下策除蝗,若是蝗灾已成,亦不能坐以待毙。扑蝗之法,如行军然。以十人为一队,二人持锹挖长壕丈余长,三四尺深,浮土堆在对面,四人在后,二人在旁,齐用长帚轰入沟中。二人在六人之后,用长柄皮掌,将轰不净者扑毙。”

  “如此,蝗灾可御,庄稼无恙,粮食得保!”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1页  当前第22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28/98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家请我当皇帝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