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家请我当皇帝_分节阅读_第239节
小说作者:四代重奸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4 MB   上传时间:2024-03-24 12:48:58

  而古代由于信息落后,类似这种大数据分析的手段,只存在于少数高层人手中。

  哪怕张慎言、红娘子这般的人物,又哪里想得到这个呢?

  简直如同高屋建瓴一般,从头到脚把北方将要缺粮的情形分析个明明白白。

  张慎言和红娘子到这时哪里还不明白张顺的打算?他竟然要利用这才炒粮之机,玩起来“囤积居奇”的把戏,从真刀真枪的军事战,转变成刀光剑影的“经济战”、粮食战。

  任凭你边军、蒙古还是女真,刀枪如何锋利,弓马如何娴熟,武艺如何高强,没了一日三餐,任你铁打的汉子,也只能软趴趴的乖乖趴在地上喊我“爷爷”!

  其实真实情况比张顺想象的还要严峻。仅仅七八月份清军劫掠宣府、大同和山西,就掠走了不少粮食、畜牧,更是对当地农业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第228章 屯粮

  张顺算计虽好,不过张慎言却对此颇为怀疑。他不由应道:“据我所知北方五省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每年合计赋税怕不少于千万石,全国税赋亦在两千万石以上。主公所以购粮者,不过百万石罢了。十不当一,焉能有用?”

  张顺一听,也不由倒吸了一口气。若是大明明年税粮两千万石,恐怕砸都把自己砸死了,还枉谈什么粮食战?

  虽然张顺不懂大明实际情况,可是红娘子本是边地出身,对大明究竟有多少成色,心中再清楚不过了。

  她闻言不由笑道:“账上的数据,张公就不要拿来说了。若是大明朝廷真能依照账上执行,何至于贼寇边地,民不聊生?别处我不敢说,但说那延绥一地。且不说欠饷半年十个月亦是等闲之事,即便发下了银两又能如何?”

  “每每饷银出,粮价涨,所购粮食不及平日一半,又有什么用呢?”

  “我倒觉得当家的说的有道理。白花花的银子既不能吃,又不能喝,唯有存下粮草方是正理。”

  “若是朝廷无道,正好以小搏大,稳赚不赔;若是朝廷依旧能够苟延残喘,如今乱世将起,屯下粮食也能物超所值。既然有这种好机会,那为何不试一试呢?”

  张顺和张慎言闻言不由惊异地看着红娘子,原本张顺还担心红娘子身为妇道人家心疼库里白花花的银子,不肯让自己购粮。可他万万没想到,红娘子倒看得开。

  红娘子被张顺看到不好意思,不由连忙打量了一下自身,奇怪地问道:“怎么了?”

  “没啥!”张顺不由笑道,“得妻如此,吾又何求?”

  “真的吗?”红娘子不由大喜,连忙说道,“既然如此,还请当家的早日休了家中的李三娘、李香等人,以免扰了我们夫妻间的感情!”

  “咳咳咳!”张顺耸了耸肩,当我没说。

  张慎言憋得难受,差点当场笑出声来。好半晌,张慎言才继续说道:“夫人言之有理……”

  张顺不由眼睛一瞪,哪里有理了?

  “咳咳咳!”老夫才不掺和你家的烂事儿,我自己家的事儿还没摆平呢。他只好假装不知,继续说道:“自古起兵者,所缺不过钱粮、士卒和武器罢了。”

  “兵少可以复募,武器少可以重铸,唯有粮食不能遽得。春种秋收,早出晚归,五口之家,一岁辛劳,所耕不过一二十亩,所得不过一二十石。”

  “年景稍好,或有余粮。年景不好,税粮吃食尚且不足,更遑论其他。”

  “主公即便效法魏武屯田之故智,亦需占据一地基业,与民休息,租借耕牛、农具、种子,更兼有田亩可耕,一年乃成,三年方有盈余用兵。”

  “昔日瓦岗寨李密占据了隋朝三大粮仓回洛仓、洛口仓和黎阳仓,得到粮食数百万石。招募归降之众达二十多万,遂成一方枭雄。”

  “如今洛阳附近虽无如此大粮仓。但主公以银诱之,若果然能购粮百万石,亦不下昔日瓦岗矣!”

  张顺一听,嘿,这个我知道。隋末农民起义嘛,教科书上学过的。不过,这么多年了,他早还给自己历史老师了。

  不过,既然张慎言和红娘子都同意自己购粮计划了,那此事暂且揭过不提。

  于是,张顺又问道:“既然大家都无异议,那么关键问题是,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购买如此多的粮食呢?”

  张顺已经对这个时代低下的运输能力有所了解了,心中不由有些焦急。

  那红娘子打了个哈欠,没有吱声。正所谓“一孕傻三年”,自从她坏了孕以后,记忆力就有些减退,做事情也有点丢三落四。

  往日除了正常管理一下后勤辎重以外,虽然无法给张顺献计献策,倒也无妨。

  只是如今又来了“闯将”,红娘子整天提心吊胆,生怕暴露了行踪。

  等了半晌,没有动静。红娘子这才皱了皱眉头,反而扭头问道:“不知张公有何看法?”

  张慎言捋了捋胡须,才缓缓说道:“此事亦无十全十美之策,不过以老夫之见,可从几处着手。”

  “其一,人就我,不如我就人。往日义军都是派遣李百户外出购粮,今日虽有粮商送粮上门,终究依旧有所不足。何不继续派遣李百户外出购粮呢?”

  张慎言刚起了个头,张顺不由打断道:“我已经接到消息,明日李百户应了携粮二万石回洛阳。经过吕维祺举荐,我本准备让他全权负责洛阳城购粮之事。若是将他再派遣出去,又有何人可以代替他呢?”

  张慎言没想到其中还有这等变故,他不由深吸了一口气,稍缓片刻,这才继续说道:“这谈买卖,查验粮食成色之事,我虽不懂,可是有一人我料定绝无问题。”

  “不知是何人?”张顺来了兴趣。

  “宋献策,宋先生!”张慎言笑道,“此人走南闯北,行走江湖,见多识广,不会轻易为人所骗。虽然他并无实操经验,只需让李百户带他几趟,也就熟了。说不得,比李百户还要精明、合适!”

  张顺一听,还真是。这厮虽然平日的神神叨叨,无论做什么事情,还真没不靠谱的时候。

  “好,此事回头我与李百户、宋献策二人分说,若是无误,便这般定了。”张顺一口应道。

  “其二,那‘河神’黄守才也从事过购粮之事,之前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被耽搁了下来。当初他既然肯答应此事,想必也别有门路。再加上,他在渔夫、舟子之中声望颇高,说不得还能租赁来船只,用于输粮。”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那黄守才自从成立水师以来,除了骚扰阻拦了曹文诏部人马。至今倒是闲了,没人除了操练,却无其他事情可做。

  于是,张顺便点了点头道:“张公所言甚是,多管齐下,想必黄守才也能购进些许粮食。”

  “其三,这洛阳城常平仓、丰济仓多空,亦可责令洛阳县令负责此事,尽量于近期补满。更有城中大户,亦可晓谕、鼓励,多加屯粮。”

  所谓的“常平仓”,其实是这个时代设立调整粮价的仓库。可以在粮价低贱时购入,粮价高昂时出卖,以保持粮价平稳。

  而丰济仓则是丰年存粮,以备灾年不足,城中救济之用。

  这两处仓储设计虽好,只是由于近年来,天灾不断,贪污腐化,导致早已仓储空空如也,和没有倒也差不多。

  原本,张顺还想借用这两处仓储,以便存粮。既然张慎言提出此事,想必便是要那河南府和洛阳县这两处公家出血了。

  虽然原来的官员可能有点不愿意,但是他们应该更加畏惧张顺借口此事查一查这些仓库的陈年烂账。

第229章 未雨绸缪

  张慎言连献三策,便有些黔驴技穷了。本来急切之间,能够应对出解决办法,已经很了不得了,张顺倒也没有怪罪他的意思。

  反而经张慎言打开思路,张顺倒也想了一个法子。他不要笑道:“张公这么说,我倒也想出一个办法了。”

  “这两日,我见了一个唤作王清之的商人,不但卖与我粮食三万石,还卖了火药军械若干。”

  “经过了解,我方知晓,哪怕最为暴利的盐业,利润也不过在一成五至一成七左右。我这粮食虽然不如盐业暴利,胜在大宗货物,随到遂支,来钱痛快。”

  “既然如此,我何不与这些商人借机建立长久合作关系。等双方初步建立信任之后,再向对他订货。比如,下次再给我运来粮食若干石,我以多少价格全面吃下。如此可保购粮之事不会成为一锤子买卖。”

  张慎言和红娘子闻言不由惊异万分,他们万万没想到张顺只和这些人接触几日,便学会了其中的门道。

  其实此事倒是他们想岔了。前世张顺在工地工作的时候,对这些大宗货物的买卖早已司空见惯了。

  只是起初他没想起来,如今既然想起来了,他自然另有一番思量和计较。

  三人谈到此处,倒也谈的差不多了。张慎言见红娘子哈欠连天,身体颇为不适,便知趣的赶紧告退了。

  张顺连忙亲自将他送到了门外,并命王锦衣带领几个人一路护送到张慎言住处,这才放下心来。

  其实,张顺和张慎言、红娘子商议了半天,他自个也明白了。自己若是准备以粮促变,激化后金和大明边军的矛盾,还是有些想当然了。

  不过,自己左右也要购粮,有枣没枣打一杆子,也亏了不了什么。

  特别是他身为后世之人,他隐隐约约记得前世课本上似乎提到过,王朝末年,往往是天灾人祸交加,民不聊生,人相食。他虽然不记得明末到底如何,但是大体也差不到哪里去。

  且不说前世记忆如何,但说这些年来,大明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据“闯王”、“闯将”等人说来,那大多数义军的老家延绥之地,至今已经连续大旱九年了;据王清之所言,九边之一的大同镇亦连续大旱了七年,这两年方才有所好转。

  这玩意儿就像买股票似的,看涨看跌,各凭本事和运气。

  张顺虽然不知道自己本事和运气如何,但是他敢肯定大明的运气肯定不会好。

  若是年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岂有义军边地,流窜数省,以致改朝换代之事发生?

  做不了短线,我就做长线。粮食砸在手里不亏,你大明和后金今年能扛过去,明年能扛过去,后年还能扛过去?

  只要年景不好,终究有拖垮你的时候,说不定自己购买的这百万石粮食,便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即便拖不垮大明、后金,彼消此长之下。若是自己积攒下来这么多粮食,用来聚集数十万大军,堂堂正正击垮他们,不也是很好吗?

  想到此处,张顺念头通达,连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等到张顺返回客厅的时候,已经不见了红娘子的身影。张顺正要叫喊,却是箭儿听到了动静,连忙喊道:“爷,夫人在里屋呢!”

  张顺生怕红娘子有所闪失,连忙跑了进去。他抬头一看,只见红娘子脸色苍白,正躺在那里。

  张顺连忙问道:“娘子,你这是怎么了?”

  “没啥事儿,就是有点头晕。”红娘子虚弱的应道,“往日我铁打的身子,骑得烈马,开得强弓,巾帼不让须眉。没想到有一日,我竟然如此孱弱。”

  张顺急的团团转,也不知道如何下手帮忙。红娘子见了不由抿嘴一笑,说道:“当家的,你就别转了。本来我就头晕,再转下去,我就直接晕倒了。这些日实在是忙的够呛,你且坐着陪我说会儿话吧!”

  “那我给你剥个橘子吧!”张顺连忙喊箭儿给自己递个橘子来。

  正所谓“橘生淮北则为枳,橘生淮南则为橘”,橘子是原产地中国的水果,有三四千年的栽培史了。

  由于品种和气候原因,这个时代多生长着长江以南地区。传统秋橘多在十到十一月份左右成熟。

  刚巧李百户前番前往湖广购粮,见了此物,便特意购买了一些半生不熟的橘子,连枝带果一起砍了下来,捎带了一些回来,让李香和张顺尝尝鲜。

  张顺倒不甚稀罕这个,再加上李香又送来一些。存放了许久,差不多全都熟了。

  别看红娘子平日一番贤惠模样,其实边地之人,少了一些小女儿姿态,多了些豪爽之气。

  她也不明白张顺给自己剥橘子是什么鬼,只是虽然橘子还没能够吃到嘴里,心里却有几分甜丝丝的。

  张顺把橘子皮去了,把橘子一瓣一瓣地分开,再把橘子瓣上的白色橘筋细细地去了,塞进红娘子的嘴里。

  红娘子美滋滋的吃了一瓣,张顺便再塞一瓣,如同老麻雀喂养小麻雀一般。

  一个喂,一个吃,半晌儿红娘子便把这一整个橘子吃的干干净净。

  看着张顺空空如也的双手,红娘子俏脸一红,不由有几分不好意思的致歉道:“当家的,我倒贪嘴,忘了给你留几瓣了。要不再让箭儿拿一些给你吃?”

  张顺轻轻的摆了摆手,笑道:“值什么?你家相公什么新鲜的水果没吃过?还计较这个?”

  张顺的老底儿,红娘子也打听差不多了。虽然她和李三娘有些别苗头,好在两人都不是那斤斤计较之人,李三娘也曾把张顺的糗事说给过她听。

  在张顺起兵之前,他也是个未曾出过远门的主儿。平日了恐怕除了李三娘给他摘点野果,或者偷点别人家的枣子、柿子来吃,就没有其他口福了。

  红娘子心中感动的紧,心不由软了三分。正好这几日有些话儿想和张顺说,她便借机提道:“我最近这身子最近也不太好了,有时候走起路来都一步三喘。刚才商议购粮的时候吗,我差点都有些撑不住了,更不要说献计献策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1页  当前第23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39/98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家请我当皇帝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