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家请我当皇帝_分节阅读_第364节
小说作者:四代重奸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4 MB   上传时间:2024-03-24 12:48:58

  所以搁后世当猪肉无法满足需求的时候,政府就会采取措施,及时提供便宜的鸡、蛋以满足百姓的饮食需要。

  张顺综合考虑了鸡鸭和猪三种家禽家畜的优缺点之后,根据当前预防蝗灾的需要,便选定了鸡鸭两种家禽作为饲养对象。

  特别这时代没有科学的养殖措施和相应的饲料、疫苗,若是大规模集中养殖,根本无法解决瘟疫问题。

  所以在这种小农社会,选择鼓励农户散养,反倒是更安全、合适的选择。

  所谓“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便是这个时代社会的真实写照。

  而像张慎言、吕维祺为官一任、教化一方,基本是也是以户为单位“劝课农桑”。

  大概内容也不过是:每家种几颗桑树养蚕;养几只鸡几只鸭吃肉;如果有了富裕,供养家族孩童读书罢了。

  张顺提出这个主张,果然深受张慎言、吕维祺等文官赞同。

  吕维祺直接表态道:“主公所言甚是,一举两得,我等这就晓谕各地知县、知州,及时劝慰百姓!”

  “嗯!”张顺点了点头,随即又想到了什么,不由又补充道,“若是家家户户养鸡养鸭,想必鸡仔、鸭仔定然不足……”

  张顺话还没说完,不意张慎言接话道:“主公多虑了,五口之家,多养鸡鸭十余只,羊几只,猪一头,怎会短缺?”

  原来以这时代典型的五口之家为例,上有老下有小,家中丁壮两个,丁口三个。

  是以男耕女织,农闲之余,老弱又可以畜养些鸡鸭猪羊,种植些桑树。

  除了耕地所产当做口粮以外,作为副业的桑麻所产可做衣裳,鸡鸭猪羊等家禽家畜,所产肉蛋可以作为蛋白质主要来源,打打牙祭。

  所以由于张顺对这时代社会了解还不够透彻,就闹出这种笑话来。

  张顺本以为自己提出的办法很好,没想到早已经常见不鲜。

  他还以为自己提出的是开创性措施,而张慎言、吕维祺却以为他准备在原有基础上再多畜养些鸡鸭罢了。

  张顺闻言不由有些尴尬,他仔细回想一下自己见到的农户,大多数如此。

  若是再富庶一些,人口就会增加到七八口,家里几十亩地,再养一头牛或者一头驴作为役使畜力。

  可是还是未等张顺决定怎么应当,那吕兆麟犹豫了一下,对张慎言施了一礼道:“我倒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张慎言一听这话就知道不是好话,不过看在这孩子还算懂礼貌的份上,笑道:“公事当畅所欲言,岂能因私废公哉?”

  “失礼了!”吕兆麟又对张慎言施了一礼,这才解释道,“这些日子我和百姓多有接触,不少人家因为收成不好,多卖了猪羊鸡鸭等家畜家禽,以满足口粮之用。”

  “如今年景这么差了?”张慎言、吕维祺闻言不由为之愕然。

  也难怪这两人如此,他们一个已经离职多年,一个是从南京这种富庶之地返乡,哪里知晓如今百姓艰难若此?

  张顺一听便明白怎么回事了,这就是教科书上所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破产”呐!

  不要听张慎言、吕维祺描述的田园牧歌多么美好,其实仍然摆脱不了它脆弱的本质。

  比如以父子为劳力核心的家庭,任意一个重病伤残,就会重创这个家庭。

  再比如稍有富裕的家庭,若是遇到天灾人祸,连续一两季收成不好。那么就会背上沉重的债务,一个不小心就会家破人亡。

  很明显张顺治下的百姓遇到了后者的问题。

  一来不少地区曾是其他义军流窜之地,不知道有多人家破人亡;

  二来这两年旱涝无常,不少家庭都开始入不敷出。

  即便这些家庭好没有破产,多数也到了破产的边缘。

  如果没有人为的干预,那么很快中原的这些百姓就会一无所有,卖儿鬻女,成为新的流民。

  如果朝廷来不及赈济,那么这里很快就会变成第二个陕北,成为人间地狱!

  什么“白骨露于野”,什么“易子而食”就会成为残酷的现实。

  当然实际历史上更为血腥,连续的旱灾、蝗灾,再加上战乱屠戮,河南人口至少损失泰半。

  素来人口密集的中原,尚需要从山东及南北二京移民,进行充实户口。

  张顺哪里知晓这些?他只知道若是自己治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破产,那自己也离破产不远了。

  这个时代无论是税赋还是劳役、兵役都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若是家庭不足以维持,那么维持国家基础的税收、兵役、劳役全完了,国家也完了。

  怎么办?张顺当机立断道:“张先生、吕先生,无家则无国,此乃义军根本大计!”

  “还请两位先生速派人去各地核实,若真是百姓困苦,须及时提供救助!”

  “我欲于各地设立借贷,借给百姓耕牛、种子、农具以及鸡仔、鸭仔、粮食等物,以助百姓渡过难关。此其一也。”

  “我欲于农司之下,再设立粮署,专职量入为出,调剂军民之粮。”

  “丰年粮贱,粮署收粮,免谷贱伤农;荒年不足,则抑粮价,赈济灾民。若是算得粮草皆不足用,则及时外购调剂,开源节流,以求消弭于无形,卿等以为如何?”

  张慎言和吕维祺闻言不由讶然,稍作思索便应道:“舜王仁义,得舜王治天下,乃天下百姓之幸也!”

  “只是兹事体大,我等需要调查商议,定下章程,才敢报于舜王!”

第121章 顿兵雄关

  张顺和张慎言、吕维祺商议了半天,想到哪儿就谈论到哪儿。

  等到中间歇息之时,他稍作整理,发现这次谈话深度远远超出自己平日所思所想,已经触及这个时代问题的核心。

  原本他还是照本宣科,对古代社会问题的认知还停留在教科书上所说的“土地兼并”、“农民失去农业社会的生产资料土地”这种教条化观点上面。

  知道这一次交谈,他才深刻的认知到这些观点是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种宏大角度来说的。

  若是单纯的从经济角度来说,反倒用教科书补充似的一句描述,“以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大量破产”来表达,则更为精确。

  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模式是以法家思想为主要理论依据,其理想运转模式以“耕战”二字为核心,基础是以户为单位的小农为生产单位,上设官吏进行管辖、征税、征兵、征发劳役,最终对皇帝一人负责。

  封建帝国的一切产出皆由“户”进行负责,所以这才有了“编户齐民”的要求。对这个时代来说,一“户”便是一个小型的生产“企业”。

  无论在这些“企业”头上摞多少负担,世家大族也好,贪官污吏也罢,士绅乡贤也中。只要这些“企业”还有足够的数量纳税、纳粮,贡献劳役、兵丁,那一切都好说。

  一旦这些“企业”纷纷破产,坏了一切的根基,那么一个王朝无论出来多少天纵奇才,也终究无力回天。

  如今的大明就是如此,正如同坐在一个火药桶上,他治下的农户有的已经开始大规模“破产”,而有的已经进入到“破产的边缘”。

  前者以陕西,特别是延绥之地为代表;而后者以河南府等地为典型。

  若是从唯物史观来看,这大明也合该亡了。其基础已经严重崩坏,任凭崇祯如何有心计手段,非重整山河不足于续命!

  想到这里,张顺终于明白了自己的使命。

  自己若想建立一番事业,不能满足于成为一位三宫六院、妻妾成群的封建帝王;更不能一心以开疆扩土,以累累白骨华作为自己的功业。

  而是要老老实实重整旧山河,把大明碾碎的根基,一个个挑拣出来黏合起来。让一户户家庭重新吃穿住用不愁,又有余粮、余力承担相应的义务。

  国家国家,有家的支撑才有国的兴盛,这才是中华两千年兴旺更替的真谛。

  正所谓:百尺高楼,起于平地;千丈之帛,积于丝缕;万石之钟,累于铢两!

  若无一个个如同砂粒一般的户口支撑,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就要坍塌了,更不要幻想什么能够坐稳皇位,开疆扩土了。

  由此可知,进行土地分配,给予无地、少地的农民土地固然是改革要点;而扶持、保护处在破产边缘的农户,更是重中之重。

  前者是开源,后者是节流。双管齐下,重铸天下根基,方收不世之功!

  张顺想得明白,又反复叮嘱了张慎言、吕维祺等人一番,将事情按照轻重缓急,一发交代下去,只待将河南府民生状况调查明白,再制定相应政策。

  眼瞅着事件交代的差不多了,宋献策这才上前问询道:“由于司兵曹文诏出征在外,舜王又不在洛阳,有件要务积压了许久,我不得不越俎代庖汇报一下!”

  “哦?何事?”张顺还满脑子思虑着土地、改革和破产诸事,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曹文诏和陈长梃、李牟三位将军从当初义军击败五省总督洪承畴以后,追击至潼关关下。双方鏖战许久,奈何潼关坚固难下,义军无法入关!”

  “后请张都督率领工匠前去铸造大炮,以求破关。奈何技艺不精,屡铸屡败,重炮不能成,雄关不能破,还请舜王早作决断!”

  “什么?”张顺闻言大吃一惊,他原本也惦记着此事,准备回头派使者问询进展如何。

  可是他万万没想到那陕西总兵左光先有如此能耐,猛将曹文诏和义兄陈长梃二人合力,依旧拿他们没有半点办法。

  “到底什么情况?”张顺追问道。

  宋献策和张慎言还未来得及应答,吕维祺却因为家住新安,地近潼关,对此地有所了解,连忙应道:“我等不甚知兵,不知其中关窍。”

  “以常理度之,当是潼关险要,固若金汤。那陕西总兵左光先本又是名将,凭城而守,曹文诏和陈长梃二将急切难下罢了!”

  “吕先生所言甚是,谁是几位不知兵耶?”张顺见大家脸色有点沉重,不由笑着调侃了一句,活跃了一下气氛。

  三人咧嘴一笑,正准备继续商讨下去。

  宋献策却伸手入怀,掏了半天,掏出来一沓皱皱巴巴的书信来,也不知他揣了多久。

  宋献策笑嘻嘻的递与张顺道:“曹陈两位将军所有的书信汇报皆在此,请主公细细读之!”

  张慎言和吕维祺在旁边眼珠子差点都要瞪了出来。

  这鸟人!

  也难怪张慎言、吕维祺想骂人,原来宋献策目前担任司礼之职,本来和兵事无涉。

  而应当负责兵事的司兵曹文诏却是上了前线,所以暂时无人处理军务。

  这宋献策便趁着义军制度草创的机会,仗着自己从龙最早的优势,直接把曹文诏、陈长梃的书信文件收拢在手中,但等张顺回来汇报。

  这种犯忌讳的行为,若是张慎言、吕维祺做来,想必定然惹张顺不快。

  独宋献策地位超然,才得以出奇制胜。使得张顺不但不反感,反倒觉得宋献策果然是老成持重之人。

  这种赤裸裸的炫耀自己和主公之间君臣相得,顺便隐晦的表示信不过其他两位的行为,当然十分遭人嫉恨。

  可惜事实就是事实,张慎言和吕维祺还真没有办法。

  张顺拿起书信一看,朱漆犹在,总共有五六份。

  他拆开一看,陈长梃熟悉的字迹便映入的眼前。

  陈长梃的叙述能力挺不错,细细记录了自己一路向西破渑池、陕州、灵宝、阌乡等地的情形,以及几次施展夜袭、诱敌出城的战术,皆无功而返。

  其次乃是曹文诏的书信,张顺打开一看,只是一副完整的潼关布防图。

  张顺看了两眼,暂且放在一边不提,然后打开了最后一封书信。

  原来是张都督写给张顺道书信,里面图文并茂,详细描述了义军为了攻城的土木工事,以及铸造万斤红夷大炮的过程。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1页  当前第36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64/98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家请我当皇帝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