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家请我当皇帝_分节阅读_第513节
小说作者:四代重奸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4 MB   上传时间:2024-03-24 12:48:58

  “万务考证仔细、万无一失,再拨付粮银、征发民众,一举解决广惠渠灌溉之事,不得有误!”

  “臣领命谢恩!”那张缙彦闻言不由连忙翻身下马,扑倒在地,高声应道。

第49章 耀州

  当晚义军赶回了三原县驿站,那张缙彦连忙又安排人手,热情招待一番不提。

  到了第二天一早,张顺等人便在张缙彦依依不舍的送别之下,离开了三原前往耀州去了。

  “夫君为何不在停留三原几日,彻底将那广惠渠的问题解决了再走?”红娘子身体还未完全恢复,这一日就安静了许多,不由老老实实跟在张顺左右,有几分奇怪地问道。

  “我这一次出门是为了巡狩,而不是为了替各地官吏打工,若是把他们分内之事我替他们做了,那还要他们作甚?”张顺闻言不由笑道,“能够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已经是我身为上级所能做到的极限。”

  “具体如何解决,如何操作,还得等地方按照流程提交方案,然后提请吕维祺等官员仔细审核以后,我再拍板才是正经。”

  一个好的将军既不是代替先锋官亲自冲锋陷阵,也不是运筹帷幄之中,遥控千里之外。

  而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盘考虑,找出关键所在,再发号施令,这才无往不利。

  而广惠渠的问题就是在河而不在渠,如果张顺高坐明堂之上,恐怕也会和“引泾”派、“拒泾”派一样,喋喋不休,纠结于广惠渠到底该从哪里引水的问题。

  “我看你文也不成,武也不就,当主公倒是当的得心应手!”红娘子闻言不由抿嘴笑道。

  张顺不由哈哈大笑,随即反而摇头道:“要说当主公如何,恐怕也就是堪堪合格而已。”

  “还有一桩,我却是比当主公还要得心应手!”

  “哦,不知是哪个?”王奇瑛见他俩说的火热朝天,忍不住插嘴道。

  “当然是做夫君啦!”张顺嘿嘿一笑。

  “呸,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王奇瑛俏脸一红,不由啐了一口道。

  就这样众人又疾行了六七十里,便到达了耀州城。

  虽然那耀州城不甚大,不过周六里有奇,城门有四,甚至比城周九里有奇的三原县城还小了一圈。

  但是其地“面凭大阜,北负高原,漆水东经,沮流西绕,控鄜邠之道,联同华之原,厚长安之肩背,为邠岐之指臂!”

  “隗嚣凭此以窥三辅,曹魏据此以保秦陇。”

  啥意思?

  如果说三原县是西安城的北大门,那么耀州可以说是整个关中平原的北大门。

  耀州地跨渭北高原和渭河平原两地,一旦耀州有失,关中便会门户大开,无险可守。

  所以若非三原县张缙彦给了自己一个“意外之喜”,其实张顺原本计划第一站便是这耀州。

  众人来到耀州城北门,那新任耀州知州宋企郊正孤身一人,身着孝服麻衣,伺立在耀州城外。

  “秦王殿下!”宋企郊规规矩矩施了一礼,老老实实立在一边问候道。

  “竖子无礼!”王锦衣根据三原县招待情况前后一对比,顿时不由怒道,“焉敢如此羞辱秦王殿下!”

  “秦王殿下恕罪,如今州内佐贰官短缺,事务繁杂,顾不得这许多琐事!”宋企郊木着脸道。

  “繁文缛节,无甚用途,勿须理会!”张顺闻言摆了摆手,反而问道,“且走且说,现在官吏几何?”

  那宋企郊闻言便伸手牵着张顺的战马,一边引着往耀州城里走去,一边应道:“州同知、州判官皆有其人,只是无人担任吏目。”

  “如今陕北旱灾连连,贼人四起,多有盗贼藏匿在耀州以北诸山之中,难以翦灭荡平,还请舜王派遣大军剿之!”

  张顺闻言皱了皱眉头道:“剿灭贼寇非一日之功,还是需要精干吏目为之。”

  明代吏目乃是知州下面掌管文书的幕僚,但是它和知县下面的典史一样都演化为掌管刑狱和剿匪的武职,颇为类似秦汉的州尉、县尉之职。

  “咱们身边有没有机灵一点的,留一个给宋知州担任吏目吧!”张顺想了想,不由扭头向王锦衣问询道。

  这耀州先前张顺也来过,知晓渭北高原上高山耸立,贼人众多。

  不过,都不成什么气候。

  小则三五成群,大则二三十人而已。

  只需一员知兵悍勇之人,完全可以在征发当地弓手、丁壮以后剿灭彼辈。

  “这……”王锦衣沉吟了一下,不由低声道:“咱们卫队里有位旗长颇为机灵精悍,只是先前跟随刘指挥探查情报,被人捉了割掉了一只耳朵,故而得了个‘一只耳’的绰号。”

  “舜王若是有心,何不留他在此,也算是体恤一番。”

  张顺一听,这才想起来当初在卢氏的时候,刘应贵带领十余人去抱犊寨附近探查,被那抱犊寨寨主陈淘金捉了。

  而那“一只耳”就是被陈淘金割了耳朵,放回来向自己“索要赎金”之人。

  “是他?倒也智勇兼备!”张顺想了想不由点了点头道,“宋知州,我想你保举一人,担任耀州吏目,剿灭此地贼寇,不知如何?”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宋企郊闻言大喜,连忙致谢道。

  不多时,众人到了顺义驿站,分定主次坐下,张顺便命王锦衣喊来“一只耳”,问道:“壮士绰号本王闻名已久,不知如何称呼?”

  “小的姓班,因为为人机警,时人皆唤我作仓鼠,舜王您喊我班仓鼠就是!”“一只耳”闻言连忙应道。

  “耳朵没事了吧?”张顺闻言不由温和地问道。

  “没事了,就是左右不太对称!”班仓鼠挠着头不好意思笑道。

  哈哈,众人闻言不由哄堂大笑,张顺也不由莞尔。

  “要想对称,你是不是准备把另外一只也割了?”张顺不由笑道,“我找你却是有正事儿,这耀州贼寇猖獗,正合缺了一个从九品吏目。”

  “王锦衣给我说你智勇双全,堪当大任,不知你可否愿意留下来为本王分忧?”

  张顺话都说到这份上了,那“一只耳”班仓鼠哪敢不应?

  他连忙笑道:“莫说舜王赏识我,让我担任这吏目,就是舜王想要我另外一只耳朵,小的也立马割下来奉上,绝无二话!”

  “好,有志气!”张顺闻言笑道,“只是剿匪与军中不同,一应人手丁壮,须你自个招募训练。”

  “万务不可麻痹大意,如若不然,恐怕你这一次丢掉的就不是一只耳朵咯!”

第50章 十里窑场

  等到张顺为耀州知州宋企郊推荐了“一只耳”担任吏目以后,宋企郊便欲告退。

  他不由施了一礼道:“下官有孝在身,恕不能奉陪,还请秦王勿怪。”

  如今宋企郊虽然被义军夺情,仍然需要素服办公,不能参加吉礼,所以一会儿为张顺的接风宴他就不能参加了。

  “宋知州莫急,一会儿宴会先让他们参与便是,我有些事情想向你咨询一下。”张顺不由扯着他来到偏房道。

  “耀州地位非同一般,不知此地有何难处,又有何特产?”张顺心道:我来了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考察民情,如何什么都没有,那我也不能在这里浪费时间了。

  那宋企郊还道张顺嫌弃自己失礼,借故索要礼物,他不由沉吟了片刻道:“由此往北二十里,有一处唤作黄堡镇,自唐代以来专产瓷器,久负盛名,号曰:耀州窑。”

  “秦王若感兴趣,臣明日便陪你走一遭!”

  “耀州窑?”张顺闻言一愣,没想到陕西还有产窑之地。

  “耀州产瓷器,据闻曾为天下六大窑之一。如今虽然景德瓷名满天下,耀州窑依旧不倒,陕西人皆乐用之!”红娘子本是米脂人,对这耀州窑也颇有耳闻,不由插话解释道。

  “成,那你明天陪我走一遭!”看样子规模不小啊,张顺心道,反正正好要北上延安,不如顺道看一看。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宋企郊便牵着一匹瘦马前来和张顺一干人等汇合。

  张顺见了皱了皱眉头,对王锦衣道:“一会儿把备用马给他挑一匹,顺便让‘一只耳’也跟过来。”

  “这附近多山,又有贼人出没。等他回来的时候,真有个万一,岂不是白白丢了性命?”

  随即众人吃罢早饭,便一路向北赶去。

  二十里对一众骑兵来说,不过一两个时辰的功夫就赶到了。

  这黄堡镇地处渭河冲积、洪积平原与关中北部土石山区过渡的黄土台塬区。

  漆水河纵穿其间,形成了东、西台塬,中部川道的地形格局。

  由于长期的流水切割,完整的塬面被切割成破碎的倾斜台塬,裸露了大片大片的黄土出来。

  “水土流失!”张顺皱了皱眉头,一个词从脑海里蹦了出来。

  不过这世道还是以活命为第一要务,张顺只好按捺下心思,和众人一起走近黄堡镇。

  刚到黄堡镇附近,张顺就远远望见大大小小的窑炉,不一而足,罗列在道路两旁。

  等众人走到跟前,只见有的在外面用石臼和碾盘在研磨原料,有的在借着学徒拉轱辘之力,正在拉胚。

  还有的在窑洞里面正在给胚胎上釉。

  窑洞外面摆着大大小小上百件各色瓷器,有盏、有碗、有瓶、有杯、有壶、有盘,还有一干日常用具。

  张顺顺手拿起一个碟子来,问道:“师傅,这个怎么卖?”

  正在拉胚的老师傅,见张顺发问,连忙放下手中的伙计,在围巾上擦了擦手道:“贵人说笑了,若是要,只管拿去!”

  开玩笑,一看这人衣着光鲜,又有许多人携刀带铳,几文钱的玩意儿哪敢要价?

  “秦王殿下,这些都不值钱!”宋企郊见状不由笑道,“你且随我来,这里有一次老窑,保证能让你满意!”

  眼看这么多人,自己套不出什么话来,张顺使了个眼色,让王锦衣派几个人逛一逛,自个便跟着宋企郊走了。

  “这耀州窑以黄堡镇最为出名,号称‘十里窑场’。这些年附近的陈炉镇、立地、玉华村、上店村也各有所长,延绵数十里。”

  “这耀州窑先前最出名的乃是青瓷,时至今日,则以白地黑话瓷最为出名。”

  “秦王殿下,您小心点,这里就到了!”那耀州知州宋企郊一边解释,一边试图搀扶这张顺走近一处窑洞。

  “不必了!”张顺年力壮,又有几分功夫,哪里用他扶?

  他沿着凸凹不平的道路,连跳几下便跳到了一处窑洞门口。

  陕西多窑洞,其实主要分布在陕北。

  像三原县那样的平原,虽然也有地窑这种特殊的窑洞,但是终究不是主流。

  而到了黄堡镇附近,在这些黄土台塬上已经是遍布窑洞了。

  不多时,有一位老者打开了窑洞大门,奇怪地看了众人一眼。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1页  当前第51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13/98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家请我当皇帝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