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家请我当皇帝_分节阅读_第520节
小说作者:四代重奸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4 MB   上传时间:2024-03-24 12:48:58

  “主要是大户人家借着灾荒之年,一来囤积居奇,二来借机兼并土地,抢占逃荒百姓田地。”丁启睿不由连忙道。

  “哦?”张顺一愣,不由笑道,“囤积居奇,不足为惧。”

  “这一次咱们输入榆林镇粮食数十万,输入延安十万石,定然让本地粮食比黄河对面的山西还便宜,又有何惧之有?”

  经济战嘛,这个他们能玩的过老子?

  不过想到这里,他愈发警惕起来。

  若是这伙人经济战打输了,手中的粮食不值钱,难免有狗急跳墙之虞。

  这时候自己就要走一步看两步,早做准备为上。

  张顺不由又道:“此事暂且不急,等回头我调李自成过来,再作计较不迟。”

  “当务之急,就是先把人手组织起来,及时发放赈济粮米。”

  “等人手多了,再问耕田之事。”

  “这……要是这样,他们早把闲田占了,又种了作物那可如何是好?”丁启睿闻言一愣不由下意识问道。

  “你替他们担心什么?”张顺闻言冷笑道,“他们说是他们的,就按照他们的说辞向他们征收赋税。”

  “等秋粮收上来,再清理耕地不迟!”

  丁启睿一听,哪里不知张顺又准备把西安府那一套用在这里。

  他不由连忙提醒道:“此地延安卫、绥德卫皆受榆林镇管辖,其中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还请舜王慎之。”

  又是榆林!张顺皱了皱眉头道:“吾已知之,此事先生不必担心。”

  “若是没有把握,我定然不会鲁莽行事!”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是朱元璋设计制度的恶心之处。

  莫看这卫所制早已经败坏,其中所有人依旧是以军功地主为主体。

  明初地广人稀,基本上都是按照一户百亩的标准进行分田,根本不是普通百姓所能企及的资产。

  等到后来屯田制破坏,大量的卫所屯田也掌握在百户、千户乃至指挥使这样的基层军士手里,哪里是外人所能染指之物?

  这就决定了张顺这样另起炉灶之人,可以在西安这样的内地卫所比较轻松点进行清屯。

  但是要是在延安府这样的边地进行改变土地所有制,恐怕第一个要反的就是这些掌握军事技能的卫所官兵。

  这些人本来就是大明王朝的支柱之一,好容易在义军的威逼利诱之勉强投靠了义军,张顺要再敢抛了他们的根子,他们肯定当场就反给你看。

  一场两场造反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扎根于此,早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卫就有五千户,延安、绥德和榆林以及其他千户所、百户所加起来,怎么也有一万多户。

  再加上这么多年人口滋生,估计怎么着也得有十几二十万口,难道自己还能把他们都图图了不成?

  看来仅仅这个问题,就值得自己往榆林走一遭。

  一定要摸清榆林将门的底线和榆林镇和他们有多少牵扯才行。

  “那个……那个其他士绅各结寨立堡,亦难为之!”丁启睿不由羞愧道。

  “这有何难?以兵临之,一炮击之,无有不破!”张顺不由纳闷道。

  你不会连这个都不会吧?

  “舜王有所不知!”那丁启睿一看张顺表情,便知他根本没明白怎么回事。

  “这北虏虽曰敌我,实则共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塞外降人如虎大威、猛如虎之流甚多,然焉知我延安未有投虏者?”

  “崇祯九月,蒙古插罕部落入侵延安、鄜州。河套古鲁不落为插罕所迫,来投义军‘不沾泥’等部,至三岔遇明军总兵王承恩的抵御,即转而东往葭州。”

  “舜王可知这些人各拥寨堡,贼来拒贼,虏来拒虏,若是轻易毁之,虏来又当如何?”

  这妮玛,都盘根错节、无药可救是不是?张顺闻言不由大为头疼。

  难怪大明九边,一东一西都出了问题,感情早就病入膏肓啊!

第60章 圣人之后

  当延安知府丁启睿说出“河套古鲁部落”试图投靠义军不沾泥的例子的时候,在张顺心中已经下定彻底解决这些边地卫所和士绅大户的决心。

  所谓“河套古鲁部落”,乃是黄河几字弯以内的袄儿都司,是直接威胁榆林镇的袄儿都司部落之一。

  而“不沾泥”本名张存孟,乃绥德人,于崇祯元年举义旗于洛川。

  按理说那“不沾泥”张存孟和“河套古鲁部落”双方本归属不同阵营,要么双方有血海深仇,要么完全不相干才是。

  结果这支蒙古部落特意趁着插汉儿部入侵延安、鄜州的时候,目的明确的试图投靠义军,其中关系着实耐人寻味。

  不仅仅是义军,还有当地士绅豪强。

  这些人内能修坞堡,聚钱粮,驱卫所兵丁,为一方豪强;外能勾连胡虏,携寇自重,几如魏晋时期的坞堡豪强一般。

  这些人当胡虏来时,只能据堡而守,坐视虏寇烧杀劫掠,无能为力;

  胡虏去时,彼辈又不敢出堡追击,又只能看着虏寇扬长而去,于国于民究竟何用之有?

  若是仔细论起来,他们的存在不但挤占了当地大量的耕地,还严重影响了朝廷的赋税收入。

  那延安府地近榆林,刚好省却长途运输的损耗,故而延安府本色,原本是榆林镇军粮的主要来源之一。

  大明国初,虽然延安府残破,人口稀少,仍然能够纳粮四十一万石。

  后来结果经过二百年开垦,朝廷本色折银,却只征收额银一十二万九千五百八十九点七二两。

  再到最后,经过各种内除减免,每年实征三万六千六百三十七点二二两,犹不能足额征收。

  就这点钱,哪怕是按照西安和洛阳两处的粮价,也不过能购买三万石粮食而已。

  若是在延安府如今七八钱一斗的粮价,堪堪可以购粮五千余石。

  这一折一减,来回折腾一番。

  大明在延安府实际征收的赋税神奇的由四十一万石跌落到五千石,居然尚不足朱元璋开国之初的百分之二,真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原本这些豪强的存在,在大明朝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没了他们,会在“河套袄儿都司”的破关以后,无法抵御胡虏的入侵。

  如果让袄儿都司占据陕北之地,那就可能出现另一个西夏,直接威胁到关中和山西等地,成为朝廷心腹大患。

  因此朝廷不得不每年运入大量的饷银和粮食,以支撑榆林重镇。

  然而,在张顺看来,这些人却是朝廷的毒瘤,若不除必为心腹大患。

  若是自己铲除了他们,那么义军就可以重新分配耕地给灾民耕种,每年至少可以征收四十万石税粮。

  如果每年有了这四十万石粮食,自己还要什么坞堡?

  张顺完全可以利用这四十万石税粮养活五万大军。

  到时候,他不仅可以直接重整榆林镇,甚至可以主动攻入袄儿都司,把“河套”的游牧如同明初一般驱逐出去。

  寇可为,我复亦为;寇可往,我复亦往,有何难哉?

  正当张顺充满雄心壮志的时候,丁启睿不由又道:“臣保举一人,定能助舜王一臂之力!”

  “哦?”张顺回过神来,不由连忙问道,“不知是何人?有何履历?”

  “此人乃孔圣人六十二世孙,属息陬户。”丁启睿应道,“其人名孔闻謤,字观我,天启二年进士。”

  “其先后任礼部行人司主事,礼部郎中之职,现任分守河西道整饬延安庆阳兵备按察使一职。”

  “当初在鄜州为义军所破,退守延安。其后延安又破,为义军所获,关押在城内大牢之中。”

  “等到我到达延安清理刑狱,这才发现此人。”

  “如今我已经擅自做主,先将此人释放出来,安置在府中,正要请示舜王如何处置妥当。”

  “分守河西道整饬延安庆阳兵备按察使?”张顺闻言一愣,随即不由大喜。

  这个职务其实就是兵备道,俗称兵备副使,其主要职权是管理辖区内卫所的兵备、训练、粮草等一应事务。

  而这个河西道副使孔闻謤正是负责庆阳、延安两地的军务之人,难怪这丁启睿主动向自己提及延安府耕地之事。

  “做得不错!”张顺不由赞赏道,“不知那孔先生如今何在?速带我前去见他。”

  孔圣人之后?

  虽然前世有“贼来降贼,洋来降洋”的“美名”,但是这块招牌在士林之中也算得上好使,无论如何也要利用一番。

  “那孔闻謤正在臣府中,我这就喊他过来!”丁启睿闻言不由笑道。

  “好!”

  不多时,果然在丁启睿带领下,一个年方四旬之人博带峨冠,施施然走了进来。

  “罪人孔闻謤见过舜王殿下!”孔闻謤一见当面年轻人,不由连忙拜道。

  “各为其主,何罪之有?”张顺连忙将他扶了起来,不由哈哈笑道,“先生乃圣人之后,不知何以教我?”

  “圣人之道,非我所能尽知也。以吾浅见,不过仁礼二字。”孔闻謤不由自谦道。

  “仁者上之德也,礼者别尊卑也。”

  “尊卑既分,上下明矣。上下分明,则上施其仁,下守其礼,各司其职,天下定矣!”

  本来张顺也就客套客套,不曾想此人居然还这能讲出一番道理来。

  礼是什么,仁又是什么没想到居然被这孔闻謤三言两语说透彻了。

  礼是用来约束下位者,仁是用来约束上位者,完美!

  当然,至于什么叫仁,什么叫礼,那还不是上位者说了算?

  张顺闻言不由笑道:“真圣人之道也,今始知矣。”

  “今有庆阳、延安及绥德等卫,无礼于我,何以讨之?”

  那河西道兵备副使孔闻謤闻言不由愣住了,自己刚刚谏言了一番,他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不过他也知道自己不过拉虎皮扯大旗而已,如何敢逆了张顺的心思?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1页  当前第52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20/98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家请我当皇帝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