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的姐夫是太子_分节阅读_第241节
小说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7 MB   上传时间:2024-03-24 12:49:46

  朱金带着余虑道:“到那安南,若还是去商行,只怕这山长水远的,他们也未必肯去。”

  张安世道:“他们虽然做不了父母官,却可以做父母官的父母,不过你这般一说,我又有主意了,这商行的名字确实不好听,我要奏请陛下,得有个响亮的名号才好。”

  说着,张安世居然不理会朱金,又兴冲冲地去完善自己的计划了。

  ……

  所谓的筳讲,其实最初是洪武十五年,一名为史桂彦的大臣奏请,提出要将经筳制度重视起来。

  当时,他要求将这项制度规范化,在每个月的初一,每个月的中旬讲学,当然,朱元璋并没有将其采纳。

  而到了建文年间,筳讲开始频繁。

  朱棣进入南京城之后,对于筳讲又开始厌烦了。

  甚至很多时候,原本预先要筳讲的时间,朱棣总是临时取消。

  今日好不容易的,朱棣来了。

  这筳讲不只文渊阁大学士会参加,除此之外,还有翰林院的侍读和侍讲学士。

  参与的人多的时候,有上百个大臣,少的时候,也有三四十人。

  这一次,朱棣甚至还命人叫了那兵部右侍郎陈继一并来参加。

  原本陈继作为六部的大臣,理应是不该出现的,这让他有些猜不透陛下的心思。

  于是在入文华殿的时候,见到了解缙的身影,便快步靠近,小心翼翼地询问解缙:“解公,可知陛下召我来,所谓何事?”

  解缙却道:“圣意难测,老夫如何知晓。”

  陈继略显担忧地道:“事有反常即为妖,哎……莫非是我仗义执言,得罪了陛下吗?”

  解缙回头看一眼陈继:“仗义执言,不会得罪陛下。”

  顿了顿,解缙又道:“可若是首鼠两端,却是未必了。”

  陈继听罢,眼眸微张,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话显然别有深意,是告诉陈继,既然已经仗义执言了,就千万不要怂,给我莽上去,一条道走到黑,也比首鼠两端的好。

  陈继倒是没有疑心解缙想要坑害自己,其实他也清楚,陛下是性情中人,最是瞧不起卑鄙小人,若是他首鼠两端,确实可能引发反感。

  于是他笑了笑,低声道:“解公高见。”

  解缙不喜欢这个时候,陈继跟在自己的后头,于是加快了步子,赶往文华殿。

  可陈继似乎这个时候,犹如寻觅到了知音一般,总是黏在他的身后,就好像跟屁虫一般。

  走了片刻,解缙见前头朱高炽在张安世的搀扶下,正一步步地朝那文华殿去。

  他们先入宫,但是走得慢,却被后头的大臣给追上了。

  于是解缙便与陈继,依旧其他翰林大臣人等,都加快了脚步,等到了朱高炽的身后,便行礼道:“见过太子殿下。”

  朱高炽回头,轻轻地扫视了众人一眼,先对解缙点头,但是没有说什么。

  目光落在杨荣身上的时候,朱高炽才道:“杨师傅,方才安世正好和本宫说起你呢。”

  杨荣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一般,见无数人的眼光看向自己。

  被张安世问起可不是什么好事,好在杨荣很是镇定,脸上露出几分微笑道:“不知何事?”

  朱高煦温雅地道:“安世晓得你文笔好,博古通今,为人也稳重,恰好邸报里需有一篇关于这安南前生今世的文章,希望杨师傅能够代笔。”

  杨荣道:“殿下,解公的才学最高,臣远远不如……”

  他是想拒绝的,毕竟解缙在此,而解缙在文章和经史方面很是自负,杨荣则是不喜欢卖弄自己的文章,他更希望自己像个透明人,最好永远不被人关注。

  解缙此时却大为尴尬,说什么都不是,便一直默不作声地站着。

  朱高炽笑道:“解师傅事务繁忙,既在文渊阁,同时又要编修《文献大成》,你就不要推辞了,这件事,本宫已代你答应了安世,过两日,安世会向你请教。”

  杨荣看了一眼正笑盈盈地看着自己的张安世,心里默默地叹息一声。

  那家伙……终于向老夫下毒手了。

  当然,杨荣还是一副宠辱不惊的模样:“既是如此,那么下官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朱高炽随即,由张安世搀扶着自己继续往文华殿去。

  大家本是健步如飞,可如今太子在前头,后头的大臣就只好放慢脚步了,一个个尾随着朱高炽,至文华殿。

  而此时,朱棣的兴趣很高,他早早在此升座,候着百官们来。

  等众臣进入之后,行了大礼。

  朱棣便笑道:“哈哈……众卿不必多礼。”

  说罢,和颜悦色地对朱高炽道:“这一路走来,辛苦了吧,来人,给太子赐座。”

  朱高炽本想拒绝,但是终究腿脚不听使唤,等宦官取来了锦墩,他便也从善如流地欠身坐下。

  朱棣随即便道:“今日筳讲,讲的是什么?”

  当值的讲官连忙上前道:“讲的是资治通鉴的《后汉纪》。”

  朱棣笑了笑道:“不如讲一讲交趾吧。”

  所谓的交趾,其实就是安南!

  从汉朝起,汉朝就将交趾也就是现在的安南纳入了自己的版图,此后……许多朝代都曾有过统治这里的记录。

  讲官本是从容的表情保持不住了,苦笑道:“陛下……筳讲历来照本宣科……”

  朱棣淡淡道:“诸卿都是博学多才之士,难道一定要照本宣科,每日讲的不是四书,就是《资治通鉴》吗?这天底下的学问,就只有这些了吗?”

  讲官很是犹豫:“这……”

  朱棣却很快的,将目光落在了陈继的身上。

  很明显,他今日显然就是冲着陈继来的。

  朱棣道:“陈卿家,你懂得多,你来讲。”

  陈继:“……”

  朱棣道:“来人,给陈卿赐一个座。”

  陈继哪里敢坐,偷偷瞥一眼解缙,却道:“陛下……臣与诸翰林相比,这点才学,实在不足挂齿。”

  朱棣笑了,只是这笑显然不达眼底,口里道:“你虽是兵部右侍郎,还能精通钱粮,又最是清楚怎么治理百姓。怎么可能……不懂经史呢?”

  规规矩矩地站着的张安世,便忍不住在心里道:陛下很记仇啊,这是多少天前的事了,还特意把人拎来这儿讽刺。

  陈继很是不自在,却也知道这个时候,若是再拒绝,就不识抬举了。

  索性,他道:“那么臣就讲一讲吧,交趾四郡早年为秦将赵佗所统治。此后南越被大汉吞灭,这交趾四郡,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汉土。”

  他顿了顿,又道:“只不过……不久之后,交趾四郡复又反叛,与中国隔绝……到了东汉初年,汉将马援奉旨出征四郡平定叛乱。只是这一战,损耗极大,汉军死伤甚众。”

  “不只如此,在占领期间,当地士民频繁袭击汉军,即便如这名将马援,也见识到了交趾四郡土民的凶狠,于是,便立下了一根铜柱震慑人心,上面的内容正是:‘铜柱折,交趾灭’。”

  “这是千年前的往事……”陈继顿了顿,接着道:“可是陛下可知道,那立下了‘铜柱折,交趾灭’的那一根铜柱,今在何方?”

  朱棣没说话。

  陈继继续道:“这铜柱,早已不见踪影了,当初汉朝在那里立下的威风,如今早已荡然无存。遥想当初,无论是汉武帝还是东汉马援,征发的将士进入交趾四郡,遗骨遍布于四郡之内,可如今……又安在呢?反而是在征服的过程中,朝廷耗费了无数的钱粮,将士们不断的在安南流血,最终……造成了这千古遗憾的事。”

  翰林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大家都是聪明人,其实都清楚,朱棣想要让陈继说的什么,可偏偏,陈继十分强硬,直接讽刺西汉和东汉两朝因为战争而造成的巨大遗憾。

  朱棣道:“这样说来,卿家以为……征安南得不偿失?”

  陈继道:“正是。”

  朱棣道:“卿家既这样认为,那么……”

  朱棣豁然而起:“那么就再好不过了,来人……取奏疏来。”

  此言一出,似乎早有准备,一群宦官从偏殿鱼贯而入,捧着一个个簿子。

  朱棣站起来,背着手,炯炯有神的盯着陈继道:“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朱高煦人等送来的奏疏,这上头,是他们从安南府库之中,搜抄到的情况。张安世,你识字多,你来念给他听。”

  张安世来了精神:“是。”

  于是,张安世上前,取过一份奏报,低头,便道:“前头的话,就略过了,我知道大家性子急,我直接报数目。”

  张安世盯着奏报,其实他自己也觉得匪夷所思,随即道:“今得粮……二百三十三万石……”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所有人都露出不可思议的模样。

  二百三十三万石是什么概念呢?

  大明的漕粮,也就是每年征收上来的粮食,最富裕的乃是南直隶,几乎每年的漕粮收入是一百万石上下,其次浙江、山东、江西,都在六十万石上下。

  单单这一京三省,就占了全天下漕粮的一半。

  而现在,区区一个安南,哪里来的两百多万石粮?

第156章 天降横财

  在所有人的认知之中。

  这安南和其他的蛮荒之地没有什么不同。

  充其量就是一个小号的北元罢了。

  居然有两百万多石粮,实在难以想象。

  而大明对于安南的认知,其实还停留在几百年之前。

  倒是颇有一些像是汉朝人对江南的印象。

  汉朝时的江南,因为那里丘陵和山峦众多,再加上到处都是水,北方人进入南方之后,往往无法适应环境。

  再加上那个时候生产力低下,江南没有得到开发,因此,人们对于江南的印象更多停留在蛮荒的概念,而当时的产粮区域,主要是在关中和关东的平原。

  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即是如此。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77页  当前第24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41/97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的姐夫是太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